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餘華《活著》的生命啟示

餘華《活著》的生命啟示

餘華《活著》的生命啟示

  餘華先生在韓文版的自序中這樣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兩年前,我對福貴的評價是苦難的倖存者,但現在看來,不完全是這樣,因為,他找到了活下來的支撐點——平凡。

  於是,我重新翻開了這書,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一

  《活著》以二十世紀中國政治變革下慘淡的革命時期為背景,寫了主人公福貴多舛的一生。從四十多年前的浪子福貴,到現在失去所有親人的老人,他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我想,他是幸福的倖存者,他用他的一生學會了平凡、適應了平凡。

  然而,福貴只是那個時期的社會縮影,媽媽和外婆的經歷也讓我深刻體會了舊時期“活著”的意義。我媽媽看完餘華這本書後,想起了我的外婆,她回憶著:你外婆那個時候很苦,還是在公社靠掙工分吃飯的時候,外公下水種田,外婆養豬、割草、挑花,吃不飽是常有的事,吃的是麥稀飯,麥稀飯裡面有小麥的殼,經常硌得喉嚨疼,飯也沒多少,只能墊墊肚子。儘管他們活著很清苦,但是生活很平靜,你外婆總會說一句話:忍忍,就過去了。

  她嘆了口氣,停頓了一下,繼續說:我在你這個年紀,你外婆就走了,那個時候,我忽然沒有了勁頭,做什麼事常常心不在焉,沒有方向。沒有了媽媽,感覺一切都不再有意義了。但是,後來我回過神來,想起了媽媽一直對我說的話:忍忍,就過去了。而且我是家裡最大的女兒,我得照顧弟弟妹妹和父親。那段時光是我最艱難、最難熬的.時期了,可我還是堅持了下來,讓我撐下來的是一份責任。

  外婆,用她的堅忍撐起了一個安穩的家;媽媽,用責任撐起了一個屬於她的溫暖的世界。她們用她們那一代所獨有的經歷,言傳身教地告訴我,“活著”,是多麼幸福的事。

  二

  然而,在這個平庸已經成為習慣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人活著總是要有希望,若連希望都沒有,那麼便如同墳墓中死寂的屍骨;若還懷著一絲希望,那麼就如墳墓邊充滿生命的野草。

  我從餘華那裡同樣找到了這樣一個答案:“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著。”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它讓我開始轉變對世界的態度。貧窮常常讓許多有理想的人們意志消沉,可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他們,相反的,我們要用另外一種尊敬的眼光去欣賞他們,因為在逆境中的人不可小看,厚積薄發的力量是強勁的。所以,我們應該重塑信心,學會堅忍,學會承擔,最終延伸自身生命的長度,抵達平凡的彼岸,找到生命的歸棲之地。

  我知道,外婆和媽媽都在適應著平凡,福貴也是。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扮演著平凡者的角色,講述著屬於他們不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時光是來之不易的,每一個正在虛度光陰的人都應該珍惜它。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外婆揹著我的情景,她厚實的背是我的整個世界,或許在若干年後,我的背會是媽媽的整個世界。

  三

  這是十八歲的我對《活著》的理解和對人生的態度。餘華先生用一種平靜的文字,把《活著》中的福貴打造成一位苦難英雄,活著是他全部的意志,平凡是他最終的結局,這是他的世界。

  這本書給了我閱讀的成長,給了我在冗雜的世界一個清晰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