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漁歌子參賽說課稿

漁歌子參賽說課稿

漁歌子參賽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漁歌子參賽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漁歌子》,下面我給大家彙報一下我的設想。我從教材、目標、教法、學情、教學流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首先

  一、說教材。

  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課所在單元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依據課程標準,本單元課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透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的鄉村生活,產生嚮往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讀中抓景物特點,學表達方法,積累精彩句段。

  二、說目標

  本首詞的作者唐代詩人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他多才多藝,擅長音樂、書畫、歌詞創作。他流傳到今天的歌詞,有《漁歌子》五首,“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從字面看,這首詞的主要意趣是漁翁忘情地欣賞和玩味江南煙雨垂釣的情趣。詞的主人公,實際上就是張志和這位“煙波釣徒”的自畫像。它是一幅滲透了詞人熱愛自然與生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風物畫。

  在這首詞的教學目標上,我設定為引導學生對詞中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對比體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鄉村風光的畫意詩情,進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三、說教法

  詞在唐朝剛剛興起,這首詞是唐詩演化為詞的一個創舉,主要是第三行由原來的七字句破成了兩個三字句。其他部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詩的影子。這種獨特性,使得這首詞內容簡短易懂。

  教法上採用多媒體創設意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透過拓展對比不同詩詞風格,從而進入詞描繪的意境,逐漸走進詩人的內心。學法上採用聽、說、讀、寫、唱、畫等手段,面向全體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四、說學生

  四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本學期在本冊第一單元學習《憶江南》時對詞的常識也有了初步瞭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詩人“詩畫合一”的表現特點,感悟不同詩人筆下勾畫出的不同漁翁的心緒,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境界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五、說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有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複習匯入;我以詩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闊,也是“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情。詩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大氣磅礴,也是“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淡淡哀愁_這樣詩意的語言開場,隨之激發學生背誦、分享已經掌握的詩詞,由面到點,再激勵學生背誦上節課的兩位宋代詩人筆下展現田園風光的.詩句,而後話鋒一轉,把鏡頭拉回唐朝,出示作者介紹板書並齊讀課題。短時間內將學生由古詩詞引入,又利用背誦比賽展示,讓學生全情投入,用反映詩歌內容的畫面帶著學生的眼球,用介紹作者的文字,牽著學生的心馬上入課。解題,瞭解“詞”的知識,複習已學過的詞《憶江南》,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為一步步走進本課做好了充分的知識儲備。

  第二環節: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以“文章不厭百回讀”,讀要讀出詞中寫的內容,詞中寫的味道啟發學生在讀中體悟,並用幻燈片出示自讀提示,讓學生明確任務,即:在一分鐘之內大聲讀詩文,能讀幾遍就讀幾遍,一定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劃出不理解或難理解的詞句。之後個別展示,生生互評,並檢查6個字的讀音。讓學生對詞語進行質疑,理解詞義——“箬笠、蓑衣、不須歸”等。再讀詞語。之後試著結合解詞,按字面翻譯《漁歌子》,力求準確,不漏字。(把翻譯的意思帶進詩裡,再讀古詞。)讓學生就“如何讀出詞的味道”?發表意見後試讀,讀後進行點撥。老師抓住機會,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不失時機範讀全詩,注意體會“詞”與“詩”之間字數與節奏的微妙差別。並仍學生說說詩與詞之間字數和節奏的差異。接下來請同學們看著充滿意境的圖片,播放名家朗讀錄音,一邊聽一邊感受完之後說說自己彷彿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又聞到什麼呢?豐富的想象後學生帶著這份美好配著音樂再讀本首詞。並讓暢所欲言,彙報讀了這首詞的感覺,說說這首詞應該讀出怎樣的味道來?

  透過初讀、泛讀、聽讀、再讀,達到了整體感知《漁歌子》的目的,學生又一次為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內心掃清了障礙。

  第三個環節——走進文字,想象畫面;我出示了國畫名家白雪石的山水畫,讓大家看著這幅圖,說說感受——西塞山前,怎樣的桃花?又是怎樣的流水?還有怎樣的飛鳥?看PPT,說出白鷺給你怎樣的感覺?從而感受到白鷺有別於麻雀到呢個小鳥的那份純潔、悠閒、舒適、舒展、自由。讓學生把這個理解再帶進去,再讀一遍前兩行詩句:再追問“為什麼要把‘鱖魚’寫進去呢?並嘗試理解讀。透過對詞所刻畫的色彩的欣賞,激發學生用美美的感覺來讀詞的後兩句。

  引導學生理解畫中的人物及他為何不須歸,在層層剝繭之後,學生體悟到老漁翁陶醉於美景之中,連下雨都不回家了,逍遙自在勝神仙哪!此時配著音樂,再讀,學生意境感受到了這首詞帶給我們的那份美麗和愜意。

  第四個環節——拓展體悟,感情背誦;透過PPT引導學生,對比柳宗元筆下的《江雪》中的漁翁,與《漁歌子》中老漁翁心情的不同,作者的寫作意境不同。此時,孩子們已經走到了作者的心中,瞭解到了透過詞隱含在作者心中的情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那這份美麗表達出來:可自由選擇畫、說、唱等形式,並讓小組合作學習在最恰當的時候展示了作用。展示成果後,引導學生進一步揣摩語言,指導背誦。背誦採取:第一次背誦,看著PPT出示的畫面,試著背誦整首詞。第二次背誦,閉眼,邊想象邊背誦。第三次背誦,帶著那份漁翁的閒適悠然,在優雅故去的伴奏下,有感情朗讀全詞。(師生齊頌)教師哼唱歌曲——《漁歌子》;學生伴著樂曲,輕聲吟唱。詞美,景美,人也美!學生完全沉醉於詞中。此時,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無疑是拔高點。用PPT出示張志和哥哥寫的詞《和答弟志和漁夫歌》,從而使得學生吃透了《漁歌子》,走進了張志和心裡。

  第五個環節——教師示範,識字寫字,詞的學習,不吝時間進行識字、寫字,確實難能可貴。

  第六個環節——作業設計,探究延伸。最後一個環節,作業的設計有必做題、和選做題組成,充分關注了每個學生,學生的不同層面,並將探究學習的觸角巧妙的延伸到了課外。

  板書設計8個字漁翁不歸悠閒自在,將本課的全部已經,高度概括,此時,結合板書總結全文,卻終使人覺得“課已盡,意猶在”。

  六、說教學設計特點(縱觀本節課,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1.用詩般魅力的語言,釀出古詩詞特有的味道

  作為傳統文化精髓,古詩詞的教與學應該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讓師生徜徉在古詩詞中,詩意地棲於課堂,定會別具情趣。

  整堂課的設計我力圖透過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語言,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美好氛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對課前導語、課中過渡語、課尾結語精心推敲,並且在上課過程中自然無痕地滲透了許多古詩詞。在課堂上,用詩般魅力的語言,帶著這濃濃的語文是色彩,釀造出古詩詞的獨特味道。

  2.注重有效指導,紮實掌握字詞

  本課設計在詞的教學過程中,並不忽視字詞教學。從讀準字音到讀出詞語的含義,再到板書示範,記住難點筆畫,最後正確書寫生字。分層解決了生字音、形、義的學習目標。

  3.創設優美情景,感悟特有意境

  張志和的《漁歌子》雖然只有27個字,但作為畫家詩人集一身的他,在本詞中將意境體現的淋漓盡致。要想走進詩人內心,必先感悟詩詞意境。

  優雅的古曲、山水畫般的用PPT出示的意境圖,教師和名家配以古典樂曲的吟誦,將學生帶入畫中,不由得不盡情想象:看到了,聽到了,還聞到了,也想到了——思緒翩飛中學生漸入詩境。

  當學生交流有色彩,有聲音,有味道的優美意境時,又引導他們畫、唱、說心中的這首詞。從無形到有形,意境意境揭開神秘面紗。

  教學過程中滲透引用的古詩詞,以詞解詞,把詩詞的教學推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學生不但感受到景色美,詩境的美的氣息將會充溢整個課堂。

  4.拓展延伸,走進詩人內心

  在教學設計中我抓住了“白鷺飛、不須歸”等關鍵詞教學,透過朗讀,透過想象,體會作者的心情和那種悠閒自得、淡泊不爭的生活情趣。

  同時,適時引入柳宗元筆下的《江雪》與張松齡《和答弟志和漁夫歌》為理解詩人內心做對比,對比之後,詩人的那份淡泊名利的閒適與淡定從容已躍然紙上,解決本課走進詩人內心的教學重點的解決也將水到渠成。

  5.讀來讀往中盡顯“讀佔鰲頭”,讀出讀進中品嚐語文味道

  我的本節課設計不但注重詩情濃濃,古琴幽幽,還特別體現出了書聲琅琅的“讀佔鰲頭”,多樣多次的讀都力求做到讀得有層次,逐層有提升。

  從自讀時的讀通讀順,到再讀時的字正腔圓;從範讀後的有板有眼,到傾聽名家朗讀之後的感悟讀;從“白鷺飛”中的帶著自己的理解的讀,到“桃花流水鱖魚肥”中美美地讀,再到“斜風細雨不須歸”中的想象讀,從教師引讀,到男女生讀、全體師生的深情配樂朗讀,透過如此這般的“語言描摹”、“情景再現”、“想象跟進”讓學生自然走入情景,有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多種朗讀的形式把學生的讀推向了一個個的情感高潮,藉助張志和的詞飽嘗到了語文課的語文味道。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