查文庫>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有趣的溶解教案

大班科學有趣的溶解教案

大班科學有趣的溶解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有趣的溶解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科學有趣的溶解教案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發現水有溶解的作用。

  2、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及判斷能力。

  3、讓幼兒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感覺探索科學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玻璃瓶、口杯、攪拌棒。

  2、糖、鹽、油、沙子、澱粉、石塊、洗潔精、洗衣粉。

  3、記錄卡、記號筆。

  4、輕音樂。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又進入了科學探究的領域,老師今天為你們準備了2杯水,你能看出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嗎?

  2、誰想來嘗一嘗?

  3、它們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二、討論、演示

  1、水為什麼是甜的?你在水中看見糖了嗎?糖哪去了呢?

  2、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在水中可以化掉?

  3、水很歷害,它讓有些東西在水裡化掉。在水中可以化掉的東西南北,在科學上我們叫它“溶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索《有趣的溶解》

  4、你們想不想看看糖是怎樣溶解在水中的?(師操作)

  5、糖能溶解在水中嗎?

  6、在黑板上老師有張大的記錄卡,卡上有兩個杯子,杯子裡沒有東西的說明能溶解,有東西的說明不能溶解,把你們實驗結果畫在記錄卡上,能溶解的畫“V”,不能溶解的畫“X”。

  7、糖能溶解在水中所以就在能溶解的杯子下面打“V”

  三、實驗

  1、今天,老師在每一組的桌子上給你們準備了鹽、沙子、石塊、油、澱粉,五種不同的材料,那你們猜一下誰會溶解?誰不會溶解在水中呢?好,現在我選出每組的操作員。其他小朋友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你們每個人都是小小記錄員,一定要把你們的記錄結果填到記錄卡上,看看和你們猜想的是不是一樣?(請小朋友在操作過程中,不要爭搶,注意協調合作)。

  2、幼兒隨音樂自選材料進行操作,教師進行指導。

  3、小朋友做完後一看記錄卡的結果。

  4、看看有實驗結果和老師不一樣的嗎?哪個不一樣?一起來操作一下。(教師把不一樣的實驗再進行示範操作,幼兒共同觀察得出結果。

  5、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會不見了,就會溶解到水中了,這就是小溶解的作用。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了有趣的溶解,那麼利用溶解的原理我們就可以區分一些物品了。

  6、教師出示分別裝有鹽和油的兩個杯子,讓幼兒區分哪個是油,哪個是鹽,為什麼呢?(鹽能溶解在水中,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四、應用

  1、現在人們很聰明,利用溶解的原理還製作了許多東西,如:小朋友常見的“吹泡泡水”就是用洗衣粉、洗潔精溶解在水中製成的。

  2、幼兒分組製作“泡泡水”。

  3、泡泡水製作好了,老師帶領小朋友一起吹泡泡。

  活動延伸:帶幼兒到戶外吹泡咆

大班科學有趣的溶解教案2

  活動目標:

  1、感知、發現溶解和沉澱現象。

  2、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感受探索科學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組1套塑膠容器和托盤(油、洗衣粉、積木、泥土、果汁精、洗潔精、水彩顏料、石頭等)

  2、攪拌器(一次性筷子代替)、塑膠杯子、小魚網

  3、大實驗記錄卡、記號筆

  4、課前分好組(分配好組長)

  活動過程:

  一、實驗活動:感知溶解和沉澱現象

  1、引導幼兒觀察桌面上的材料。提問:請你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哪些東西?(幼兒回答)啟發幼兒想一想:把這些東西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現象?把猜想的結果標記在記錄卡上。(幼兒觀察與自己編號對應的材料,組長記錄)老師也想聽聽大家是怎麼猜想的?(請個別幼兒回答,教師出示記錄卡記錄)

  2、幼兒分組實驗,請幼兒將與自己編號對應的材料放入裝有水的塑膠容器裡,用攪拌器(筷子)充分攪拌後(1號幼兒攪拌),觀察發生的現象。提問:大家發現現在的水和原來的水有什麼不一樣?(幼兒回答如:顏色變了,水變得渾濁了,有了泡沫了,上面還浮著一層油等)請大家在想一想: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引導幼兒說出:因為有的材料溶解了。)那咱們一起來看看容器裡還剩下什麼材料了?請小組長幫忙吧容器中剩下的材料撈到盆裡,然後找一找,什麼材料不見了?(撈出來後,請幼兒觀察、回答什麼材料不見了)

  教師小結:就像大家剛才看到的,當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不見了,這種現象就叫“溶解”。(同時出示字卡“溶解”)那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看看哪些材料溶解了?哪些材料沒有溶解?我們用標記來給它記錄下來。溶解了的材料用“”表示,沒有溶解的材料用“”表示。(幼兒一起回答,教師記錄)

  總結:透過咱們大家一起動手實驗,我們知道了什麼材料能溶解,比如像:(√)能溶解到水中;什麼材料不能溶解,比如像(×)就不能溶解到水中。因為泥土不能溶解到水中,所以就會沉澱到水底,形成沉澱現象。

  二、實驗探索:怎樣就溶解的快

  在下面老師做了一個實驗:把一塊肥皂放到水中,需要1個多小時才能完全溶解。用的時間太長了,你們幫老師想一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肥皂溶解的快一些?(幼兒回答,如:攪拌、切碎、加熱等)你們也來試一試吧?(幼兒動手實驗)

  三、延伸活動:

  人們很聰明,利用物體溶解的原理,還製作了許多東西。看!這個大家一定都玩過吧?(出示“吹泡泡水”)這個泡泡水就是肥皂、洗潔精、洗衣粉溶解在水中製成的。在我們教室的活動區裡,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材料,我們一起回去製作吧?

  活動反思:

  開放式的科學教學必須為幼兒創作主動猜想,大膽實驗,總結結果的機會,其中,師生間適當的應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提出已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儘量避免幼兒回答錯誤,這中提問不但抑制了幼兒的創作型,而且還使幼兒容易產生盲目服從權威的心態,不利於健全人格的發展。我們要實行開放式教學,師生間的交流應是平等的討論。教師作為支持者和引導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幼兒圍繞某一話題進行交流,鼓勵幼兒透過有興趣的談論自己的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問題。因此在討論時教師應與幼兒同樣熱情的參與其中,並以平等的態度圍繞話題提問,徵求意見或表達自己的某些體驗。在幼兒科學的探究中,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各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讓幼兒自己選擇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猜測,尋找問題的答案。幼兒透過自主探索,不僅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也發現了物體在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現象?活動中,在猜測物體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現象時,我發現幼兒個個興趣高漲,各有各的觀點,各有各的想法,爭論的非常激烈,於是我適時引出下一個環節:做實驗論證。幼兒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同時在幼兒做實驗時,我透過觀察,對個別幼兒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是他們對物體在水中發生的現象有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