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與境界的作文
【篇一:眼界和境界】
前幾天聽了一場報告會,題目是“眼界決定境界”,說的是人生要追求高境界,就離不開開闊的眼界,也就是眼界決定境界。何謂眼界?眼界是所見事物的範圍,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廣度和寬度。何謂境界?境界是指人們思想認識上所達到的深度與高度。眼界和學問、閱歷有關,而境界卻和心靈有關。正像學問決定不了心靈一樣,所以我認為眼界也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境界。
眼界透過學習可以達到寬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使人知識全面、閱歷豐富,從而讓人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做事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眼界的寬廣人們容易達到,而一個人的境界卻可遇不可求,更不能說是有眼界就有了境界。境界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一般,“得之學問者淺,得之自然者深。”
做人的境界要透過心靈的'感悟,要透過修身養性才能達到高遠。儉以養德,靜以修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去留無意,寵辱不驚,才能使你蘭心慧質,卓然不群。境界高的人品位自然不凡,而眼界自然就高,與眾不同。
做官是眼界,而做官的境界卻不在官;作文是眼界,而作文的境界卻不在文。做官意不在官,在於做事,如果做官境界意在官,就會成、昏官。作文意不在文,如果作文的境界意在文,不是寫成公文就是無病呻吟。做官的境界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寫文章的境界是曹雪芹的“誰解其中味,都雲作者痴。”
當前熱炒“眼界決定境界”這一說法有點功利,因為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眼界,需要的是眼光明銳、眼光獨到、眼光開放和精準的有眼界之人,而境界高遠、卓然出塵的人,不過是經濟建設、發展大潮中的點綴,如一朵盛開在魚兒跳躍不已池塘中的蓮。
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是我心逍遙處。
【篇二:眼界與境界】
眼界窄則境界淺,眼界寬則境界深。洪荒宇宙之中,歲月長河之上,人生茫茫,如被白霧籠罩一般,但當你“會當凌絕頂”時,放寬了眼界,你便會“一覽眾山小”,看穿了世間,你的人生境界就提升了一層。
放寬眼界,提升境界,看到生命之美麗。生如夏花之絢麗,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詩人語。當我們用心真誠的去看待人生,人生何不如此。莊子的結髮妻子先他而去,他卻鼓盆而歌。這是因為莊子看穿了生死,看穿了人生,在他高深的境界裡,生與死只不過是一種形態的轉化,無所謂牽掛,無所謂苦楚。在他看來他應該為妻子的解脫而感到高興。這份豁達來自於他的眼界,他看穿了生命之絢麗,於是他達到了常人無法達到的境界。
放寬眼界,提升境界,看穿名利之庸俗。名與利自古以來就是引起紛亂的主要因素。以為內過分的追求名利,心中充滿得名獲利的思想,所以會把自己擱置在低淺的境界中,無進取無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崇高的境界讓范仲淹看淡了身外之物,看穿了名利的庸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超然的境界,是因為陶淵明超越了名利,看穿名利。當今世界,誰又能像范仲淹、陶淵明二人一樣看穿名利,達到人生至高境界呢!
放寬眼界,提升境界,看到人世之真情。愛情、友情、親情時時包圍在我們周圍,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奮鬥的勇氣來源。李密感受著親情,所以他在《出師表》中描寫的祖母與他的真情感動了一代代世人。“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這使李密在“孝”的境界上提升了一個層次。他切身感受這這份親情,也回報著這份親情。
開闊的眼界一旦與思想相擁,便會觸發出靈魂的火花,讓你的境界跟隨者眼界一起昇華。
讓眼界寬廣,讓境界深遠,讓人生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