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如何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協作行為

如何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協作行為

如何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協作行為

  當前,大多數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環境,許多幼兒並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加上家長的寵愛和教育方法不當,往往使幼兒不自覺產生較強的獨立心理,淺談在遊戲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協作行為。我們經常會發現幼兒在遊戲中,經常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併為此爭吵不休。如:在表演遊戲中,經常會發現很多幼兒不喜歡扮演大灰狼、狐狸等反面角色,而且還會發現好幾名幼兒都想扮演同一角色,為此爭執不休,而耽誤表演時間等等問題不僅需要教師進行品德教育,使他們懂得互相謙讓,還要引導他們協調相互之間的行為,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就是說,教師要注意對幼兒協作行為的培養。讓幼兒在協調合作中,既達到自己遊戲的目的,又學會了協作的技巧,知道輪流、等待、合作等方法的具體運用,形成和加深了兒童間的友誼,獲得完成任務後的愉快。

  孩子喜歡遊戲,就如同他們渴望陽光和空氣那樣自然。正如馬卡連柯所描寫的:“遊戲在這時期仍是兒童的主要工作,是最能吸引他們感興趣的事。”孩子在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時自然而真實的暴露了他們在友好協作方面的弱點,那麼教師正好可以透過這一視窗,對孩子進行觀察瞭解,並進行相應的教育。在遊戲中,可以透過多種方法指導幼兒遊戲,培養他們的協作行為。

  一、利用遊戲規則誘發幼兒的協作行為

  規則的提出,不僅是為幼兒的活動提出要求,也是對幼兒行為及其遊戲開展的一種暗示。如:在娃娃家,可以這樣引導幼兒確立規則:“小朋友在遊戲開始前,要先商量好。確定各自扮演什麼角色,然後再遊戲。爸爸和媽媽、孩子是一家人,每人都要關心家裡的事情和家裡的人。不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要求幼兒能提出自己想要擔任的角色,並相互協商,用“一家人”將他們之間的關係明確,暗示他們在行為上要協作。

  二、在遊戲中,教會幼兒友好協作的方法

  在遊戲活動中,許多幼兒不懂得正確交往,協調關係的方法,他們通常喜歡用行動表明自己的意願,如在玩玩具時,有的小朋友需要一塊積木,他一不向老師請求,二不向同伴打招呼,而是直接拿其他小朋友的積木。針對這種情況,要教幼兒懂得使用交往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可以在遊戲活動中設定情景,教會幼兒一些遊戲中的禮貌用語,如:請你給我一個×××,並督促孩子在遊戲中加以運用。除了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外,還要在遊戲中循序漸進的教一些互相謙讓,共同使用玩具的方法,在玩具少的情況下,一放單純的謙讓是參加遊戲的消極表現,而積極的表現應是如何使用少量的玩具,進而達到共同娛樂的目的,幼教之友《淺談在遊戲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協作行為》。為此,我認為可以教兩人如何玩一個球,一隻圈,二三人如何共同看一本書,幾個人如何共同玩一盒玩具等,使孩子們掌握輪流遊戲,合作遊戲的方法。

  三、教師主動加如遊戲,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幼兒

  教師加入幼兒的活動中,可以激發幼兒的遊戲興趣,也為幼兒作出良好的榜樣。如:一次,表演遊戲《黃狗打老鼠》,有一組小朋友少了一個人,沒人當小老鼠,於是我就充當了這一角色,表演時,我加上各種動作、表情,其他小朋友受到感染,也不由自主的加上動作、表情,我們之間協調合作得很愉快。等到第二次遊戲時,就有小朋友主動要與我交換角色,我們再次進行表演,協調合作,也就不會出現沒人演的情況。

  四、在材料的提供上設定難題

  在材料的提供上,給幼兒設定難題,可以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發展幼兒的協作行為的目的。有一次,在玩服裝加工廠的`遊戲時,我出示了一種新裙子,吸引了許多幼兒,他們都躍躍欲試。我剛講完製作過程,幼兒就爭先恐後的做了起來。先釘釦子,然後裝飾裙襬,到最後要將裙布釘在拉直的鬆緊帶上時,幼兒發現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這時,雅霖對旁邊的恬逸說:“你先幫我拉一下鬆緊帶,我一會再幫你。”經雅霖一提醒,大家都互相協作起來,做成了一件漂亮的裙子。漸漸地,他們發現一個人做得太慢了,於是3個人一起做,藝人釘一扣子,兩個人裝飾,最後一步3個人一起完成。這樣,每次遊戲他們都可以做出好幾條裙子。

  五、在遊戲結束時進行評價。

  不是每次遊戲都是成功的,對於不成功的遊戲,就需要在小結時找出原因。如:在一次建構活動《太空基地》中,有幾名幼兒由於沒有同一意見沒商量好搭什麼,遊戲開始後很長時間,總也搭不出來。他們自己搭自己的,而且由於位置協調不好,搭的東西常被別人碰到,於是就發生了爭吵。我請大家一起找原因。小朋友說:“應該先商量好搭什麼,才能開始,還要商量好位置。”“不能吵架,吵架不能解決問題。”這樣,在每個幼兒的頭腦中增強了協作意識。在以後的遊戲中,幼兒都是先商量搭什麼建築,然後選定位置並分工,吵架的現象就不見了。

  老師的指導並不限於以上幾種,有時也是隨機的。如:一次在娃娃家,江曉鈞和吳澤彬扮孩子,“媽媽”正在洗菜準備做飯,他們兩個“孩子”卻在地上打滾翻跟頭,把布娃娃往天上扔。“媽媽”見了大聲說:“你們哪像當孩子的,哪能把娃娃往上扔,都嚇著他了。回頭告訴你們幼兒園的教師。”可是“媽媽”的話並沒起多大的作用,他們依舊那麼玩。看到這種情況,我以幼兒園老師家訪的形式來做客了。兩個孩子見老師來做客,頓時坐在椅子上。我說:“今天我開看看你們在家裡是不是像在幼兒園一樣好,在幼兒園是老師的好孩子,在家裡是媽媽的好幫手。”聽了我的話,他們連忙說:“媽媽,我來幫您洗菜。”“媽媽,我來哄妹妹。”

  當“媽媽”提出的要求不起作用時,我巧妙地以老師身份家訪,幫助幼兒明確身份,約束自己的行為,再加上積極的引導,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角色行為趨於協調,能良好地協作,從而達到了老師的指導目的。

  幼兒的遊戲是從重複模仿成人的簡單動作,到反映成人的社會生活內容,從單獨遊戲到合作性遊戲,這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髮展起來的。要在掌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觀察幼兒基礎上,較多采取間接的方式來影響遊戲,引導幼兒行為,使教育的意向逐漸地、自然地轉變為幼兒的願望和動機,從而在積極遊戲活動中得到發展。培養幼兒的友好協作關係是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遊戲教育是培養友好協作關係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幼兒可以在遊戲中獲得具體形象的行為準則。體驗到是非的愛憎情感,根據已知的道理去實踐,並依靠意志的幫助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此得之,在幼兒園中,重視培養幼兒友好協作關係是必要的,它是重要的一項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