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說課稿2篇

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說課稿

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說課稿2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說課稿1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主要內容是人教版新教材探究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這個實驗是七年級上冊第116頁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中的重要內容,現在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及教學步驟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是七年級《生物學》中繼“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迴圈”之後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材編寫及知識結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透過對這一節內容的學習為以後學習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透過探究實驗闡明綠色植物是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綠色植物是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

  2.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3.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能力目標:

  透過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認識綠葉在光下製造的有機物是澱粉,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從中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實驗探索,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的情感。

  三、重點和難點:

  1.探索綠葉在光下能否製造澱粉。

  2.對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四、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法;探究法;

  五、教學步驟

  第一部分:匯入新課

  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係。學生髮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綠色植物。置疑:“植物體由一棵小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自身營養物質的積累從何而來?”“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是什麼?如何檢驗呢?”“綠葉製造有機物需要什麼條件嗎?怎樣證明?”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聯想小學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於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

  1、講解探究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步驟——探究課題,引導學生說出探究實驗的變數,怎樣設定對照實驗。然後,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後,對照課本上的方法步驟,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2、播放實驗影片:(主要是6個步驟)要重點觀看和講解。

  3、分析試驗結果:1、同樣是天竺葵,葉片見光部分變藍了,說明了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一種使碘液變藍的有機物——澱粉2、遮光部分未變藍,說明綠葉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光。

  第三部分歸納總結

  1、從實驗題目中體會光合作用的三個重要因素——綠葉、光、有機物

  2、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

  第四部分佈置相關練習和作業

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專家領導:

  早上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說課的課題是《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教學本實驗時,我在網際網路上查詢適合本課的素材,利用powerpoint製作課件,把多媒體技術充分的運用到教學中來。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課前準備、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幾方面進行我的說課,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指導點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教材上冊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探索光合作用部分,在今後的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甚至其他章節的一些學習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透過完成“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的實驗,瞭解綠色植物在光下能製造有機物——澱粉,同時知道光照是綠葉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最後,歸納出光合作用的產物和條件。從而認識到綠色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愛護植物的情感。

  3、課時安排

  共1課時。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同學對生物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實驗探究積極主動,願意與同學合作性探究學習,敢於大膽質疑,所以根據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獨立完成實驗操作;但是由於有些操作學生第一次涉及,如酒精燈的正確使用等,教師應特別強調。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澱粉。

  能力目標——在實驗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生物探究的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透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領悟“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的實驗設計原理。使學生認同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難點: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澱粉的實驗步驟的設計。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教師指導學生與學生獨立實施實驗方案相結合。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播放器、課件、盆栽小白菜和地瓜葉、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網、鑷子、火柴、三腳架等。

  2、學生準備:各種形狀黑紙片、曲別針。每個小組可以從家裡帶一些盆栽小白菜(要求將盆栽小白菜實驗前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七、設計理念

  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每個教學環節我都力求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知識生成。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透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

  2.透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綠色植物的情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樣素質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八、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薩克斯透過實驗使人們認識到了綠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夠合成澱粉,如果我們想驗證這一結論用什麼方法呢?

  透過引言,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進入下面的學習環節。

  (二)探究學習

  這節課我們就透過實驗法來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澱粉(板書),請同學們分析我們的驗證問題,找出我們要驗證的有幾個問題?每一個問題你所應用的實驗原理又是什麼呢?

  學生:對照實驗法和澱粉遇碘變成藍色的原理。

  教師:那麼從我們最熟悉的一步驗證澱粉的方法—滴加碘液入手,首先我們設計出這一步,那麼同學們想下如果我們直接滴加碘液到綠葉上效果明顯嗎?

  學生:不明顯

  教師:所以我們在滴加碘液前要對綠葉進行脫色處理,那麼我們要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澱粉,在脫色前我們要將綠葉放在哪裡呢?

  學生:光下

  教師:那麼我們根據對照實驗方法的原理,設計光合作用的條件—光,同學們可以參照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方案。

  學生:讓葉子一半有光一半無光形成對照實驗。

  教師:很好,我們就把這一步總結為部分遮光。那麼老師舉個例子,如果我想驗證麵包吃了會使我有力氣,那我在剛剛吃飽飯很有力氣的時候來做這個實驗科學嗎?你怎麼樣設計這個實驗呢?

  學生:不科學,要在飢餓的時候吃。

  教師:非常好,所以在光照前我們也要用同樣的原理將綠葉原有的澱粉消耗掉,我們用的方法就是暗處理。到這裡呢,我們基本的實驗步驟就設計的差不多了,那麼在觀察前為了避免碘液顏色的干擾,我們還要進行漂洗。所以我們這個驗證實驗的步驟就出來了:

  1、暗處理→2、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水浴脫色→5、漂洗後滴加碘液→6、漂洗後觀察

  (三)試驗操作

  在學生動手操作前先播放演示實驗動畫,為了避免自然條件等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先讓學生透過分析演示實驗得出結論。接下來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操作。

  因為前3個步驟學生不能現場做,需要提前準備,所以請各小組同學介紹展示自己處理好的盆栽小白菜,讓所有學生對前三個實驗步驟的操作熟悉。教師示範酒精燈的正確使用方法,保證學生的安全操作。

  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步驟4——6

  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正確操作,順利完成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酒精水浴加熱的過程中需要一段時間,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幾個問題:

  1、為什麼要將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2、為什麼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各部分有什麼作用呢?

  3、將葉片放入酒精中加熱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將盛酒精的`小燒杯隔水加熱?

  4、經碘液處理後,葉片將發生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

  學生透過閱讀教材中的實驗步驟,分組討論以上幾個思考題。透過合作學習討論完成這幾個思考題,學生理解了每一個實驗步驟中蘊含的科學原理,做實驗時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增強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四)實驗現象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實際是澱粉遇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澱粉,遮光部分沒有產生澱粉,說明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光合作用的條件——光。

  光合作用的產物——澱粉。

  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詞,加強理解記憶。

  這個環節學生自己能夠透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拓展探究

  1、如何在綠葉上出現心形影象?

  2、如何讓農作物增產?

  (六)自我檢測

  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的實驗中:

  1、將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

  2、將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就形成了有光和無光兩種不同的環境,這種設計方法在實驗中叫做實驗。

  3、盛有酒精的燒杯隔水加熱的原因是,目的是。

  4、向葉片滴加碘液,不遮光部分變藍色是為檢驗是光合作用的產物。用碘液處理後,被遮蓋的部分不變藍,說明了綠葉合成澱粉需要。

  5、這個實驗的結論是: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

  (七)作業佈置:

  學習指導中關於本節的相關知識,這個作業的佈置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內化知識。

  (二)—(六)教學環節的設計,完成了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化解並突破了難點。

  (八)板書設計

  第四章、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第一節、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

  一、實驗原理

  1、澱粉遇碘變藍

  2、對照實驗法

  二、實驗步驟

  1、暗處理→2、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水浴脫色→5、漂洗後滴加碘液→6、漂洗後觀察

  三、實驗結論

  1、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

  2、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澱粉

  該板書設計概括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本節課,我從教材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藉助網路以及多媒體技術,把實驗生動活潑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學習更有興趣、學習效果更好。也就是說,多媒技術的應用讓我的教學事半功倍。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