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釐米》。本課教材的編排特點是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透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並透過多種方式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這一課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顯得尤為重要。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以後學習米、毫米、千米等長度單位的知識基礎。二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透過一年級上冊“比長短”的學習,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這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及本教學內容特點,以及二年級孩子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喜歡生動活潑的建構,我從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來確定以下目標:
①在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②透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自然情境中親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觀察並與同伴交流、討論認識2釐米、3釐米、4釐米等更多的釐米。
③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識。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及結合二年級學生由於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的特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會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是建立1釐米的表象。
二、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這節課採用“直觀演示、合作探究、實踐操作”等學習方法,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親身體會長度單位的產生。我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教學過程。同時根據指導學生的自主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在直觀演示認識1釐米之後,放手讓學生透過觀察討論認識2釐米、3釐米、4釐米等更多的釐米,體現出寓學法於教法之中。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結合本課目標,我以“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運用”為教學設計理念,我設計了以下的幾個環節:
1、動手操作,合作研究;
2、引導探究、訓練技能;
3、練習鞏固、實踐運用;
4、課堂小結、昇華認識:
課堂實施的第一個環節是動手操作合作研究,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的步驟:
1、提出問題:數學書的短邊有多長呢?
2、小組合作研究,引導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學具來測量。
3、引導觀察,發現數據,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中交流。
4、質疑,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短邊,可是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5、再次質疑如果測量桌子的長度,用一個個小方塊去擺,方便嗎?有什麼更好的方法?
6、引出課題《認識釐米》。
因為二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象,抽象思維還未形成。因此從生活實際引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透過實踐活動建立對該知識的理解。落實了第一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同時釐米是最基本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進行估測或實測。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有關長度單位的觀念。因此在第二個環節引導探究、訓練技能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
第一個活動:先是讓學生感受1釐米。
在這個活動中,我先出示1釐米長的小棒,告訴學生,這根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再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讓學生說一說,兩指間的距離是多長。接著讓學生輕輕地抽出小棒,再讓學生觀察兩指間的距離,並相互說一說這是長1釐米。接著讓學生動手,用1釐米長的小棒擺出2釐米、3釐米有多長。最後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大概是1釐米。透過這樣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學生親自參與的動手操作過程,對釐米的認識不再停留在1釐米上,而是更加豐富了學生對釐米的認識。這樣習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不容易忘記的。從而掌握本節課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這一教學重點,從而突破難以建立1釐米的表象這一教學難點。也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二個活動是認識尺,我透過:
1、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麼。
2、引導學生用尺測量小方塊的邊長是幾釐米?來認識的。從而為掌握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這一技能作準備。
(4)認識更多的.釐米。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接著我設計了第三個活動認識2釐米,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對釐米的理解,培養學生大膽說,從0—2是2釐米,或是1—3是2釐米等等。
為了讓學生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充分張揚個性我緊接著設計了第四個活動認識更多的釐米,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釐米和小組成員交流。
有了以上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為了更好檢測學生掌握的程度,我設定的第三個環節練習鞏固,實踐運用。在這個環節中,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在測量中出現不正確的測量方法我先設定了第一個練習:判斷量法的對錯。透過這一題的訓練,指出了學生測量時易錯的地方,為下一步正確動手測量奠定了基礎。
教學用書和《數學課程標準》裡,明確提出要重視估測,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我設計的第二個練習是估一估,量一量綵帶、鉛筆和數學書的短邊的長度。(提醒學生先不要量,估計好了,再用尺量一量)並和同伴說說你的估計結果怎樣?你是怎樣量的?最後得出正確測量的方法:量物體的長度時一般要把物體的一端與尺子的0刻度線對齊,然後把物體貼緊尺子,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刻度上的數是幾,它的長度就是幾釐米。這樣的設計,使估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生髮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他們測量的靈活性。
為了訓練學生的測量能力,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我設計的第三個練習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實物:請學生選擇最喜歡的身邊物體量一量,還可以和合作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課堂實施的最後一個環節:課堂小結,昇華認識。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樣?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還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我授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中的《認識釐米》。“認識釐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認識釐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透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併為以後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裡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透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依據是課標對低段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的具體目標以及本課在長度單位教學中的地位。)(體現在:認識1釐米和量手掌與數學課本的寬度、一柞的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依據是課標的要求與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在:找1釐米長的物體。)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釐米。
2、學法指導:在教學用釐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為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可愛的小螞蟻帶入課堂,根據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與探索的興趣。分頁標題#e#
2、動手操作。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設定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說教具學具
根據學生認識特點,本節課採用實物學具米尺、20釐米長的直尺、圖釘、小正方體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表象並進行測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鬆、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具體的教學程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用時3分鐘)
首先電腦顯示。教師激趣:“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小夥伴,它也非常愛學習,有一天,它就沿著我們的一條課桌邊爬了一次。”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並替小螞蟻提問:“小螞蟻給同學們留下兩個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它爬的這條課桌邊實際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給它量一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學生感到疑惑之時,引出“課題:認識釐米”。
[好奇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這樣設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懸念,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狀態,並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用時16分鐘)
新課教學,我分兩大塊進行。
第一塊:感知1釐米。分4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尺子的共同點,認識長短不同的豎線--刻度線,以及不同的數,釐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釐米。
讓學生了解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接著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釐米長度。然後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裡到哪裡也是1釐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
(3)建立1釐米的表象。
先讓學生用手比畫1釐米,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找1釐米長的物體。在我出示幾樣1釐米的物體給學生看的基礎上,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釐米
讓學生知道2釐米、4釐米有多長呢?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學習測量方法。分3部教學。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我讓學生獨立測量,再全班討論,互相啟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後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在讓學生當小評委:
(2)矯正測量方法。
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當小評委:小螞蟻看到同學們用尺子準確地量出了小棒長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於是,他組織幾隻小螞蟻開展了測量活動,請小朋友們當評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20分鐘)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2,3。
[透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測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寬度,一紮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瞭解身上的尺子。
2、斷尺量小刀。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顯示課始圖,讓學生回答:“現在能知道長多少了嗎?”學生測量出課桌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1分鐘)
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釐米,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今後還會學習他們。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與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