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教你拉筋拉出健康來

教你拉筋拉出健康來

教你拉筋拉出健康來

  雖說“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說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出汗的好處,但同樣是出汗,有些人出了會危害健康,有些人出的卻是“養生汗”。被曬得汗流浹背、桑拿室裡大汗淋漓、運動場上揮汗如雨,到底哪種出汗方式才正確?

  現代人出汗太被動

  出汗有兩種方式:主動出汗和被動出汗。下班等公交車時,被太陽曬得衣服都溼透了;被工作壓力所困擾,煩躁焦慮,急得額頭微微滲出汗珠;和朋友一起蒸桑拿,在悶熱的環境中汗如雨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教授朱學駿表示,這些出汗方式大都非常被動。總體來說,因為天氣、環境或心理壓力造成的出汗稱為被動出汗,只有因運動而產生的排汗才是主動出汗。調查顯示,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能經常運動的人,比例只佔到28.2%。這說明,現代人的主要出汗方式都是被動出汗。

  中醫上也有動汗和靜汗之分。養生保健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傅傑英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由於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於靜汗,相當於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有些人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後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夜晚一睡著就出汗,叫盜汗,是陰虛的表現。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額頭面部出汗過多,是積滯、內熱壅盛的表現,容易煩躁、口苦、尿黃;前心後背出汗,是心氣虛,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夢、恍惚健忘。此外,還有些出汗方式,屬於疾病來臨前的徵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無汗,這時一定要小心中風。

  汗液的.氣味和顏色也有大講究。汗味如果發腥,可能和熱證或溼熱證有關,一般屬肝熱。若發現汗液有顏色,可能是位於面部和腋窩處產生色素的細菌所致,也可能是藥物所致,如用碘化物出的汗呈淡紅色。

  主動出汗才養生

  同樣是出汗,天氣炎熱時,被動出汗照樣能讓人大汗淋漓,為什麼就不如主動出汗好呢?專家解釋,不管是因為炎熱而出的汗,還是桑拿蒸出來的汗,都只是在人體淺表層出汗,而運動才是真正的深表層出汗,也就是讓人從裡向外出汗。這種汗是人體進行的自我調節,出汗後不僅讓人感覺很舒服,還能起到以下8大作用。

  排出毒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沈雁英教授表示,主動出汗能加快人體的體液迴圈和代謝過程,將體內堆積的乳酸、尿素、氨等毒素排出,還能保障鼻子、皮膚、肺臟、大腸這一系統暢通。

  控制血壓。高血壓是一種由於血管內徑變窄、變硬,單位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現的一種現象,運動出汗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迴圈,增加血管壁彈性,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

  促進消化。不出汗、氣血執行慢了會影響消化,導致人吃不香;神經活動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導致人晚上睡不香。

  防骨質疏鬆。不少人以為出汗會導致體內鈣質隨汗液流失,對此,衛生部北京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師張亞同指出,只有水溶性的維生素才會隨汗液流失,鈣雖然溶於水,但溶解度很低,不太會隨著汗液排出。相反,出動汗有利於鈣質的有效保留,防止骨質疏鬆。

  暖氣沒來,涼風嗖嗖?除了加強體育鍛煉、多穿衣服外,日常如能多些禦寒食物,可以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我們稱以下食物為核心食物,這類食物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幷包含所有食物類別,是瘦身的常用食品。這些食品能量較低,不會讓脂肪堆積。它們應該成為你食譜裡的主要成分。其他所有食品還可以吃。但是一定要限制量。

  近日,國內外媒體紛紛報道波蘭學者預測歐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現“千年極寒”的訊息。訊息稱不僅歐洲,亞洲一些國家乃至整個北半球在即將到來的冬季裡氣溫普遍會低於往年。雖然我國氣象專家認為歐洲學者僅憑之前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就預測今冬氣溫或有不科學之處,但根據今年一年的氣候情況來說,這個冬天氣溫偏低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而對於冬天喜歡躲在暖氣房裡的辦公室人群來說,又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呢?女人怕冷吃什麼?下面先介紹一下生活中常見的禦寒食物,再說說提高抗寒能力的方法:

  肉類

  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禦寒效果較好。它們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活血之效。吃這些肉可使陽虛之體代謝加快,內分泌功能增強,從而達到禦寒作用。

  蔬菜

  包括:新鮮的、罐裝的(無佐料、脂肪、糖等其他新增劑)蔬菜;番茄醬。

  解釋:蔬菜類不能和非核心類食物合併(比如油炸的蔬菜和豆類,油浸蔬菜、糖漬的蔬菜等都不是核心類食物);蔬菜汁不屬於核心食物。

  根莖類:醫學研究人員發現,人怕冷與機體無機鹽缺乏有關。藕、胡蘿蔔、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這類食物不妨與其他食品摻雜食用。

  辛辣食物:辣椒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含胡椒鹼。

  含碘食物:海帶、紫菜、海鹽、髮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進人體甲狀腺激素分泌。

  甲狀腺激素具有生熱效應,它能加速體內(除腦、腺、子宮外)絕大多陣列織細胞的氧化過程,增加產熱,使基礎代謝率增高,皮膚血液迴圈加強,抗冷禦寒。

  含鐵高的食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血液中缺鐵也怕冷。

  貧血的婦女體溫較正常血色素的婦女低0.7℃,產熱量少13%,當增加鐵質攝入後,其耐寒能力明顯增強。 因此,怕冷的婦女可有意識地增加含鐵量高的食物攝入,如動物肝臟、瘦肉、菠菜、蛋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