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彙總九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能根據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的判斷與思考。
2. 知道1米=100釐米,能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 在小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逐步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捲尺、剪刀、綢帶、膠帶、標籤紙等。
學生按小組準備:米尺、捲尺、剪刀、綢帶、標籤紙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談話: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用了同一個字“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作單位。
二、 初步認識1米
1. 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老師的身高是1米72釐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估計)
談話: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遊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地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指拉開的綢帶)這段綢帶的長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可以用尺量一量)
[說明:對於“米”,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從身高談起,再讓學生大膽地進行估計,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2. 認識1米。
出示米尺。
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提問:看一看、數一數米尺上的刻度,你能發現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米=100釐米。
3. 用米尺量。
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綢帶,再讓每個小組照樣子量出1米長的綢帶。
提問:張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討論:標籤離地面都是1米,為什麼貼的位置各不一樣呢?
[說明:學生的年齡小,合作學習的經驗不足,適時進行合作的指導和示範,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實效。同時,又兼顧並重視了合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個體體驗與思考。]
談話:現在同學們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大家張開雙臂,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一些,還是短一些?
小組活動後,組織交流。
提問:你能用兩手比畫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畫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請每個小組在教室裡任意選一樣東西,量一量,看從哪兒到哪兒的長正好是1米。
小組活動後,交流彙報。
[說明:讓學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兩手比畫1米有多長,學生的比畫有了參照,就會比畫得更準確。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表象。]
三、 深化對1米的認識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排,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麼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麼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後,組織交流。
(3)談話: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睜開眼睛,伸出雙手,比畫一下1米的長度。
(4)提問:知道1米有多長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長的綢帶嗎?
學生活動後,用尺量一量量剪出的綢帶是不是1米長。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青島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第46—48頁的“相遇問題”,是在學習簡單行程問題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內容,情節、數量關係比以前學的內容複雜。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抓住題目中主要的數量關係,聯絡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教學中要緊緊地抓住對“速度”、“相遇時間”、“路程”這三個量之間的相依關係的理解。透過可逆性改編、變化題目中情節,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逆向思維的能力;及綜合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還要幫助學生突破對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時”等。可以透過學生生活實際,透過演示,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學生對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於進一步理解題目的情節,並掌握數量之間的關係。 在教學中還要充分發揮準備題的作用,運用舊知識遷移,學會新知識。過去學習過一個物體走完一段路的行程問題,相遇問題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的,它的特點是由兩個物體同走一段路,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絡與區別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對“相遇問題”的理解和掌握。
二、設計理念:
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注重了學生的參與,注重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注重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使教學跟隨學生的學習過程,緊貼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
2.掌握“相遇問題”應用題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題能力。 3.培養學生積極動腦,刻苦鑽研的學習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建立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和、相遇時間和總路程之間的關係。
教學關鍵:
使學生弄清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
四、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準備採用如下教法:
複習鋪墊法 直觀演示法分組討論法啟發講解法練習鞏固法 這樣透過多種教法的交叉進行,相信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學法上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思考、討論的方法掌握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類推。
教具準備:計算機及輔助軟體
教學過程:
一、展示設疑
1.口答:一架飛機平均每小時飛行600千米,從甲地飛往乙地用了4小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師:誰會用一個數量關係式來回答?能把其它幾個關係式也說出來嗎?
看來大家對過去的行程問題學得很不錯,為自己鼓鼓掌,也對各位和我們一起學習討論的老師表示歡迎!
這一道題用幾個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結:相遇應用題通常有兩種解法,第一種先求什麼?再求什麼?第二種是又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板書: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
四、拓思創新
1.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相距30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騎摩托車的速度是800米/分,騎腳踏車的速度是200米/分。經過幾分鐘兩個郵遞員相遇?
這道題與剛才研究過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2.甲乙兩人同時從相距6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5分後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兩人同時從相距6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5分後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這兩道題是怎樣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據 路程÷時間=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紅和小剛同時從兩家出發,小紅每分鐘走38米,小剛每分鐘走45米,經過3分鐘兩人相距100米,小紅和小剛家相距多少米?
這道題中的兩人相遇了嗎?
5.甲乙兩人同時從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後他們相距多少米?”
這道題什麼發生了變化?你覺得還可以用今天學的方法做嗎?
(這是運動的雙方方向上發生了變化,可數量關係並沒有改變,因此,解題方法完全相同。像這樣運動雙方某一方面發生變化的譬如時間有先後的變化等等以後我們在研究。)
五、小結:談談這節課你又獲得了哪些知識?
師:這節課我們研究的都是兩個人走路呀、騎車呀這類問題,它還能不能研究其他問題呢?還可能研究哪些問題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老師想在下一節課中得到你們的答案。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這是我們天天在學校喝的聖澳特牌桶裝純淨水。仔細觀察和思考,你能從中知道哪些資訊?
生:裝純淨水的桶是一個近似圓柱體。
生:從標籤中可以知道純淨水的廠址、送水電話。
生:整桶水是18.9升。
師:這桶純淨水已經喝了一部分,誰來猜猜看,還剩下整桶水的幾分之幾?
生:1/4。
生:1/5,也可能是1/6。
二、歸納建構
師:1/4、1/5和1/6這幾個數,你能化成小數和百分數嗎?現在請各小組分工完成,然後把自己的轉化方法告訴你的同桌。
(生計算,並交流轉化方法。)
師:透過計算知道:1/4等於0.25,也等於25%。那麼這桶純淨水已經喝了一部分,還剩下整桶水的1/4這句話中的1/4能改成0.25或改成25%嗎?請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師:剛才有的同學說剩下的純淨水是整桶的1/4,也就是25%,也有的同學說剩下的純淨水是整桶的1/5或1/6,你們有辦法證明自己猜對了嗎?
生A:可以先量出原來整桶水和剩下的水的高度分別是多少,再計算還剩下幾分之幾。
生B:可以先測出剩下的水的質量或體積,再計算出剩下的佔整桶水的幾分之幾。
師:那現在就請A同學去測量,然後再告訴大家。
(生A 操作後得出:整桶純淨水的`高度是35釐米,剩下水的高度是8釐米,剩下的佔這桶水的8/35,大約是22%。)
生B:因為桶口部分細一些,所以A同學測出的不是很精確,要想得出更精確的資料應該用我的方法。
師:那就請你更精確地測量一下。
(生B演示,測出剩下的是3.78升。)
生B:還剩下3.7818.9=1/5=20%。
師:你還能知道什麼?
生:知道喝了的是整桶水的百分之幾。
師:怎樣計算?
生:1-20%=80%。
生:也可以用(18.9-3.78)18.9。
師:透過剛才的解答,你認為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是什麼?(關鍵是弄清誰與誰比,把誰看作單位1。)
三、迴歸生活
1、提供材料:
公司最近總共生產了20xx桶純淨水,有4桶不合格,純淨水去年每桶成本5元,現在比原來降低了20%,現以每桶6元的單價銷售了生產總量的95%。
師:如果你是公司的生產銷售經理,你能知道什麼?請你們四人小組進行討論。
2、分析材料:
師:哪一組願意把你們組的學習成果彙報一下?
生:我們小組認為可以知道最近生產的合格率是多少。
師:說說你們的想法。
生:是1-42000=1-0.2%=99.8%。
生:我們小組知道了公司現在能節約成本多少元,(5-4)20xx=20xx(元)。
生:我們小組求出公司現在賺了(6 - 4)200095%=3800(元)。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本單元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下表是第一學段各冊教材中乘法的教學安排。
一年級(下冊)
二年級(上冊)
認識乘法,乘法口訣,表內乘法。
求幾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二年級(下冊)
兩位數乘一位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三年級(上冊)
三位數乘一位數,連乘計算的兩步實際問題。
三年級(下冊)
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的驗算。
本單元的內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較容易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口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以及需要筆算的兩位數乘整十數。還編排了一道思考題,探索兩位數乘11的積的規律;編排了一篇“你知道嗎”,介紹我國明朝計算乘法的方法——“鋪地錦”。
1.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第28~29頁)
兩位數乘整十數是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必須進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學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前應該先教學兩位數乘整十數。教學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安排是從兩位數乘10開始,然後向兩位數乘幾十遷移。
例題創設了一個搬牛奶的現實情境,根據問題列式12x10,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位數乘10。雖然學生以前沒有算過12x10,但現實情境能給學生啟發,於是出現多種不同的演算法。如圖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會啟發學生算12x9+12;圖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兩堆,會啟發學生算12x5x2……學生的各種演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交融的產物,有的是類比推理的結果,這些演算法都是學生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具體表現。組織學生交流演算法,許多人會自動選用從12x1=12類推出12x10=120這種方法。教材及時安排“試一試”,學生計算12x30,可能轉化成12x10x3進行,也可能從12x3類推,再次組織演算法交流,更多學生能接受因為12x3=36,所以12x30=360這樣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題裡,讓學生先算32x3,再算32x30;先算4x21,再算40x21……透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練、用三個層次編寫。第1、2題是“引”,發揮“題組”的作用,引導學生利用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帶出相應的兩位數乘整十數、整十數乘整十數。第3、4題是“練”,提倡同桌學生合作,以口答為主,提高練習的效率。第5題是“用”,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並從中體驗數量關係:每盒的數量x盒數=一共的數量。
2.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第30~32頁)
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例題以訂牛奶為題材,為了計算訂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錢列出算式28x12。例題不急於教學豎式的演算法,仍然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這樣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為學習筆算積累一些感性材料。學生可以估計,也可以透過已經掌握的計算來解決。在交流時要突出“番茄”卡通的演算法,即先算10個月和2個月各要多少錢,再合起來就是12個月要的錢,這種思路和豎式算理是一致的,應該讓全體學生都理解這種方法。
“試一試”中調換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讓學生獨立進行一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又讓他們看到兩位數乘兩位數時,調換兩個乘數的位置,積也是不變的,並應用這個規律驗算乘法。
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學習要求是掌握演算法,能正確地計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認為,透過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學生能理解並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敘述的法則指導學生怎樣算。教材這樣處理,並不是不要總結法則,而是要組織學生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總結演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機械訓練,如果學生能把教材中的題算對、算好,既能減輕負擔,也能達到教學目的。
學生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如果發生錯誤,較多地集中在進位上。教材“想想做做”裡的題,一般都不連續進位,先讓學生學會演算法,樹立信心。然後從練習三起安排一些需要連續進位的題。為了減少進位時的計算錯誤,教學時要經常組織一些一位數乘一位數再加一位數的口算練習,如3x7+2、6x8+5……
3.估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第33~35頁)
這是新增加的教學內容,因為日常生活裡經常需要估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估計的方法往往是多樣的,雖然有的估計誤差大一點,有的估計稍精確一點,都不影響估計在生活裡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數感的表現。
例題呈現29x42的積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種估計,教材提示學生研究“他們各是怎樣估算的”,透過研究學會估計,選擇自己喜歡的估計方法。學生在二年級(下冊)估計36x2的積大約是多少時是這樣想的:因為36在30和40之間,所以36x2的積在60和80之間。在三年級(上冊)估計613x8的積時是這樣想的:613接近600,613x8的積接近4800。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援學生現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他們可能把29與42分別看作20與40,於是判斷29x42的積比800大;也可能把29與42分別看作30與50,於是判斷29x42的積比1500小;還可能把29與42分別看作30與40,那麼28x42的積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裡有許多估算練習。第2題算一算同組的三道題,比一比中間的題與上、下兩題的乘數與積,就能發現47x23的積比40x20的積大,比50x30的積小,在800和1500之間。第3題在第2題的基礎上進行,不求出積是多少,只估計積的範圍。第4題讓學生自己選擇估算方法,可以估計積的範圍,也可以估計積大約在多少左右。練習四第2題組織合作學習,在小組裡相互估計卡片上的乘式的積。
這段估算教學,形式比較多。有估計積的範圍,也有估計積大約是多少。就估計積的範圍,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間。回答問題的形式又有說出估算結果,還有選擇適當的答案。教材中出現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勵學生估計策略與方法的多樣性,允許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選用估計方法。並且還能調動學生估算的積極性,發展其個性。眾多估算形式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不筆算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精確積,利用口算求得積的近似值,都是把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比較接近的整十數乘法,都是滿足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教學時絕不能重形式、輕本質,要把握形式與實質的關係,讓學生體會到形式雖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形式和方法進行估計,不要強求統一。如第34頁第4題,可以估範圍,也可以估大約是多少。即使估範圍也可以比幾大些、比幾小些或在幾與幾之間,只要方法正確,結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裡還安排了一些筆算,在筆算前先估一估積大約是多少,筆算後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計的一致,使筆算和估算相互促進。練習四第3題滲透乘法的運算律,這裡僅是滲透,要讓學生感覺到,但不對乘法運算律進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同組的兩道題的得數為什麼會相同,只要解釋中有一點“味”就可以了。
4.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第36~38頁)
兩位數乘整十數的計算中如果不需要進位,可以讓學生口算;如果需要進位,一般都列豎式筆算。對例題裡的25x30,由於有前面的學習為基礎,有的學生可能會先算25x3得75,再推理出25x30=750。也會有學生直接列出25x30的豎式計算。教材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積,再在交流中比較兩種演算法,體會25x30的積只要在25x3的積的末尾添上一個0,並把這種思考寫成25x30比較簡便的豎式。豎式上標的一條紅色虛線,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式:先寫成虛線左邊的25x3得75,再在虛線右邊寫上一個“0”,積是750。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
兩位數乘整十數的豎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在已經列好的豎式上計算,從第2題起讓學生自己列豎式。第2題還從兩位數乘整十數帶出整十數乘兩位數。
第38頁第2題透過題組再次讓學生體會“先乘0前面的數,再在得數末尾添0”這種方法的合理性。同時還透過題組引導學生筆算40x23時可以把豎式寫成
第37頁第5題,透過解題和交流,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從“租4條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條船坐5人,無論是5x7=35、35<38還是38÷5商7餘3,都能判斷“7條船不夠”。
第38頁第5題結合填表,引導學生聯絡實際理解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透過解題初步概括“速度x時間=路程”和“路程÷速度=時間”。這些數量關係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要讓他們有所體會。
5.單元複習。
複習的內容大致有兩部分:先整理本單元教學的口算、筆算和估算,再解決實際問題。
第5題滲透積的變化規律。由於學生還不能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後,只讓學生把左邊的第一列與其他各列分別比較,從中發現變化規律。在敘述自己的發現時,可以說成:一個乘數乘幾,另一個乘數不變,積也乘幾。因為學生還沒有學過“擴大幾倍”“縮小几倍”這些數學概念。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50~51頁擲一擲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運用已學過的組合、統計、可能性等有關知識,探討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滲透機率思想,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充分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
2.透過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動手實踐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探索同時擲兩個骰子,得到點數之和2,3,4,,11,12,明確擲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學難點:探索同時擲兩個骰子,得到點數之和為什麼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紅色、藍色骰子各1個、課件一套;學生兩人一組,每組紅色、藍色骰子各1個、彩色筆及學習單等。
教學過程:
一、設定懸念,提出問題
1.認識骰子。課件出示骰子圖片,請學生說出它的名稱及特徵。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透過莊家用擲骰子來設騙局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擲一擲。(出示課題:擲一擲)
二、學習新知,探索奧秘
(一)組合
1.思考:一次擲一個骰子,面朝上的點數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師演示:同時擲兩個骰子,算一算它們的和是多少?如果兩個骰子朝上的兩個面的點數相加的和是4,那麼紅色、藍色骰子上的點數分別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擲兩個骰子,得到的兩個面朝上的點數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書:點數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動手實踐,驗證猜想:同時擲兩個骰子,每個同學擲幾次,看看點數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間?
(二)事件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1.剛才,有誰擲出兩個骰子的點數之和是1或13的嗎?
教師:看來,在上面的所有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兩個數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發生的事件;但兩個骰子的點數之和不可能是1或13,這是一個確定事件。
2.思考:同時擲兩個骰子,得到的兩個朝上的面的點數之和可能為2,3,4,,12,這些和出現的可能性大小一樣嗎?
教師:雖然擲出的兩個骰子的點數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個數,但這些和出現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師把可能出現的這11個和分成A、B兩組,如下圖所示:
(三)動手實踐,探索奧秘
1.教師提出規則,學生猜想結果
(1)分組
教師:如果老師和你們玩擲骰子的比賽,你們想選哪一組的數?A組還是B組?
(2)猜一猜:如果擲出的兩數之和在A組算老師贏,如果擲出的兩數之和在B組算同學們贏,哪一組贏的可能性大?你是怎麼想的?
(3)究竟誰贏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學猜得對呢?讓我們在比賽中見分曉吧!
2.動手實踐,發現問題
(1)教師與部分學生遊戲,課件出示遊戲規則(一)。
①如果擲出的兩數之和在A組,算老師贏;如果擲出的兩數之和在B組,算同學們贏。
②每個小組派出一個選手上臺跟老師比賽,其他的同學當記錄員,和是多少就在對應的數字上方塗一格,並按要求塗在下面的統計圖中。
師生共同遊戲,下面的同學做記錄。
統計後,宣佈贏家。
教師:在剛才一輪的遊戲中,老師贏得多,同學們贏得少,同學們不服氣,認為還有很多同學沒有擲,不能說明問題。接下來繼續擲,老師還會贏嗎?為了體現公平、滿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輪的遊戲中,我們每個人都動手輪流擲,好嗎?
(2)全體學生參與遊戲,課件出示遊戲規則(二)。
①繼續遊戲:兩人一組,輪流擲,和是多少就在對應的數字上方塗一格。塗滿其中任意一列,遊戲結束。
②遊戲結束後每小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統計法來給最先塗滿的和作記錄。
學生兩人小組進行遊戲,並作好記錄。
教師:觀察實驗統計結果,你們發現了什麼?
想一想:為什麼擲出的點數之和是A組數的可能性大一些,而點數之和是B組數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師:其實,我們用數學上的組合知識來思考一下,就能揭開這個奧秘!
三、理論驗證,揭示奧秘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點數之和是2,那麼紅色骰子上是1,藍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點數之和是3,紅色骰子上是1,藍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紅色骰子上是2,藍色骰子上是多少?還有其點數之和是3的情況嗎?一共有幾種情況?
3.點數之和是4的有幾種情況呢?和是5呢?(學生回答後,教師在課件中依次呈現各種點數之和的組成情況。)
點數之和 | 2 | 3 | 4 | 5 | ||||||
骰子(紅) | 1 | 1 | 2 | 1 | 2 | 3 | 1 | 2 | 3 | 4 |
骰子(藍) | 1 | 2 | 1 | 3 | 2 | 1 | 4 | 3 | 2 | 1 |
4.思考:和是2只有一種情況,和是3有2種情況,和是4有3種情況,和是5就有4種情況。那麼,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幾種情況呢?紅色骰子的可能點數是多少,藍色骰子呢?
教師:你可以想一想、寫一寫;也可以藉助骰子擺一擺並寫下來進行驗證,然後把你得到的組合一一填在學習單的列舉記錄表中。
5.彙報、交流,完成上表。
6.組內討論:剛才有的同學們認為點數之和為8的有7種情況,有的認為只有5種情況。那麼,點數之和為8的到底有幾種情況?為什麼?
7.觀察和是2,3,4,5,,12的列舉記錄表並進行統計(課件出示)。
和是2,3,4,,12的各有幾種組合呢?請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來!
和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組數 |
8.學生彙報、交流並完成上表。
和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組數 | 1 | 2 | 3 | 4 | 5 | 6 | 5 | 4 | 3 | 2 | 1 |
9.組內交流:同學們,現在你們發現A組能贏的秘密了嗎?(學生獨立觀察組成圖及統計表,然後小組內交流。)
10.每組派代表彙報,交流小組的發現。
教師小結:這就是咱們做的遊戲。老師選擇的A組是中間的5,6,7,8,9五個數,共有24種組合;而同學們選擇的B組是兩邊的1,2,3,10,11,12這6個數,共有12種組合,所以老師贏的機會更多。這也是這節課一開始我給大家講的那個騙局中,莊家為什麼贏得多的緣故!
四、暢談收穫,回顧問題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 課後延伸,拓展思維
教師:同學們,如果同時擲三個骰子,朝上的三個面有三個數,它們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現的可能性大呢?你們想知道結果嗎?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去探討一下吧!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課題:認識平年和閏年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初步瞭解“四年一閏”的道理。
2、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並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問題。
3、能積極參與尋找、發現平年與閏年的關係,對數學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慾。
教學重點:發現並掌握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判斷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年份是否是閏年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小華每次過生日都要種一棵“生日樹”,她在12歲生日那天種下了第3棵“生日樹”。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嗎?
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教師不做評價。
2、揭題:學習了本節課之後,你就會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2。
(1)課件分別出示xxxx~xxxx年的年曆,將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塊提煉並排列起來。
引導: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數,依次觀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裡。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數(天)
(2)組織交流。
①反饋填寫結果。(學生說,教師板書)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數(天)28……282829
②引導觀察: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麼?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閏年的含義:根據2月天數的不同,我們把年份分為兩種,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閏年。(板書)
(3)探究判斷平年和閏年的方法。
提問:仔細觀察表格,平年和閏年的出現是隨意的,還是有一定的規律?你發現它們有什麼規律?
指名回答並引導學生共同發現“四年一閏”的規律,再讓大家將表格中的閏年圈出來。
通常每4年裡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曆年份數除以4沒有餘數的一般是閏年。公曆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必須除以400沒有餘數才是閏年。例如,20xx年是閏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問:現在大家知道小華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嗎?
學生根據平年和閏年的知識回答:2月29日。
2、數學文化。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為什麼會有“四年一閏”的規律嗎?這裡麵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識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本第48頁“你知道嗎”的內容。
指名閱讀短文,並讓學生解釋“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意思。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並板書:公曆年份數是整百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
如20xx年、1600年是閏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頁“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後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48頁“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你知道什麼是季度嗎?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一年有4個季度,把12個月平均分成4份,每3個月是一個季度。
師出示表格並追問:你能算出今年每個季度的天數嗎?
學生計算,並說說計算的方法。
追問:今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總結
透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二年級(上冊)教學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學生已經能夠在生活空間裡辨認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這四個方向在平面圖上的習慣表示。本單元繼續教學確定位置,有兩個內容:一是認識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作為已有方向知識的延伸補充,便於學生在生活中更具體、細緻地瞭解物體所在的位置。二是會看簡單平面圖中的路線,作為方向知識的實際應用,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方向感。全單元分三部分編排。
第45~47頁教學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個方向。
第47~49頁簡單的路線圖。
第50~51頁在校園裡開展測定方向的實踐活動。
1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對方向的認識。
教學方向知識如果不和現實情境聯絡起來將是無意義的,如果不和學生的自覺體驗和主體活動結合起來將是低效的。因此,教材十分注重學生主動構建數學知識。
(1) 第45頁例題呈現了一幅有九個場所(建築)的平面圖,教學活動分四個層次進行。首先透過學校的東、南、西、北面各是什麼地方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方向知識。然後告訴學生超市在學校的東北面、公園在學校的西南面引出新教學的四個方向中的兩個。接著透過體育場和人民橋各在學校的哪一面這個問題,讓學生認識另兩個新教學的方向。最後是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讓學生應用學到的八個方向描述平面圖中任意兩個場所間的位置關係。這四個層次的教學活動中,第一個層次確定了新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如果說東、南、西、北是四個相對獨立的方向,那麼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是有規律的,是與東、南、西、北密不可分的,不能辨認東、南、西、北是不可能學習其他方向的。第二個層次是學生體會東北面介於東面和北面之間、西南面介於西面和南面之間。只有體會了東北西南的含義,才是真正接受了新的方向知識。第三個層次是認知遷移,也是學生創造知識。這裡講遷移,意思是讓學生類推出西面和北面之間是西北面、東面和南面之間是東南面,他們進行類推的認識基礎是上一層次中對東北、西南含義的體驗。這裡講創造知識,意思是東北和西南不是教材也不是他人告訴的,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儘管創造的空間不大,創造成果的新穎性不明顯,但能使學生對自己認出來的方向體會深切,記憶牢固。第四個層次是開放的,可以在平面圖上提出並回答許多問題,包括原有方向的問題和新學方向的問題。學生可以從中消化、鞏固方向知識,鍛鍊看平面圖的能力。
(2) 第45頁試一試在指南針的周圍把八個方向填寫完整,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整理學到的八個方向,進一步弄清這些方向間的位置關係和排列順序。填寫要讓學生獨立進行,不要給予太多的提示。填寫以後要組織學生交流,說說在填寫時是怎樣想的。有些學生可能按順時針方向逐個填寫,也會有人先填出東、南、西、北,再填另外四個方向。兩種填寫都是可以的,要鼓勵後一種填法,並讓更多學生體會這樣填寫的好處。
教學方向知識絕不能紙上談兵,不能單純地在教室裡講方向,在黑板上畫方向,要到現實生活的空間裡去,在學生喜歡的、常去的地方認方向。第47頁想想做做第3題自制方向板,為學生辨認方向提供簡易的工具。這道題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照書上的樣子折正方形紙,並在紙上填出八個方向,再一次整理方向之間的位置關係。第二步用方向板在教室裡測定方向。教室的北面應該是已知的,可以是教師告訴學生,也可以是學生在課前就知道的。把方向板上的北正對著教室的北面,教室的其他七個方向就清晰可見。這一步的活動落實了《標準》的要求:在東、南、西、北中任意給定一個方向,能辨認其餘的方向。要鼓勵學生到校門口、家裡、公園、田野和其他空曠的地方照這樣測定方向。
第46頁想想做做第1題是鞏固新教學的方向知識。第2題綜合應用原有的和新教學的知識,用方向詞描述果園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
2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情境中學習簡單的路線圖。
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是《標準》裡明確提出的教學要求,也是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行走路線經常變換方向是描述路線時的困難所在。
(1) 第47頁例題和試一試選擇的情境是遊覽公園,這是學生喜歡的題材。想想做做第1題說上學路線,是學生熟悉的題材。第2題小兔到小狗家的路線是有趣的題材,也是開放的題材。教材希望這些題材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投入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2) 第47頁例題的編排是有層次的。在呈現南山公園平面圖後,首先講述了小明從南大門進公園,依次遊覽四個景點,以及最後從西門出公園。接著提出要求,看圖說出小明遊覽的路線,並就遊覽的前兩個景點示意了描述路線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試著描述小明遊覽的整個路線。
根據例題的編寫線索,教學活動可以分四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熟悉公園平面圖。看著圖辨辨八個方向,找找公園的門,有哪些景點,指一指各在哪裡。學生熟悉平面圖裡景點的位置,能減少描述路線時的困難。第二步讓學生根據小明遊覽的景點和先後次序,從南大門起到西門結束,在平面圖上用鉛筆輕輕畫出行走的路線,為語言敘述行走路線多做些準備。第三步讓學生看看蘿蔔卡通是怎樣說的,明確要說清楚從哪裡向哪面走到哪裡,再向哪面走到哪裡第四步才是學生自己敘述。在學生敘述發生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或糾正,要留給他們自己修正錯誤、克服困難的時間。可以先讓少數學生對全班同學說,然後同桌兩人相互說和聽,再讓學生在全班說,爭取越說越好。
(3) 初步認識公共汽車的行駛路線圖。城市(包括許多縣城)裡都有公共交通,學生都有乘公交車的機會,學會看公共汽車的路線圖也是生活需要。第49頁想想做做第3題裡的三個問題是認識公交路線的基本要求,其中第(1)個問題是基礎,是回答後兩個問題的前提。在讓學生回答第(1)個問題前,要先帶領學生在圖中找到火車站,弄明白從火車站開出兩路公共汽車,其中紫色路線是1路公交車的行駛路線,綠色路線是2路公交車的行駛路線。這樣,他們回答三個問題的困難會小得多。
3安排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在校園裡測定方向,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先在校園裡選定一個測量地點,然後在這個點上用指南針辨認八個方向,看看這些方向各有什麼景物,並填入表格。
教材的主題圖是這次實踐活動的示意圖,它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看著圖中的指南針說說其中的八個方向和景物,但不要填到表格裡去。
學生自己在校園裡測定方向,如果沒有指南針,可以用方向板代替。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第七冊7475頁的內容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的計算梯形的面積。
2、使學生透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積時的運用,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並能應用公式正確的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1、指名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課件出示公式)並講講怎樣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
2、練習(出示)
口答下面各圖形的面積。(單位:釐米)
(二)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前不久,我們學校開展植樹護綠活動,四年級同學要在勞動實踐基地的一塊空地裡種桃樹,你們看看這塊地的形狀近似於那種平面圖形呢?(課件顯示圖)
師:誰能指出這個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師:如果每棵桔樹佔地4平方米,那麼這塊地裡能種多少棵桔樹呢?(讓學生思考一下)你認為應該先求什麼?(指名說說,引入新課。)
(三)小組學習,解決問題。
師:梯形面積怎麼計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想辦法推匯出梯形面積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課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們已經學過哪幾種圖形的面積公式?
(2)試一試: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任選一種)
(3)比一比:轉化成的圖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第一課時認識更大的數
數一數
一、教學內容
教材2-4頁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生活中的多位數,明確級、數位、計數單位的概念,掌握十進位制計數法,知道億是個很大的數。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觀察、動手及分析能力。
3、進一步滲透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的思想,使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1、明確“數位”與“計數單位”之間的對應關係。
2、掌握十進位制計數法。
四、教具準備
計數器,相關資料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向學生呈現一組圖畫,並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數。
故宮佔地720000平方米;20xx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環繞北京城;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在奧運會期間可容納100000人;國家大劇院“蛋殼”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
提問:這些都 是老師找到的圖片資料,看完之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有什麼發現都可以說一說。
教師提問:同學 們說的都很好,在這些資料中出現的資料都 比較大,是我們學過過的,你們認識它們嗎?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來認識這些比較大的數。
(二)探索新課
1、複習
(1) 說出萬以內的計數單位
(2) 提問: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4) 讀出下面各數
4958、 3026、4005、7000
板書出各數字的數位。
2、認識“十萬”
出示一張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
提問:10張100元是多少元?20張呢?50張呢?100張是多少元?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回答。
提問: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是一百張,那麼這一捆人民幣是多少元?
收銀元員一共收了9捆人民幣,共是多少元?
提問: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藉助計數器)
教師質疑:萬位滿十了怎麼辦?(小組討論)
老師小結:萬位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就是“十萬”,10個一萬就是“十萬”。
板書:十萬
3、認識“百萬、千萬、億”
出示汽車圖並提問:
1輛轎車如果賣十萬元,2輛能賣多少元?你是怎麼想的?
說出想法後用計數器驗證。
提問: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呢?10個一千萬呢?
分別板書:百萬、千萬、億
同時告訴學生:一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如果1秒數一個數,晝夜不停地數,數到1億要數3年2個多月。
然後指出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和以前學的個、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提問:從剛才一邊撥珠,一邊數數的過程中,誰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
(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也就是十進關係)
(三)課堂作業設計
1. 教材第3頁第1題。
在進行練習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撥珠時只在一個數位上撥,最好是我們今天學過的計數單位。
2. 教材第4頁第2題。
教師要讓學生邊撥珠邊數數。注意指導學生手口要一致,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果遇到進位問題,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如:千位滿十,要向萬位進一。
3. 教材第4頁第3題和第4題。
教師可以補充數數的題目。例如: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五萬數到一百零四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六千萬數到一億。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從四千六百萬數到五千三百萬。
4. 教材第4題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訂正答案。如果有的學生完成有困難,可以先讓他們撥一撥計數器,明確前後兩檔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四)思維訓練
如果給你足夠多的小木塊,你用什麼方法表示出“12345”這個數?與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的方法又正確又簡便。
(五)課堂小結
老師提問:在今天這節課上我們認識了比較大的數,你都記住了哪些計數單位? 一共有幾個?
在這些計數單位中,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第二課時 人口普查(三個課時)
分課時一 讀多位數
一. 教學內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頁。
二. 教學目標
1. 掌握億以內的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及歸納概括能力。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結合相關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 重點難點
1. 握億以內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掌握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四. 教具準備
計數器,整數數位順序表,數字卡片。
五. 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