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段的大小比較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線段的大小比較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線段的大小比較》是初中數學新教材六年級第七章第一節。在此之前,小學時學生已學習了初步的關於射線、直線、線段的相關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第七章的開篇內容,是之後學習線段的和、差、倍;角;長方體的認識等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在初中幾何教學中佔據比較重要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初步滲透分類思想。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初步掌握線段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
2、掌握用尺規畫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瞭解一些基本的作圖語句;
3、理解“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意義。
[過程能力與方法]:1、經歷用疊合法比較兩條線段大小關係的過程,並會用數學符號表示它們的大小關係;
2、透過使用尺規等作圖工具,掌握線段的畫法,初步體驗用作圖語言敘述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2、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初步養成積極探究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求比較線段的大小的方法;學會用尺規等作圖工具畫線段。
對於本節課教學重點透過課件演示、動手演示來突出。
[難點]:用尺規法比較線段的大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應用。
對於教學難點準備透過實物教具演示來突破。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不妨著重採用啟發引導和教具演示等教學方法。(即:詳見結合課件演示)
五、學法
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在教學中應精心設定問題情境,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是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儘可能多的創造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合作交流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從人民廣場到徐家彙走哪條路最近?”引入,調動學生的思維。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生活實際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積極地思維,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潛移默化的問題情境中能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如何講解新內容,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
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延伸,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結束: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說課對我們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後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