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風箏》的課件(精選5篇)

《風箏》的課件

《風箏》的課件(精選5篇)

  課件(courseware)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介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體。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絡。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風箏》的課件(精選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風箏》的課件1

  【學習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樂意透過上網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或動手做一做風箏,舉辦一次小小風箏展覽會。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放風箏的片斷,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製作風箏的有關材料。

  一、喚起情感,匯入學習

  1、喚起情感:

  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匯入學習:

  有這麼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出示課題,帶著情感朗讀課文第一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指名學生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畫好後自己讀一讀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覆朗讀。

  5、引導發現、生疑:

  讀後有什麼發現,產生什麼疑問,與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點:一是讀中發現:“我們”的心情在做風箏是挺高興的,放風箏的非常高興,找風箏時很難受。二是讀中生疑:我們的心情為什麼會起這樣大的變化?)

  三、細讀深究,體悟情感

  1、學習第2自然段:

  ⑴讀一讀:

  激勵學生多人次地讀這一段。

  ⑵說一說:

  讀了這一段,你知道寫了些什麼嗎?

  ⑶想一想:

  角色轉換,想象:如果是你在做著風箏,你心中會想些什麼呢?

  ⑷找一找:

  同學們所想象的可以用這段內容中的哪幾個詞語來表示或代替。

  ⑸結一結:

  (師)原來做風箏的快樂就在於它充滿著憧憬和希望。

  ⑹賞一賞:

  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嚮往、渴望、喜悅)朗讀全段。

  2、學習第3自然段:

  ⑴角色轉換:

  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⑵創設情境:

  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放風箏畫面。

  ⑶引導表達:

  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⑷角色轉換:

  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裡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⑸品味課文:

  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⑹深入賞讀:

  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四、課堂練習

  1、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⑴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⑵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⑶練習書寫生字、抄寫詞語。

  2、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五、課外延伸

  上網蒐集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製作資料袋,放到班級園地裡展示。

  第二課時

  一、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表達出感情。

  二、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⑴讀一讀:

  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⑵說一說:

  說說你讀後的發現。

  ⑶試一試:

  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⑷評一評:

  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第5-8自然段:

  ⑴師問:

  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⑵師引:

  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請讀讀5~8自然段。

  ⑶生讀:

  在讀中讓學生逐漸表現出孩子們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心情來。

  ⑷體驗:

  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來的?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麼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學生交流。

  四、實踐活動,親身體驗

  親自動手做一做自己喜歡的風箏,到田野、到操場、到廣場去放一放風箏,感受一下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

  《風箏》的課件2

  (一)教材分析

  這篇精讀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於白描而極少雕刻,筆調親切、溫新、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控。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裡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裡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裡的快樂”做一些鋪墊;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透過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個性化的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蘊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秋天裡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三)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在引導理解孩子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四)教學過程

  1、複習匯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風箏》,齊讀課題。

  (2)生字還記得嗎?我們開火車認讀。

  (3)看來同學們都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誰再來回顧上一節課圍繞“風箏”課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2、讀中悟情,以情促讀(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同學們,你放過風箏嗎?你是怎麼放風箏的?

  ②課文中的孩子們是怎樣放風箏的?默讀第三自然段,用直線劃出來。

  ③誰來讀一下這段話,其他同學也有任務,邊聽邊用三角符號標描寫人物動作的詞。

  ④多麼生動的詞語,作者正是透過這些動詞的正確運用,把放風箏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抓住人物動作具體描寫的方法我們要學習。

  ⑤風箏飛起來了,孩子們的心情怎樣?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句子。(出示句子)

  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們會喊什麼?叫什麼?(“幸福鳥”,請你飛得更高些吧!“幸福鳥”,你飛得好高啊!“幸福鳥”,飛吧!飛到白雲上面去吧!)

  ⑥風箏越飛越高,我們的快樂也就——越飛越高,我們的幸福也就——越飛越高。那就讓我們快樂、幸福地讀讀第三自然段。

  3、學習第四自然段

  過渡:孩子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都是快活的,其實我們的快樂還不止這些呢!接著讀下去,看看還有哪些地方也能讓我們感受到這種快樂的心情呢?

  ①生讀第四自然段的1、2句。

  師:風箏飛到了雲彩上去了,把我們的快樂也牽到雲彩上去了!這樣激動的心情你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嗎?看來做風箏、放風箏的確是孩子們童年時最大的快樂。就在孩子們享受著風箏越飛越高帶給他們的快樂時,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極快地飛走了。文中還有一個詞也是表示“極快地”意思,是哪個詞?(倏地)你還可以換個什麼詞?(一下子、唰地)

  ②風箏一下子沒了蹤影,此時此刻孩子們的心情怎樣?快速讀第四自然段,劃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句子。(出示句子)

  什麼是大驚失色?(非常吃驚,臉色都變了)

  此時,他們又會呼喚什麼呢?(幸福鳥,你在哪裡?快回來吧!)剛才他是在呼喚,但是千呼萬喚嗎?怎麼叫千呼萬喚?呼喚的次數多,人數多就是千呼萬喚。

  師:多好的兩個成語,寫出了孩子們此時的心情。誰想讀讀這句話,讀出孩子們的心情。

  4、學習找風箏

  過渡:千呼萬喚,卻喚不回飛走的風箏,最親密的夥伴飛走了,你們甘心嗎?不!想怎麼樣?去找風箏!

  ①請同學們快來讀第五自然段,看看他們有沒有把快樂找回來。

  師:孩子們找到了嗎?他們用心找了嗎?你怎麼知道的?

  師:四處尋找了半個下午,依然沒有結果。此時孩子們的心情怎樣?你能用書上的一個詞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嗎?(垂頭喪氣)做一下垂頭喪氣的樣子

  師:同學們不要垂頭喪氣,會不會有什麼地方沒找啊?

  生:有!水磨坊!

  師:趕緊去啊,說不定風箏就在那裡呢!快,快!

  (出示最後一句話:“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齊讀。

  ②師:後來找到了沒有,課文沒有寫出來。下面小組交流一下,如果讓你們接著寫,會怎麼寫?

  學生交流:找到了!找到了!風箏真的就落在這裡!我們歡呼起來……

  沒有!依然沒有風箏的蹤影!我們又一次大哭起來!

  師小結:幸福鳥啊!我們親手做的幸福鳥!你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牽動著每一個的快樂和痛苦。你就是我們童年最親密的朋友!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呼喚這個朋友——風箏!

  5、課後練習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這麼多描寫心情的詞語,課後請同學們自己也寫幾個,比比誰寫得最多。

  (五)板書設計:

  風箏

  做風箏 憧憬希望 快活

  放風箏 快活 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找風箏 哭了 垂頭喪氣

  教學反思

  《風箏》是一篇有關賈平凹的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要想打動別人,先要打動自己”,這篇文章我讀了好多遍,每讀一遍都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至於最後能一字不漏地背誦文字。那麼怎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深深體會到作者如何用樸實的語言把文中小夥伴的心情變化生動展現出來呢?教學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在朗讀文字的基礎上體會文字所要表達的情感及寫作方法,所以我決定以朗讀為突破口來挖掘文字。這就要在“讀”上下功夫了。

  風箏做好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地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群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深深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文章順序理清以後,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也就是圍繞“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來品讀課文,在“是否快樂”這個問題的調控下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新課標要求讀書要有“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基於這點,把整堂課的重心都放在朗讀,有進行指名讀,同桌交流讀,小組競讀等。就朗讀而言,學生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讓他們齊讀,效果會更好,充分體現團結的力量大。

  《風箏》的課件3

  教學目標:

  1.多種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頭喪氣、千呼萬喚等詞語。

  2.以“幸福鳥”統領全文,圍繞憧憬理解並感悟做、放、找風箏的過程中小夥伴的心情變化。

  教學重點:

  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感悟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不同感情。

  教學難點:

  透過意會法體會“憧憬”,想象法品讀感悟動詞的生動用法。

  一、謎語匯入,體會詞語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條謎語?(出示謎語)誰來讀一讀。

  生讀謎語。

  師:誰願意猜一猜?(風箏)

  師:你是透過哪些詞語猜出來是風箏的呢?(生彙報,師貼風箏圖)

  2.師:詞語的用處可真大呀!今天就讓我們徜徉在語文的殿堂,感受詞語的魅力。(板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可以查查字典,問問老師和同學。

  2.讀詞語

  (1)學生領讀。

  (2)同桌互相讀。一邊讀,一邊想詞語的意思。

  (3)做遊戲:猜詞語。

  3.同學們對詞語理解得這麼好,老師猜課文一定讀得也很棒。下面我們來開火車讀課文。我們得找幾位同學來讀呢?(8位)其他同學想:課文裡主要講了什麼事?

  (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三、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一)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課文中哪一段是寫做風箏的?(第2段)請大家輕聲讀課文,想想文中的我們在做風箏的過程中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把你體會到的關於心情的句子畫下來。

  2.誰來說一說文中的我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出示句子: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1)請大家看“精心”這個詞,想一想“精心做著”是怎樣做的?(認真、專心)

  (2)同學們,你們在什麼時候也精心地設計著一樣東西,或是精心地做著一件事情呢?

  (3)誰來有感情地讀讀“精心”所在的句子。

  (4)請你在文章的空白處精心地寫好這個詞。(師在黑板寫)

  師:剛才我們精心地寫好了這個詞,文中的我們精心地製作了一個蝴蝶樣的風箏,看到小夥伴們這麼投入的做風箏,老師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隻風箏,可以嗎?

  螢幕:我(用心)地做一隻(蜜蜂)樣的風箏,希望它(飛得高高的,飛上藍天,與小鳥歡唱,與白雲嬉戲。)

  師:假如讓你做一隻風箏,你想做一隻什麼樣的風箏?怎樣做?

  螢幕:我()做一隻()樣的風箏,希望它()。

  3.同學們說的太好了。你們說到的這些夢想就是小夥伴們心中的憧憬,(板書“憧憬”)我們把這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叫做聯想法,你還能用其他方法來理解憧憬這個詞嗎?(生彙報)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時光更是五彩繽紛的,請同學們帶著你的夢想讀這個詞,帶著你的嚮往讀這個詞,帶著你的憧憬讀這個詞,帶著你所有的嚮往美美的朗讀這句話。

  引讀: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但是我們—接讀

  師:不是什麼都不像嗎?怎麼又被稱做“幸福鳥”呢?(生彙報)

  師:因為在小夥伴們的眼裡,像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快樂的心情,對於每個人來說,這種心靈的自由與快樂都是最幸福的事。讓我們帶著這樣一份憧憬與甜蜜一起來讀這一段。

  (二)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好,就讓我們帶著美好的憧憬與無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飛我們的“幸福鳥”吧!(師生對讀)

  2.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紅顏色的詞語,你發現了什麼?(動詞)

  3.誰能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個詞語,為什麼?(學生說理由)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如果你能夠運用得準確恰當,就可以使文章的情節更加地生動形象。

  4.讓我們第二次去放飛我們的幸福鳥吧。同學們可以做動作。

  5.是啊,風箏帶著我們的憧憬,越飛越高,高過了飛鳥,高過了白雲,飛向了藍天。小鳥見了,高興地對“幸福鳥”說——(學生說),白雲笑著和“幸福鳥”打招呼——(學生說),看到那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內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板書:快活)

  6.文中的那群放風箏的孩子也像我們一樣快樂,你能讀讀文中最能體現快樂的句子嗎?(風箏越……。。)

  7.請同學們帶著夥伴們的這份快樂再一次去放飛幸福鳥。(一邊讀,一邊補充詞語)。

  (三)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1.過渡:風箏把我們的名字帶上了藍天,把我們的憧憬帶進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出示課件)“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飛快地飛走了。風箏不見了。”是啊,風箏倏地不見了,此時此刻,小夥伴們的心情怎麼樣呢?(板書:傷心)輕聲讀讀4—8自然段,把你體會到心情的句子讀一讀。

  2.師:你從哪個詞體會到夥伴們很著急,很傷心呢?(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是什麼意思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意思)

  3.老師再教給大家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我們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理解,合在一起就是這個詞語的意思了。(吃驚的臉都變色了)理解字義也是學習詞語的一中好方法。你能試著用理解字義的方法來學習“千呼萬喚”這個詞語嗎?像這樣的詞語,你還會說嗎?

  4.師:不知道喊了多少聲,不知道喚了多少遍,聲聲都飽含著孩子們希望風箏能快回來的情感。你還從哪句話中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心情?

  出示:我們都哭了……還是沒有蹤影。

  5.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怎樣的風箏?(出示)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代表——的風箏。(希望`幸福`理想`快樂`憧憬的)

  6.我們四處尋找這隻寄託了我們幸福與希望的風箏,卻不見它的蹤影,只好垂頭喪氣地做在田埂上。在什麼情況下,你才會垂頭喪氣?

  7.這隻讓我們牽腸掛肚,寄託了我們這麼幸福的情感的風箏,能找到嗎?(能)

  就在我們垂頭喪氣的時候,一抬頭,看見了————(學生說“水磨坊”)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能告訴老師,我們尋找的僅僅是一隻風箏嗎?還在尋找什麼呢?

  五、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我們在尋找幸福與快樂,我們在尋找我們幸福的寄託!只要我們尋找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2.師生齊讀最後一段

  3.風箏是我們童年的憧憬,風箏是我們童年的快樂,讓我們每個人都懷著一顆美好的心,一顆憧憬的心,在風箏上放飛我們的希望和理想。

  《風箏》的課件4

  教學設想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的魯迅的文章,由於他們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學生透過朗讀來感知文字,以品味重要詞句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透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同時藉助於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教學思路

  匯入——簡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標———聽讀整體感知—————研讀課文(一)尋找誤解和衝突———研讀課文(二)封建教育思想,自我反省精神———合作探究——品味語句含義,滲透思想感情———體驗反思————拓展延伸(從文字到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品味語句,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德育目標: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體會魯迅“反封建鬥士”的初步思想。

  能力目標:感受語言文字的含義能力,批註法的規範提升。

  教學流程:

  一、作者、作品簡介

  多媒體顯示: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猛烈抨擊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為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20世紀20年代陸續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雜文集。魯迅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野草》,散文詩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有的篇目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如《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一覺》等;有的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別》《死火》等;有的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如《希望》《死後》等。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二、文字閱讀

  (一)、寫了什麼?請同學們聽讀課文,看看本文寫“我”回憶了有關《風箏》的什麼故事?要求邊聽邊用一段話來概括課文的內容。師範讀。

  1、課文記敘了“我”()了弟弟的(),後來我知道自己(),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我的心只得()。

  2、文章說的是小時候小兄弟最喜歡放風箏,“我”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長大後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二)、怎麼寫的?

  ⑴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各題。(放幻燈)

  1、這篇散文1—2自然段寫了什麼?

  2、3—4自然段寫了什麼?

  (1)讀第三段;用不同符號劃出我和弟弟對風箏的態度

  (2)讀第四段;用不同符號劃出發現弟弟偷做風箏後我和弟弟的神態和動作。

  (3)我為什麼那樣做,弟為何不反抗?

  3、5—11自然段寫了什麼?讀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號劃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補過的及弟弟知道有這麼一件事後的神態。

  4、12自然段寫了什麼?

  小結:1、鮮明的對比手法,使文章情節曲折,中心突出。2、語言鮮活,用詞精當

  (三)、寫的目的(中心思想探究)

  學生默讀全文,精讀課文,在圈點勾畫中找出本文難以理解的問題,全班同學討論解決,教師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圈點勾畫。資料內容如下:

  對課文作圈點勾畫評註的學習可以分三個層次:一是疏通性的圈點勾畫,目標是讀通課文;二是思考性的圈點評註,目的在於提出質疑,引發思索;三是評論性的圈點評註,目的是讓學生在開啟思維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

  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並參照平時通用的讀書符號形成自己的圈點勾畫的符號系統,作為圈點勾畫的符號,應簡潔醒目,意義明確,使用時不應隨意變動,以便於對文章的重讀與複習。下面的符號系統是不少人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僅供參考。

  批註法(圈點勾畫)——符號系統

  1、 表示描寫得精彩或論述得好;

  2、——表示作者的觀點、看法;

  3、表示文章的要點或中心思想;

  4、打算摘抄的內容;

  5、……表示要著重理解的字、詞、句;

  6、?表示有疑問或暫時不理解之處;

  7、??表示有疑惑需作認真思考之處;

  8、!!表示精闢、讚賞;

  9、△△表示應注意的地方;

  10、★★表示應熟記、背誦的地方;

  12、[]表示要查考、註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詞。

  …………

  當然,還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臨時設定一些符號。

  2.指導學生對課文圈點勾畫,把閱讀中的感受、體會或疑問標記出來。

  3.以小組為單位,各組彙集問題。教師將所有問題歸類,按照由淺入深的層次歸類,或按區域性到總體的方式歸類,或按照問題所在的段落分組。

  4.按照問題所在的段落分組,可把問題分為4組,1~2段的疑問為一組,3~4段的疑問為一組,5~11段的疑問為一組,12段的疑問為一組。

  5.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研究問題,教師巡視指導,然後抽兩組向全班彙報,有不同意見,全體同學討論解決,教師加以評述。

  第二課時

  6、內容研討

  第一組問題。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明確:根據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為什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明確:這裡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第二組問題。

  1.找出文章生動描寫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的語句,分析這些描寫流露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相關的句子有:

  (1)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遊而"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

  (2)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放風箏,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動活動,本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只能呆看人家的風箏,他"驚呼""跳躍",天真活潑的兒童天性躍然紙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細緻生動,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這裡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2.用自己的話描述"風箏事件",在對"我"的描寫中,流露了什麼感情?

  明確:描述略。

  小兄弟喜歡風箏,"在我看來卻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風箏,隱隱寫出了兒童的動手能力。上文寫蟹風箏、蜈蚣風箏、瓦片風箏,小兄弟做的卻是蝴蝶風箏,可見他聰明伶俐,動手能力強。而"我"卻猶如凶神惡煞,以破獲秘密為滿足,以摧毀小兄弟的心血為勝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態神氣活現,魯迅是在自責當年扮演了冷酷無情的精神虐殺者的角色,言辭中流露了同情、後悔與自我譴責之意。

  第三組問題。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作者為什麼說"不幸"?

  明確:聯絡"懲罰"一詞,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確: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認為是"笑柄""可鄙的";發現小兄弟偷做風箏,"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明確: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不準兒童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的天性。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願望,只是因為有悖於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只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為什麼總想補過?那心為什麼"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

  明確:"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被落後的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所以他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1.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第四組問題。

  末段的語句如何理解?

  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小結:揭示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而強烈的愧疚之情體現的不僅是兄弟間真摯的親情,還包含著"我"善於反省和自責,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主題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談談對本文主旨的認識。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選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裡早已忘卻的兒時瑣事,但在"我"醒悟到這件事是對小兄弟心靈、精神的殘酷虐殺後,強烈的愧疚之情體現的不僅是兄弟間真摯的親情,還包含著"我"善於反省和自責,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兩次描寫的肅殺的冬景,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是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象徵。空中浮動的風箏既是故鄉春日的象徵,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徵。一篇短小的散文詩,作者將深厚的親情與嚴肅的自我解剖精神融為一體,將自我批判與社會批判成功地加以結合,體現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四)、寫的精彩處

  1、品讀生動精彩的人物描寫

  我找到描寫生動的語句是___________,我欣賞它的理由是因為________

  2、要求學生學習揣摩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寫法,在對比衝突中表現親情(或友情)。依據提供的情景,選擇一個話題,寫一段話。

  我是向來不愛,和我相反的是。

  有一天,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勇於發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教學反思

  本週三上午在縣實驗中學上了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風箏》,《風箏》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上初中後第一次接觸,學習難度較大,課文難點較多,且本文思想內容可從多方面理解,這恰恰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現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

  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後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

  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透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採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啟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後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透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後真正“兇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說,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係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後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說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這堂課是以“精神虐殺”來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但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闡述過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講了文章選材的事情,使整堂課有“散”架之感。

  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透,開啟思維,並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這樣的課堂才算是合格的語文課堂。

  《風箏》的課件5

  教材分析:

  本文是魯迅諸多優秀回憶性散文中的一篇。寫了他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一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衝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筆觸細膩,情感悽婉,適合於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本文所體現出來的親情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要透過社會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嚴厲的自責精神充滿字裡行間,這更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心理活動描寫。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課外查閱、蒐集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標:(1)準確理解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兄弟之情;

  (2)學習作者敢於承認錯誤的自責自省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步驟:

  (一)佈置預習

  1、鼓勵學生透過網路、圖書館查詢有關資料:

  ①1925年左右中外社會狀況

  ②魯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實生字詞的音和義

  3、讀課文,瞭解大意

  (這個環節體現了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具有蒐集資訊的能力目標:能運用和檢索多種工具書,運用多種現代媒體接受和獲取資訊。)

  (二)情景匯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詩人高鼎的一首《風箏》詩,把陽春季節兒童在草地上爭相放風箏的情形寫得活潑可愛,讀來令人欣喜。可是,看到風箏,文學大師魯迅卻感到悲哀。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詩《風箏》,去觸控大師那顆敏感的心靈吧!

  (三)整體感知

  師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揚的旋律中,朗讀全文,力求讀準字音、讀對重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產生聲情並茂的朗讀效果,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或個別回答,或集體討論,或分組辯論。教師適時點撥,力求掀起探討的熱潮,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1、“我”回憶了有關“風箏”的什麼故事?用自己的話簡單複述。

  2、“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具體指什麼?你如何看待這種行為?為什麼?

  老師幫助學生進行問題分解,步驟如下:

  ①如果你有弟弟會採取這種方法嗎?為什麼?

  ②如果你是弟弟會採取什麼行為?為什麼?

  ③為什麼哥哥會這麼做?

  ④為什麼弟弟沒有反抗?

  ⑤你認為哥哥愛弟弟嗎?

  3、你更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4、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哪些困惑之處?

  (1題意在檢驗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效果。2題要讓學生品味課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同時要求學生要能聯絡所查資料,聯絡自身實際加以回答,體現新課程目標中的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張揚個性進行表達、交流、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歷史唯物觀。3題要讓學生學習魯迅知錯就改的可貴的自責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體現新課程教學的人文教育觀。4題體現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點,也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中的個性化、創造性閱讀特徵。)

  (五)加深感悟

  1、學生自選文中最精彩的部分進行自由誦讀,進一步深切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

  師:自由朗讀第3、4段,說說小兄弟給你留下的印象。

  生:“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說明他酷愛風箏。

  生:“驚呼”、“跳躍”說明他天真活潑。

  師:這裡還可以看出他熱切向往放風箏。

  生:“驚惶,失了色瑟縮著”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長,軟弱,膽小。

  生:他做蝴蝶風箏說明他心靈手巧。

  生:“多病,瘦得不堪”說明小弟體弱多病。

  師:“體弱多病”該怎麼辦?

  生:該多照顧。

  生:該多鍛練,比如說去放風箏。我爸爸是醫生,他說多參加戶外活動,能提高抵抗力,對健康有益。

  師:大家說得好極了,誰能總結一下小弟的形象特點?

  生:天真、活潑、聰明、瘦弱。

  生:可愛,又可憐。

  師:為什麼說可憐?

  生:他身體不好。

  生:我覺得最可憐的是他痴迷風箏,卻只能“呆看著”,而且“苦心孤詣”製作的風箏卻被哥哥殘暴地毀掉了。

  師:說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寫得可憐,就越反襯了“我”感情重負的力量。那“我”在這部分裡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古板,連看風箏都認為“可鄙”。

  生:粗暴、野蠻、殘酷。

  生:非常專制,凶神惡煞。

  生:我不同意用這些詞,因為作者只希望小弟讀書,不玩風箏,他是為小弟好。

  師:“我”是風箏的毀壞者,更是精神的虐殺者。因為“我”毀掉的不只是一個風箏,更殘酷地扼殺了兒童好玩的天性。雖然“我”的立場是好的,結果卻很糟糕,老師說的這些大家同意嗎?

  生:我也覺得他是好心幹了壞事。

  師:看來“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真正的“兇手”是誰呢?

  生:……

  師:那大家討論一下吧。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合作解決,或許一經思維碰撞,難題傾刻瓦解。

  生:大概是封建思想吧。

  師:對,“我”當時也是一個少年,平時受封建思想的薰陶,耳濡目染以至潛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做出這樣的事。因此,“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而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這是時代和歷史的悲劇。

  2、學生表演看風箏、毀風箏、當面悔過這三個情節,以合作形式多角度解析主題,課件展示結果。

  師:大家還有話想對文中的“我”說嗎?

  生:古人說:“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你有錯就改、嚴於自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生:這不是你的錯,都是社會惹的禍。

  生:其實你對小弟非常關心愛護,非常希望他能專心讀書。因此,他不會怪你的,你就不要一直悲哀下去了。

  生:我要把你的事告訴我爸,希望他雙休日別老是把我關在家裡。

  (六)課堂小節

  《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地敘寫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親情,表現了魯迅嚴於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我們沉浸在自然、和諧、水乳*融的詩情畫意裡。請同學們再次走進《風箏》的世界……(教師播放《風箏》朗讀磁帶,大螢幕展示山東濰坊風箏節的相關畫面)

  (七)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

  課文與《滿天的風箏》(課後研討與練習三)一文所蘊含的感情有什麼不同?

  2、課外閱讀魯迅《野草題辭》,寫一篇讀書心得。

  (本環節體現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課文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例子,要能引導他們走出課堂,去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板書設計:

  創意說明

  《風箏》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這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前佈置學生從網上或圖書館查閱有關魯迅的資料,瞭解其生平、作品及風格,瞭解課文創作的背景,以便課上交流。

  運用多媒體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運用“複線並行”的結構組織教學,“說”、“讀”、“演”、“解”,將多種能力的訓練滲透其中。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解放其思想和個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與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字,充分解讀,完成角色互換,直白內心。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獲得審美的重塑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