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說> 實用的師說說課稿4篇

師說說課稿

實用的師說說課稿4篇

  隨著微信、微博、QQ等社交網路平臺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人喜歡發表說說,用於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態。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說說才是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說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說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愛如茉莉》。本文是一篇以情感人的敘事文,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愛如茉莉》是小學語文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一組課文主要反映如何正確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學生成長具有積極的指導價值。課文《愛如茉莉》講述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的小事,告訴讀者,父母之間的愛如茉莉一般平淡無奇,卻潔白純淨。

  結合教材特點,以及本班學情,教師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了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採用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並設計了“整體感知——精讀感悟——昇華感情——深化理解”四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完成教學目標,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一上課,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的爸爸愛你的媽媽嗎?你的媽媽愛你的爸爸嗎?你是怎樣看出來的?語文源於生活,這樣的匯入既自然、得體,引人思考,又靠近課文內容和主題。此問一出,自然會引發學生議論的衝動,產生急於交流的興奮,達到讓學生迅速走進文字,搶佔閱讀制高點的目的。

  然後,教師要求學生快速瀏覽全文,用一兩句話概括關於爸爸媽媽的故事。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這樣設計是為了訓練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接著,教師要求再讀課文,劃出課文中最感人的地方,仔細體會,並在空白處做旁批。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進而向學生指出了精讀的範圍和要求。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做旁批的要求,意在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這一環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教師隨堂巡視。在充分的自讀自悟自得後,組織交流。學生找到的細節不外乎以下幾處:

  *媽媽生病仍念念不忘要給爸爸包餃子;*爸爸得知媽媽生病住院顧不上吃餃子便直奔醫院;*病房裡爸爸緊握著媽媽的手伏在床沿邊睡著了;*爸爸怕媽媽半夜醒來不敢睡;*媽媽怕驚動爸爸整夜不敢動,手腳都麻木了。

  組織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充分交流閱讀體會,珍視學生的感悟,及時進行點撥和朗讀指導。當然,閱讀教學中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前,教師選擇了課文中有核心教學價值的精妙語段,課堂上讓學生在語言精華處駐足鑑賞。

  當學生讀到“爸爸緊握著媽媽的手伏在床邊睡著了”一處時,教師圍繞“緊握”一詞引導學生體會爸爸對媽媽的擔心、關愛之情,讓學生暢所欲言:爸爸到底想要緊握住什麼?學生透過讀書感悟到:爸爸緊握著媽媽的手是希望給媽媽一股力量,戰勝病魔;爸爸緊握著媽媽的手是怕自己睡得沉,半夜媽媽醒來無法照顧她。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學生由於生活經驗不足,無法理解,教師將進行以下引導:生活中你在什麼時候會緊握著別人的手?學生會想到:害怕時我會緊握媽媽的手;激動時我會緊握朋友的手。調動了學生這樣的體驗,再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問題就化難為易了。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在課堂上應儘可能地為學生創設情境,給予學生多元解讀文字的平臺,幫助學生聯絡生活。

  又如學生讀到“媽媽怕驚動爸爸不敢動,不知不覺,手腳都麻木了”一處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媽媽手腳剛開始麻木時心裡會想些什麼?媽媽手腳麻木僵硬時心裡會想些什麼?學生在一次次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的過程中感悟到:媽媽為了讓爸爸多睡上一會,默默的忍受著,這種愛是平淡無奇的,是真真切切的,也是實實在在的。特級教師高林生老師曾經說過:“現在的孩子感情太粗糙。語文課堂上要透過對文字細節的品讀感悟,使孩子的感情細膩起來。”一篇課文,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紮紮實實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訓練,遠比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此時,教師引讀課文最後一段: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如此深情地關愛著對方,作者的心中不由得發出讚歎——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

  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媽媽和女兒都說出這樣的比喻,你覺得妥當嗎?愛和茉莉之間到底有什麼相似點?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中描寫茉莉的句子,體會“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等詞語的內涵,發現愛和茉莉的共同點:爸爸媽媽的愛是用行動表達的,他們的愛就像茉莉一樣平淡無奇;爸爸媽媽都為對方著想,不求回報,他們之間的愛就像茉莉一樣潔白純淨。最後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板書:愛如茉莉,平淡無奇;愛如茉莉,潔白純淨,愛如茉莉,幽香縷縷。

  出示圖片,教師談話引導:生活中還有許多的細節讓人感受到愛。在你心裡愛像什麼?請用這樣的句式寫下你對愛的理解。從讀到寫,是仿造積累,文字內化的過程,也是一種創新發展。

  在音樂中,師生共同分享對愛的感受:愛是什麼?愛是傷心時的一個擁抱,愛是哭泣時的一條手帕,愛是口渴時端上的一杯水,愛是寒冷時送來的一件衣。愛如茉莉一般平淡無奇,卻潔白純淨,幽香縷縷。

  最後,教師佈置作業:把文章有感情地讀給爸爸或者媽媽聽,觀察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把你觀察到的或者爸爸媽媽訴說的愛故事寫下來。這樣的作業體現了文字的社會價值,同時透過孩子的聲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潔白純淨的愛傳播得更遠。

  本課的板書,教師抓住愛和茉莉兩條線索,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文章的主題,起到了突破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的作用。

  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預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無為而治”的教學境界。

師說說課稿 篇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個單元的詩歌可以說是高中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階段。單元內容包括:《<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漢魏晉詩三首》。按照詩歌發展的歷程漢魏晉五言詩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詩經》和《離騷》的基礎上接著學習的,為以後學習唐詩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在第一課時的時候給學生梳理《漢魏晉詩三首》(即《迢迢牽牛星》、《短歌行》、《歸園田居》)的思路及基礎知識,這節課打算從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養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為一個突破點,上一節知識擴充套件和探究的活動課。 根據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這節課應達到兩個教學目標:一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探究與遷移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二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語文課的育人功能。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在於:注重古體詩對學生的文化薰陶。讓學生在查詢資料、進行綜合、展示表達中學體驗古體詩的情感魅力和藝術趣味;讓學生在遷移閱讀名著《三國演義》中瞭解個性獨特的詩人曹操。

  教師指導學生找到資料後要儘量多分析,篩選出自己需要的資料,然後圍繞主題進行綜合,在上課的時候按照什麼思路來展示自己的收穫。這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教法: 透過學生擴充套件探究、展示表達、遷移閱讀和交流提高的活動環節,培養同學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提高他們創造性的審美和探究學習的.綜合素養。

  依據:在學第二單元的時候,已經試過了自己查詢資料介紹名人,已經有了初步的經驗,這次可以增加難度,要求學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目的:學習詩歌採用活動課的形式,不僅能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選擇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展示

  教學程式:

  (1)課前探究準備階段 (分好學習小組,6或7人/組,共8組)

  在古典詩歌單元的教學結束以後,佈置以下的探究活動作業:

  ①自選或編輯一段樂曲,進行曹操詩作《短歌行》的配樂朗誦。

  ②查詢資料,製作PPT、Flash等形式的電腦課件,介紹詩人曹操和他的詩歌作品。

  查詢關於“曹操”的故事,課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業要求學生在一星期內獨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選形式)

  此環節設計目的:透過探究活動鞏固課內學習的知識,發揮同學們的個性優勢,擴充套件課外知識能力的同時,形成獨特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課內展示表達和比較閱讀階段

  步驟一:教師在音樂聲中匯入

  ①導語設計:在《沁園春.雪》說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詩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都是在中國歷史中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但是歷史上還有一個人可以站在這樣的高度與他們相提並論,這個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聲漸稀,教師點明主題:這是一節知識擴充套件和探究的活動課,需要同學們的積極思考和參與。(這節展示課的目的和意義) ③由兩位學生主持展開

  步驟二:課內展示(分兩部分展示,基本上由學生組織完成)

  第一部分:

  ①學生展示曹操詩作《短歌行》的配樂朗誦(抽查一到兩個組) ②教師簡單歸納小結,並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誦,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①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紹曹操和他的詩歌作品。(抽查一到兩個組)

  ②教師歸納小結,對同學們的探究活動過程和作品做啟發性的點評。

  步驟三:比較閱讀

  ①節選《三國演義》中能表現曹操鮮明個性的章節(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點評。老師不作統一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②播放簡短的有關曹操的影視片,加深學生對這個人物的印象。

  ③教師總結,並提出思考題作為作業:曹操的文才在歷史上素有爭議,人們對他是褒貶不一的,你對他又有什麼看法,查詢相關的資料後寫成一篇評論的文章。

  三步驟設計的目的:透過課堂互動的形式,提供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在學生展示、點評的分析和表達過程中,培養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張揚個性化的語文學習。

  課後交流提高階段

  課後交流以針對作品和個人評出以下獎項的活動形式展開:

  最具個性創意獎 、最具配樂完美獎 、 最具詩人氣質獎 、最具演講口才獎

  此環節設計目的:為了使課後交流學習提高不流於口頭形式,讓沒能出來展示作品的同學也有機會參與交流學習和提高,他們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利用課餘時間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同學們觀看,爭取更多的選票。教師也可以根據他們評選出來的結果瞭解到自己的教學效果。

師說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一個這樣的老師》第2課時.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一個這樣的老師》是北師大版教材第12冊6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文是美國作家大衛.歐文回憶自己少年時代學習生活時寫的一篇文章。它敘述了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會學生“新懷疑主義”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又獨具一格的老師形象。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科學的精神,該單元還寫了袁隆平、詹天佑、諾貝爾等著名科學家的故事。而懷特生僅僅是一個老師,把這篇課文放在這個主題單元中,它突出了懷疑精神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從而也突出了懷特生老師的與眾不同。

  二、聯絡實際,說學情:

  我班的學生具備了一定閱讀能力,他們能夠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中所塑造的懷特森老師的形象對學生來說是很特別的,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班的學生質疑能力存在差異性,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大部分學生提問很膚淺。在此,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三、認真分析,說目標;

  這篇課文安排兩課時教學.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掃除了文字障礙,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能初步瞭解文章主要內容。針對《新課標》在閱讀教學中的要求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在閱讀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理解人物,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

  2.懂得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獨立思考,培養科學的懷疑精神。

  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我確定了本課的

  學習重點:在閱讀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理解人物的特點

  學習難點: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

  四、五、自主合作,說過程: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以“懷特森老師是怎樣的一個老師”為學習的主線,引導學生從“懷特森老師本人的語言、動作、神態”“我的心情變化”“我們的行為變化”三個角度來探究這個問題。在三種不同角度的學習交流中豐滿人物形象,達到立體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對此我展開如下教學環節。

  1.複習匯入,整體感知

  2.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3.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學習過程:

  (一)複習匯入,整體感知:

  全班齊讀課題課題後,我會請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再抽生說說對懷特森老師總的印象。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這樣設計的是讓學生抓主要內容,回憶舊知。使學生初步概括出懷特森老師的特點,學生完成對懷特森老師第一次評價的同時也為他們繼續深入的學習課文理解懷特森老師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接下來,我先肯定學生對懷特森老師的認識,然後提醒學生認識應該是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來,要善於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感悟,走進人物內心,從而進入第二個環節的學習。

  (二)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在這個部分,我設計了兩個板塊的內容:一是抓住這篇文章的“眼睛” ——題目,設計了“探究天地”:“你認為懷特森是一個怎樣的老師?”二是抓住過渡句“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來學習。

  首先出示“探究天地”:

  我認為懷特森老師是___________的老師。

  請默讀1—10自然段,用“_____”畫出相關語句,批註感受,並試著說出自己的體會。(我則認真巡視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並提示讀書方法:古人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同時還應手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我根據學案導學的思想,結合課文主要內容設計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探尋的期待和情感,在學生面前開啟了一扇主動閱讀的“窗” ]

  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自由彙報。生可能會交流彙報

  (1)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因為他不僅知道一種叫做凱蔕旺普斯的動物,而且還清楚地知道這個動物的特徵。我則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懷特森老師語言的句子,讀一讀,並進行評價,從語言中體會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關注優中差學生舉手的情況,對不愛舉手的學生,老師要主動抽問,並想方設法激勵學生髮言。

  從同學們的神態中體會是個難點,我讓學生初讀相關句子,再引導學生理解“面面相覷”、“驚奇”的含義後,生再讀相關句子。我會提示學生該帶著怎樣的表情來讀。對讀得好的我會說你能帶著“驚奇”的神態帶著大家再讀一遍嗎?讀後我又問,他們為什麼驚奇?從而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明白:原來他們的驚奇是從側面表現懷特森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最後進行小結,這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就叫側面描寫。巧妙地將寫作方法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接下來學生可能彙報:

  (2)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戲弄學生的老師。

  在這一環節,我首先採用小組合作方式,分角色朗讀3—7自然段。引導學生扮演好三個角色:“我”的心裡活動:驚呆---委屈---懷疑---憤怒;比利的疑惑和氣惱;與之形成對比的卻是懷特生老師狡黠的目光,談到頭骨居然還笑了的神態!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更好地把自己與文中人物融合,與人物心靈產生共鳴。

  接下來我繼續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鄭重其事”這個詞語,拋給學生一個問題:他“鄭重其事”講了什麼?做了什麼?引導學生回讀1—3段內容,再次體會懷特森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

  懷特森老師鄭重其事說有一種叫做凱蔕旺普斯的動物。

  他鄭重其事拿出一件動物頭骨,描繪這種動物的特徵。

  他還鄭重其事讓我們傳看、記筆記、畫圖。

  最後居然還鄭重其事地考試。

  透過學生的回答,把學生的情緒激發起來後我再引讀8自然段:

  我們不明白,既然是錯的你為什麼要在課堂上鄭重其事地講?

  我們不滿,既然是錯的,你為什麼還要鄭重其事考試?

  我們憤怒,這種老師算什麼老師!

  引導生小結此時“我”心情的變化是怎樣的。

  最初的喜歡到現在的懷疑和憤怒,此時讓“我“覺得懷特森是一個_____ 的老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失望、不滿、憤怒充分表達出來。 [本環節主要抓住懷特生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個別讀,談感受;深入讀,說體會;分角色讀,入情景;老師引讀,產共鳴等方式,將學生的情感引向一個高潮。此時對懷特森的貶抑,實際上是與下文的褒揚形成鮮明的對比,最終是為了突出懷特森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形象。]

  過渡:我採用學生提問的方式過渡。我會問:此時我們除了失望、憤怒,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我梳理學生的問題進入下一步環節。[採用學生質疑的方式過渡,一方面培養學生要有問題意識,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也恰好是該課的主旨。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對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學生,及時表揚。]

  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採用這種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促使我們懷疑,(3)這是一個促使我們懷疑的老師。(相機板書“與眾不同”)

  接下來,我根據剛才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示過渡句: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讓生比較有什麼不同。多了一問號,那麼就帶著問題靜靜讀11到14自然段。

  學習11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理解什麼是“新懷疑主義”。在充分理解新懷疑主義的語境下品味13、14自然段的兩個“正視”的含義。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讀“我的視角”中“鼕鼕”的話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後讓學生靜靜讀這兩段,批註。其次採用同桌合作方式扮演“老師”“我們”“鄰居”,角色互換,透過再現情景,在對話中走進文字,體會“正視”的含義。然後我問道:為什麼要正視?怎樣正視的?是誰讓我們敢於正視的?引導學生說出是懷特森老師讓我們有了堅持真理的勇氣,是他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是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他影響了我們一生。(相機板書)

  最後我追問一句:這樣的老師,你喜歡嗎?請你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老師,你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

  這時,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對懷特森老師的敬佩之情,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在“品詞析句”這個版塊,透過學生們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讓學生體會到課文透過正面描寫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側面描寫“我”心情的變化來以及我們行為的變化來突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形象。]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明白質疑精神在科學中的重要性,我設計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讓學生收集與質疑相關的名言,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大家分享。

  [這個環節,可以作為一個備用環節。時間夠,可以讓學生展開說;時間緊,可少說或不說。]

  二是我收集了相關的故事,師讀後小結:可以說,懷疑引領著科學的步伐,古今中外,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大有人在。

  [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位與眾不同的老師也影響了讀這篇文章的我們。他引領著我們走向科學的殿堂。]

  最後指著板書總結,懷特森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他影響了我們一生,然後和學生一起帶著感激,懷著敬意,再次朗讀課題《一個這樣的老師》

  五、結合內容,說板書:

  科學的精神

  一個這樣的老師

  博學多才

  與眾不同 戲弄學生 學習方式

  促使懷疑 生活方式

  [這樣設計板書:一是用四字詞語歸納了一個這樣的老師的特點;二是一個這樣的老師在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對“我們”的深遠影響。高度概括了課文兩個部分的內容,達到了一個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的目的。]

師說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 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2、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A、基礎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標: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C、思想教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文章雖然作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內容生動有趣,語言也比較淺顯,且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對藝術特色等作過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文章統一起來,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透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三、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四、 說教具

  我校教室都有多媒體裝置,故選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先製作好PPT課件,放到網上,上課時呼叫。

  五、 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匯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匯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同學們,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大意是利用、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這就是俗稱的“離間計”,其實,在“三十六計”中稱作“借刀殺人”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說退秦軍,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那麼,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課《燭之武退秦師》。

  (二)預習指導:

  藉助《高中語文詞語手冊》,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設定以上預習的依據是:①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三)檢測預習,出示練習:

  完成教學目標A中關於文學常識以及識記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結合第一自然段,瞭解故事背景。教師小結,補充。

  (四)教學新課:

  1、教師範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這是教法一的再落實。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註有疑問的內容。這一步要對學法A進行指導,是完成教學目標A中熟讀課文的主要一步。設計此程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大綱“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理論。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這是完成教學目標B的第一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對學法B進行初步指導。

  4、著重根據“思考練一”,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內容,這是完成教學目標B的第二步。這步程式由中等學生來完成,以此帶動兩頭。

  (五)教師小結以上內容

  (六)佈置作業:

  1、 熟讀全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2、 完成課後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堂課內容,歸納要點,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匯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的結果是燭之武說退了秦師沒有?對,說退了秦師。那麼燭之武在國家危急關頭,是否是毛遂自薦,挺身而出,主動地擔當起這個重任的?在大軍壓境,敵我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情勢下,燭之武又是採取什麼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擴張自己勢力的秦穆公改變態度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繼續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三)學習新課:

  1、 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個性。這步程式是教學目標B的再落實。用教法2中語言激情的方法來感染學生,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礎。

  2、把本篇中所需要積累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加以歸納,再次落實教學目標A。引導分析燭之武說辭的四層意思,體會高超的語言藝術。這樣,既把握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3、 概括課文情節,根據情節要點分析人物形象。這是完成教學目標C的第一步。

  4、 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a、第一段總共二十五個字,交代了哪幾個問題?(明確:當時形勢,戰爭起因,秦、晉駐軍方位。)

  b、第一段埋下兩處伏筆,聯絡全文,分析其內容與作用

  c.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 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 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 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 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i.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 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v.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

  5.總結

  ⑴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 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左傳》就是這樣透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點詞、片語、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片語: 以為 “所”字片語 句式: 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省略句

  6.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後練習三

  (3)研究性閱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

  7.板書見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