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大學生就業渠道論文

大學生就業渠道論文

大學生就業渠道論文

  現在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很多大學生都找不到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大家知道大學生就業有哪些渠道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就業渠道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我國實行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畢業生數量也隨之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自主創業是緩解乃至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條可行之路。文章從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出發,借鑑國際經驗,指出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創業教育的必要性,並提出了創業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 創業教育 大學生就業

  一、創業與創業教育

  創業是指創設新的職業、創辦新的企業。創業能力是指工資形式就業以外的“自我就業”能力,這種能力與市場行為相結合。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提出了“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組織指出:創業教育對於培養個人的首創和冒險精神、創業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要求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要求將它提高到與學術研究和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從本質上說,創業教育就是指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創業技能的教育活動,即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生存,提高能力,以及進行自我創業的方法和途徑。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實際上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拓寬學生就業門路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長遠大計。

  1999年4月在漢城召開第二屆國際高等教育大會,會議的主要檔案中關於創業教育的一段論述:“為了迎接21世紀的新挑戰和變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訓過程必須包括創業能力,這種能力無論對工資形式就業還是自我謀職都同等重要。”1998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提出明確要求,在今後5~10年中,把每屆畢業生從現在的10%的創業率提高到20%~30%。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國家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透過招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培養了一大批立業、創業的實用人才。農業部在農業專科學校開展了培養不端“鐵飯碗”,以家庭經營專業戶為目標的招生就業改革。透過改革,大部分畢業生走上了自我創業的致富之路。1988年湖南針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辦了農村家庭經營專業,培養專業農戶和獨立經營的技術服務人才。1994年青島市政府提出富民工程,培養一批專業戶和科技示範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高職學校的優秀畢業生。

  二、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是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人口增長要到2050年才能停止。據預測,我國人口2010年為13.81億,2050年為15.82億。按《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我國高等教育到2010年入學率接近15%,若按每年新出生人口為2000萬計算,高等學校在校生規模將達到1500萬人,每年畢業生將在500萬以上。據介紹,2005我國各類高校在校學生總計已超過1500萬。而今後高等教育入學率將繼續增加,畢業生也就相應增加。據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我國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一直保持在60%以上,面對這樣沉重的就業壓力,如果高等學校再按照過去的思路培養人才,以所謂的“適應性”來搶佔現成的就業崗位,路就會越走越窄。轉變大學生畢業就是到社會上尋求工作崗位的就業觀念,樹立加強創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自己創業,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轉變大學生的就業思路,提倡和鼓勵自主創業。若改變就業教育思維模式,樹立創業教育新理念,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三、我國創業教育的現狀

  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一般佔到20%或者30%,而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並且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也比較低,據教育部2004年的一項報告,全國97家比較早的學生企業中,贏利的僅佔17%,學生創辦的公司,5年內僅有30%能夠生存下去。根據中華英才網釋出的.《2006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在回答“畢業後的意向”時,79.2%選擇找工作,選擇畢業後創業的僅有4.3%。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還很不成熟。

  2008年1月,四川大學釋出的《我國本科畢業生創業失敗的原因調查與對策研究》顯示,在最近10年四川大學156個本科畢業生創業例項中,失敗的佔83.9%。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如下:

  (一)自主創業參與者少,旁觀者多

  儘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機關、稅務部門以及各個高校都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了種種優惠條件,但是大學生參與的熱情仍不是很高。據華南某高校於2004年對5所重點高校1400名大學生做的一份調查顯示,有74.57%的學生表示有創業意向,可是最終創業的卻不足1%,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大部分人都處於觀望的狀態。全國各地的高校情況基本上都是如此。2004屆的廣東高校畢業生約為13.028萬人,選擇自主創業的只有一兩位同學;2004屆的北京市高校畢業生中,也只有一名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條路。大學生仍然把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作為擇業的首選目標,自主創業發展步伐緩慢。

  (二)自主創業多集中於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傳統行業,成功率低

  大學生在校參加的自主創業計劃大賽中,大多數專案都是關於高新技術的。一旦學生畢業脫離學校後,要憑個人之力創辦高科技企業,往往顯得勢單力薄。因為一些風險投資公司不願意投資到學生創業這樣規模小、風險大的企業。所以,大多數畢業生在創業時選擇了啟動資金少且風險相對較小、較容易操作的傳統行業,如餐廳、諮詢、零售等小而適合自己的行業。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經驗。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培訓極其缺乏。近年來,國內創業教育逐漸升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家華介紹,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黑龍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經濟學院、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8所高校率先進行創業教育的試點工作,這些高校有步驟、有層次地進行了創業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課堂式創業教育”“實踐式創業教育”以及“綜合式創業教育”三種比較典型的創業教育模式。但是,中國的創業教育還屬於經濟學領域,還沒有成為一級學科,甚至連二級學科都不是;各個高校都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做這方面的探索,但是還沒有系統地納入到國家的教學安排中。

  四、實施創業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一)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素質

  1.創業意識的養成。創業意識支配著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是創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創業意識是大學生能動地掌握創業知識並具有創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就應該培養他們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的改革意識,銳意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競爭意識和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2.創業心理品質的教育。創業心理品質是指對創業者在創業實踐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起調節作用的個性心理特徵,在創業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性、堅韌性、剋制性、適應性等心理品質,為他們日後自主創業打下堅定的心理基礎。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艱苦奮鬥的精神,適應環境及社會生活、自我調節控制情緒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等,是創業必備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是創業人才成長中所需培養的重要因素。

  3.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能力包括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能力。透過創業教育讓大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職業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懂得與創業有關的國家政策法規,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市場調查和預測市場走向的能力。

  4.創業知識結構的建構。一個人知識面越廣,結構越合理,創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業的必要條件。在大學教學計劃中,除了安排系統的專業職業知識外,還要針對性地開設一些文化課、創業課,形成多元化課程體系,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加強自主創業教育

  1.高等院校應該開設創業教育課程。課程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培養目標的確定和表述是進行課程選擇的基礎;而課程設定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高等院校應該開設有關創業教育的課程,以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基本的創業技能以及正確選擇創業專案,從而改善目前大學生自主創業靠少數學生的自我摸索,有一定盲目性的狀況。針對創業基礎、實務知識和創業選擇的培訓與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施載體是課程的內容和體系,必須發揮教學主渠道――課堂教學的作用,才能將創業教育落到實處。例如,在美國的某些大學中開設“企業經營計劃”等課程;法國的某些大學設有“企業創辦學”等課程。而我國尚未在高校中開設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因此,必須把創業教育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增設一些創業教育課程,並在原有的相關課程中增加創業教育內容。

  首先,改革課程設定,在教育內容上進行延伸和拓寬。開設專門的學科課程,如“創造學”“科技發明學”等課程,並編寫相關的教材。教材內容應包括創業風險、創業心理、創業技巧、創業理論、創業法制常識等不同的內容。並以創業需要為切合點,結合創業教育介紹一些相關且必須掌握的市場經營和生產管理知識、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透過課堂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其次,結合專業課教學,透過滲透、結合、強化的方式,加強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創業教育不要求打破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專門的創業教育,主要是在現有課程中挖掘、開發、增強創業教育的內容。在課程建設上提倡“文理互補”等多科協作方式,加強“通才”培養,為創業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2.高等院校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實施創業教育不僅要改革課程設定,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法。正如布莫(G.Boomer)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教師只是依據早已設計好了的課程進行教學,而不考慮學生的興趣,那麼學習的質量必然會受到損害。創業教育條件下,教育質量的評價將主要由社會做出,對學生來說,與創業有關的知識、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強烈的創業慾望以及自信心與進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這樣的教學改革不是對傳統教育或教學進行技術性革新,也不是傳統教育、教學的現代包裝,而是一種較為全面的、徹底的教學改革。

  3.高等院校應積極實施個性化輔導與開業跟蹤扶持。針對創業意向進行個性化輔導與開業跟蹤扶持,高校透過過程輔導和政府、社會扶持等一條龍服務,解決創業過程中的相關難題,提高自主創業的成功率。

  (三)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目前大學生創業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規章制度還沒有健全或者落實,這就要求國家制定長期戰略和政策。透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最佳化創業環境,指導和支援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一方面要開闢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金融支援。自主創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往往是資金的缺乏,畢業生跨出校門進行自主創業時根本沒有任何資金積累,這就需要政府開闢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援。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門加強服務意識,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方便之門。要簡化手續,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進而形成全社會都來支援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氛圍。再者,政府、社會和學校的指導、支援和保護等一條龍服務應貫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前、中、後三個時期,積極有效地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

  (四)轉變社會觀念

  大學生創業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支援,尤其是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幫助。因此我們要打破那些認為“學而優則仕”、去大公司、政府機關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尤其是大學生的父母應當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探索,在創業過程中,父母要關心他們的創業,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社會還必須提供一定的社會輿論導向,透過一些典型案例向社會廣泛宣傳,給予大學生輿論上的支援。在創業者遇到暫時的挫折時,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們,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

  [參考文獻]

  [1]郭必裕.開展創新教育是培育創業人才的基礎[J].煤炭高等教育,2002(6).

  [2]胡放.談創業教育中的育人觀念[J].中國高教研究,2002(10).

  [3]葉育旺.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反思[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3).

  [4]歐清華.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障礙與對策探微[J].教育與現代化,2004(3).

  [5]趙志生.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6).

  [6]陳文華,關小燕.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7]夏春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4(6).

  [8]蔡楷有.大學生創業教育初探[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2(4).

  [9]王永禎.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初探[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