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精選11篇)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下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學習《從資料談節水》,是人教實驗版數學八年級(上)教材第十一章《資料的描述》的第三節。這一節是在學習了用統計圖表描述資料以後的一節活動課,它是對七年級第四章《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及本章資料的描述等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是對所學的有關資料處理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這一活動中讓學生感受統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透過對資料的直觀描述儘可能多地獲取有用的資訊,同時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及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新課程理念和認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鞏固處理資料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靈活選用統計圖對具體問題的資料進行清晰、有效地描述,並獲取有用資訊並作出合理決策。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合理處理資訊,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激發學生的節水及環保意識。

  3、重點和難點

  (1)重點: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統計觀念。

  (2)難點: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資料並獲取有用的資訊,並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二、學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課的班級,應該說學生的數學素質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參與數學活動,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學習基礎較差,會被動參與,因此應激發學生參與活動學習的興趣,使之獲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枯燥的資料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採用激趣法:恰當收集選取圖片和影片資料,為課題學習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分層安排活動,能力強的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完成,能力差的學生分組分工合作完成,然後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學習擴充套件資料供學生瀏覽。這樣可讓所有學生有信心、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儘可能為每個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的成功,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就感。

  四、教學形式和課前準備

  本課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前也收集了一些有關水資源的資料,準備直尺、鉛筆、圓規、量角器等作圖工具。

  五、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說明

  新課引入

  資料展示(投影)當前世界淡水資源及我國有關缺水的形勢的資料圖片問題:(1)看了這些圖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瞭解世界及我國有關水資源的現狀嗎?藉助圖片展示,是學生對我國國有資源現狀有直觀感受,觸發他們的節水意識!

  探究新知活動一:

  閱讀課本80頁的“背景資料”,從中收集資料,畫出統計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上的水資源和淡水資源分佈情況怎麼樣?

  (2)我國農業和工業耗水量情況怎麼樣?

  (3)我國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變化趨勢怎麼樣?

  (4)根據國外的經驗,一個國家的用水量超過其可利用水資源的20%,就有可能發生“水危機”,依據這個標準,我國1990年是否曾出現“水危機”?

  學生閱讀資料,透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收集全班同學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頻數分佈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描述這些資料,並回答下列問題: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個範圍的家庭最多?這個範圍的家庭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3)全班同學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數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標準,這個平均數是否超過用水標準?

  (4)如果每人節約用水10升,按13億人口計算,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噸水?按BWR標準計算,這些水可提供給1個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還可以得到哪些資訊?

  (教師巡視,指導各小組開展調查實驗活動)

  活動三:資料展示:(投影)我國水資源利用情況的有關資料,討論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節約用水的好辦法。

  課堂小結:

  1.當前水資源狀況,

  2.節約水資源帶來的價值,

  3.節約水資源的辦法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分析:

  《有理數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五節內容,是有理數的一種基本運算,從教材編排結構上,此節內容共3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後學習的,是有理數乘法的推廣和延續,也是後續學習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科學計數法和開方及指數冪運算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透過本節課學習可以讓學生髮現規律,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感受化歸及分類的數學思想。

  教學目標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數、指數和冪的概念,會進行有理數的乘方運算;

  (2)經歷有理數乘方概念的推導,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進一步感受化歸、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

  (3)學生嘗試利用知識的遷移獲得新知,透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索規律,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分析:

  1、學情分析:從知識基礎看,學生在小學已學習了求正方形的面積及正方體的體積,具備求一個正數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識水平,且剛學完有理數的乘法,能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義及表示,實現知識的正遷移。但學生對於有理數乘方的符號法則的掌握上會有難度,對於這類計算容易混淆,是本節課的難點。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乘方定義,會進行有理數的乘方運算;

  教學難點:有理數乘方運算的符號法則的形成與運用

  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啟發式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觀察、比較、歸納,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邊長為3的正方形的面積是___ 3×3可以記作___,讀作_________。

  (2)稜長為3的正方體的體積是___ 3×3×3可以記作___,讀作_________。

  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喚起舊知,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觀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徵?

  (1)2×2×2×2=

  (2)(-3)×(-3)×(-3)=

  引導學生透過類比、探究、歸納乘方定義及表示,實現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明確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體現化歸的數學思想。

  3、應用新知鞏固概念

  練習1、2鞏固乘方定義及乘方表示的注意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題進一步強化乘方運算

  4、探索研究發現規律

  透過題組訓練,探索規律,合作交流,獲得乘方運算的符號法則,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體現分類的數學思想。

  5、應用新知鞏固訓練

  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符號法則的運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拓展思維知識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的熱情。

  7、課堂小結歸納反思

  鍛鍊學生及時總結的良好習慣和歸納能力

  教學評價分析:

  對學生探究過程的參與及與同學合作交流進行評價,以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

  (1)關注學生的智力參與度

  (2)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2、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分層練習的評價方式,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技能的發展。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3

  教學設計思路

  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回顧與反思前三章所學內容,領悟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總結知識結構及主要知識點,側重對重點知識內容、數學思想和方法、思維策略的總結與反思,再透過練習鞏固這些知識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對前三章所學知識作一次系統整理,系統地把握這三章的知識要點;

  透過回顧與反思這三章所學內容,領悟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

  透過練習,對所學知識的認識深化一步,以有利於掌握;

  發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概括整理能力;

  進一步發展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老師的引導下逐張複習每張的知識要點,透過練習來鞏固這些知識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一步體會知識點之間的聯絡;

  進一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這三章的重點內容;

  難點是能靈活利用這三章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

  引導、小組討論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設計

  透過每一章的知識結構及一些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每一章的知識點。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透過常規分析,得出解題思路,經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自主總結出解題辦法;

  【教學難點】

  找出題目中的可有可無的已知條件,說一說為什麼可以這樣認為

  【教學過程】

  問:以前學過的有關路程,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你能寫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出示例題: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地要11小時,建成高速公路後,汽車每小時速度是原來的2.5倍。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

  分析:要求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那麼先要求出汽車現在的速度,而汽車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那麼還得先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根據`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要11小時',可以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

  學生寫出解答過程:汽車原來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車現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現在的時間:352÷80=4.4(小時)

  問:用比例的思路該怎麼樣理解這道題目呢?

  分析:甲、乙兩地的公路長度一定,汽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成反比例。因為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所以原來的時間是現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時)。

  這樣解答使得`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成了多餘條件,但是又不影響解答問題。

  【我們來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個,王師傅單獨做需要6小時,李師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師傅的1.5倍,那麼如果讓李師傅單獨做這批零件,需要幾小時?

  【總結】

  在解答應用題時要善於應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問題

  【作業】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時,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麼如果由王阿姨打這份稿件,需要幾小時?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時,王阿姨的速度與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麼如果由王阿姨打這份稿件,需要幾小時?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5

  教學過程:

  知識整理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形成支識網路。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絡表示出來。彙報同學互相補充。

  複習概念

  1、什麼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2、什麼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根據什麼?

  3、什麼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係?什麼叫反比例的關係?

  4、什麼叫比例尺?關係式是什麼?

  基礎練習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是六年級一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比是()。

  小圓的半徑是2釐米,大圓的半徑是3釐米。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甲乙兩數的比是5:3。乙數是60,甲數是()。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頁2、3題

  綜合練習

  1、 A×1/6=B×1/5 A:B=():()

  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那麼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陣列成兩個比例():()、():()

  實踐與應用

  1、如果A=C/B那當()一定時,()和()成正比例。當()一定時,()和()成反比例。

  2、一塊直角三角形鋼板用1/200的比例尺畫在紙上,這兩條直角邊的和是5。4它們的比是5:4,這塊鋼板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板書設計:整理和複習

  1、比例的意義

  2、比例比例的性質

  3、解比例

  4、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義

  5、正反比例的判斷方法

  6、比例應用題正比例應用題

  7、反比例應用體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區分比和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判斷。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有理數加法的意義和法則

  2、會用有理數加法法則正確地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

  3、經歷有理數加法法則的探究過程,體會分類和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有理數加法則的探索及運用

  教學難點:

  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的理解及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展示足球賽圖片,你知道足球賽中“淨勝球”是怎麼回事嗎?

  (學生口答,教師介紹淨勝球的演算法:只要把各場比賽的結果相加就可以得到,由此揭示課題。)

  二、探求新知

  1、甲、乙兩隊進行足球比賽,

  (1)如果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又贏了2球,那麼全場累計淨勝幾球?

  (2)如果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輸了2球,那麼全場累計淨勝幾球?

  足球比賽中贏球個數與輸球個數是一對相反意義的量.若規定贏球為正,輸球為負,例如贏3球記為“+3”,輸2球記為“-2”,你能把上述結果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到兩種情況下的淨勝球數,從而列出算式:(+3)+(+2)= +5;(+3)+(-2)= +1,教師板書。)

  (3)除了上面所說的“贏了再贏”,“先贏後輸”,你還能說出其它可能的幾種情況並用加算式表示嗎?

  (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思考輸贏球其它可能的情況,儘可能完整地說出所有的可能,由此感受兩個有理數相加的各種情況,讓學生自由發言,相互補充,教師板書算式:(-3)+(+2)= -1,(-3)+(-2)= -5,(-3)+0= -3,0+(+2)=+2,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回答情況補充: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輸了3球;上半場打平,下半場也打平,最後的淨勝球情況,由學生說出結果並列出算式:(+3)+(-3)= 0,0+0=0 )

  2、你能舉出一些運用有理數加法的實際例子嗎?

  (學生列舉例項並根據具體意義寫出算式)

  3、學生活動:

  (1)把筆尖放在數軸原點處,先向正方向移動3個單位長度,再向正方向移動2個單位長度,這時筆尖的位置表示什麼數?你能用數軸和加法算式表示以上過程及結果嗎?

  (2)把筆尖放在數軸原點個單位長度,再向負方向移動2個單位長度,這時筆尖的位置表示什麼數?你能用數軸和加法算式表示以上過程及結果嗎?

  (3)你還能再做一些類似的活動,並寫出相應的算式嗎?

  (教師示範活動(1)的操作過程,學生列出算式並完成(2)(3),得到一組算式,教師板書。這一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從“形”的角度,直觀感受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4、歸納法則:

  觀察上述算式,和小學學過的加法運算有什麼區別?你能歸納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嗎?

  (由前面所學的內容學生已經知道:有理數由符號和絕對值兩部分組成,所以兩個有理數的相加時,確定和時也需要分別確定和的符號和絕對值,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照情境中輸贏球的情況分別探索和的符號和絕對值如何確定,學生相互交流,自由發言,不斷完善。透過探索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學生體會分類和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

  5、例題精講:

  例1 、計算

  (1) (-5)+(-3) (2)(-8)+(+2);; (3)(+6)+(-4)

  (4) 5+(-5); (5) 0+(-2); (學生口答計算結果,並對照法則說說是如何確定和的符號和絕對值的,教師板書解題過程,讓學生體會“運算有據”。)

  解:(1)(-5)+(-3)

  = -(5+3) (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並把絕對值相減)

  = -8

  (2)(-8)+(+2)

  = -(8-2) (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並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 -6

  (4)5+(-5);

  =0 (互為相反的兩數之和為0)

  6、訓練鞏固:

  1、 p33練一練2

  (學生利用撲克完成本題,透過遊戲進一步鞏固有理數加法法則,體現“做中學”的新課程理念。)

  7、延伸拓展:

  (1)一個數是2的相反數,另一個數的絕對值是5,求這兩個數的和

  (2)在小學裡,計算兩個數相加時,它們的和總是小於任何一個加數,學了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後,你認為這個結論還成立嗎?請你舉例說明

  (這兩題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第(1)題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第(2)題具有開放性,可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法則。)

  三、課堂小結:

  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談談自己對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及如何進行有理數加法運算。

  四、佈置作業:

  1、課本p41第1題

  2、列舉一些生活中運用有理數加法的實際例子,並相互交流。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數軸三要素,會畫數軸。

  2、能力目標:能將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能說出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數,知道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情感目標: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數軸的三要素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教學難點: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係。

  三、教法

  主要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去觀察、比較、交流。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用思維

  1.學生觀看鐘祥二中相關背景影片

  意圖: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自豪感。

  2.聯絡實際,提出問題。

  問題1:鍾祥二中學校大門南75米是鍾祥市統計局,100米是中國建設銀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韻藝術學校,200米處是中百倉儲,請同學們畫圖表示這一情景。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代表畫圖演示。

  學生畫圖後提問:

  1.馬路用什麼幾何圖形代表?(直線)

  2.文中相關地點用什麼代表?(直線上的點)

  3.學校大門起什麼作用?(基準點、參照物)

  4.你是如何確定問題中各地點的位置的?(方向和距離)

  設計意圖:“三要素”為定向,用直線、點、方向、距離等幾何符號表示實際問題,這是實際問題的第一次數學抽象。

  問題2:上面的問題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義。我們知道,正數和負數可以表示兩種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我們能不能直接用數來表示這些地理位置和學校大門的相對位置關係呢?

  師生活動:

  學生思考後回答解決方法,學生代表畫圖。

  學生畫圖後提問:

  1.0代表什麼?

  2.數的符號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3.-75表示什麼?100表示什麼?

  設計意圖:繼續以三要素為定向,將點用數表示,實現第二次抽象,為定義數軸概念提供直觀基礎。

  問題3: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結構嗎?

  設計意圖:藉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說明正數和負數的作用,引導學生用三要素表達,為定義數軸的概念提供直觀基礎。

  問題4:你能說說上述2個例項的共同點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明確“三要素”的意義,體會“用點表示數”和“用數表示點的思想方法,為定義數軸概念提供又一個直觀基礎。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學生活動:帶著以下問題自學課本第8頁:

  1.什麼樣的直線叫數軸?它具備什麼條件。

  2.如何畫數軸?

  3.根據上述例項的經驗,“原點”起什麼作用?

  4.你是怎麼理解“選取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的?

  師生活動:

  學生自學完後,請代表上黑板畫一條數軸,講解畫數軸的一般步驟。

  設計意圖:明確畫數軸的步驟,使數軸的三要素在同學們的頭腦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時得到數軸的定義。

  至此,學生已會畫數軸,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板書)

  ①數軸的定義。

  ②數軸三要素。

  練習:(媒體展示)

  1.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數軸。

  2.口答:數軸上各點表示的數。

  3.在數軸上描出下列各點:1.5,-2,-2.5,2,2.5,0,-1.5。

  (三)小組合作交流展示

  問題:觀察數軸上的點,你有什麼發現?

  數軸上表示3的點在原點的哪一側?與原點的距離是多少個單位長度?表示-2的點在原點的哪一側?與原點的距離是多少個單位長度?設a是一個正數,對錶示a的點和-a的點進行同樣的討論。

  設計意圖:透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歸納出數軸上不同位置點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歸納總結反思提高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什麼是數軸?

  2.數軸的“三要素”各指什麼?

  3.數軸的畫法。

  設計意圖:梳理本節課內容,掌握本節課的核心――數軸“三要素”。

  (五)目標檢測設計

  1.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A.數軸上的點都表示整數。

  B.數軸上表示4與-4的`點分別在原點的兩側,並且到原點的距離都等於4個單位長度。

  C.數軸包括原點與正方向兩個要素。

  D.數軸上的點只能表示正數和零。

  2.畫數軸,在數軸上標出-5和+5之間的所有整數,列舉到原點的距離小於3的所有整數。

  3.畫數軸,表示下列有理數數的點中,觀察數軸,在原點左邊的點有_______個。4.在數軸上點A表示-4,如果把原點O向負方向移動1.5個單位,那麼在新數軸上點A表示的數是_______。

  五、板書

  1.數軸的定義。

  2.數軸的三要素(圖)。

  3.數軸的畫法。

  4.性質。

  六、課後反思

  附:活動單

  活動一:畫一畫

  鍾祥二中學校大門南75米是鍾祥市統計局,100米是中國建設銀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韻藝術學校,200米處是中百倉儲,請同學們畫圖表示這一情景。

  思考:如何簡明地用數表示這些地理位置與學校大門的相對位置關係?

  活動二:讀一讀

  帶著以下問題閱讀教科書P8頁:

  1.什麼樣的直線叫數軸?

  定義:規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線叫數軸。

  數軸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畫數軸的步驟是什麼?

  3.“原點”起什麼作用?_______

  4.你是怎麼理解“選取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的?

  練習:

  1.畫一條數軸

  2.在你畫好的數軸上表示下列有理數:1.5,-2,-2.5,2,2.5,0,-1.5

  活動三:議一議

  小組討論:觀察你所畫的數軸上的點,你有什麼發現?

  歸納:一般地,設a是一個正數,則數軸上表示數a在原點的_______邊,與原點的距離是_______個單位長度;表示數-a的點在原點的_______邊,與原點的距離是_______個單位長度.

  練習:

  1.數軸上表示-3的點在原點的_______側,距原點的距離是_______;表示6的點在原點的_______側,距原點的距離是_______;兩點之間的距離為_______個單位長度。

  2.距離原點距離為5個單位的點表示的數是_______。

  3.在數軸上,把表示3的點沿著數軸負方向移動5個單位長度,到達點B,則點B表示的數是_______。

  附:目標檢測

  1.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數軸上的點都表示整數。

  B.數軸上表示4與-4的點分別在原點的兩側,並且到原點的距離都等於4個單位長度。

  C.數軸包括原點與正方向兩個要素。

  D.數軸上的點只能表示正數和零。

  2.畫數軸,在數軸上標出-5和+5之間的所有整數.列舉到原點的距離小於3的所有整數。

  3.畫數軸,觀察數軸,在原點左邊的點有_______個。

  4.在數軸上點A表示-4,如果把原點O向負方向移動1.5個單位,那麼在新數軸上點A表示的數是_______。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數軸的概念,能用數軸上的點準確地表示有理數。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與實際操作,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數與形結合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數軸的三要素,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教學難點】

  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透過例項溫度計上數字的意義,引出數學中也有像溫度計一樣可以用來表示數的軸,它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數軸。

  (二)探索新知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用畫圖的形式表示東西向馬路上楊樹,柳樹,汽車站牌三者之間的關係:

  提問1:上面的問題中,“東”與“西”、“左”與“右”都具有相反意義。我們知道,正數和負數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那麼,如何用數表示這些樹、電線杆與汽車站牌的相對位置呢?

  學生活動:畫圖表示後提問。

  提問2:“0”代表什麼?數的符號的實際意義是什麼?對照體溫計進行解答。

  教師給出定義:在數學中,可以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這條直線叫做數軸,它滿足:任取一個點表示數0,代表原點;通常規定直線上向右(或上)為正方向,從原點向左(或下)為負方向;選取合適的長度為單位長度。

  提問3:你是如何理解數軸三要素的?

  師生共同總結:“原點”是數軸的“基準”,表示0,是表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正方向是人為規定的,要依據實際問題選取合適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如圖,寫出數軸上點A,B,C,D,E表示的數。

  (四)小結作業

  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數軸的三要素,用數軸表示數。

  課後作業:

  課後練習題第二題;思考:到原點距離相等的兩個點有什麼特點?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2.分析題意說理過程,能靈活地選用直線平行的方法進行說理.

  學習重點:

  直線平行的條件的應用.

  學習難點:

  選取適當判定直線平行的方法進行說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一、學習過程

  平行線的判定方法有幾種?分別是什麼?

  二.鞏固練習:

  1.如圖2,若∠2=∠6,則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麼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麼AD∥BC;如果∠9=_____,那麼AB∥CD.

  (第1題)(第2題)

  2.如圖,一個合格的變形管道ABCD需要AB邊與CD邊平行,若一個拐角∠ABC=72°,則另一個拐角∠BCD=_______時,這個管道符合要求.

  二、選擇題.

  1.如圖,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因為∠1=∠4,所以DE∥AB

  B.因為∠2=∠3,所以AB∥EC

  C.因為∠5=∠A,所以AB∥DE

  D.因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圖,直線AB、CD被直線EF所截,使∠1=∠2≠90°,則()

  A.∠2=∠4B.∠1=∠4C.∠2=∠3D.∠3=∠4

  三、解答題.

  1.你能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比如,如圖1所示的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平行的直線嗎?與同伴說說你的折法.

  2.已知,如圖2,點B在AC上,BD⊥BE,∠1+∠C=90°,問射線CF與BD平行嗎?試用兩種方法說明理由.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10

  1.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列代數式。

  難點:弄清楚語句中各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係。

  2.本節知識結構:

  本小節是在前面代數式概念引出之後,具體講述如何把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用代數式表示出來。課文先進一步說明代數式的概念,然後透過由易到難的三組例子介紹列代數式的方法。

  3.重點、難點分析:

  列代數式實質是實現從基本數量關係的語言表述到代數式的一種轉化。列代數式首先要弄清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其相互關係,然後把各種數量用適當的字母來表示,最後再把數及字母用適當的運算子號連線起來,從而列出代數式。

  如:用代數式表示:比 的2倍大2的數。

  分析 本題屬於“…比…多(大)…或…比…少(小)”的型別,首先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然後從中找出誰是大數,誰是小數,誰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數換個方式敘述為所求的數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邊的量,即所求的數為大數,那麼比和大之間量,即 的2倍則為小數,大後邊的量2即為差。所以本小題是已知小數和差求大數。因為大數=小數+差,所以所求的數為:2 +2.

  4.列代數式應注意的問題:

  (1)要分清語言敘述中關鍵詞語的意義,理清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如要注意題中的“大”,“小”,“增加”,“減少”,“倍”,“倒數”,“幾分之幾”等詞語與代數式中的加,減,乘,除的運算間的關係。

  (2)弄清運算順序和括號的使用。一般按“先讀先寫”的原則列代數式。

  (3)數字與字母相乘時數字寫在前面,乘號省略不寫,字母與字母相乘時乘號省略不寫。

  (4)在代數式中出現除法時,用分數線表示。

  5.教法建議:

  列代數式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不容易掌握,這樣老師在上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代數式的本質,弄清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其相互關係,然後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使學生能夠正確列出代數式。

  七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掌握數軸的概念,理解數軸上的點和有理數的對應關係;

  2,會正確地畫出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給定的有理數,會根據數軸上的點讀出所表示的有理數;

  3,感受在特定的條件下數與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難點:

  數軸的概念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知識重點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理念

  設定情境

  引入課題

  教師透過例項、課件演示得到溫度計讀數.

  問題1:溫度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測量溫度的重要工具,你會讀溫度計嗎?請你嘗試讀出圖中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

  (多媒體出示3幅圖,三個溫度分別為零上、零度和零下)

  問題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 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 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杆,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動手操作)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探究新知

  教師:由上述兩問題我們得到什麼啟發?你能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有理數嗎?

  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動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礎上歸納出:可以表示有理數的直線必須滿足什麼條件?

  從而得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 體驗數形結合思想;只描述數軸特徵即可,不用特別強調數軸三要求。

  從遊戲中學數學 做遊戲:教師準備一根繩子,請8個同學走上來,把位置調整為等距離,規定第4個同學為原點,由西向東為正方向,每個同學都有一個整數編號,請大家記住,現在請第一排的同學依次發出口令,口令為數字時,該數對應的同學要回答“到”;口令為該同學的名字時,該同學要報出他對應的“數字”,如果規定第3個同學為原點,遊戲還能進行嗎? 學生遊戲體驗,對數軸概念的理解

  尋找規律

  歸納結論

  問題3:

  1, 你能舉出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用直線表示數的實際例子嗎?

  2, 如果給你一些數,你能相應地在數軸上找出它們的準確位置嗎?如果給你數軸上的點,你能讀出它所表示的數嗎?

  3, 哪些數在原點的左邊,哪些數在原點的右邊,由此你會發現什麼規律?

  4, 每個數到原點的距離是多少?由此你會發現了什麼規律?

  (小組討論,交流歸納)

  歸納出一般結論,教科書第12的歸納。 這些問題是本節課要求學會的技能,教學中要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來完成,教師可結合教科書給學生適當指導。

  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12頁練習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

  請學生總結:

  1, 數軸的三個要素;

  2, 數軸的作以及數與點的轉化方法。

  本課作業

  1, 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2題

  2,選做題:教師自行安排

  本課教育評註(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 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生易於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

  2, 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 注意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並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