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生物說課稿3篇

生物說課稿

【實用】生物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說課稿 篇1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節第二小結,在初中有關生殖知識的基礎上,簡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紹生殖的種類。從有性生殖概念和種類引出了重點講授的減數分裂,減數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環節,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它以第一章細胞分裂為基礎,又與第五章遺傳變異的知識有著密切關係,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減數分裂過程較為複雜。先透過概念的敘述,使學生有一個印象,然後詳細講述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這樣,既能使學生抓住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重點,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減數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後減數分裂產生的兩性生殖細胞經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從而保持了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遺傳變異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知識點)要求,根據教學層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徵,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識記並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為後面學習遺傳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三、德育目標: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觀點。

  以精子形成過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內容,而且前面涉及有絲分裂,後面是遺傳變異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形象思維模糊,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感到枯味,難以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數量變化規律及染色體動態。

  在教學程式上的總體思路是: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和學校具體情況,增加授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緊張而又愉快氣氛中掌握所學知識。

  一、以前後為橋樑,精心設計好導言。

  用設疑匯入法提問"什麼是卵式生殖?"然後師生總結精子和卵細胞的特點,展示團藻的有性生過程(教學課件),精子和卵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開始介紹〈〈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板書)。什麼是減數分裂呢?這節課以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為例來講述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匯入新課)

  這樣導言,使學生產生一種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新課講授

  1.本節課共交代4個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減數分裂。這4個概念對於理解減數分裂整個過程尤為重要,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膚淺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背下來,並沒有真正體會理解,易造成失誤。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則張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學中打破課本原有的教學結構,首先明確概念(板書)。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三個概念,老師先講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標,最後讓學生利用自制的染色體模型,動手操作演示。操作錯誤的及時糾正,老師歸納總結,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體不可顧名思義認為來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體。這樣,透過動手操作演示,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訓練思維,加深概念的理解,確立正確的概念。減數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後學習精子形成過程後,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這樣的目的,讓學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義,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確了概念,那麼,精子的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2.過程

  (1)邊講邊貼剪貼圖,貼圖與所講的內容要相對應(貼圖)。在講解過程中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為主,利用剪貼圖,將染色體動態變化形成具體、形象化的感性認識。透過老師的"講"與"演",學生的"聽"與"看",按老師的敘述、談話,找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線索,透過師生雙邊活動,新的資訊進入學生頭腦中,並與原知識結構掛上鉤,達到知識"提升"的目的,體現老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2)層層設疑,設定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再逐一解決。如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是掌握減數分裂的關鍵。提問:

  1聯會時染色體複製沒有?

  2複製為何看不出來?

  3什麼叫四分體?

  4圖中有幾個四分體

  5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絲分裂中期有何區別?

  6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有絲分裂後期有何不同?

  7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原因是什麼

  等等,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也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透過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比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擴大思維範圍,教會學生在廣度上學會思維。透過問題的層層深入,激疑、質疑,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教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

  (3)透過"動樂愛"教學法,動手,動眼,動腦。

  1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與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2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與有絲分裂後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3分析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另一種情況。

  4完成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師只貼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過程)

  "動樂愛"教學法既用"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達到"愛"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提出,陶先生說"在你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和腦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動機,教師’費力少而成功多’,否則,’教師收效少而學生苦惱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尤為重要。

  激發快樂情緒,產生興趣和求知慾,大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中體會學習生物的無窮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透過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和過程四個方面操作,人人動手,動腦,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鍊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如透過動手操作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學生本身產生疑問,為什麼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並能加以正確解釋。

  總之,選擇"動"點,構思"動"作,設計"動"法,讓學生在"動"中學,便產生了興趣,"樂"了便從情感上喜歡,由淺層的喜歡日漸發展到深度的"愛"。

  (4)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始終處於學習情境中,思維性大大調動起來。因勢利導,據圖觀察分析,透過過程講述讓學生總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及時表揚肯定,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

  (5)回顧過程,從四個方面範圍、時期、特點、結果,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減數分裂的概念。

  (6)最後,利用教學軟體把精子形成過程完整看一遍。讓學生確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展示)。對過程形成直觀化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

  總之,從概念入手,以過程為主線,重點突出變化規律,最終讓學生把知識形成網路。

  三、小結:

  減數第一次分裂六個字概括:聯會、分離、減半。減數第二次分裂四個字概括:分裂、等數。簡單明瞭,記憶深刻。

  四、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五、習題設計

  為使知識得到反饋鞏固,設定由易到難三種梯度題。填充題、選擇題和簡答題。(略)其中簡答題部分,此題選出的目的是

  1、強調聯會、四分體,聯會是四分體的前提和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基礎。

  2、有絲分裂中沒有的現象。

  3、書中同源染色體概念由此提出。

  (六)時間分配

  導言2分鐘,新知識傳授25分鐘,練習10分鐘,總結2分鐘,佈置作業和結束語1分鐘。

生物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並不難掌握,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資料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組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透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座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資料的解讀能力,即資訊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b.正確解讀座標資料圖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特點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4.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透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子跨膜運輸例項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透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 →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透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複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什麼樣的分子能夠透過?什麼樣的分子不能透過?⑵葡萄糖不能透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⑶觀察此圖,聯絡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透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透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於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進行小結: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麼相同點 有什麼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麼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多媒體展示物質逆濃度跨膜運輸的現象,並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並利用舉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運東西來解釋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這些物質進出死細胞還能進行主動運輸嗎 主動運輸對於生命現象有什麼重要意義?學生總結和講述補充得出主動運輸的意義。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上述過程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透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透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並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講練結合:練習1看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不同點,識別主動運輸;練習2透過對典型座標圖所呈現的曲線理解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規律,從不同角度加深對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組織學生分析,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 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教學說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充套件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免疫系統吞噬大分子異物的過程,得出胞吞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細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 顯示有關動畫、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絡。 (四)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 2、隨堂訓練(課堂練習)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三、總結反思

  本節課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並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鬆,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由於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前緊後松或是前松後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生物入侵者》這篇文章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透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本文說明事理層次分明,步步深入。文章開頭引出說明物件,然後具體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後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採取的相應的措施。首先引出話題,接著擺出現象,再探討因果,最後討論對策。這是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篇課文,屬於自讀課文。對於本文的教學,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我結合本文課型和單元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學習篩選資訊。

  3、多種方式讀文。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賞析文中形象化的語言和嚴謹的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對生物入侵,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2、培養關注身邊生活的科學意識。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我把教學重點定在文章的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以及它們的表達作用上。另外還有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也是教學中要關注的。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多單元閱讀說明文的經驗,對說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識積累。大部分學生明瞭說明文學習的精髓,即說明物件、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及說明文語言科學準確的特點。如何結合本文內容,準確的表述,靈活的應用,還需要教師課堂指導。此外,學習說明文比較枯燥乏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投入到本文的學習中來,適時激趣顯得很重要。

  三、說教學與學法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我設計了學生大聲讀文,感知課文內容;默讀文,梳理課文脈絡;瀏覽文,篩選課文中的科學知識及弄清主旨;跳讀文,賞析批註,品讀;齊讀有文字疑惑的段落,思考完善。

  我力求透過本課的教學為學生開啟一扇學習科普作品的窗。“知識之窗”“科學之窗”“語言之窗”板塊活動,教給學生學習科普作品的方法。

  更重要的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態度。在瞭解課文介紹的科學知識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3、生物學界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有何不同?作者傾向於哪一種?你又贊同哪一種呢?

  4、生物入侵能有效避免嗎?

  這四個問題由淺入深,由能從課文中直接找到答案過渡到結合文有自已的思考。學生心浮氣躁,總不願靜下心來讀文,給點臺階,留點思考,制點波折,不失時機地有效地引導學生細緻地讀文。課外“生物入侵者”的舉例,旨在培養關注身邊生活的科學意識和品味語言後學以致用的習慣。值得商榷的文字的品析,無外乎是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勇於質疑。

  四、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演示,談話引入

  水葫蘆入侵歷程引入課題,穿插“侵”字教學。

  (二)初讀感知,梳理文脈

  1、學生大聲讀文。談讀後初步感受,引導積累基礎知識。

  2、梳理文章脈絡。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三)理解課文,闡釋主題

  1、出示問題,學生讀文、思考、討論問題。

  瞭解生態環境和生物入侵知識。

  2、明確作者寫文意圖。

  (四)賞析語言,適時拓展

  1、賞析語言:從說明方法、生動的語言、嚴謹的語言品味表達效果。

  2、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3、你覺得文中解釋生物侵者的語句嚴密嗎?

  五、說教學預期

  我希望我的課堂輕鬆、民主、和諧,教學環節中“知識之窗”“科學之窗”“語言之窗”,總有調動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視窗”。《生物入侵者》的教學,可以沒有議論文的犀利,卻也有嚴謹;可以沒有抒情散文的激情,卻也有獨特的體驗。週五下午第三節課學生歸心似箭,有些躁動不安,我在這節課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不夠,本可上得更流暢一些。學生在結合課文談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賞析“逃出藩籬,嘯聚山林”時,有精彩的發言,是課堂的亮點。遺憾的是課堂後一段時間把握不夠好,從嚴謹的角度來評判文中第一段解釋生物入侵者的語句,本期待著學生有更好的表現,可惜這一環節沒能有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