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恐龍》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飛向藍天恐龍》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我是第十六小學的教師——遲靜。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下面我分六個部分談談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科學探索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篇課文的特點和內容,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2.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3.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大膽質疑、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二)、設計理念
由於這篇說明性文章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於一體,教學時主要讓學生自主思考與感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透過自主閱讀、小組研討、朗讀比較等形式,瞭解恐龍的演變過程,感悟語言的生動與準確,。在此基礎上依本拓展,引導質疑深入探究,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與綜合性。
(三)、說教法
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透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
(四)、說學法
把充分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重點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
(五)、教學流程
一、情境匯入,點燃激情
匯入時我運用多媒體在大螢幕上出示恐龍的動態畫面,營造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氛圍。調動學生的視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把學生的情感引入課文的語言環境中去,孩子們如臨其境,他們的心靈急需與文字契合,這個時候我匯入新課,學生對這節課充滿了期待和好奇。
二、精讀重點段,理解演化過程
接下來我直奔重點-——課文的第3、第4自然段。我以“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一起去中生代的地球,看看恐龍的演化過程”這一陳述,十分自然地引出後面的學習。在學習中,我緊緊圍繞“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這一問題,設計了合作學習表格,教給學生抓關鍵詞來填表格的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學會學習,學生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不僅理清了課文的敘述順序,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有了表格的提示,學生們把課文梳理得更清楚簡潔。
我又透過填空,圖片解說,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加深印象。
學生透過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讀,讀懂了課文。讀的要求明確,讀的時間充足,讀的層次清楚,使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走進文字。
三、創設情境、練習複述
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自然博物館需要一位講解員講解恐龍的演化過程,誰願意應聘呢?透過這樣的拓展說話訓練,複述演化過程,引導學生積累、內化語言,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激發學生複述課文的興致,而且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恐龍的資料。課上大家把交流蒐集到的恐龍的圖片和資訊先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彙報時主要採用課件展示和投影儀展示的'形式。
讓課文內容和有關的資訊儘量地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儘可能多的資料,學生了解了更多關於恐龍的知識,由課內延伸課外,構建了開放的語文課堂。
五、激發探索、昇華情感
我採用談話法:科學家經過了百年的探索,幫助我們瞭解了笨重的恐龍演化成鳥的過程,這一切凝聚了他們寶貴的心血,科學家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20世紀有什麼偉大的發明和發現呢?很多學生紛紛給出答案。
我接著追問,人類的發明有很多,但是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科學難題,你知道世界上還有哪些未解之謎嗎?學生髮言後,我用課件出示:外星人、飛碟,並引導學生討論它們存不存在?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慾望,並指出解決科學難題需要人們不斷的探索、努力的去鑽研。同時鼓勵學生用智慧去認知世界、改變世界。
整堂課的教學有多媒體課件的“相依相伴”,在“有聲有色”的課堂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昇華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六、板書設計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恐龍——鳥類
(不斷探索、努力鑽研)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突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本節課設計中的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