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城市地理學課堂練習課件

城市地理學課堂練習課件

城市地理學課堂練習課件

  城市地理學課堂練習

  一、名詞解釋

  1、城市: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

  2、中心地:城市化地區中沒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於1.5萬。

  3、規模經濟:某一生產企業,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後,才可能生產收入大於生產成本,逐步達到經濟合理的原則,但當生產規模超過某一最高限度後,生產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過生產收入,達到無利潤可得,並要虧本的地步。

  4、積聚經濟: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後產生的經濟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發展,當集中程度超過某一限度後,再集聚會帶來不經濟,產生離心力,需抑制或減小城市規模。

  5、逆城市化:整個大都市區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人們遷向離城市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

  6、城市職能:某城市在國家或區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擔的分工。

  7、城市性質:指一個城市在全國或地區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

  8、首位度:一國最大城市與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規模法:從城市的規模和城市規模位序的關係來考察的一個城市體系的規模分佈。

  10、生長極理論:經濟發展並非均衡地發生在地理空間上,而是以不同地強度在空間上呈點狀分佈,並按各種傳播途徑,對整個區以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這點就是具有成長及空間聚集意義的生長極。

  11、城鎮體系: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區域或國家中,由不同職能分工,不同等級規模,聯絡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鎮的集合。

  12、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是以鋼筋混土為主的人造下墊面,有反輻射和熱輻射,可使氣溫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氣溫一般比郊區高0.5-1℃,冬季平均氣溫高1-2℃,這種現象稱城市熱島效應。

  13、塵蓋:與熱島有關的另一種現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懸浮於城市上空,呈蓋子形狀,稱為塵蓋。

  14、均質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職能分化中表現出來的一種保持等質,排斥異質的特性。

  15、均質地域:是指在均質效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現的那些與周圍毗鄰地域存在著明顯職能差別的連續地段。

  16、CBD:中心商務區是城市中金融、貿易、資訊、展覽、會議、經營管理、旅遊機構及設施,公寓及配套的商業文化、市政、交通服務設施等商務活動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築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務範圍最大的區域,同時她也是低價最高的地區。

  17、鄰里:城市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相同社會特徵的人群的彙集。

  18、社群: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會特徵的人類生活共同體。

  19、社會區:是指佔據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標準,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會地位的同質人口的彙集。

  20.首位城市:在規模上與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國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佔據明顯優勢的城市。

  21.首位分佈:首位度大的城市規模分佈。

  22.巨城市:指人口達800萬以上的城市。

  23.超級城市:指4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網路化:指由各種現代交通手段、通訊手段、管道和綠地等為載體(網),各類不同

  功能、不同規模的`城鎮為基礎(絡)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和能量交換的城鄉系統。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道路大致沿著從第一產業為主轉向以第二產業為主再轉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順序進行。

  26.外圍市區:指的是內部市區外緣與郊區接壤的環狀地帶通常稱為城鄉結合部。

  27.中間市區:指的是夾在城心地區與外圍市區之間的環狀區域。

  28.城心:指城市商業服務業和辦公事業集中,交通線路彙集,位置大體適中的實際上的城市中心區。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國家投資於城市經濟部門,隨著經濟發展產生的勞動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體地表現為原有城市發展和新興工礦業城市產生兩個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農村地區透過自籌資金髮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非農業生產活動,首先實現農村人口職業轉化,進而透過發展小城市(集)鎮,實現人口居住地的空間轉化。

  31.積極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極型城市化:與積極型城市化相反,先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稱假城市化或過度城市化。

  33.景觀型城市化:是傳統的城市化表現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漸覆蓋地域空間的過程,因為這種城市化直接創造市區,所以也稱直接城市化。

  34.職能型城市化:是當代出現的一種新的城市化表現形式,指的是現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發揮效用的過程,這種城市化表現了地域進化的潛在意識,步從外觀上直接創造密集的市區景觀,所以也稱間接城市化。

  35.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離心擴充套件,一直保持與建成區接壤,連續漸次地向外推進,這種擴充套件方式稱之為外延型城市化。

  36.飛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進過程中,出現了空間上與建成區斷開,職能上與中心城市保持聯絡的城市擴充套件方式,則稱為飛地型城市化。

  37.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業服務設施以及政府部門、企事業公司的總部、銀行、報社等腦力勞動機關,都有不斷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稱集中型城市化。

  38.離心型城市化:與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門相反,有些城市設施和部門則有城市中心向外緣移動擴散,這被稱之為離心型城市化,也稱擴散型城市化。

  39.大都市區:是國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個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高度的社會經濟一體化傾向的鄰接社群的組合,一般以縣作為基本單元。

  40.中心縣:簡單地說即中心城市所在的縣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區裡的縣。

  41.大都市帶:由連成一體的許多都市區組成,它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活動上存在著密切的互動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複合體叫做大都市帶。

  42.基本/非基本比率(B/N):城市經濟活動的基本部分與非基本部分的比例關係。

  43.城鎮體系:也稱為城市體系或城市系統,指的是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區域或國家中,由不同職能分工,不同等級規模,聯絡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鎮的集合。

  44.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經濟、政治等客觀事物在空間上相結合的特點,有利的結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亦然。

  45.相對位置:所謂相對位置是指某城市對該城市周圍的一切物質的空間關係,是一種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的地理因素,它決定了城市的個性和城市的發展前途,但對城市形態和空間結構並步一定有直接影響。

  46.地基允許承載力:是指在保證地基穩定的條件下,房屋和構築物的沉降量不超過允許值

  的地基承載能力。

  47.城市風:由於城市中心溫度高,郊區溫度低,城市空氣受熱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向郊區流動,在郊區下沉,下沉氣流與郊區向城市補充的氣流合在一起向城市中心吹去,這種氣流被稱為城市風。

  二.填空題

  1.城市本身是一個“面”,城市也是一個“點”。

  2.城市地理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

  3.1920年以前,城市地理學屬於聚落地理學。

  4.工業革命使世界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經濟活動的重心轉向城市,農村逐漸成了配角。

  5.1920年世界開始進入城市主導人類生活的時代。

  6.20世紀2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從社會的角度來研究城市,社會學家帕克、沃思和伯吉斯被稱為人類生態學的芝加哥學派。

  7.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發表了《南德的中心地》一書,首先揭示了城市規模等級、空間分佈、職能層次規律,對城市構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8.二戰後,地理學經歷了“數量革命”,1958-1962年達到高峰。

  9.數量地理學家布萊恩*貝里用數理統計方法對中心地學說進行了許多實證性研究,他的《城市作為城市系統內的系統》把城市人口分佈與服務中心的等級聯絡起來。

  10.50年代空間學派興起以後,城市地理學其研究物件分:宏觀城市空間、微觀城市空間。

  11.三次社會分工:⑴遊牧部落和農業部落分離開⑵手工業和農業分離開來⑶商業分離出來。

  12.從不同空間尺度來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對較大範圍的事物的相對關係,是從小比例尺地圖上進行分析;小位置是城市對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對關係,是從大比例尺地圖上進行分析,有時可以從大小位置之間分出一種中位置。

  13.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門戶位置。

  14.伯德曾以一三角形表示三類城市(中心地職能、專門化職能、交通運輸職能)形成和發展相互關係。

  15.單一職能只能形成小聚落,身兼兩種或以上職能的才有條件形成較高的聚落,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種職能,並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的結果。

  16.城市化定義中較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

  17.目前確定城市化指標及測度方法主要有兩種:主要指標法和複合指標法。

  18.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測度指標(單一指標)。

  19.公元前3500到3000年間,先是在尼羅河流域,然後是兩河流域,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

  20.工業化帶動城市化,是近代城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21.城市規模越大的等級,城市數量越少,反之越多,把這種城市數量隨著規模等級而變動的關係用圖表示出來,形成城市等級規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礎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頂端是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城市。

  22.1980年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補充了對中等城市的對策,把“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作為國家的城市發展總方針。

  23.定義市區非農業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為大城市,20-50萬的為中等城市,不到20萬的為小城市。

  24.海格特借用物理學中熱傳遞的三種方式,把空間相互作用的形式分為:對流、傳導、輻射。

  25.相互作用產生的條件:①互補性②中介機會③可運輸性。

  26.賴利:1931年根據牛頓力學中萬有引力的理論,提出了“零售引力規律”,其公式為:Ta/Tb=Pa/Pb*(Db/Da)2(平方),式中,Ta和Tb為從一箇中間城市被吸引到a城和b城的貿易額,Db和Da是a城和b城到那個中間城市的距離;Pa和Pb為a城和b城的人口。

  27.兩個城市間的相互作用與這兩個城市的人口規模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28.空間擴散由三種基本型別: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和重新區位擴散。

  29.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大氣汙染、水汙染、噪聲汙染、垃圾汙染。

  30.我國九個I級城市經濟區是:瀋陽經濟區、京津經濟區、西安經濟區、上海經濟區、武漢經濟區、重慶經濟區、廣州經濟區、烏魯木齊經濟區、拉薩經濟區。

  三.問答題

  1.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答:①城市形成發展條件研究②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研究③城市內部空間組織研究④城市問題研究。

  2.城鎮不同於鄉村的本質特徵?

  答:⑴產業構成不同⑵人口規模不同⑶建築密度及景觀不同⑷物質構成不同⑸職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3.大都市帶的地域組織的特點?

  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互動作用⑷規模特別龐大⑸國家的核心區域。

  4.戈特曼認為世界上由哪6個大都市帶?

  答:⑴波士華大都市帶⑵芝匹茲、美國大湖沿岸都市帶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帶⑷英格蘭大都市帶⑸西北歐大都市帶⑹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區。

  5.我國城市按其所在的區域地形分類,有哪幾種類型?

  答:⑴濱海城市⑵三角洲平原城市⑶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⑷平原與低山丘陵相鄰接的城市⑸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⑹平原中腹的城市⑺高平原上的城市⑻高原山間盆地和谷地的城市⑼中山谷地城市⑽高山谷地城市

  6.轉運功能可分成哪三類?

  答:⑴實體轉運⑵商業性轉運⑶政治性轉運

  7.“城市化”一詞的含義?

  答:⑴是城市對農村影響的傳播過程⑵是全社會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過程⑶是人口集中的過程⑷是城市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例提高的過程

  8.城市劃分為哪三種類型?

  答:⑴正統的城市化型別⑵假城市化和過度城市化⑶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9.城市興起和成長額一般前提是什麼?

  答:⑴第一前提,剩餘糧食的生產能力⑵第二前提,農村有勞動能力的剩餘人口⑶第三前提,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收能力

  10.城市化有哪些型別?

  答:⑴向心型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⑵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⑶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⑷積極型城市化與消極型城市化⑸自上而下型城市化與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11.古希臘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點是什麼?

  答:⑴多位於利於農業、防禦、貿易之處⑵多有城牆⑶宗教在城市佈局中占主導地位⑷中心廣場多為宗教和政府建築⑸從中心放射出的林蔭道⑹商人、工匠多居住在工作地⑺農民交糧以換取城市的保護

  12.當代世界城市化的特點是什麼?

  答:⑴城市化程序大大加速⑵大城市趨勢明顯,大都市帶出現⑶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⑷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仍以鄉村向城市移民為主

  13.當代中國城市化的特徵是什麼?

  答:⑴我國城市化程序的波動性較大⑵鄉村城市化開始顯現⑶城市規模體系的動態變化加速⑷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異顯著

  14.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預測?

  答:⑴商品糧供應率預測法⑵國民生產總值預測法⑶多指標綜合分析預測法

  15.城市經濟活動的基本與非基本部分有哪些?

  答:基本部分:⑴離心型的基本活動⑵向心型的基本活動;非基本部分:⑴為了滿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產所派生的需要⑵為了滿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城市的非基本部分應該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

  16.劃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動的方法?

  答:⑴普查法⑵殘差法⑶區位商法(或宏觀法)⑷正常城市法⑸最小需要量法

  17.居民構想圖的構成要素?

  答:⑴路徑⑵界線或邊沿⑶區或區域⑷樞紐或節點⑸標誌

  18.“三個為主”的環境保護管理措施有哪些?

  答:⑴組織上以地方為主⑵手段上以立法和規劃為主⑶方法上以環境質量評價為主

  19.我國有哪些城市交通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答:⑴人多車少,運力緊張⑵車多路少,路網稀疏,道路面積小⑶主要交通幹道不能形成一個合理的網路,使得道路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矛盾的存在和日趨發展,嚴重影響了我國各大城市車輛的運營效益和交通安全;產生的原因是:⑴認識上的原因⑵城市規劃上的原因⑶交通管理體制上的原因:①決策系統缺乏權威性②沒有完善的反饋系統

  20.解決我國城市交通問題的途徑有哪些?

  答:㈠城市交通問題的綜合治理:⑴合理佈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築⑵全面掌握城市客、貨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調整城市交通運營⑶合理組織城市交通的運營路線和時間,可以採取①實行單向交通②汽車和腳踏車分道行駛③錯開職工上、下班時間;㈡城市交通設施的建設:⑴區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質⑵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統⑶改善舊城區的道路系統⑷形成地上、地下結合的交通樞紐

  21.我國城市有哪些住宅問題?

  答:⑴住宅建設滿足不了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⑵現行住房制度弊端尚未得到克服⑶城市危房、棚戶區改造步履艱難⑷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不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