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禮儀常識> 人際交往中的招呼禮儀

人際交往中的招呼禮儀

人際交往中的招呼禮儀

  打招呼是人們日常應酬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熟人見了面總要打個招呼,即使雙方不太熟悉,僅有一面之交,再見面時也不應互不理睬,無所表示。漫不經心的習慣有時會給人以傲慢的印象,與別人見面時心不在焉,失去了打招呼問候的機會,無意間就形成了無禮的舉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人際交往中的招呼禮儀,希望大家喜歡!

  1、“你吃了嗎?”

  這是中國歷史上沿用比較普遍的招呼語。“民以食為天”,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 大多數勞動都求的就是能夠吃飽肚子。因此,問對方有沒有吃飯便是對方的一種關心。

  隨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飯問題已經得以解決,然而,“你吃了嗎”這句問候語卻流傳了下來。但是,現在的這句招呼語基本上沒有了原來的意思。它只是一種形式,不再包含原來的內容,問聲“你吃了嗎”也單單是一種招呼,表示“我看見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於對方真得過且過吃飯沒吃飯,都是無關緊要。所以,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你吃了嗎”的問話逐漸被新的招呼語所代替。

  使用這儲存招呼語時要特別注意場合,在衛生間打招呼,顯得語言極其貧乏,彼此也顯得尷尬。

  2、“你幹什麼去?”

  這也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招呼語,與對方擦身而過,為了表示看見了對方,以此語代替一切語言。至於對方幹什麼卻都無緊要,只是表示一種問候。在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沒有這種招呼語,因為“自己幹什麼”是屬於個人的隱私,他們不希望別人過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這句問候語出現在中國,也反映了國人的一種心態,隨著經濟的發展, 這句話也將逐漸被新的招呼語代替。

  3、“你在哪兒發財?”

  這是中國近幾年才時興起來的問話。在中國漫長曆史中“君子重義不重利”的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已根深蒂固,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和深入,“利”越來越被人們看重,“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促使全國人民奔富裕,並以“發財”相互祝福。所以,這句招呼語如實反映了近幾年來從上到下以經濟為中心奔富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初得溫飽後人民的更高追求,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4、“你這段時間忙嗎?”

  由於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都在為事業,金錢,生活而忙碌,奔波。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喜歡用“你這些時間忙嗎”問候校友,同事,特別是年齡相當者。覺得這一問候語,既體現了朋友之間的相互關心,又顯得很文雅,不俗。問話人對對方工作忙不忙併非實質性的瞭解,重在招呼。若對方回答“很忙”,問話人如果不再問一句“忙什麼”顯得又不禮貌了。

  5、“你好”

  這句招呼語簡潔明瞭,通用性強,同時又是對他人的一種祝福,因此,這句話解放以後經常使用,如今也常出現在經濟發展,不同社會群體交往頻繁而人際關係又比較鬆散的`開放型社會中,特別是在一些城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每個人都來去匆匆,以前那種交談型的招呼語已經不適用了,彼此見面時一聲節奏明快的“你好”,同時伴以微笑,點頭等致意方式便是禮貌之極。所以,這是隨時展應運而生的新型招呼語。

  拓展:注意事項:

  1、主動大方

  雙方見面,不管彼此年齡、地位有何差距,一般應先主動大方與對方打招呼,如果你是長輩,會顯得和藹可親,如果你是晚輩,則會顯得彬彬有禮。

  2、因時而異

  以一日早午晚為例,隨時間變化,打招呼也應巧妙而自然變化。早晨,用“您早”、“您好”;中午,用“您好”、“午睡了嗎?”;晚上,用“晚上好”、“下班了”等等。

  3、因地而異

  打招呼也要分場所。在公共場所,如大街上、公園、餐館、商店等遇到熟人,自然可以和熟人大聲問候,寒暄交談,但也不要故作驚喜,大驚小怪。如在開會、看電影、觀看文藝演出、聽音樂會時,你就不可大聲寒暄了,這時微笑著招招手、點點頭即可。

  4、兼顧眾人

  如果打招呼的'物件不止一個人,就要做到面面俱到。如果來者是兩位長輩,可說:“兩位伯伯好”,表現謙恭有禮。同輩則可隨便些,如:“二位有何貴幹?”遇到三人以上的一夥,並且,他們正自顧玩笑,你可“視而不見”,免得一打招呼衝了對方興致(但事後碰到要說明),如果對方中僅有個別人熟悉,雖然只能與熟人打招呼,但目光也應顧及其餘人,以表示對其餘陌生人的尊重,也是對熟人的尊重。

  5、靈活應變

  如果碰到特殊的場合打招呼,就應靈活變通。所謂特殊場合,就是不宜於按照常規打招呼的場合,或使人無法應答和難於應答的場合。比如,在廁所相遇,不說什麼實際的內容,或點頭以示看見了,或“噢,劉主任”“幄,陳師傅”支吾過去即可。這種含混其辭的招呼既繞開了“你從廁所出來了”,又避免了“你吃過了”的難堪。另外,遇到晦氣、傷心或讓人難堪的事,與當事人的打招呼,應機敏地岔開正題,繞開當事人倒黴的事,談些無關的話,同樣是一種獲得和諧氣氛的好的打招呼語。

  在特殊情況下的打招呼,一定要慎重、自然、合情合理。不可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起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