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通訊技術論文範文

通訊技術論文

通訊技術論文範文

  資訊化技術的不斷更新和進步,不僅影響到了行動通訊行業的發展格局,同時還對於物聯網發展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就是小編跟大家分享通訊技術論文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題目:智慧家居系統結構的相關無線通訊技術

  【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了智慧家居的應用範圍及系統構成,進而分析了和智慧家居相關的無線通訊技術,最後提出了智慧家居中無線通訊技術的應用建議。

  【關鍵詞】智慧家居;系統結構;相關;無線通訊;技術;研究

  前言:

  在我國物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目前智慧家居已經被作為物聯網應用的一種具體體現得到了大力推廣。所謂智慧家居也可以被稱作智慧建築或者家庭自動化,目前因為智慧家居一概念和使用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對於智慧家居的定義也尚未標準化。而在智慧家居中無線通訊技術是其主要的支撐技術,透過無線通訊技術實現了智慧家居中家用電器、通訊裝置等相關裝置資訊的整合化管理,實現了異地及集中化的控制和監視。

  一、智慧家居的應用範圍及系統構成

  1、智慧家居的應用範圍。智慧家居在早期的應用中,主要應用於供暖和照明裝置中,而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成熟,目前在智慧家居的應用範圍上也十分了很大的擴張,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家電控制、家庭安防、開關照明控制、日常服務、資訊服務。

  2、智慧家居的系統構成。如圖1是所示是目前主要使用的智慧家居的系統構成圖,其已經在服務的內容上實現了極大的豐富化。從應用系統的角度上進行觀察,在室內所安裝的個產品其本身就是一個由控制節點和終端節點所組成的。而其中控制階段在裝置的對應功能上要更為集中,其既可以和終端階段進行通訊,同時也可以和外部的網路實現聯通。比如IPTV機頂盒便是如此。而在智慧家居中控制階段的功能又是由專業控制閘道器和裝置予以提供。此外,在智慧家居的終端階段的控制命令上,還可以在室內透過開關、手持終端以及電腦等方式進行方法,同時也可以在室外透過手機簡訊、電話撥號以及電腦操作等方式實現遠端的操作。

  二、相關無線通訊技術

  1、傳送資訊的分類。透過對圖1的觀察可知,對於智慧家居的家庭內部網路中的.傳送資訊而言,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個類別:其一為控制資訊,該類資訊主要應用於室內和家庭閘道器之間的相互控制;其二為多媒體資訊,其主要應用於使用者介面和家庭網管之間的互動工作。

  2、家庭內部適用的無線通訊技術。目前應用於智慧家居家庭內部的適用無線通訊技術很多,以下具體介紹兩種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無線資訊科技。紅外線通訊技術。紅外通訊技術是一種點對點的資料傳輸協議,可對傳統的裝置之間的連線線給以代替。傳輸的距離一般在一米之內,通訊使用的介質為紅外波段內的近紅外線。因為紅外線在傳輸上抗干擾性的能力很強,同時成本較低,因此目前是在智慧家居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無線通訊技術,目前主要應用於電子產品紅外傳輸介面以及紅外遙控中。但是紅外通訊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如傳輸的距離很短,對於非透明物質的穿透性很差,難以對房間內其他產品進行遙控等。藍芽是一種支援點到多點、點到點的一種無線通訊協議,其傳播的距離在十米左右,在使用放大器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一百米。但是藍芽也具有一個較大的缺陷即在成本上過高,導致其在智慧家居上的大規模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三、智慧家居中無線通訊技術的應用建議

  一,針對於一些房間較多的家居環境,為了減少無線通訊的盲點可以使用增加無線中繼,透過訊號的轉發實現盲點的減少。

  二,對於一些別墅、複式以及多層的建築環境,可以在使用中將技術之間進行互相之間的協調和交叉的應用。例如可以將無線通訊技術和有限通訊技術實現結合應用。比如在樓層地區可以使用有線的方式進行轉發,避免在樓層內的鋼筋網導致無線資訊的傳輸被障礙。

  三,在智慧傢俱中對於需要使用紅外控制的智慧裝置,在使用時需在有效的範圍內安裝紅外資訊的轉發器,便於對長距離訊號的接受四,在智慧家居的產品選型中,需要儘量採用抗干擾能力更強的無線產品。結束語:綜上所述,雖然現階段我國智慧家居上的建設尚處於初步階段,和智慧家居相關的無線通訊技術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是隨著我國通訊技術、資訊科技以及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智慧家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未來智慧化家居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而相關的無線通訊技術也必然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堅強,何穗強,明仲等.基於智慧閘道器的數字家庭系統研究與設計[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14,31(6):630-637.

  [2]喬季軍,王德宇,李玉琳等.融合ZigBee與WiFi無線技術智慧家居系統的設計[J].自動化儀表,2015,36(12):48-51,55.

  [3]姚國風,莊斌,趙大明等.基於ZigBee無線技術的智慧家居系統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6,39(2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