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原文及翻譯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1
原文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翻譯
天濛濛,晨霧濛濛籠雲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彷彿又回到了天庭,天帝傳話善意地相邀。殷勤地問道:你可有歸宿之處?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又嘆日暮時不早。學作詩,枉有妙句人稱道,卻是空無用。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請千萬別停息,將這一葉輕舟,載著我直送往蓬萊三仙島。
賞析
此詞寫夢中海天溟濛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嚮往。作者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遊的方式,奇妙的設想,傾述隱衷,寄託情思。全詞打破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錯的慣常格局,以故事性情節為主幹,以人神對話為內容,實現了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用典巧妙,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音調豪邁,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2
《漁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聲音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裡,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單單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之日無法預料。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將軍連頭髮都白了,戰士們流下眼淚。
《漁家傲·秋思》註釋
1.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2.塞下:邊境險要之地。
3.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指大雁離開這裡飛往衡陽。
4.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等聲音。
5.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6.嶂:像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
7.長煙:即荒漠上的直煙,因少風,煙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
9.勒(lè):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10.燕然未勒:此指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漁家傲·秋思》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邊境軍旅生活的詞。上闋描繪荒涼的秋景,以顯示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勢的嚴重。下闋是作者自抒懷抱,慨嘆功業未立和思念家鄉的複雜心情,真實感人。全篇造語雄渾有力,情調蒼涼悲壯。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比較強大的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 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於此時。
以上片短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首句中的"異"字透過這十七個字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徵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麼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於豔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鬱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生動地表現了徵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裡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曆三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裡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3
宋 :朱服——《漁家傲》 :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裡。 戀樹溼花飛不起,秋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 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熙寧六年(1073)進士。累官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徽宗時,任集賢殿修撰,後知廣州,黜知泉州,再貶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全宋詞》存其詞一首,格調悽蒼。
金黽: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黽。 東陽:今浙江金華縣。
這首小詞,借惜春傷春以抒懷。上片寫春景。細雨如絲,煙籠楊柳,水流花落,春光將盡。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夢。唯有酒中尋樂,醉裡忘憂。表現了詩人的感傷情緒。 《烏程舊志》雲:朱行中坐與蘇軾遊,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讀其詞,想見其人不愧為蘇軾黨也。 《蕙風詞話》:白石詞:“少年事情老來悲。”宋朱服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二語合參,可悟一意化兩之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起兩句,寫雨中楊柳。“戀樹”三句,寫花落水流,皆令人生愁之景象。下片,寫浮生若夢,惟有極時行樂。“而今樂事他年淚”句,一意化兩,感傷無限。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4
【原文】
漁家傲——[宋]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
塞下:邊界險要地方,這裡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兒向衡陽飛去。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留意:留連之意。
四面邊聲:四面八方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一聲。
連角:緊隨著軍中的號角。連,緊隨。
千嶂裡:在重重高山環抱中。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長煙:荒漠上的煙。
燕然未勒:指未徹底擊潰敵軍,取得全面勝利。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在石頭刻字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無計:沒有辦法。
羌管悠悠霜滿地:笛聲悠揚,寒霜滿地。羌管,笛子出自於羌(古代少數民族)地,故稱羌管。
不寐:睡不著。
【翻譯】
邊境上的秋天風景與內地完全不一樣,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緊隨著號角響起。在重重高山的環抱中,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年老酒,思念遠隔千山萬水的家鄉,可是燕然山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想回家也毫無辦法。夜裡,羌人的笛聲憂怨綿長,寒霜像月光一樣的撒滿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將軍的頭髮白了,戰士淚流乾了。
【賞析】
范仲淹(980——1053),字希文,諡號“文正”,祖籍陝西,後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詩、詞、文皆好,詞作現存雖僅5首,但情感深沉,風格豪邁,從內容以至藝術手法上都有一種創新精神。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時期,遼國從北邊入侵中原,西夏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山西省延安市),達四年之久,這首詞就是他在軍中所作。
詞的上闕寫塞外秋天風光。作品運用詞的傳統結構方式,上闕以寫景為主,抓住特定環境中的特定事物,粗略幾筆勾勒出邊地秋天的風光,用以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沉重、蒼勁、含蓄、蘊藉。
作品開篇首先點名了地點和時間:“塞下秋來風景異”,清秋的邊地,奇異的風光。一個“異”字,揭示出了作品中人物不平靜的心態。句中的“異”字“異”在哪裡呢?“異”在邊地的秋日與內地不同,“異”在邊地的秋日與當地的往常也不同。
“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衡陽那裡有座回雁峰,傳說大雁飛到那裡便停住了。隨著氣候的變化,大雁北來南歸,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說不上“留意”的有無,因此這裡主要是寫人的感受。目睹北雁南飛,而人卻長期困守邊疆不能迴歸故里,故而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三句:“邊聲”,邊地特有的聲音,再加上軍中不絕的號角聲,給人的感受是既淒涼又悲壯,特別是它打破了清秋的寂靜,更增添了某種悲涼的氣氛。最後兩句是寫在重巒疊嶂之間,長煙落日,孤城緊閉,渲染出戰局之緊張。
詞的下闕,作者宕開自認景物的描寫,筆鋒一轉,集中筆墨重點寫情。“濁酒一杯家萬里”,離家萬里,身居異地,孑然一身,只好借酒消愁。然而李白詩中所云 “一抽一刀斷水水更流,以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濁酒,萬端思緒更難平。深層次分析,思鄉之愁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作者要抒寫主要還是內心的痛苦。自己已經年過半百,面對強敵,卻不能殺敵建功,了卻心願,這就是“燕然未勒歸無計”,到這裡,作品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最後幾句重在寫霜滿地,軍營中飄蕩著淒涼悲苦的笛聲,將軍和戰士們徹夜難眠,憂國思鄉,悲從中來。結尾激動人心,令人難以忘懷!至此,作者的那種抗擊外敵,極想報國殺敵的愛過雄心真真切切地溢於言表。
在作品中,作者善於使用準確、生動、貼切的詞語,精心選擇歸雁、邊聲、號角、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冰霜等景物,構成蒼涼悲壯的氣氛,切合人物心境,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5
《漁家傲·秋思》
作者:[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
①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地。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④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角:軍中的號角。
⑤嶂:像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
⑥長煙:荒漠上的煙。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裡,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評析>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裡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悽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文學常識>
體裁:詩
類別:邊塞詩
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作者小傳: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諡號“文正”,徐州人,漢族。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6
《漁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聲音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裡,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單單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之日無法預料。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將軍連頭髮都白了,戰士們流下眼淚。
《漁家傲·秋思》註釋
1.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2.塞下:邊境險要之地。
3.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指大雁離開這裡飛往衡陽。
4.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等聲音。
5.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6.嶂:像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
7.長煙:即荒漠上的直煙,因少風,煙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
9.勒(lè):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10.燕然未勒:此指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漁家傲·秋思》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邊境軍旅生活的詞。乍看之下上闋描繪荒涼的秋景,以顯示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勢的嚴重。下闋是作者自抒懷抱,慨嘆功業未立和思念家鄉的複雜心情,真實感人。全篇造語雄渾有力,情調蒼涼悲壯。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比較強大的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 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於此時。
以上片短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首句中的"異"字透過這十七個字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徵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麼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於豔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鬱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生動地表現了徵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裡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曆三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裡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7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秋思全文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裡,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漁家傲·秋思對照翻譯: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裡,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8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
千嶂裡, 重重疊疊的山峰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 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人不寐, 徵人不能入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主旨:此詩抒發了將士們有家難回、壯志難酬、思鄉憂國的情懷。
一、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延伸: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蹟,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邊塞風光:1、 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將士心情:4、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5、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全文
該詞是范仲淹駐守西北邊防時所作。詞的上闋寫邊塞秋色,下闋寫思鄉之情,筆力雄健,感情沉鬱。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辭官告別寓居多年的京城、迴歸故里時的複雜心情:既有卸甲歸田的惆悵,也有迴歸的喜悅,更有繼續忠心報國服務鄉民的信念。
詞的上片寫景,以"異"字統領以下背景:雁去、邊聲、 長煙 、落日、 孤城,既渲染了西北邊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
詞的下片抒情,將軍白髮徵發淚”一句詩就強烈抒發出將士們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詞中“異”景異在哪裡?
“異”:①塞下天氣的極度寒冷如“衡陽雁去無留意”。
②塞下奇異的聲音如“四面邊聲連角起”。
③戰事緊張,戒備森嚴如“長煙落日孤城閉”。表達了詞人是思鄉之情。
全詞的上片寫景,“異”一字統領下文景物的描寫,渲染了邊境環境孤寂荒涼的特點。
四面邊聲連角起。
本詞中“四面邊聲連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聲讓你聯想到什麼?
邊塞之聲讓我們聯想到邊塞的荒涼、戰事吃緊的肅殺以及入夜後悠悠羌管聲中流露出的鄉戀之情、歸心似箭的感傷之意。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緻?試加亦描述。
群山連綿,炊煙裊裊,夕陽西下,一座孤城,表現了邊塞的悲涼。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一句的意思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此時此刻,駐守在邊關重鎮、滿懷鄉愁的將士們個個難以入睡,將軍整日操勞,白髮染白了雙鬢;久徵在外計程車兵們艱苦異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淚。抒發了將士們壯志難酬、思鄉憂國的情懷。雄渾沉鬱,蒼涼悲壯。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9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宋代: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譯文
水天相接,晨霧濛濛籠雲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彷彿迴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註釋
星河:銀河。
轉:《歷代詩餘》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我報路長嗟日暮: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我報”二句:意謂人生路長而時光漸晚,徒有詩才,志事難酬。報,回答。路長:意仿《離騷》上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王灼《碧雞漫志》雲:李清照少時便有古詩名氣,“才力華贍,逼近前輩。”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會,其才華被扼制,不能有所作為,故說“謾有”。謾:徒,空。驚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勢聊短述》有“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句
九萬里:《莊子·逍遙遊》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
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吹取:吹得。
三山:《史記·封禪書》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見,但乘船前往,臨近時就被風吹開,終無人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