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認識圓柱體課件(精選10篇)

認識圓柱體課件

認識圓柱體課件(精選10篇)

  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意識是模糊的,並且很難聯絡到社會中去。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認識圓柱體課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1

  一、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讓幼兒認識圓柱體的基本形體特點。

  2、正確辨別生活中的圓柱體,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一副畫有基本圖形的畫(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橢圓形)、自制可拆解的圓柱體一個、雙面膠若干,等同雙面膠大小的圓若干、表格一張(生活中的圓柱體與類似圓柱體的物體若干)、幼兒記號筆小紙條若干、卡紙若干(長方形、正方形)

  三、活動過程

  (一)引出

  1.小朋友,今天圖形王國裡來了些老朋友,你們還認不認識它們,我把它們請出來。

  出示一副畫有基本圖形的畫(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橢圓形),幼兒進行復習。

  2.接下來,又來了位特殊的朋友,你們認識它嗎?(出示自制可拆解的圓柱體)

  (二)教師操作,幼兒發現圓柱體的基本特徵

  1、我請小朋友們張大眼睛來瞧瞧,這個數學王國裡的形體有什麼特點?從上往下看,是一個什麼形狀?從下往上看又是一個什麼形狀?

  2.教師操作對圓柱體進行解剖:先豎的解剖,開啟來瞧一瞧是什麼形狀?

  橫的解剖發現什麼?切一刀看一看,切一刀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這切開來的圓一個個我把它放在一起它們的大小你們看都是怎樣的?(一樣大)

  垂直的切揭示圓柱體概念:由無數個一樣大小的圓形紙片重疊而成的立體圖形,兩端的圓形也是一樣大,中間部分站起來是一條直線,放倒後能滾動,這種像柱子的形體叫圓柱體。

  (三)觀察操作區分比較

  1.請幼兒將自己的學號寫在每張小紙上然後辨別生活中這些物體是否圓柱體?

  2.教師進行小結,對有疑意的進行個別交流指正,有必要的話就驗證該物體。

  (四)幼兒製作圓柱體

  接下來,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一張卡紙,請你用雙面膠和這張卡紙也來做一個圓柱體。

  小結:圓柱體有高的、有矮的、有粗的、有細的,只要它的兩端是兩個一樣大的圓形,中間部分一樣粗,站起來是一條直線,表面光滑,放倒後能滾動,不管它有多高、多矮、多粗、多細,都是圓柱體。

  (五)生活中的圓柱體

  你能說說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圓柱體嗎?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2

  一、 活動目的:

  1、激發幼兒探索學習興趣,有初步的立體概念。

  2、認識圓柱體,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

  二、 活動準備:

  1、教具:球一個、圓柱體一個,可拆圓柱一個,圖示一份,判斷圖一份,卡片若干。

  2、學具:圓柱體、球體若干,可拆的圓柱體人手一份,圓柱體積塑、旺仔牛奶罐、作業紙、筆、橡皮泥、記錄表等各若干。

  三、 活動過程:

  1、比一比:較圓柱體與球體,探索圓柱體的特性。

  A、直接引入,出示球體、圓柱體引導滾一滾,疊一疊。

  “請小朋友將球體和它的朋友放在地上滾一滾,疊一疊,看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B、結合圖示,引導幼兒說出圓柱體與球的差異。

  “你發現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結合幼兒的回答,依次出示圖示)

  C、教師小結圓柱體的特性。

  “剛才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都發現球體和球體不能疊在一起,但它的朋友可疊在一起,

  可球體能到處滾動,而它的朋友只能側面地來回滾動”。

  2、動一動: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A、幼兒動手拆圓柱體,感知圓柱體的特點。

  “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一個穿衣服的球體朋友,等會兒請小朋友將它的衣服拆開,看看它的上面、下面和側面是什麼形狀,大小一樣嗎?

  B、教師小結,引導幼兒認識圓柱體,瞭解圓柱體的基本特徵。

  “小朋友都發現了球體的朋友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圓形,兩個圓一樣大,側面展開是長方形,中間一樣粗,我們就把這種形體叫做圓柱體。

  C、結合圖示正確判斷圓柱體。

  “我們一起來找找圖上哪些是圓柱體”。

  3、玩一玩,透過遊戲鞏固對圓柱體特徵的認識。

  A、遊戲《對與錯》,正確判斷圓柱體。(生活中圓柱體圖片)

  “老師和小朋友玩個好玩的遊戲——《對與錯》,如果老師取出的圖片是圓柱體,小朋友為

  它拍拍手,並大聲說出對、對、對,如果老師取出的圖片上物體不是圓柱體,那麼小朋友就可以做手交叉的動作,並大聲說出錯、錯、錯”。

  B、遊戲《找一找》,找找活動室裡圓柱體的相似物。

  “剛才小朋友都很棒,一下子能判斷出哪些是圓柱體,哪些不是圓柱體,現在請小朋友用

  眼睛瞄一瞄,看看我們活動室哪些東西也是圓柱體”。(幼兒尋找並表述)“除了這些東西,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東西是圓柱體呢?”

  4、做一做,透過製作感受圓柱體的特點。

  A、《穿一穿》,選擇合適的卡紙包裝圓柱體。

  B、《塗一塗》,為作業紙中的圓柱體塗色。

  C、《搭一搭》,壘高不同大小圓柱體積塑,並做記錄。

  D、《變一變》,把橡皮泥變成圓柱體,並進行排列。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3

  目標:

  1、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徵。

  2、在操作中感知數量的趣味。

  準備:

  1、各種圓柱體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樣大小的硬幣或硬幣狀的替代物。

  過程:

  一、 談話匯入

  小朋友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哪幾種圖形寶寶,還記得嗎?(讓幼兒說一說)今天呀,我們班上來了一個新客人,它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 遊玩“圓柱世界”

  (1)、幼兒看各種圓柱體的玩具、物品。

  (2)、幼兒任意挑選一種玩具,感知圓柱世界的豐富。

  “你拿的是什麼玩具?它是什麼樣子的?”

  (3)、介紹圓柱體

  (4)、幼兒互相交流。

  三、 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圓柱體與圓形有什麼不一樣嗎?”

  (1)、幼兒自由探索圓柱體的主要特徵,能用手、繩子、尺子量一量,圓柱體的兩端和中間是否一樣?

  (2)、幼兒相互交流探索的結果。

  四、 操作體驗

  (1)、教師取出硬幣問:“這是什麼形狀的?”“你能把硬幣變成圓柱體嗎?”

  (2)、幼兒探索將硬幣變成圓柱體的方法。

  (3)、幼兒疊硬幣,將圓形變成圓柱體。

  五、 幼兒操作

  請幼兒翻開操作材料《數學》第25頁,教師按提示指導幼兒完成此頁中《認識圓柱體》的練習。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4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鞏固走線,發展幼兒的身體平衡能力。

  2、引導幼兒認識圓柱體。

  3、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CD,圓柱體積木

  活動過程:

  一、走線

  1、幼兒傾聽音樂,請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線。

  2、教師從旁提醒幼兒注意重點,雙手張開,腳尖頂腳跟,目視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兒人手一個圓柱體積木,問:這是平面圖形還是立體圖形?

  2、幼兒左手拿圓柱體積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問:積木有幾個底?是什麼形狀的?

  3、幼兒回答教師總結

  積木的底是圓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請小朋友找找看,我們教室裡有什麼東西是圓柱體的?

  固體膠,燈管小鼓…

  四、活動總結

  圓柱體有上下兩個底面,都是圓形的,像根柱子。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裡有什麼東西是像圓柱體的,第二天來幼兒園告訴老師。

  活動反思:

  讓小朋友認識圓柱體,先要讓幼兒瞭解圓柱體是立體圖形的,與平面的圓形是有區別的。然後透過摸讓幼兒知道圓柱體的的組成,初步瞭解圓柱體,有上下兩個圓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來的,讓小朋友只是看著這個積木,小朋友會感覺枯燥,讓小朋友找找什麼東西像圓柱體,很好的激發了小朋友的學習興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對圓柱體的認識。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5

  一、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發現孩子對電線杆、飲料罐等類似圓柱體的東西頗感興趣,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稱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兒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我進行了認識圓柱體的教學活動。

  二、活動目標

  1、 透過操作、比較認識圓柱體的特徵(像柱子一樣,圓圓的,直直的,上下圓面一樣大)。

  2、 提供多種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際操作,並用語言表達操作結果,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和判斷能力,加深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

  3、 培養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線 綵帶 橡皮泥 鉛筆 白紙等

  四、過程活動

  (一)、組織教學

  1、 教師:(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們長的一樣嗎?我要把它們放在地上滾一滾,用手輕輕一推,它們滾動的軌跡怎樣的?

  2、 幼兒嘗試,發現軌跡。

  在你們的椅子下面也放著兩樣和張老師手上形狀相似的物品。請你們拿出來也和老師一樣,放在地上滾一滾,看看你們滾動的軌跡是怎樣的?

  3、小結:一個直著往前滾,一個繞著圓圈滾。(並在黑板上畫出兩種軌跡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圓柱體”,在操作中感知圓柱體的具體特徵。

  1、 請幼兒找出兩個物體的不同之處:請你們把直著滾的放在左邊的桌子上,把繞著圓圈滾的放在右邊的桌子上。再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為什麼這邊的東西都是直著往前滾的?而另一邊卻都是繞著圓圈滾的?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2、 幼兒結論:杯子的一個圓面大一個圓面小,而罐子的兩個圓面是一樣大的

  3、 透過測量,引出圓柱體的具體特徵:你們憑什麼說罐子的上下兩個圓面是一樣大的?今天剛好帶來了繩子,我來測量一下。(教師測量)你們真棒,說的一點兒都沒有錯。杯子的圓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圓面是一樣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著往前滾的地方隨機抽取一個來檢測,看看結果還是不是一樣的。(教師邊演示邊和幼兒一起說)

  4、 數學裡面,這種象柱子一樣,圓圓的、直直的,上面圓面和下面圓面一樣大的形狀就叫做圓柱體

  5、 判斷圓柱體與非圓柱體。

  1)出示小鼓:這是圓柱體嗎?為什麼?

  2)出示圓面一樣大而中間凹進去的實物:這是圓柱體嗎?為什麼?

  6、 提供材料讓幼兒在眾多的物體中,尋找圓柱體:

  1) 老師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線、綵帶、橡皮泥、紙和筆。請你利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測量並將是圓柱體的物品找出來放在籮筐中。

  2) 教師每組抽樣檢驗,小結:這是誰測量出來的?你是用什麼材料測量的?測量的結果是什麼?所以,它是圓柱體。

  (三)、自制手拉車,並在遊戲中結束活動

  教師:圓柱體還可以變成好玩的手拉車呢,看!我用繩子一穿。手拉車就完成了。繩子一拉它就跟著我們走了。哦,出發嘍!

  五、反思

  數學,是一門邏輯學很強的學科,但它又無時無刻的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一片樹葉、五個好朋友、馬路邊的廣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鉛筆很多都是圓柱體的……既然它如此貼近我們,我們為何就不能讓孩子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奧秘呢?因此,我設計了《認識圓柱體》這活動。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圓柱體,但對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的意識是模糊的,並且很難聯絡到社會中去。透過生活中常見的杯子和罐子之間的比較,讓孩子在自由擴充套件的玩當中尋找其中的特殊性,從而來認識圓柱體的具體特徵。因此,孩子會比較感興趣。我們班孩子由於多種客觀原因,因此,差異性比較大。能力較強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好,回答問題完整,並且善於觀察。而能力較弱的孩子卻相差比較大。所以,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活動中我採用了強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強的孩子帶著相對較差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他們去相互學習。我的這個活動也是培養幼兒的觀察力,使幼兒透過觀察、比較判斷圓柱體的外形特徵,並學會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種多樣的圓柱體。最後,孩子們在愉快地“手拉車”遊戲中結束活動。新《綱要》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索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經過各位專家的指點和不斷的試教修改反思。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已經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師帶班時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難有跳出來思考的時間。觀摩卻給了我們更客觀、更冷靜地瞭解我們的工作環境,甚至瞭解自己的機會。今天作為一名學習者的我,覺得自己擁有這樣的機會而感到慶幸。慶幸的是有那麼多的名師和同盟姐妹給我指點彌經,望各位多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探索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激發幼兒探索圓柱體秘密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請家長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已認識過球體。

  2、材料準備:

  (1)提供圓柱體實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積木、固體膠等,準備印泥、紙張。

  (2)一樣大小的硬幣若干、透明膠、長方形紙張、固體膠、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 幼兒在活動室尋找各種圓柱體實物並自由探索。

  1、它們與球有什麼不同?

  2、把圓柱體立在桌上和側放在桌上會出現什麼不同的現象?

  3、把圓柱體上、下兩面印下來,發現了什麼?

  4、小結:上下兩面都是圓形,這兩個圓形是一樣大的',側面沒有稜角,而且從上

  到下都是一樣粗細,叫做圓柱體。

  二、 組織幼兒討論:你在社會中還見過哪些像圓柱體的物品。

  三、 玩一玩、變一變。

  1、怎樣把許多枚硬幣變成圓柱體?

  2、怎樣把長方形紙張變成圓柱體?

  3、怎樣把橡皮泥變成圓柱體?

  四、 活動延伸:讓幼兒自由選擇區域進行活動。

  計算角:提供各種圓柱體實物,供幼兒繼續探索發現圓柱體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種材料供幼兒繼續變成圓柱體。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7

  活動目標:

  1. 透過實踐體驗,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主動的探索精神。

  2. 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徵。

  3. 在動手嘗試的基礎上,會自己說出、找出並製作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材料投放:

  1. 教具準備:用各種圓柱體制成的機器人一個。胡蘿蔔、粉筆 、小刀、磁帶、錄音機

  2. 操作學具:人手十枚一樣大小的硬幣、漿糊。

  ①長方形紙8張、水筆8盒

  ②廢衛生紙筒8個、各色臘光紙若干

  ③吸管一籃、薯片筒若干

  ④各種空心小形體、鐵絲

  3. 環境創設:

  ① 體育角,內放高蹺、圓柱狀沙袋、棍、易拉罐、滾筒、金箍棒等]

  ② 自制玩具角,陳設會叫的陀螺、望遠鏡、萬花筒、柱狀風鈴等

  ③ 實物角,內建電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狀物體、花瓶、廢舊蛋糕盒等

  指導要點:

  一、透過機器人柱柱激發幼兒參觀圓柱世界的興致。

  1. 介紹機器人引題: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請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宮玩,你們想去嗎?

  2. 聽音樂開火車帶領幼兒到柱柱世界。

  二、透過反覆嘗試初步認識圓柱體,引導幼兒體驗圓柱世界的秘密。

  1. 玩一玩、想一想:

  引導幼兒第一次遊戲嘗試,知道圓柱體的名稱。

  ① 讓幼兒任意挑選一種玩具,自由感知圓柱世界的豐富。

  ② 啟發提問:

  A、你玩的是什麼?它象什麼形狀?

  B、你還發現了圓柱世界的什麼秘密?

  ③ 鼓勵幼兒完整表述自己的經驗,重點能說出它象什麼形狀?

  ④ 以機器人口吻小結--柱柱世界裡的每樣東西都象柱子一樣,這種形體就叫圓柱體。

  2. 量一量,說一說:

  引導幼兒第二次測量嘗試,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① 啟發嘗試:A、你發現圓柱體是什麼樣的?它跟圓形一樣嗎?

  B、請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麼玩的?

  C、每個圓柱體摸上去都是什麼感覺?請你用繩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嗎

  ② 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圓柱體的主要特徵,能用手,繩子,尺子量一量圓柱體的兩端和中間是否一樣

  ③ 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

  ④ 小結:圓柱體的兩端是兩個一樣大的圓形,中間部分一樣粗,放倒了還會滾動。

  三、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鞏固認識圓柱體,提高幼兒對圓柱世界的辨別能力。

  1. 疊一疊,變一變:

  讓幼兒在比較嘗試中 加深對圓柱體的印象。

  ① 啟發提問:

  A、你知道硬幣是什麼形狀的?

  B、你能不能用許多硬幣變一個圓柱體?

  ② 幼兒操作,思考:你是怎麼變的?一個一個一樣大的圓形疊起來象什麼?

  ③ 小結:一個一個一樣大的圓形疊起來象圓柱體。

  2. 找一找,削一削:

  讓幼兒在尋找相似與不似中加深對圓柱體的理解。

  ① 以柱柱口吻誇獎操作認真的幼兒,並尋求幫助:你能不能幫我把象圓柱體的東西找出來?

  ② 引導幼兒觀察陳列櫃內實物,分辨相似與 不似圓柱體的東西,並說出原因。

  ③ 提出疑問:怎樣使胡蘿蔔變得象圓柱體?

  ④ 教師操作:用削刀將胡蘿蔔削掉,中間部分削去外皮,變成一樣粗細。

  四、透過聯想生活中的圓柱體,開拓幼兒對圓柱世界的遷移發散能力。

  想一想,說一說:你在生活中還見到、用到的東西有哪些象圓柱體?

  五、透過分組小製作延伸幼兒對圓柱世界的想象創造能力。

  1. 製作望遠鏡--在長方形卡紙上先塗上花紋,再粘制兩個一樣大的圓柱體,並用膠水固定。

  2. 花鏈數字玩具--在許多形狀中尋找圓柱體的小紙鏈,並串到彎好的鐵絲上,變成花鏈玩具。

  3. 紙筒小動物--利用廢衛生紙筒,捲上色紙,貼上眼睛、嘴巴、耳朵等製作小兔、小鳥、螃蟹等小動物。插吸管--把吸管有規律地插入紙杯,並調整吸管兩邊長度,變出各種形態東西。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1.知道圓柱體有兩個相同大小的圓面,柱面展開是長方形的,會做圓柱體。

  2.互相交流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圓柱體形狀的。

  3.喜歡參與制作、交流活動。

  教學重點:

  知道圓柱體有兩個相同大小的圓面,柱面展開是長方形,會做圓柱體。

  教學難點:

  圓柱體的兩個圓面是相同大小的。

  教學準備:

  一個圓柱體筆盒;每人一張長方形的紙。

  教學過程:

  1.出示圓柱體的筆盒,引入圓柱體的主題。(有一個柱面,兩頭有兩個圓面)

  2.探討圓柱體兩頭的圓面之間有什麼關係。(一樣大小)

  3.每人制作一個圓柱體。

  4.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形狀的。(討論)

  5.理解柱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

  6.總結。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9

  活動名稱:

  《認識球體、圓柱體》

  領域:

  科學、藝術

  執教班級:

  大班

  執教人:

  孟爽

  活動目標:

  1.萌發探索幾何形體的興趣。

  2.能用觀察比較的方法區分球體和圓柱體。

  3.認識球體、圓柱體的不同特徵。

  重難點分析:

  重點:

  認識球體、圓柱體。

  難點:

  區別球體、圓柱體。

  活動準備:

  圓紙片和球體物體(乒乓球、皮球、籃球)若干;球體、圓柱體的積木每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圓柱體薯片盒、露露盒、電池等各一。

  活動過程:

  ㈠ 匯入

  出示圓紙片和球體物體,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咱們一起來玩吧”。(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自由動手操作。)

  ㈡ 展開

  1.認識球體。

  ⑴在操作活動中初步感受球體的特點。

  操作一:引導幼兒分別轉動圓紙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體),透過觀察感知兩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導幼兒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點。

  ⑵在操作的基礎上總結球體的特徵。

  提問:“你有什麼發現?它摸起來怎麼樣?”

  小結:能向各個方向滾動,無論怎麼轉動看上去都是圓形的,表面摸起來到處都是鼓鼓的、圓溜溜的、光滑的,像這樣的物體就是球體。

  ⑶聯絡實際,請幼兒說說日常生活中玩過的、吃過的、看見過的哪些東西像球體。

  2.認識圓柱體。

  ⑴出示圓柱體學具,幼兒操作比較。

  師:“這是什麼形狀呢?請小朋友來玩一玩、摸一摸、滾一滾、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和小朋友說一說!”

  ⑵在操作的基礎上總結圓柱體的特點。

  提問: “你有什麼發現?他摸起來怎麼樣?能向各個方向滾動嗎?上下兩個圓一樣大嗎?”

  小結:這樣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而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圓圓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樣的物體,我們叫他“圓柱體”。

  ⑶經驗拓展。

  ①請幼兒在筐子裡找一找,哪些東西是圓柱體,引導幼兒瞭解這些物體儘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圓柱體。

  ②啟發幼兒說出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形狀像圓柱體。

  3.遊戲活動:“趕小豬”

  玩法:球體、圓柱體的物體制作成“小豬”狀,幼兒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驅趕“小豬”,體會求能向各個方向滾動,圓柱體只能向兩個相反的方向滾動的道理.

  ㈢ 結束

  1. 教師評價活動。

  2. 延伸:區域內投放各種球體、圓柱體供幼兒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繼續鞏固對球體、圓柱體的認識。

  認識圓柱體課件 篇10

  【教材分析】

  球體和圓柱體是幼兒在生活中能經常接觸到的幾何形體。大班幼兒基本具備區別典型球體和圓柱體的能力,也能夠發現生活中與球體和圓柱體形狀相似的物體,但對球體與圓柱體的異同並沒有清晰的認識。如何使幼兒透過直接體驗與感知發現、瞭解、表達球體與圓柱體的異同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可引導幼兒從物體滾動方向切人活動,鼓勵幼兒大探索、仔細甄別並有條理地表達。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球體和圓柱體的主要特徵。

  2.感知發現球體與圓柱體的不同,能發現生活中與球體和圓柱體形狀相似的物體。

  3.樂意與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講述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玩具每桌 1 筐(乒兵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球體和瓶子、易拉罐圓柱狀的積木、薯片筒、管子等圓柱體以及不能滾動的物體)。

  2.報紙,長方形硬卡紙,不同大小的硬幣,橡皮泥若干

  【活動建議】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玩具,自由探索、交流,發現可以滾動的物體。

  (1)引導幼兒按照能否滾動將玩具進行分類。

  要求:把可以滾動的物品放在筐子裡。

  (2)鼓勵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並透過演示進行驗證。

  (3)引導幼兒將會滾動的物體再按形狀分類。

  2.觀察圓柱體和球體,嘗試概括表達球體和圓柱體的主要特徵。

  (1)引導幼兒摸一摸,轉一轉,從各個方向觀察圓柱體和球體的異同,嘗試用簡單的語言進行表述。

  (2)引導幼兒向不同的方向滾動球體和圓柱體,發現並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小結:球體不管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的;摸起來很圓滑;能向任意方向滾動。圓柱體上下兩個面是圓的且一樣大,上下一樣粗:可以液動,但方向單一。

  (3)鼓勵幼兒找出周圍環境中的球體和圓柱體,運用其特性進行檢驗。

  3.分組操作,嘗試用各種材料製作球體、圓柱體。

  (1)幼兒根據興趣自主選擇操作材料,分組進行製作活動。

  報紙組:引導幼兒用報紙製作球體或圓柱體,鼓勵幼兒透過測量、比較等方法進行驗證卡紙組:提供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硬卡紙,引導幼兒製作圓柱體。

  硬幣組:提供各種硬幣若干,引導幼兒將其變成圓柱體和球體。例如:把一個硬幣豎起來迅速轉動,看看像什麼把相同大小的硬幣疊放在一起,看看變成了什麼。

  橡皮泥組:引導幼兒用橡皮泥做球體和圓柱體,鼓勵幼兒採用觀察、觸控、液動等多種方法進行驗證。

  (2)各組操作後,集體交流、分享請幼兒將製作好的球體和圓柱體滾一滾、試一試,重點引導幼兒交流怎樣利用材料讓球體滾得更流暢,讓圓柱體上下一樣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