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暮江吟說課稿

暮江吟說課稿

暮江吟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暮江吟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暮江吟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暮江吟》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寫的一首風景詩。這是一首寫景佳作,詩句語言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裡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的意境。教材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讀中悟詩,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學的薰陶,提高語文素養。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中高年級在閱讀詩歌教學中的要求,要讓學生大體把握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綜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吟”“瑟”。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目標

  (1)透過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情感。

  (2)透過多種讀的方式,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文。

  3、情感目標

  啟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讚美之情。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情感,積累背誦。

  四、 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及結合教材特點,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品評賞析等方法,適時的運用配樂引導學生主動的進行朗讀、品悟詩文,讓學生在讀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 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我安排一個課時,教學過程我分五個環節進行

  1、激趣匯入,引出課題。

  我的匯入是這樣的:同學們,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一年級到現 在我們已經學過許多寫景詩歌,你們能背幾首聽聽嗎?

  當我這樣引導之後,學生自然會背幾首寫景的詩,隨後我順勢說:同學們背的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景詩《暮江吟》。(板書《暮江吟》)介紹《暮江吟》寫作背景。

  2、破詩體,解詩題。

  解題是學習這首詩的一把鑰匙,介紹寫作背景後,我讓學生看我板書的課

  題,提問:“暮”是什麼意思?“暮”和“江”在這各交代了什麼?“吟”是什麼意思?“吟”是本課的生字大家讀時注意是前鼻音,書寫時右邊是“今”不是“令”。

  3、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個環節我分4步完成)

  (1)運用錄音範讀詩歌2-3次,並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詩歌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2)自讀詩句。

  古人言“讀書百變,其義自現”,多讀是理解詩意的關鍵。在這一步我讓 學生把詩讀三遍,要求: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讀流利,讀的字正腔圓,第三遍畫出節奏,讀得有板有眼。

  (3)課件出示畫了節奏的詩,採用各種方式讀。如個人讀、齊讀、分男女生讀。

  (4)在前面三步的基礎上,我提了這樣的問題:誰試著來說說《暮江吟》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的顏色和形狀都有哪些特點?

  4、品讀古詩,體會情感

  詩歌語言凝練,不讀不能見其美,不品不能見其意。(這個環節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啟發,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如在教詩的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時,我是這樣 進行教學的:問:“殘”是什麼意思?“殘陽”的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一道殘陽”是指什麼時候太陽?“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一一做答之後,我再問:什麼時候的太陽斜照在什麼地方上?經過我這樣問,學生自然就譯出第一句詩的意思。接著我再問:夕陽斜照的江面會是怎樣的呢?“瑟瑟”是什麼意思?自然的學生又很快的譯出詩的第二句意思。詩的後兩句我也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

  (2)品讀關鍵詞,創設情境,初步體會情感。

  新課標指出:抓好詞句的教學是小學閱讀教學的根本,對詞句的揣摩是培 養學生感悟情感的一種主要形式。 在這一步我讓學生默讀第一句,並想想哪個詞用得好?學生自然找到“鋪” 字,接著我問“鋪”好在哪裡?能否把“鋪”換成“照”“射”“灑”等字,為什麼?品完“鋪”字後,我順勢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播放《秋思》樂曲,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假如此時此刻你就站在江邊,面對這樣美麗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小畫家,你會畫些什麼?假如你是詩人你又會吟出怎樣的詩句?詩的後兩句我也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

  (3)體會情感

  在這一步中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請大家結合詩的寫作背景和詩句意思並思考:詩人寫這首詩前後的心情有何不同?詩人所寫的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們常見的事物,他有什麼用意呢? 學生自然會把詩人不同的心情說出來,這時我做這樣的一個小結:是的,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透過對 “殘陽”等景物吟誦,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讚美之情。

  5、聆聽歌曲,積累背誦

  請同學們聆聽《暮江吟》這首歌。伴隨著美好的旋律,讓學生跟著唱,進而背誦詩歌。

  六、 教學板書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殘陽 —鋪— 江水 “夕陽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東昇”

  露珠 ——似—— 珍珠

暮江吟說課稿2

  師:古典詩歌中寫景的讀句很多,大家能背幾首嗎?

  生:背《望天門山》背《山行》背《絕句》

  師:同學們每背一首詩,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題目叫《暮江吟》

  (師板書,一邊音樂《春江花月夜》起)

  師強調“吟”的讀音。

  師:同學們來看看這個“暮”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面是個日,你能看出什麼來嗎?

  生:有太陽落山的意思。

  師:從詩題中看出了時間,還看出了什麼?

  生:他在江邊。

  師:傍晚在江邊吟詩,這是誰呀?(白居易)

  師:誰來介紹介紹。

  生:他的詩容易讀懂,因為他寫詩的時候,總是要把寫好的詩讀給老百姓聽。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生:他有個師傅叫顧況。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看書的。

  師:你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師:要了解這首詩,還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邊紅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詩一首,就是這《暮江吟》(課件出示圖片,並範讀)

  師:聽了這首詩,你感到什麼?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陽的餘輝照耀著,一半綠,一半紅。

  師:你怎麼那麼會表達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隻小螃蟹,在江中游,陽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紅,一半綠。

  師:多美啊!接下來,同學們用喜歡的方式來讀詩,可以坐著讀,可以站著讀,可以離開座位讀。

  (同學們紛紛找夥伴讀)

  (兩位同學跑到評委席讀給評委聽,說自己的理解)

  師:誰來讀?

  (指名讀詩)(齊讀)

  師:究竟是何種景物,吸引我們的大詩人白居易。找要好的夥伴,藉助註釋,理解品味,在討論中來領悟一番詩中最美的地方在哪裡?

  (生自由學習討論)

  師:請各小組來交流一下你們討論的結果。

  生:一道夕陽照在水中,一半變成紅色,一半變成綠色,草地上的露珠晶瑩美麗,月亮就像一張弓一樣。

  生:我補充,一道殘陽並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師:瞧,這兩位同學多能幹啊!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太陽都是照射的,這裡為什麼用“鋪”呢?

  師引導大家做“照”、“灑”、“鋪”的手勢。從這個手勢中你感受到什麼?

  生:很柔美。

  師:你能讀出來嗎?

  (生讀)

  師:那剛才討論中認為最美的是什麼?

  生:半江瑟瑟半江紅,最美。因為這種景色像湖面嗎?我認為不像。

  師:看一看(出示圖片)用上“彷彿”、“好像”說一說這是怎樣的紅?怎樣的綠啊?

  生:像小孩子臉一樣的紅,像綠寶石一樣的綠。

  生:一半是紅瑪瑙鋪成的,一半是碧玉鋪成的。

  師:還有哪兒很美?

  生:我覺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樣,珍珠是價值連城的,很美的。

  師:當白居易沉浸在這夕照圖中,不覺天色漸漸暗下來,低頭一看,他看到了什麼?

  生:露珠。

  師: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會怎麼樣?

  生:能看到這樣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這些,我的疲勞都不見了。

  生:我心情舒暢。

  生:很想去。

  師:課文中有一個詞就表示這個意思,是什麼?對,“可憐”就是“可愛”的意思。能把剛才理解到的讀出來嗎?

  (生讀詩)

  師:教師從你們的語言和動作中感受到了現在你們就是白居易,誰來吟吟這首詩(指名吟詩)你覺得他吟得怎麼樣?

  生:好,我給大家示範一下。(生讀)(學生爭著,比著讀)

  師:看著同學們吟得這樣好,老師也想吟一吟,好嗎?

  師吟詩(同學們鼓掌)

  師:我們現在一齊來吟一吟。你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生吟詩,音樂起)讀了這首詩,你們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歡哪些詞?

  生:我最喜歡“鋪”字。因為它表現出美,顯得親切,安閒。

  生:我喜歡“瑟瑟”這兩句好,因為它剛中帶。

  生:我覺得“真珠”這個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寫得閃閃發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個句子寫得很美,像五彩池。

  師:網上也有一些朋友發表了一些意見,有的可能和同學們理解得一樣(展示)

  師:如果同學們有意見也可以把你的想法發表到網上。

  師:照圖和月夜圖,這兩幅圖構成了最美麗的風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動作)

  師:其實白居易的寫景詩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再簡單地學學他寫的`《憶江南》,出示古詩。

  生齊讀。

  師:大家利用註釋來看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一首是寫日出的,一首是寫日落的。

  生:都是寫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寫的。

  (師講解對這首詩的評價)

  師:我們再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好嗎?

  (生齊讀)

  師:同學們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詩,下課後,相互交流。讓我們用這樣的熱情去讀古詩,學古詩,成為弘揚中華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暮江吟說課稿3

  一、說教材(時間控制3分鐘)

  《暮江吟》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詩歌,該單元以(明月)為主題展開。《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是一首寫景佳作。詩句語言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裡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詩句的字裡行間充溢著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根據新課標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學會“吟”、“瑟”兩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並嘗試背誦古詩。

  3、透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瞭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表達的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這樣的目標設計,目的是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透過三者的相互滲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及能力的整體提升。

  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

  1、瞭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表達的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3、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嘗試背誦古詩。

  根據教學內容的題材,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瞭解詩意,體會古詩意境,感受詩人表達的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時間:根據課文內容需要,將安排1個課時進行教學。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四年級二班共有54名學生,學生家長的個人素養非常高,所以這些孩子較過去的孩子而言,他們獲取資訊的途徑多,資訊量大,見識廣、思維活躍、求知慾強、願意交流、樂於表達。在學習上,他們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如:蒐集資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所以,這些孩子應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導者就行。

  三、說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閱讀是教師、學生、教材編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四)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透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朗讀感悟法、情境創設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勤于思考。

  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透過自主閱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設計基於“研究性閱讀”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下面我分四個環節說說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解讀詩題,匯入詩歌。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這一課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閱讀方法的支援。在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自己去解詩題:說說你從詩的題目中讀到哪些內容?學生回答之後,我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暮江吟》,引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語文教學中,應堅持以讀為本,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因此在詩句的講解方面,我要求學生自由朗讀,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讀出自己對古詩的獨特體會,然後再相機指導學生:中國古代的詩詞都是用來吟唱的,所以我們應該讀出他的節奏來,展現詩歌的音樂美。

  緊接著,我以“這首詩歌到底吟詠了哪些景物”一句話引入第三環節的學習。

  第三環節:瞭解詩意,品讀詩文。

  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的引導學生作答。”在品詩文、體意境這個教學環節裡,我主要透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感悟。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朗讀,按照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讀出自己的體會。然後設問引導:讀完整首古詩,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殘陽 江水 露珠 新月

  在學生對古詩有了初步瞭解後,讓學生再讀古詩,這時或許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現在學生的腦海裡。

  第二步:請學生探究討論你最喜歡哪個景物,為什麼?之後,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學生了解詩意,品讀詩文。

  第三步,品讀詩文。根據學生所說內容指導學生感悟“鋪”的妙處,鋪體現了太陽照射的時間是傍晚,鋪體現了殘陽之柔美,鋪體現了斜陽鋪灑之下的江面十分壯美。從而,指導學生誦讀“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至於“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學生感悟詩意之後,再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珠晶瑩月兒彎“這樣的詩句讓學生對比,之後相機誦讀體會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詩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環節:編寫標題,感悟詩情。

  詩中的景象吸引了我們,也使畫家陶醉,瞧,畫家用他的畫筆畫出了這樣的圖畫,這幅就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而這幅是: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讓我們來給這兩幅圖取上好聽的名字吧。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同時,教師相機指導,將圖中的景物連線起來,再加以潤色,就是一個好的名字。在此,等於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之後,我板書題目”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質疑:為什麼作者一直從傍晚站到了半夜?從而使學生體會作者喜愛這暮江秋景圖,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板書:熱愛大自然,之後,培養朗讀。

  第五環節:拓展延伸,海量閱讀。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努力樹立拓展性閱讀教學觀,就教學中與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主題,搜尋更多的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進而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此課中設計拓展的內容是關於明月的詩句:

  第一步:描寫月的形態的詩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第二步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借月抒情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請同學們蒐集此類詩句。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

  1、蒐集和明月有關的詩句並寫到摘抄本上。

  說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暮江吟

  殘陽

  江水

  露

  月

  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

  熱愛自然、輕鬆愉悅

  說評價分析

  總結: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閱讀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既教給學生知識,又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力求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情感薰陶能得到有機的結合。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採用多種朗讀方式,以讀促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會根據課堂的生成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