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歸園田居》優秀說課稿模板

《歸園田居》優秀說課稿

《歸園田居》優秀說課稿模板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歸園田居》優秀說課稿模板,歡迎閱讀與收藏。

  《歸園田居》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歸園田居》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的一首詩歌,它是陶淵明歸隱後的作品。寫的是田園之樂,實際表明的是作者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聲。學習該詩,有助於學生了解山水田園詩的特點,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

  學生透過小學、初中的系統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初步掌握了讀詩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詩鑑賞能力,但是還未能形成成熟的穩定的學習方式。同時,本單元學習是高中第一次接觸古代詩歌,詩歌語言上的障礙和時間上的跨度對他們來說都是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他們設定學習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詩歌真摯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感悟內容;透過自主、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真確看待歸隱行為,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背誦並默寫四首詩。

  2、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難點:激發學生想象,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1、誦讀法;

  2、問題引導法;

  3、交流討論法;

  4、點撥法。

  學法:

  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研討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歸園田居》是略讀課文,但它又是屬於高中階段學習古詩文的開始,對以後繼續學習詩歌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據此,我安排了一個課時的教學。具體步驟是:

  (一)激趣匯入

  人的一生有許多次取捨,這些取捨是否滿意不取決於他人的議論,而在於自己的心境。當一個農民,在許多朝代都會被人恥笑。但東晉的陶淵明卻辭官不做,寧可歸隱農村,做一個農民,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瞭解他的思想初衷。(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由學生完成)

  (三)誦讀感知

  1、一生朗讀,教師點評:五言詩歌斷句上有別於四言及雜言之處: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聽朗讀錄音,學生校正。

  3、學生齊讀背誦。

  (四)合作探究

  圍繞“歸”字,回答四個問題: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在探究這些問題時,注重圈點和朗讀。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因此十分痛苦。

  2、為何歸來? 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①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②徹底悔悟。③也許是一種託詞。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說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麼看法(討論)?

  [點撥]

  學生各抒幾見,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要根據整首詩,聯絡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明確: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汙濁,不能單“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

  (六)堂上總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遊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願,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

  七、說作業:

  根據本文寫一篇關於田園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歸園田居》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教材這部分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屬於必讀課。本單元收錄了《三峽》、《短文兩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繪自然山水景物的優秀詩篇。透過本單元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秀美風光,理解詩人在嘈雜的社會環境中迴歸清新自然的閒適之情。透過《歸園田居其三》的學習,使學生對山水田園詩有初步的瞭解,感受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透過學習本詩瞭解山水田園詩的風格特徵,當是本詩的學習目標之一。

  (二)關於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情況,我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教學器具

  多媒體投影

  四、關於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B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3、簡要介紹陶淵明,晉代詩人,田園詩歌的開創者。側重於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聽讀,點撥“穢”、“荷”等字的讀音,學生朗讀。

  5、理解詩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麼?

  (2)請想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所寫出的情景。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前2句體現了農家生活的艱辛,後2句優美的月色描寫表現出作者不以為然,反而享受著這勞作之趣。)

  (3)末句點明主旨,“但使願無違”的“願”是什麼,陶淵明有怎樣的願望?(不願同流合汙,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

  6、總結:此詩寫田園勞作之樂,表現了詩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對歸隱生活的滿足遁世思想。用語平淡自然,樸素如口語,不見絲毫修飾,但平常中富於情趣,夜色柔和優美,意境醇美。“帶月荷鋤歸”一句,展現了一幅美麗的“月夜歸耕圖”。

  7、朗讀並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