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高校圖書館資訊檢索課程教學的改革

高校圖書館資訊檢索課程教學的改革

高校圖書館資訊檢索課程教學的改革

  第1篇:高校圖書館資訊檢索課程教學改革

  一、高校資訊檢索課程教學現狀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以及資訊的快速更新,資訊檢索課在提高學生的資訊情報意識,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顯著,同時有利於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資訊檢索方法、技能和技巧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更新知識的重要手段,所以,各大高校應將提高大學生的資訊檢索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開設專業的資訊檢索課程。圖書館資訊檢索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首先表現在拓寬了大學生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渠道;其次表現在為學生提供了獲得專業最新動態的途徑;最後表現在為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提供了全面的素材基礎。所以,高校應該積極開展資訊檢索課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目前,手工資訊檢索已經逐漸淡出了高校資訊檢索教學,計算機藉助Internet網進行資訊檢索的技術已經普遍應用。但是,部分高校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還沒有轉變,沒有與時俱進,教學手段相對比較落後,教師的專業素養還有待提高,學校整體對資訊檢索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資訊檢索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大學生的資訊敏感度和知識收集能力有待提高,迫切需要掌握最新的資訊檢索技術。

  二、資訊檢索教學存在的問題

  1.資訊檢索課程授課範圍有限,大部分學生不能掌握資訊檢索技術。從目前高校開設的資訊檢索課程來看,多數高校開設的資訊檢索課程範圍還比較有限,經常出現圖書館老師無課可講的狀態。同時,真正學習和掌握資訊檢索知識的學生也非常有限。作為現代化資訊教育的主要途徑,資訊檢索課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數學生沒有熟練掌握資訊檢索技術,對資訊檢索工具的掌握和運用瞭解不夠深入,不具備準確獲取資訊資源的能力,對資訊的重要性缺乏認識。部分高校領導、教師以及學生對資訊檢索課重視程度不夠,使得開課範圍十分有限,這也導致資訊檢索課程陷入一種無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高校應該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逐漸擴大授課範圍,將資訊檢索課程定位為必修課程,進一步普及資訊檢索知識,讓更多的學生可以透過資訊檢索課程獲取專業知識和專業動態。所以,如何擴大課程的普及範圍就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2.資訊檢索課程在高校中的受重視程度比較低。資訊檢索課在大多數高校被設為選修課的原因有:一方面,資訊檢索課程不受學生重視,選擇這門課程的學生比較少。另一方面,高校對資訊檢索課程的軟硬體投入非常低,專業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數資訊檢索課教師由圖書館工作人員兼任,他們缺乏專業的教學方法。以上因素嚴重製約了大學資訊檢索課程的發展。

  3.學生忽視資訊檢索課程,導致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高校資訊檢索課程涉及的知識範圍比較廣,這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比較高,同時由於課程的專業術語較多,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導致課程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在大多數高校內,資訊檢索課往往採用傳統課堂講授和上機教學兩種方式,而且上機教學模式單一,主要以教師的講解為核心,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不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由於沒有統一教材,學生無法預習和複習,也使得學生在潛意識中忽視資訊檢索課程。因此,使得整個檢索課程的教學效果較低。

  4.資訊檢索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得不到重視。在高校的教學安排中,資訊檢索通常安排的課時較少,大多數是合班課,沒有精細的小班授課,再加上學生的課程實習場地有限,使得學生對資訊檢索課程的興趣也逐漸淡化,課程開展的根本目的得不到實現。

  5.資訊檢索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學校開設資訊檢索課程是為了培養大學生對資訊檢索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以考試過關為最終目的,教學僅僅達到了理論層面,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考核,課程的實用價值也在不斷降低。

  三、資訊檢索課程教學的改進與創新

  1.配備專業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對於開展資訊檢索課程的圖書館來說,在開設課程之前,要統一對講授資訊檢索課程的教師進行嚴格培訓和考核;定期組織召開資訊檢索課的教學研討會,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和交流教學經驗;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和參與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立項,用教師自己掌握的資訊檢索技術來解決教學和科研立項中的實際問題;透過舉辦講座、論壇和走訪的形式,加強與學校各學院系老師的溝通,普及和宣傳資訊檢索課程的重要意義。提高學校領導以及教師對資訊檢索課程的重視程度,尤其是硬體和軟體配置的提高。硬體配置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改善,但是軟體配置,尤其是師資力量的配備和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團隊教師的個人素養關係著課程教學的質量,要積極引進專業團隊,開發專業教師的個人潛力,最終打造出高能力的專業授課團隊。

  2.提高學生獲取科學資訊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侷限於教學大綱,而是必須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計劃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升教學標準。教學不能以完成教學大綱為最終目標,而是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要讓學生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學生的資訊獲取能力。

  3.靈活運用教材,實現課程教學的創新。資訊檢索課程是非常實用的一門學科,檢索技術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教學是以教材為基礎的,但不能侷限於教材。為實現資訊檢索課程教學的創新,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將教材靈活運用起來,結合自己的教研和科研立項例項講解知識點,整合教學資源,力爭實現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學生適應現代網路資訊提供途徑。

  4.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課程內容。學校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課程內容,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檢索技能的培訓,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教師在安排課程的過程中,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以及學習能力,積極調整教學計劃,不同年級學生的教學內容要有不同的重點。例如,在本科低年級可以重點安排理論性課程以及一些操作容易的內容,因為低年級學生對文獻檢索的需求比較少,檢索的內容是比較簡單的。針對高年級學生安排課程時,要多涉及一些專業知識的教授,因為高年級學生的專業課程已經學習到了一定程度,大部分學生的外語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素養都有了很大提高,可以檢索一些專業的內容或者國外文獻,檢索需求比較大。

  5.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師在資訊檢索課程的教授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而且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演示環節力度,應該透過對論文或者課題的資訊收集的示範來教授學生實際應用技能。同時可以佈置一個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查詢,並透過集體彙報的方式進行成果檢驗,為學生創造交流的機會。

  四、結語

  高校開展資訊教育,必須重視資訊檢索課程。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文獻檢索的發展,同時也對文獻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資訊檢索課程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內容都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接軌,這樣學校才能培養出具備現代資訊應用技能的綜合型人才。

  第2篇:對語義網格及其在數字圖書館資訊檢索中應用的探討

  數字圖書館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其種種缺陷也逐漸暴露,如檢索伺服器智慧化程度低、返回大量無關結果,不同系統之間互操作困難、資源難於共享、形成一個個資訊孤島等問題。這是因為,大部分網頁上的內容設計是供人閱讀的,並不能使機器理解。利用HTML語言,計算機雖能熟練地解析網頁的版面,知道哪裡是標題,哪裡有與其他頁面的連結,但卻無法理解網頁內容,如無法區別人名和地名等,因為沒有可靠的方法來處理其中的語義。於是出現了把語義網和網格技術應用到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動向。語義網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可對資訊資源進行語義標註,提供基於語義的資源瀏覽與檢索。而在數字圖書館中應用網格技術,則為整合分佈、異構、自治的數字資源,實現對資源的透明呼叫提供了可能。但從數字圖書館要求基於語義的資源整合來看,上述兩種技術各有其侷限性[1]。

  網格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誘人的藍圖,即遍佈世界各地的資源都可“即插即用”。但現實情況與目標存在較大差距,實現網格的目標並不容易,網格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當前網格缺乏機器可讀可理解的資料語義,缺乏人和機器很好地合作的支撐,機器難以處理異構資源,難以聯合、再利用資訊,難以靈活協作、高度易用和無縫自動化,難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自動地生產知識。而語義網雖然實現了計算機可理解的資料語義問題,但難以實現網際網路上各種資源(包括硬體和軟體資源)的共享,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計算需求[2]。

  數字圖書館需要一個新型的技術基礎,這個基礎應充分支援虛擬資源體系在語義層面上的整合,充分支援語義描述,為實現虛擬資源體系的語義導航、語義查詢以及推理機提供可行性,於是語義網格的概念被提出。

  1語義網的基本概念

  1.1語義網的體系結構

  2001年,TimBerners-Lee提出語義網的概念[3],其出發點是透過改變現有網際網路依靠文字資訊來共享資源的模式,利用本體來描述語義資訊,達到語義級的共享。語義網構建於自定義標記的XML和資料表示靈活的RDF之上。

  ①Unicode和URI層,是整個語義Web的基礎。Unicode處理資源的編碼,保證所使用的是國際通用字符集。URI負責標識語義網上所有的物件和資源,為精確的資訊檢索提供基礎。

  ②XML+NameSpace+XmlSchema,XML層具有名稱空間(NameSpace)和XMLSchema,XML置標語言將網上資源資訊的結構、內容與表現形式相分離,可確保語義網的定義,並支援與其他基於XML的標準進行無縫整合。XML讓每個人都能透過自己建立的標籤,來對網頁或頁面的部分文字進行註釋。指令碼,或者說是程式,可以將這些標籤運用到複雜的應用中。

  ③RDF+RDFSchema,該層用於描述Web上的資源及其型別,為網上資源描述提供了一種通用框架,也為實現資料整合提供了一個元資料解決方案。

  RDF是W3C提出的一個基於XML的資料模型,採用獨特的“資源——屬性——值”的三元組結構來描述網際網路資源特性及其關係。透過這個抽象的資料模型,RDF為定義和使用元資料建立了一個框架,元資料的元素可看成元資料所描述的資源的屬性,由此人們就可以利用RDF來解讀所引用的元資料。透過這種通用的框架,RDF可以描述Web上的各種資源,真正做到了以不變應萬變。

  由於對不同資源的描述需要採取不同的詞彙表,RDF並沒有定義描述資源所用的詞彙表,而是定義了一些規則,這些規則是各領域和應用定義用於描述資源的詞彙表時必須遵循的'。RDF也提供了描述資源時具有基礎性的詞彙表,這就是RDFS,RDF可以依據這些詞彙來描述資源[5]。如果最底層的URI標識了網上的物件,那麼RDF和RDFS層則可對URI標識的物件進行陳述,支援有型別的資源與連結的型別。

  ④Ontology(即本體),是語義網的核心層,用於揭示資源本身以及資源之間更為複雜和豐富的語義資訊,避免“一詞多意”或“多詞一意”,使網上的資訊具有計算機可理解的語義。本體的目標是獲取、描述和表示相關領域的知識,提供對該領域知識的共同理解,確定該領域內共同認可的詞彙,並從不同層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給出這些詞彙與詞彙間相互關係的明確定義。

  ⑤邏輯層,在上述4層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操作。

  ⑥驗證層,根據邏輯陳述進行驗證以得出結論。

  ⑦信任層,用於在使用者間建立信任關係。

  其中,第②、③、④層是語義網的關鍵層,用於表示Web資訊的語義,也是現在語義Web研究的熱點所在。

  1.2語義網的形式化描述語言

  語義網需要專門的描述語言對Web文件中的術語含義進行形式化描述,大量的研究工作者活躍在該領域,因此誕生了許多種本體描述語言,如RDF、DAML、OIL、OWL等,它們的演進關係。

  W3C提出的本體語言棧如3所示,OWL處於最上層,它是在總結幾種語言開發經驗的基礎上由W3C於2004年2月正式推出,是語義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經過廣泛的討論並已得到一致認可。

  在此語言棧中,XML是結構化文件的表層語法,它對文件沒有任何語義約束,XMLSchema是定義XML文件的結構約束的語言;RDF是描述物件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資料模型,併為資料模型提供了簡單的語義,這些資料模型能夠用XML進行表達,RDFSchema是描述資源的屬性和型別的詞彙表,並提供對這些屬性和型別的普遍層次的語義。RDFS在RDF的基礎上提供了更多建模原語用於元資料定義,這些原語對進一步構造本體有一定作用。事實上,RDFS所構造的元資料已經是一種輕型的本體知識,不過RDFS的功能仍然很有限。為了構造更加完備的本體資訊以支援自動推理,就需要更加完備的本體描述語言。OWL就是在這種需求下出現的,它在RDF和RDFS的基礎上透過增加更多建模原語來描述特性、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並針對特性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型別定義和屬性描述[6]。

  總而言之,在語義網中,XML、RDF和本體將網路的作用發揮到極至,網路中的資料、軟體均是資源,它們將自動被計算機理解,自動化處理、整合、共享和重用,並由機器根據使用者需求確定連線方式,從而支援智慧軟體代理Agent對WWW上異構、分佈資訊的有效檢索和訪問,實現網上資訊資源在語義層上的全方位互聯,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更高層的基於知識的智慧應用。

  2網格技術概況

  眾所周知,利用閘道器、網橋、路由器和光纖、電纜等基礎設施,傳統因特網實現了計算機硬體的連通;利用HTTP、URI等協議,因特網進一步升級,實現了網頁的連通。而網格不僅可以連通計算機和網頁,還將各種資訊資源,如資料庫、軟體以及各種資訊獲取裝置都連線成一個整體,整個網路如同一臺巨大無比的計算機,向每個使用者提供包括計算能力、資料儲存能力以及各種應用工具等一體化的透明服務。它強調的是全面地共享資源、全面地應用服務。那麼,究竟什麼是網格呢?

  簡單的講,網格就是利用網際網路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個資源全面連通,建立邏輯關係,並進行統一管理、協調分配,組成一臺“虛擬的超級計算機”。這臺機器把每臺參與其中的計算機都作為自己的一個“節點”,成千上萬個這樣的“節點”並聯起來,就組成了“一張有超級計算能力的網格”。網格計算模式首先把要計算的資料分割,然後,不同節點的計算機依自己的處理能力下載一個或多個數據片斷。當用戶不使用本節點的計算機時,其閒置的計算能力就會被呼叫。這樣,每一位將自己的計算機連線到網格上的使用者,都可隨時隨地呼叫其中的計算和資訊資源,在獲得一體化資訊服務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共享[7]。

  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網格的優勢不僅在於超強的資料處理能力,而且還在於利用網上的閒置處理能力來節約計算成本,實現資源的共享,消除資源孤島。網格的研究開發工作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然而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對其確切含義及外延達成共識,也沒有什麼約定的標準。儘管如此,其關注的問題卻很明確,即如何有效安全地管理和共享連線到Internet上的各種資源,並提供相應的服務[8]。

  3語義網格及其在數字圖書館資訊檢索中的應用

  語義網格是語義Web和網格相結合產生的新研究領域,最初的提出是為了加速e-Science的發展。e-Science最大的要求是知識共享,需要跨越不同機構、國家和學科來進行聯合的實驗、使用遠端昂貴的科學裝置、交換資訊和思想。網格本身致力於資源共享,但卻因資訊格式異構,語義的多重性以及關係的匱乏等問題無法滿足要求。要達到e-Science所設想的高度易用性和無縫自動化,必須實現儘量多的機器可處理性和儘量少的人類介入,這卻和語義Web的目標有一些相似,於是DavidDeRoure等學者2001年在《ResearchAgendafortheSemanticGrid:AFuturee-ScienceInfrastructure》中第一次提出了語義網格(SemanticGrid)概念,並把語義網格作為未來e-Science的基礎架構[9]。此後,OGSA的提出,給語義網格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語義網技術應用於網格變得更為簡單。語義網格研究小組(GlobalGridForumSemanticGridResearchGroup,簡稱SEM-GRG)的成立,也為語義網格的發展提供大力支援,該研究組仿照語義網的定義,提出:語義網格是當前網格的延伸,因為資訊和服務有了清晰明瞭的含義,人與計算機能夠更好地合作[10]。在這個定義裡,有清晰含義的是資訊和服務,表明語義網格研究的語義的物件包括資訊和服務。它把所有的資源,包括服務,都用一種機器可理解、可處理的方式來描述,實現語義的互操作性[11]。其本質就是透過更好的形式化描述網格上的資訊來解決語義問題,以使計算機儘可能取代人在網格上進行資訊處理,通俗講就是讓傳統網格更智慧化,從而讓其他的深層次應用,如數字圖書館等智慧化服務在網格上開展成為可能。

  語義網格主要解決3個方面的問題[12]:規範組織,即提出資源空間模型及規範化組織管理的理論、方法、技術和工具,使各種無序資源(資訊、知識和服務)規範化組織,從而使使用者能正確有效地操作各種資源,提高使用效率;語義互聯,即透過多層語義互聯和單一語義映像,使分佈在全球的各種網路資源在語義層上互聯,消除資源孤島;智慧聚合,主要透過軟裝置來解決資源間的互操作,使各種資源能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有效、動態、智慧地聚合。

  總而言之,網格是Web在計算能力上的提升,而語義網格是網格在語義能力上的擴充套件;從另一個角度說,語義Web是在現有Web上增強了語義能力,而語義網格是語義Web對計算能力的擴充套件。語義網格集成了語義Web的機器可閱讀能力和網格強大的計算能力,能更好的幫助數字圖書館為使用者提供優質資訊檢索服務。

  語義網格的研究在國內外已陸續開展起來,特別是英國的e-Science計劃,已建立了100餘個試驗型專案,是語義網格的典型代表。美國、歐盟一些國家也相繼開展了語義網格專案研究工作,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我國也很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年9月科技部批准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簡稱973計劃):“語義網格的基礎理論、模型與方法研究”。

  3.1基於語義網格的數字圖書館的結構模型

  基於Web的數字圖書館屬於技術主導型,凸顯各種關鍵技術;基於網格的數字圖書館屬於資源主導型,凸顯分散式異構資源的整合;基於語義Web的數字圖書館屬於服務主導型,凸顯服務的整合與共享,並在一定程度上使服務增值[13];基於語義網格的數字圖書館則融合了語義Web功能與網格結構體系,在實現資源整合的同時,也凸顯資料計算能力。語義網格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數字圖書館構建一個良好的中間環境,一方面能形式化地描述知識,使機器理解語義,另一方面使知識實現負載平衡與鬆散耦合,進而有效地與服務和使用者整合。

  分散式資源是數字圖書館的最底層,也是數字圖書館得以展開各種智慧化服務的生命之源,涵蓋了數字圖書館中型別、內容各異的館藏資源,這些資源透過網格服務層虛擬地整合在一起。

  網格服務層負責資源的整合、管理、排程和計算,採用開放網格服務結構(OpenGridServicesArchitecture,OGSA)實現計算服務、資料服務、資訊服務的共享,併為上層提供應用介面,具體包含計算服務層(如資源發現與分配、資源監控、使用者認證、任務排程或合作排程、容錯處理等)、資料服務層(如資料儲存管理、元資料管理、資料回覆和傳遞管理等)和資訊服務層(為使用者提供一個統一的服務介面,使各種異構資料資源能夠相互訪問)。具體來說,其構成如圖5。各種資源分佈在資源層中,採集節點負責對描述資源內容的元資料進行採集,元資料收集和傳輸服務機制把所採集的全部元資料進行整合,並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機制,將這些元資料分別儲存在各個檢索伺服器節點中,索引器負責對伺服器上的元資料進行索引管理,並定期對新增的元資料進行索引更新。檢索節點為使用者檢索提供介面,將收到檢索請求分發到伺服器節點,並執行檢索,經排程服務排序後,再將檢索結果返回。排程服務儲存有包含資料提供者列表的配置檔案,依照此配置檔案,系統向任務節點分配任務,任務完成後還要記錄節點和資訊資源的引數,以便為新的任務分配提供參考[14]。

  語義服務層則是根據領域本體中的知識,從語義層面對這些虛擬的資源進行整合。作為語義網格的核心層,該層使用本體和元資料描述資訊,按照計算機理解的格式表示知識,可提供多種服務,如資料/計算服務,處理計算資源的分配、排程並選擇執行的方式,可快速傳送網路資料;資訊服務,處理被描述、儲存、接收、共享及保留的資訊;知識服務,處理知識獲得、使用、檢索、釋出以及維護的方式。這裡的知識是指應用於實現目標、解決問題或做出決定的資訊[15]。值得注意的是,本體作為一種能在語義上描述資訊系統的概念模型,可以把各類元資料方案聯絡成一個立體的知識網路,並能使資源按照知識網路中的不同屬性,或同一種屬性的不同編碼體系,呈現出規範有序的知識地圖。它還可以透過某些標準的開放的元資料介面,或提供某些可供格式轉換的對映表,向某些登記系統(如UDDI)進行註冊,來達到更大範圍的互操作。

  知識服務層則透過文字挖掘、資料探勘等方法,實現知識服務,並透過介面與高階網格應用互聯,為使用者提供各種服務。透過知識服務層,使用者的查詢請求可到達模型的本體部分,本體利用元資料和語義檢視元件對其進行解析,形成具有語義的表示式後,再與語義空間內的數字資源進行匹配,然後依據系統所提供的計算資源、儲存資源等引數資訊,將最終結果返回給使用者[16]。

  3.2語義網格環境下使用者獲取資訊的基本過程

  在語義網格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的各個節點上有型別、內容各異的資訊資源,其釋出過程可簡單概括為以下幾步:

  3.2.1透過資訊資源發現機制尋找到數字圖書館所需的資訊資源

  發現機制分主動發現和被動發現,主動發現是基於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被動發現是基於系統預設的規則進行,即根據資料提供者所描述資訊資源的屬性狀態值,選擇合適的資源。系統所管理的是可擴充套件的有限多個數據庫和節點,除了特定的情況下需要工作人員的參與,其增加和擴充一般是透過被動發現資訊資源機制完成的。

  3.2.2透過索引機制對所選資訊進行描述、索引和命名,然後將索引資訊彙總到索引中心

  在各節點中,構成網格系統的計算機因在體系結構,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及元資料模式等多個方面均存在異構,所以,必須對新加入的資訊資源重新命名,這樣,使用者在不知道資源所屬資料庫或節點的情況下,也可以下載使用資訊。

  3.2.3透過資訊資源釋出機制把檢索結果呈現給使用者

  檢索時,當用戶發出檢索請求後,系統將根據使用者請求在索引中心內查詢匹配的索引,然後追根溯源,找到資訊資源所在的網格節點。找到節點後,系統便根據節點和資源的狀態資訊引數進行資訊資源預置(資訊資源預置通常用來保證對多個資訊資源的併發存取,其作用類似於一個記錄器,記錄所需資訊目前的狀態,以確保被順利傳輸)。接著進行狀態估計,即依據資訊資源當前狀態和傳送時間等引數為任務排程提供參考資訊。最後透過任務排程環節,確定任務執行的相關順序,以確保把檢索結果提交給使用者[17]。

  4結語

  基於語義網格的數字圖書館平臺,以不同領域本體互操作組成的知識空間、分散式的網路和計算環境作為技術支援和應用基礎,可對海量的、多媒體的資訊資源在語義層面上進行組織、儲存和釋出,可提供分散式數字資源鬆散耦合與集中管理,能解決數字圖書館中某些複雜的和計算密集型的服務,能提高機器的閱讀能力、實現人機之間良好溝通,能實現使用者基於語義的資源利用、推動使用者之間的協作和資料共享,還可以針對不同需求的使用者群體提供主動的、個性化的資訊服務。因此,語義網格技術的應用將是數字圖書館資訊檢索的發展方向。隨著語義網格的概念和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語義網格技術將更加全面的應用於數字圖書館。

  儘管如此,到目前為止,語義網、網格和Web服務都還不夠成熟,還處在不斷髮展中。語義網格作為全新的概念,既要良好融合、相容三者的最新技術,還要注意自身各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前進的道路將充滿挑戰。

  今後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①語義網基礎理論的研究,如本體描述語言、本體自學習技術、本體互操作等。在語義網中,本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許多本體仍處在非形式化階段,只提供了領域術語的自然語言描述。這種本體只能用於幫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相互理解,不能被計算機所處理。此外,大多數領域本體都是由手工開發的,缺乏有效的本體管理工具和評價工具。所建立的領域本體是否完全反映出特定領域的概念、領域本體中各種概念是否一致、在本體重用時是否會產生衝突、不同本體之間如何互操作等等,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②網格基礎理論研究,如自動化虛擬組織的建立和管理,需要發展怎樣的通用模型和機制以適合虛擬組織的運作;如服務的協商和協議,研究適合網格系統的協議型別,可利用智慧代理進行協商,以互操作方式達成協議;如普適計算,怎麼使一切能聯上網際網路的計算裝置都可無縫連結並透明地訪問網格;如內容的處理和長期儲存,網格系統如何處理各種各樣的媒體內容,並使內容能自動化長期儲存等等。③語義Web與網格的融合研究,如在OGSA基礎上融合了語義網技術的語義網格體系結構是否要變化,怎樣變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