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電氣工程師評審論文

電氣工程師評審論文

電氣工程師評審論文

  電氣自動化不光能夠對電氣系統的執行好壞進行有效的監控,還能大大削減人工操作帶來的可能失誤,從而有效的使得電氣工程質量得到提高,具有了可靠性和高效性的優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其穩定高效的運轉。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電氣工程師評審論文,歡迎參考!

  電氣工程師評審論文

  電氣自動化中電氣工程的融合應用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和市場需求的不斷髮展,在電氣化工程建設進入一個新臺階的標誌就是電氣化工程中融合應用自動化技術。簡縮了傳統電氣工程的複雜環節,進而質量和效率能夠被提高,而且可以為電氣工程節約更多的時間。本文首要針對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運用開展剖析,並對其中的理念和發展前景來探究。

  關鍵詞:電氣自動化;融合運用;電氣工程

  電氣自動化不光能夠對電氣系統的執行好壞進行有效的監控,還能大大削減人工操作帶來的可能失誤,從而有效的使得電氣工程質量得到提高,具有了可靠性和高效性的優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其穩定高效的運轉。

  1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設計理念

  1.1集中化監控式設計理念

  集中化顧名思義就是把執行過程中的幾個或者所有的專案都放在一個系統中監控。因為專案比較集中,所以集中化能夠使操作變得簡單,對控制站的要求也有所下降,在維護執行等方面也有較好的優點。而進行集中化處理後其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不但能夠有效減少開支,還能進行統一的管理,如對出問題的裝置進行及時更換而不影響其他裝置執行,能夠以更少的人工對更多的裝置進行管理,提高人工的效率,從而促進電氣工程的有序執行,滿足工程的需求。因此將集中化管理廣泛運用於電氣工程有重要意義。

  1.2現場匯流排監控式設計理念

  由於電氣工程尚處於發展階段,很多理論沒有在實際中得到運用,但是其中現場匯流排監控式技術,由於在運用過程中能夠體現其高效,有針對性針等獨特的優點,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項。由於增加了間隔的方式,使得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功能,這種有效的設計融入了遠端設計的理念,使系統中的一些裝置量得到明顯減少,使這種在電氣工程行業有很高的認可度,具有引領未來的巨大潛力。

  2電氣自動化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融合及應用

  2.1在電網排程中的應用

  電網中包括很多裝置,包括列印裝置,工作站等等,要實現其有效的自動化排程不是一個容易的事,要把這些裝置都穿針引線一樣,裝置與裝置,站與站之間連線起來,這其中的連線就是電氣自動化。電氣系統都有專屬的區域網,在區域網中能夠使發電站和下級的排程室以及終端的變電站能夠互聯互通,三者之間的資訊都是相同的,電能透過檢測電流的主要流向而使電夠通往最需要的地方,從而實現電網的排程。自動化系統還能夠對電氣系統的執行進行評估,對例如可能發生短路或者已經發生故障的區域進行監督報警,也可以對電力的負荷進行預測,從而評估電網的安全性。

  2.2在電氣工程管理中的應用

  電氣自動化在工程管理中的應用注重程式設計的除錯,是一種高新技術,可以對溫度、流量等上百個資料實現實時採集、監測及處理等功能,大幅降低了裝置維護量和裝置的投資額,確保了對電氣工程管理及控制方面的精度和穩定性。

  2.3在發電廠分散測控系統中的應用

  太網,工作站等是發電廠的分散測控系統,具有分層結構,如果運用自動化,執行員就可以在工作站接受利用過程控制單元的資訊,由工程師為工程進行設定、診斷等確保裝置在執行過程中的所有引數都可以實現即時的傳遞,並且能夠對裝置的執行情況做出監控,確保生產過程中保護中。

  2.4電氣自動化在變電站自動化的應用

  變電站自動化對繼電保護、測量儀表以及自動裝置系統作出重組及最佳化工作,還利用電子技術對全站的計算機及時、訊號及通訊技術、重要機械裝置以及線路作出檢測等工作。計算機終端的運用凸顯變電站只能,可操作的優勢,還保障變電站的穩定執行。

  3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實現方式

  3.1計算機自動控制、調節及操作的實現方式

  在遵循排程方案的前提下,實現對電纜起關閉作用的裝置晶系控制和調節,電力系統能夠有效地進行控制,轉換和設定相關裝置的執行方式如對電網的開與關等。

  3.2人機聯絡功能

  這種實現方式是指系統透過允許電氣裝置操作,其中包括一些計算機裝置,達到調整所有裝置執行並修改。結束語隨著電氣工程逐步成長,電氣自動化慢慢成為電氣工程的支柱,為工業發展打下基礎,同時也是國家強大的標誌。目前應用電氣自動化裝置還處於探索階段,沒有廣泛應用,隨著技術的完善不斷實踐,摒棄傳統的技術,選擇有效的技術。

  參考文獻:

  [1]李超,王振賢.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融合運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9):138-139.

  [2]石峰.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融合運用[J].矽谷,2014,7(06):92+90.

  作者:袁苗苗 單位:吉林化纖集團碳谷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