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學第一課> 關於開學第一課日記

開學第一課日記

關於開學第一課日記

  關於開學第一課日記寫什麼內容,那麼,關於關於開學第一課日記怎麼寫,你知道怎麼寫嗎?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編整理的內容吧!

  “成長的路上,總有煩惱……”想起幾天前觀看的節目《開學第一課》,不覺,就想起了在節目中得到的點點滴滴的感觸。

  今年的課堂主題就是“美就在你身邊”,其實生活中是處處充滿美的,羅丹就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既然我們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那就讓我們在這人生課堂尋找這一雙神奇的眼睛吧。

  我們不能不問一個問題:美,到底是什麼?有人說,美就是物體外表的漂亮;有人說,美是世間萬物的和諧;也有的人說,美是一種精神,而在這堂課,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美分大美和小美兩種。而這兩種美有什麼區別麼?

  小美有什麼?小美就是人美、景美,總而言之這些都是外表美。

  那什麼是大美呢?大美就不侷限於外表了,它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美也是道德美,信念美。比如我們今年出現的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媽媽吳菊萍這些精神美、道德美的化身,而這些種種的“最美”,就是我們所傳誦的大美。

  而這些美的精神是需要傳遞的,就是因為開頭有了一個“最美媽媽”,所以,在這種美的感染下,就有了“最美女孩”、“最美考生”。而同可以傳遞的美的正能量相比,也有一種與相反的醜惡負能量,社會其實就像一個賽跑場,而裡面的運動員只有兩個:美與醜。

  和諧的美,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人們不僅要去發現與傳遞美好事物,而且要去儘可能的創造美,如果沒有人來創造美,那就更不用說傳遞美和發現美了。所以只要人人創造美,使這個社會的正能量越來越多,那麼“烏托邦”和“桃花源”便可以很快的實現了。

  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美的精神,美的意識,人人都來創造美、發現美、傳遞美,打造和諧美,那麼,生活就會處處充滿美!

  附:讀書日記大全

  過去的一年裡讀了好多書,科幻玄幻政治歷史,有些書是用來娛樂打發時間,有些書是為了開闊眼界,豐富內涵,每讀完一本總會有些許的思考,但卻一直沒有把讀完這本書帶來的收穫記錄下來,今天決定開始對讀過的每本書寫讀書筆記,不能讓這些書的內容只是作為過眼雲煙,記錄下來也算對自己有所沉澱。

  黃仁宇的這本《萬曆十五年》是從杭州回北京的飛機上讀完的,讀這本書花了不少時間,這期間也主要因為工作太忙,工作之餘還要抽出時間來補專業知識,所以就沖淡了讀這些文學作品的時間。出差唯一的好處是可以在旅途中讀書,這個過程是很享受的。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寫的是萬年皇帝第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前前後後的歷史,作者黃仁宇博士履歷豐富,學識也很淵博,《萬曆十五年》在我看來沒有博人眼球的華美文字,字裡行間也是樸實無華,作者站在一個後來人的角度上客觀公正地去審視那個年代的歷史,為我們重現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民生。

  時處明朝的中國在世界上還是一個輝煌的國度,但其實是在走向沒落的邊緣,當時的政治體制就已經決定了明朝的沒落是不可避免的。

  不得不說,從讀過關於明朝的書籍來看,明朝的政治制度相比其它的朝代還是有一定的優越性的,文官集團的'鬥爭雖然是王朝落沒的關鍵因素,它也同樣帶有一點民主的意思,低級別的文官敢於上書彈劾比自己官位高得多的官員,甚至彈劾自己的領導,更有甚者有人公開上書指點皇上的是非,很多文官也有著他們自己的諍諍鐵骨,雖然這遠遠稱不上民主,但說它有一點民主的意思我覺得也不過份。

  作者在本書中多次明確地闡述,封建王朝最終落沒的原因,在於統治者總是試圖透過道德來約束人民,而沒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於是四書五經三從四德等等這些就在那個年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普通百姓想要入朝為官就只有科舉這一條出路,科舉的內容也無非是四書五經聖人之言,朱熹的批註也被指定成唯一的官方正確版,如果說現在的中國社會沒有言論自由,那封建社會的學者連思想自由都沒有,由於缺乏完善的法律框架,統治者就必須將這些聖人之言作為人民日常生活的準繩,以此來教化人民,而那時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人民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低下,依靠這些很容易愚化百姓,但僅僅憑道憄上的約束是遠遠不夠的,法治不健全就會導致各項政策難以推動,就更不用說官員鑽各種空子了,這些問題即便在今天的中國,有了一定的法治基礎都還遠遠沒有解決,更不用說在那個落後的年代了。

  《萬曆十五年》通過幾個歷史事件和幾個歷史人物刻畫了那個年代的歷史,作者挑選的那個時代的幾個人物也各有他們的特點。

  張居正是一個改革派,作為皇帝的老師同時也受到太后的青睞,手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由他來推行變革可以說是順水推舟,張居正雖然生活上遠不能算是個清官,作風上也受人非議,但透過這些歷史作品可以看出他也確實心懷天下,結交黨羽也是為了能在朝中取得更多的支援,以此來作為政治基礎來推行他的改革,雖然張居正生活不夠清廉,但在他的努力之下民生確實有所改善。需要明白,但凡變革就必然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張居正雖然到死也沒有卸任,但在他死後彈劾他的言論紛至沓來,最終在死後還得到清算,因為有太多人的利益受到了觸動,彈劾地人如此之多以至於和張居正有過密切聯絡的人也大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一代名將戚繼光之所以在死後三年仍不能見容於萬曆皇帝,也是因為他之前與張居正交往過於密切。

  海瑞印象中應該出現過在歷史課本上,各個地方給他們標題都是“清官”,為官清廉地有些極端,記得在《明朝那些事兒》裡面作者寫到有一次海瑞買了兩斤肉,賣肉的屠夫激動萬分,感嘆居然

  在有生之年還能做成海縣令的生意,海瑞清廉地有些潔癖,在那樣的政治背景之下,如此正直的官是不容易於他人的,正直是必要的,但變通仍不可或缺,海瑞豈圖靠一人之力構建和諧社會這樣的打算很顯然是不會成功的,還是繞回來,沒有統一的制度,單靠一已之力是不可能對社會現狀有顛覆性的改變的。

  相比於海瑞,戚繼光則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的軍事才能無可挑剔,即使沒有讀過明史的人提到戚繼光也會不自覺地在他名字前面加上個“抗倭英雄”,戚繼光練兵有他自己的手段,用兵也有自己的方法,以至於在和倭寇的戰爭戚家軍幾乎未嘗過敗績。看看明朝其它的一些悲劇人物就可以知道,單打獨鬥是成不了氣侯的,海瑞一生正直如此,最終其實也是壯志未酬,而戚繼光可以說成是識實務者,他懂得適應當前的形勢來做出決斷,又懂得結交朝中大臣,張居正就對他賞識有加,可以說有張居正在朝中的大力支援,戚繼光才能在外更好地發揮他的軍事才能。

  書中還寫到了內閣首輔申時行,哲學家李贄,但總起來講沒有哪個歷史人物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改變歷史的,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也只不過是匯聚了眾多歷史人物的力量,由底層的人民大眾推動向前的,《萬曆十五年》是本好書,讓我們更清晰地瞭解那個時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