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美術色彩課件

美術色彩課件

美術色彩課件

  美術色彩課件1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課安排學生學習一下色彩的基本知識,學習調色的基本常規,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識以及運用色彩表現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因為只有一節課的安排,色彩基礎理論不可能做全系統的學習,所以內容的選擇圍繞著怎樣調色展開,色調、色彩情感、色彩的對比和調和等問題只能留待今後適時解決。

  新教材的優點在於,沒有給教學規定必須要講到的知識點或必須要執行的教學模式,而只是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給了教師較大的發揮空間,只要不脫離課程標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來組織教學材料。 顏料使用的學習,也是一種對美術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在平常的教學中發現,隨著一些方便的塗色工具的推廣,例如水彩筆和油畫棒,學生使用顏料的能力嚴重退化,導致對色彩的認識和應用停留在很低階的階段,甚至用顏料調配不出很簡單的顏色,嚴重妨礙了學生對色彩認識的進一步提高,所以系統的學學調色的相關知識,也算是補補以前的漏洞。

  僅僅一節課,所以對學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預期太高,只要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知識框架,感覺自己對色彩的認識有昇華,即可視為達到教學目標。調色方面,目標設定為體驗,所以安排了任意複色的練習,而把其它練習列為選做,體現分層次教學。並不要求學生透過一節課能把顏色調得非常準確,只要學生在今後調色時,不感到特別的盲目,能夠進一步在自我學習中提高,就達到目的。這節課的意義,就在於為學生今後的自我學習打下基礎。

  對一些技巧的學習,如填塗和水分的掌握,交給學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交流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三、學情分析

  1、初一年級的學生,開始逐步形成邏輯思維的認識和思考方式,開始對事物的一般規律和內在關係產生興趣,知識和規律的學習是引導學生產生持久興趣的重要手段。

  2、在平常的教學中發現,隨著一些方便的塗色工具的推廣,例如水彩筆和油畫棒,學生使用顏料的能力嚴重退化,導致對色彩的認識和應用停留在很低階的階段,甚至用顏料調配不出很簡單的顏色,嚴重妨礙了學生對色彩認識的進一步提高,所以系統的學學調色的相關知識,也算是補補以前的漏洞。

  3、初一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選定的教學內容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概念能學懂但技巧難掌握。僅僅一節課,所以對學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預期太高。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和了解與調色相關的色彩知識和概念,幫助學生建立對色彩體系的初步認識;體驗用毛筆調色的過程,探索並總結水分的掌握和顏料填塗的要領,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色、間色、複色、色相、色相環及特性、明度、純度、色立體、補色及補色效應。

  2、透過分析色相、明度、純度與色立體的關係,幫助學生認識色彩的體系性。

  3、透過學生自己總結和交流經驗,學習水分的掌握和顏料填塗的要領。

  4、其中的關鍵點是複色複色既是核心,又是其它知識的聯結點。

  過程與方法:透過課堂學習和調色體驗,鞏固所學相關知識。

  1、結合多媒體課件,透過提問、舉例、分析和課堂討論等形式,學習原色、間色、複色、色相、色相環及特性、明度、純度、色立體、補色及補色效應等基本概念。

  2、透過演示,瞭解調色的基本規律和要領,並認識本課所學概念對掌握調色方法的意義。

  3、透過學生練習、自我總結、互評和交流,體驗和鞏固學習內容,培養自我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3、透過小組分工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分工協作的意識和習慣。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複色的概念及其與其它知識點的關係

  難點:複色與其它知識點的相互關係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學習新內容。

  1、提問原色和間色的概念,並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深化對這兩個概念的學習。這兩個概念應該是小學學過的內容,之前又讓學生做了預習,提問的目的在於減查預習效果,引導學生培養預習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2、提問色相環的概念,進一步學習色相環的特性。

  新知識點:色相環的漸變性和迴圈性 原色在色相環上呈點狀分佈 間色在色相環上呈線段狀分佈

  3、提問引出複色,在色相環上分析複色的特點。

  新知識點:複色同時含有三原色成分 複色在色相環上呈面狀分佈

  4、學習色的基本屬性,講解色相,明度和純度的概念。

  新知識點:色相是色的樣貌或色的名稱 明度是色的深淺 純度是色彩的鮮豔程度或飽和度

  5、學習補色的概念,並透過色相環分析補色效應及其產生原因。因為時間有限,鄰近色和對比色的內容留待今後講解,只把與調色密切相關的補色提出來學習。

  新知識點:色相環上相鄰180度的色彩互為補色 補色的對比效應和中和效應

  6、引出色立體的概念,學習色立體。

  (1)、色立體的概念。

  (2)、出示色立體模型,使學生對色立體有更直觀的印象。

  新知識點:以色的基本屬性作為三個維度形成的色彩立體空間稱為色立體

  (3)、講解色立體的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色立體對調色的指導意義。

  新知識點:色立體的意義

  a、使自然界中的色彩相互聯絡成為一個體系,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刻的認識色彩之間的關係。

  b、每一種色彩都同時具有三個屬性,在色立體中都有自己對應的位置,因此能夠給我們調色提供理論指導。

  7、學習調色的基本方法,透過調色演示,使學生體會色的基本屬性與調色方法的關係。

  三、課堂活動,調色練習。

  1、作業要求:利用教師發的模板,完成四組練習,分別是明度推移練習,補色和純度推移練習,色相推移練習和任意複色調色練習,體驗調色,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因為時間有限,為能及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查,以便糾正,要求學生課堂上每人先完成一組練習,但要求組長分工協調,確保每項練習都有人做。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

  1、每組選派代表,透過展示臺對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其他各組發言點評,教師補充。水分和填塗技巧掌握較好的同學藉此機會介紹自己的經驗。

  2、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評比並記入各組的學習記錄,要求學生課後做完其餘的練習,其中任意複色一題必做,其餘選做。

  3、課後拓展:本課的學習為下一節用色彩表現春天打下了基礎,希望學生在今後的生活

  中更加關注色彩和色彩形成的視覺現象,並嘗試用所學的色彩知識進行分析。

  七、教學反思

  從教材的發掘來看,對教材的把握還是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的,例如對原色、間色、複色在色相環上的分佈規律的總結,對於色立體對調色的指導意義,都是在所見過的基礎理論書籍中不曾提到的。在教學的設計中,也考慮過初一學生對原本用於高中專業基礎教學的內容能否適應,為此刪節了部分內容,適當降低了難度,從課堂完成的情況來看,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對概念掌握的也不錯,但沒有想到很多學生從來沒有用過顏料,練習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沒有任何調色經驗,以紅色到黃色的漸變為例,正常情況應是紅色先與少量黃色相調,填塗到紙上,然後增加黃色的量,調出另一個層次,再填塗另一格,以此類推,最後漸變到黃色,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先在紙上用紅色從一端到另一端塗滿所有的格,然後再反向拿黃色塗一遍,結果可想而知,漸變效果出不來,因為他意識不到漸變是由配比逐漸改變形成的。再例如不會用毛筆,一個小小的方格,很少有人能夠工工整整的把顏色填在裡面,填出來什麼形狀都有,而且填塗速度很慢。再有水分的掌握,顏料填不成形,互相滲化,或者在紙面上流得到處都是,甚至混合的什麼顏色都看不出來了,比比皆是,學生的這種基礎狀況,是我不曾預料到的。再加上因為對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不摸底,練習設計得偏難偏重,所以學生的練習情況完成不好,很多學生都沒能按時完成作業,最後只得根據情況分層次要求來彌補,要求感覺困難的同學儘量完成任意複色練習,其餘練習可根據自己情況自由選擇。

  美術色彩課件2

  一、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學生動手模擬佈置電影場景的情境,在親身體驗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關於主要理論知識的歸納,有學生的實驗中完成。

  二、教學策略

  1.創設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2.建立探究空間,主動發現新知。

  3.自主總結規律,體驗領悟新知。

  4.解決生活問題,深化所學新知。

  三、教材分析

  《繪畫的色彩》是高中美術“繪畫”模組第五課的內容,圍繞色彩的基本知識展開,包括色彩形成的原理,影響自然界中物體色彩變化的因素,固有色環境色光源色的區分,色彩三要素、色彩的心理等。在學習過程中分兩部分進行。本課重點解決影響物體顏色的因素和色彩的幾個概念。第一部分是光色的關係,透過觀察課間中色光的混合和小組調製顏色的混合的區別,明晰色彩的幾個概念。第二部分先引導學生以導演的身份排演《動物世界》觀察動物的變化思考原因,說明固有色和影響物體色彩的因素。再介紹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作品。讓學生對色彩產生新的認識,提高審美水平。最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深化所學知識。

  四、教學目的

  1.學生了解自然界中物體的色彩成因和影響自然界中物體色彩變化的因素。

  2.學生探討固有色的概念。

  3.學生了解色彩的幾個知識,同時能注意和生活現象結合。

  五、教學難點

  “固有色”觀念的明晰。

  六、教學重點

  1.瞭解色彩的相關概念、原理、規律、觀察與表現的方法。

  2.學生提高在生活中發現、欣賞、運用色彩美的能力

  七、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三原色 不同色的襯布、燈光、幾何體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一·光與色彩

  1. 自然界中物體色彩形成的原理

  教師播放幻燈片,夜幕降臨後,大地隱入黑暗中。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絢麗多彩的,美麗的色彩從何而來? 生:思考哪種光源對我們的視覺經驗影響最大?

  師:可以說“光創造了色彩的世界,沒有光便沒有色” 。正如畫室中拉著窗簾看不到物體色彩一樣,拉開後顏色便清晰可見了。誰能解釋我穿的衣服呈現紅色?

  生:參考知識窗。因為它反射紅色光而吸收其他光線。

  師:物體本身無色。色光有很多顏色。34頁牛頓實驗。白色光透過三稜鏡被分離出赤橙黃綠青藍紫,這是可見光譜。物體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這才形成了自然界五彩斑斕的色彩。

  (評述:播放國家地理雜誌圖片,創設情境,學生輕易感受到自然色彩的豐富。瞭解光線對色彩的形成的重要作用;與畫室的實景結合,從生活中挖掘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創設探究空間,主動發現新知

  1.光與色彩三原色的區別

  (1)光的三原色實驗分析:(課件演示)

  生:觀察太陽白光是怎樣形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為:紅橙、綠、藍紫。

  將其等量混合後,紅橙+藍紫=紅

  紅橙+綠=黃

  藍紫+綠=藍

  全加=白

  三原色重疊後產生紅黃藍三個第二次色。三原色等量混合呈白色(無色)光。

  (2)顏色的三原色實驗分析(學生動手實驗)

  三原色——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在光譜上的二次色紅黃藍在色彩科學上成為原色。這是無法用其他顏色調出來的`。相反,他們之間不同比例的混合能調出無窮的色彩。)

  生:調色。 紅+黃=橙,藍+黃=綠,藍加紅=紫。它們第一次混合產生的橙、綠、紫是間色。給它下定義。間色——間色,由兩種原色等比例混合而成。

  顏色三原色等量混合,成灰黑色

  師:理解複色,你有幾種調處複色的方法。

  複色——不同比例的三原色混合或任意兩種間色混合產生複色。

  生:思考你還有其他調配複色的方法嗎?除黑白外的顏色與黑調和。

  2。顏色的三要素

  色相——顏色的名字

  明度——顏色的明暗程度,

  純度——顏色的鮮明程度,彩度或飽和度。

  三原色的純度最高,間色的純度較高。複色的純度較低。

  (評述:學生動眼看色光三原色混合的變化,動手實驗顏色三原色混合的變化,在實驗過程中自主總結色彩的概念、規律)

  (三)自主總結規律,驗證領悟新知

  一.固有色和影響物體顏色變化的因素

  師:我們認識了顏色的幾個概念,學生做填空題:一個( )色的立方體。以立方體為主角,分小組擺出電影的虛擬場景。劇本:

  1.分鏡頭一:幾個月沒下雨了。大地上的植物了。褐黃的大地裸露出來。趁著傍晚太陽要落山的陰涼時候,動物們四處尋找水源。 (佈景:褐色布、白物體、橘黃燈)

  2.鏡頭二:動物聚集在僅存的水邊。正午的陽光強烈。他們之中的有些已經撐不住了,也許這就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白燈、白物體、藍綠襯布)

  3.鏡頭三:雨季終於到來了。植物冒出了青芽。大地像披上了綠衣。當清晨第一縷曙光初現時, 動物們的狂歡開始了。(藍紫色光、白物體、綠襯布)

  教師演示鏡頭四:天大亮。天黑了。

  各小組學生觀察並記錄主角立方體的色彩變化。

  師:同樣的立方體為什麼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是什麼因素在影響物體的色彩變化?

  生:討論並回答。影響物體色彩變化的因素

  光源色——自然界中不同光源發出的光是不一樣的,他們照在物體上引起的色彩感覺也會不同,這便是光源色。如晨光偏淡藍紫色,晚霞偏黃紅色光。

  環境色——自然界中的物體都處於特定的空間環境中,因為光反射的緣故,周圍環境的色彩必然會影響到物體,這為環境色。

  師:隨著光源和環境的變換,物體的色彩也會發生變化。平時為了描述方便,我們往往忽略外部條件的影響而賦予物體一個固有的色彩面貌。如一張白紙,無論他被放在什麼環境中我們仍認為這是一張白紙。我們把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比較、區分和描述方便,往往忽略外部條件的影響。給物體規定的一個整體的色彩面貌叫做固有色。

  學生最初寫出的答案,便是我們頭腦裡賦予該物體的“固有色”。

  固有色觀念在色彩寫生中會給我們進行色彩觀察和表現帶來不良影響,如習慣性的畫固有色,我們不可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種種細微、豐富的色彩關係。

  二.分析實際作品

  師:出示蘋果圖例,生觀察繪畫中環境色光源色的影響。

  生:都是黃蘋果,但用的色彩不是固有色。紅布和藍布分別給了它不同的環境色。

  師:畫家向我們展示了豐富多變的色彩世界。在光色的研究中,印象主義畫派的貢獻很大。印象主義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印象主義畫家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在陽光下的物象,根據畫家自己的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從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更多的注意繪畫語言本身。

  克勞德 莫奈——1840——1926法國印象主義畫派創始人之一,莫奈最關心的是如何忠實的在畫布上記錄下自然界那瞬息萬變、豐富的光色變化。為了研究自然界中物體的色彩變化規律,莫奈有意識地以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相同景象為題材作畫,如1892-1894年創作"魯昂大教堂組畫"時,莫奈租下了教堂對面的一間房子,從天明開始動筆,根據日光的變化,每隔兩個小時改畫一幅。一天下來,作品竟有20件,在捕捉瞬間的光色效果方面,莫奈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乾草垛》系列中,大自然的光影無時無刻不在閃耀,同一物體,在每一個特定的時辰都呈現出自己獨特的風采。莫奈所言:“面對稍縱即逝的效果,而將我的印象描繪。”這也正是當年印象主義名字的來源。

  學生們感受畫家筆下的豐富的色彩世界。

  (評述:提高學生鑑賞能力,此階段以例項分析為引導,學生將知識點進行總體歸納。遷移拓展印象畫派的知識,引導學生以藝術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

  (四)解決生活問題,深化所學新知

  繪畫中的色彩是變化萬千的,我們平時看到的世界沒有莫奈眼中的多姿多彩,但只要我們運用本課知識,多家留意光色的微妙變化,相信大家會更多的體會到物體的色彩之美。

  課後請觀察教學樓前的花壇。觀察早晨、中午、傍晚、陰天、晴天是的色彩變化。

  (評析: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自主發現問題,交流解決。將知識應用於生活。)

  (五)、教後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積極主動,課堂上他們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終於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自始至終在自主學習中發展。

  主要體現在三個重視上:

  1、重視學習內容的生活性

  美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有美術。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的有效方法。教師就創設了“生活環境”情景,激發了學生創造的願望,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大膽探索,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

  2、重視學習主體的創造性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質、和聯絡。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辯論澄清的過程,就是自己發現或創造的過程。本節課中,首先以現實生活問題引入,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體會色彩的魅力。

  3、重視學習過程的實踐性

  建立“生活課堂”,就要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去“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影響物體色彩的因素,從而明晰固有色的概念。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同時,情感上得到滿足。

  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建立“生活課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的平臺,讓學生髮現美術問題,並激勵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個性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