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模板彙編五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實踐練習活動熟悉、掌握口算整十數除整十、幾百幾十的數的方法(商一位數)。
2、初步掌握用整十數除的試商方法和豎式的書寫格式,會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商是一位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
4、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試商,會用這兩種試商方法進行筆算。
5、步掌握除數不接近整十數的除法的試商方法,能正確計算除數不接近整十數的筆算除法。
6、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瞭解商的變化規律。
7、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出發估算,並說明估算的思路。
8、透過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教材分析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小學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後階段,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除法、筆算除法。
用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同時又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把它安排在筆算之前教學。為了解決試商這個關鍵問題,教材按照計算的難易程度分兩段編排:①商是一位數。主要解決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突出基本的試商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②商兩位數。對於試商的方法,本單元主要採用“四捨五入”法,即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把除數看著與它接近的整十數去試除被除數。這種試商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試一兩次就能確定出一位商。在教學一般的試商方法的基礎上,教材還注意教學在特殊情況下,靈活地運用試商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
2、能熟練的進行試商和商的定位。
3、培養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方法試商的能力。
難點:
1、掌握估算的方法,並正確進行估算。
2、確定商的位置及試商方法。
3、運用“四舍”、“五入”法試商。
四、具體例題分析
1、P78、79頁例1是口算除法。(整十數除整十數或幾百幾十的數,商一位數。)80÷20=4注重學生說演算法:演算法一:想乘法做除法,20×4=80,所以80÷20=4。演算法二:8÷2=4,所以80÷20=4。在“想一想”中,83÷20≈( )80÷19≈( ),讓學生自主思考,最後教師要引導方法:先估除數成最接近的整十,再估被除數,然後用口訣能計算出來。120÷30= 的方法同上。
2、P81-82頁的例1是筆算除法1商是一位數的除法(1)(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92÷30=在這個例題(1)中重點解決試商的方法和筆算豎式的書寫格式(商寫在什麼位置)。例題(2)140÷30=重點解決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要看前三位。透過兩題分析、歸納: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3、P84頁例2是筆算除法1(2)(除數不是整十數的除法)。例題(1)84÷21=是把除數“四舍”後試商的教學。例題(2)196÷39=是把除數(五入)後試商的教學,注意這裡有一個調商的過程,要放手讓學生探究如何調商最恰當。
4、85頁例3是筆算除法1(3)(除數不是接近整十數的除法)140÷26=,這裡涉及到兩次調商的過程。把“26”看成“30”來試商,大了,再把“26”看作“25”來試商。可能有的學生還會把“26”看作“20”來試商,這裡要引導學生從第一次試商後的餘數來觀察試商也行。所以本節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節課還要歸納出:每次除得得餘數要比除數小。
5、P89頁例4是筆算除法2商是兩位數的除法。例題(1)576÷18=要讓學生知道除數是兩位數,先用“18”去除被除數的前兩位“57”,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例題(2)930÷31重點在於除到十位餘下的數是0怎麼辦?(不夠商1就商0)。在這節課中透過回憶“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討論: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與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歸納出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完整方法。
6、P93頁例5是研究商變化的規律。第一組集合題讓學生體驗商變化的規律:被除數不變,除數變化,商也發生變化;除數不變,被除數變化,商也發生變化。第二組用一個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明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五、習題分析
重點分析練習十七的相關習題。
第一題,完成表格時一方面是複習我們剛剛學過的筆算除法,另一方面也是複習“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係。
第二題,完成表格時一方面是複習我們剛剛學過的筆算除法,另一方面也是複習“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係。
第三題,分析數量關係很總要。
第四題,先讓學生獨立做,再交流方法,這裡要引導學生用商不變的規律完成。
第五題,先出示前四個小題,讓學生回答,並說說計算方法。然後再出示後四小題,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計算。
第六題,讓學生觀察討論,這裡實質上是運用了商不變的規律使計算更加簡便。這種方法值得推廣。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變變變》是我設計的大班綜合活動。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科學教育要緊密聯絡幼兒生活進行,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探究的物件”。在孩子的世界裡,對大自然本身就有著強烈的興趣。藍天、白雲、紅花、綠葉,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裡,多彩的動物,植物是怎麼變出來的?大班綜合活動《變變變》為幼兒解開了這個疑惑,幫助幼兒瞭解了青蛙,蝌蚪,種子是怎樣變化的。生長的。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二、說幼兒
《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兒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他人講話。能根據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等相對複雜的句子“根據大班幼兒年齡興趣所在及他們的知識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的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的過程,他們都有了一定的觀點和方法的年齡特點,活動中我採用了讓幼兒聽,看,說,想。全方位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由於幼兒生活背景和知識水平不同,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個別進行加強輔導。
三、說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主導作用,我根據大班幼兒特點制定以下活動目標,分別為:
1、透過活動讓幼兒瞭解蝴蝶,青蛙,種子的神奇生長過程;
2、學會說:“小時候我是…..過了幾天……又過了幾天我變,變,變,變成了……“這樣的句式,並學會續編;
3、體會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培養對語言的喜愛。
根據活動目標,活動重點定位於:瞭解蝴蝶,青蛙,種子的生長過程
難點為:幼兒學說“小時候我是…..過了幾天……又過了幾天我變,變,變,變成了……“這樣的句式,並學會續編;
四、活動準備
為了讓活動進展的更順利,我做了如下的活動準備:
青蛙,蝴蝶,種子生長變化的圖譜,影片.
音樂《想變成一顆樹》
五、說教法
活動中,我採用的教法有:
講解,演示法:透過教師講解,演示,讓孩子瞭解動物,植物的生長過程
談話法:主要體現於觀看影片後請幼兒說一說動物,植物是怎樣生長的。談話法促進了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從中也圍繞目標滲透了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
觀察法:幼兒觀看影片,充分理解生長的過程
六、說活動過程
1、以顏色的混合變化導課,激發幼兒興趣
讓幼兒透過觀察其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提問: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呢?把疑問留幼兒,讓他帶著疑問進入下一個環節。
2、圖譜展示,引發幼兒說的興趣
圖譜的展示,以生長的.過程講述,讓幼兒在老師的娓娓道來中,認知,感受動物,植物的生長過程。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傾聽能力。學會聽他人說話。同時觀看影片,進一步讓幼兒瞭解的生長的過程。
3、談話·續編
影片後,請幼兒自由的說一說,你所看到的一種動物或植物的生長過程,激發幼兒大膽說,想說,願意說!鼓勵孩子們的主動交流,同時引申:茁壯成長,破繭成蝶!兩個詞語,讓幼兒感受語言的魅力。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續編,尊重了孩子的個體差異。
4、音樂結束:《想變成一顆樹》
《想變成一顆樹》是一首旋律十分優美,歌詞充滿美好心願的童聲歌曲。我整合了這首歌曲在這節活動中作為結束,是為了讓幼兒進一步體會文字魅力的同時,感受到世界,自然是美麗的。相信大自然美麗的變化與孩子們純淨的心靈必然能點亮他們的愛心!
說課稿 篇3
《水與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課的內容,本課在引導學生交流對水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安排了“觀察水”、“水與生命”、“榨果汁”等三項活動。目的是將學生各自已有的認識作較為科學的梳理,引導學生知道水是什麼樣的,水與生命的關係,激發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水問題的興趣。我選擇的是這個內容的第二課時“水與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絡,它不僅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在本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看待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係,使學生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還將為今後進一步認識水與生物的密切關係、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等內容打下基礎。
2、活動目標
透過深入挖掘教材後,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瞭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於水與生命關係的不同看法。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
(3)情感目標:
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係,養成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
3、教學重點
能意識到水與動植物和人的密切關係,並能以實際行動珍惜每一滴水。
二、說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精心設計有關水與生命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親身經歷、調查研究和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並透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三、說教法
根據《水與生命》這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層面,讓學生輕鬆地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探究法
劉默耕先生的“引導——探索”教學法有別於布魯納的“發現法”,也不同於蘭本達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著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組討論法
分組討論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能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
四、說學法
根據新教材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模式
1、結構
情景匯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彙報—資料顯示—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絡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六、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一開始,我就藉助多媒體播放一幅優美的山水景,螢幕上美麗如畫的景色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美的感受。然後讓學生猜猜詩中讚美的是誰?接著提問為什麼水使小草變得嫩綠,使魚兒遊得歡暢,使地球變得美麗。當學生暢談感想後,教師歸納: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饋,體驗彙報。
實踐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這固然可以透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來進行,但絕不能沒有科學教育——因為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基礎性、科學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節課“觀察水”這一內容後,我讓學生透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有關水與生命的調查,要求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討論生命離不開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裡就顯得尤為重要。關於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獲得視覺體驗。學生對生命與水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人、動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維持生命需要水。最後,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蒸騰、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怎樣利用科學教育的優勢,使它成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搖籃,讓學生“學會體驗、學會探究”呢?我的體會是:實施開放教學,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操作、質疑、觀察、想象、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誘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探究慾望,訓練探究思維,從而充分開發學生的探究潛能。
我出示課前用透明塑膠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問:“塑膠袋原來是乾的,現在內壁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學生觀察並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塑膠袋內壁上的水是從植物身上“跑”出來的,說明盆栽植物體內也有水。接著我趁熱打鐵:“從人出汗、排洩等生理活動中可以證明人體內有水,但我們的身體裡含有多少水呢?我們吃的米飯、麵條、豬肉、魚、雞蛋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組成的嗎?”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和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觀察比例圖,初步瞭解幾種食物中的含水量。讓學生在比例圖中瞭解人體、各種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瞭解人們在吃食物補充營養的過程中,也補充了大量的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活動。
為了更直觀的展示動、植物成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證明並提前準備了“植物喝水”的活動。方法如下:剪下兩朵月季花(莖長一些),將它們分別插入裝有水和乾土的試管裡,觀察哪一朵花先凋謝。同時將裝水的試管裡滴幾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記號,觀察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時做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學生在幾天甚至十幾天內進行觀察,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的素材,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恆心和毅力。
4、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透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彙報並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沒有水,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學生們各抒己見,我在他們的討論過程中透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給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帶來的災難。然後透過VCD觀察小狗在缺水的情況下有什麼反應。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並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學生知道:滴水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自己身邊做起--節約用水。討論結束後,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資訊,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的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5、續寫小詩,激情導行。
最後,出示本課開頭的優美景色。“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遊得歡暢……”未寫完的小詩道出了生物對水的依賴,明快的詩句展現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用詩句來讚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孩子們心裡構築起對水的美好情感。
“因為有你,鳥兒才唱得很動聽。因為有你,鮮花才開得漂亮。因為有你,天空才有美麗的白雲……如果沒你,魚兒會死掉。如果沒你,花兒將不再盛開。如果沒你,校園將不再可愛……”用編小詩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知識的理解,學生樂於接受;小詩形式和內容的雙重要求,使學生在回憶相關科學知識的同時,又在濃濃的詩情中受到美的薰陶。學生自己提出“如果沒你”的創新話題,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學體會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改理念作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寓教於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七組第二十四課《金錢的魔力》。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學習應用。
這篇課文節選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課文主要講了“我”到裁縫鋪買衣服時,先遭到冷遇,而後由於拿出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又倍受關照的故事。作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小市民以錢取人、金錢至上的醜態。
文章主要採用前後內容對比的方法,透過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變化來刻畫人物形象。
首先上場的是託德。“我”來到裁縫店,託德以衣取人,對“我”表現得漫不經心,十分怠慢,對“我”十分輕視。當“我”因“身邊沒有帶著零錢”而“膽怯”地請求他“通融通融”的時候,竟遭到他十分刻薄的嘲諷。當這一嘲諷引起“我”的“冒火”時,他的態度才“稍微”有所改變。作者的這些描寫,目的是極力表現託德的勢利眼和傲慢無禮。
當“我”真的把鈔票拿出來後,託德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笑容遍佈滿臉”,託德的見錢眼開,表現出了託德對金錢的貪婪。而當他向鈔票瞟了一眼,發現是百萬英鎊時,他的“笑容馬上牢牢凝結”,“變得毫無光彩”。作者對這一“凝結”的笑容作了細緻的刻畫,反映了託德此時的窘迫、難堪。作者就這樣透過鈔票拿出前和拿出後的強烈對比,透過人物的對話和神態的生動的描寫,活脫脫地刻畫出了託德市儈小人的形象。
接著出場的是裁縫店裡的老闆。在“我”與託德交涉的時候,老闆始終不露面。而當他聽到“鈔票”二字,他“趕緊跑過來”,“興致勃勃”地詢問是“出了什麼岔子”。老闆的勢利和見錢眼開,較託德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他看到是百萬英鎊時,就“吹了一聲輕鬆的口哨”。這“一聲輕鬆的口哨”,既是為了打破僵局,緩和氣氛,同時也暴露了他見到百萬富翁時的滿心喜悅。因為他想這下他可要發大財了,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接著,作者便細緻地描寫了他的語言,透過語言反映了他的一系列的活動,最後還送出門去。可見,他為了金錢不惜採用一切手段,甚至降低自己的人格。作者就是這樣刻畫出了老闆的唯利是圖、世故圓滑、阿諛奉承、獻媚討好的醜態。
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透過對作品的閱讀,把握託德、老闆的性格特點。二是瞭解作者透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前後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三是激發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其中,第一、二個方面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要重視文字以外的學習資源。語文課程是一個開放的結構,應當不斷地汲取相關的學習資源來充實文字,讓課文“厚”起來,讓課文“活”起來,讓課文“立”起來,從而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改善學生語文學習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語文教學要以語言體悟為本位。語文課的獨立價值在於語言文字,語文課首先要重視預壓的涵詠、品味,語文課應當上成語言文字課。如果要關注精神,也須由文字引發,由文字貫穿,始終落腳於文字,即“著意於精神,著力於文字”。
三、說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故事發生的情境,能從內心批評和唾棄託德和老闆在金錢面前的醜惡嘴臉。
2、透過對描寫人物的語言的揣摩,把握託德和老闆的特點,感受課文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的傳神之處。
3、認識課文中的4個生字,積累有關語言。
【課前準備】
課前瞭解作者及《百萬英鎊》的故事梗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談話匯入:
師:有一種東西是誰也離不了的,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衣食住行,離開它寸步難行,這種東西就是……”
2、瞭解故事梗概:
一個富豪之家的兩兄弟,從銀行中取出面額為一百萬英鎊的鈔票,藉此驗證這一百萬的價值。他們選擇了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作為實驗品。於是一個流落倫敦街頭的窮光蛋忽然之間得到了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他的生活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變……
3、揭題:金錢的魔力
設計意圖
這篇課文是一篇小說的節選,文章的開頭缺乏必要的背景性敘述,顯得唐突。因此,教師的“簡介背景”對於學生的自主閱讀至關重要:一方面讓學生“瞻前”,瞭解百萬英鎊大鈔的由來;另一方面吸引學生“顧後”,發現金錢的“魔力”還不僅於此,從關注課文轉向關注小說。
二、品味魔法的力量——感受魔力
1.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小練習
師出示:因為沒有錢,我——,託德——,老闆——。
因為有了錢,託德——,老闆——,我——。
2.抓住“魔力”,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來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
3.總結
設計意圖
語文課堂要重視學生的“寫”,因此安排這個寫的練習,另一方面還有助於學生對整個課文的理解,把握課文脈絡。由學生的自讀自悟,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引導學生藉助豐富合理的想象,進入他們“認錢不任人”的內心世界,突出託德、老闆在金錢面前的貪婪姿態,進一步強化了金錢的巨大的“魔力”。
三、超越金錢的魔力——親近價值的靈魂
1. 用莎士比亞關於金錢的一句話引入
2. 為什麼老闆和託德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轉變?那麼錢是萬能的嗎?有什麼是金錢買不到的?
設計意圖
有肯本引到課外,讓學生對金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四、瞭解寫法,學會應用
1、這篇課文中,哪個場景,或者說是哪個表情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透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前後對比,來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
設計意圖
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學習應用。
說課稿 篇5
說課標、說教材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標標準》對第四學段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口技》出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20課。它節選自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作者林嗣林。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教材將 其安排在文化藝術單元,也就是要開闊學生的視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豐富文化素養,以致於使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對文化藝術有一定的認識。
《口技》作為一篇經久不衰的經典古文,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同時也是整個初中階段的重點篇目。它內容淺易,故事性強,記事有條理,行文有波瀾,場面描寫十分生動、形象、細膩。正面描寫構思精巧,側面烘托效果顯著。鑑於以上認識,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瞭解相關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彙,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並翻譯課文。
2、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3、理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生動逼真的描寫。
4、感受和領會中國民間藝術的精妙神奇。
說學生
七年級學生進初中不到兩個學期,只學過幾篇文言文,文言文的知識積累較少。就我所教授的班級而言,語文素養整體性較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聽說讀寫能力與其年齡和學習階段極不相稱,急待進一步提高,大多數學生語文學習上困難較多,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目前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較可以,只要是老師交待或佈置的任務,絕大多數都能積極去完成。
因此,我認為本文的學習主要還依賴於課堂教學,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讓全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我特別強調學生的課前預習,以朗讀為基礎,以文中的實詞為突破口,再要求學生自行質疑,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說教法及學法
本文雖淺易,但畢竟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學生的學習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首先採用朗讀法,以讀帶學,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疏通文意,圈畫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班級討論,然後透過課堂質疑,生生、師生質疑,教師引導點撥活課堂練習等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學法也是隨教師教法的變化而改變,以朗讀來熟悉課文形成語感,以結合註釋、工具書和圈畫學習語言和語句的含義;以小組合作、討論來疏通文意、翻譯全文,以質疑來探究課文的精妙之處。總之採用這些教法和學法主要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寫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匯入
簡介口技
設計意圖:主要使學生明白口技是一門民間技藝,是客觀存在的,不是故弄玄虛的東西,為學生體會後文精彩的描寫做鋪墊。
2、簡介作者和作品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自己查閱資料來培養他們勤動手的好習慣。
3、朗讀課文
(1)試讀課文,兩人一組,一人讀一人指正。
(2)自由朗讀,學生放聲讀,力求朗讀順暢。
(3)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熟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能讀準字音和停頓,形成語感,在朗讀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4、翻譯課文
(1)四人為一組,藉助註釋,合作完成,對有爭議的地方進行圈劃。
(2)學生質疑,師生釋疑,強調重點文言實詞。
(3)請一位學生翻譯全文。
(4)教師點評,指出長處,矯正缺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理解能力、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圈劃習慣,及發現問題、敢於提問的習慣。)
5、課堂練習
(設計意圖:初步瞭解課文寫作順序和積累重要詞彙)
6、作業——複述課文的故事
(設計意圖:透過熟讀、複述使學生更加熟悉課文,為下一課進一步探討打下基礎,同時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1、匯入
(設計意圖: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整體感知
(1)指名朗讀
(2)教師範讀
(3)教師結合研討與練習一引導學生誦讀並體會課文對聲響的描寫。
(設計意圖:使學生熟悉課文的主體部分,透過揣摩文中的聲響描寫,瞭解這場口技表演的藝術構思,感受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
3、分析理解正面描寫
(1)引入問題
(2)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3)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4)教師明確和總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透過思考、討論明確文章是如何正面表現口技藝人高超的技藝和描寫的生動、形象、細膩的特色和精巧的情節構思。)
4、分析理解側面描寫
(1)討論文章開頭交代、結尾又強調道具簡單的作用。
(2)討論寫賓客反應的作用。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側面描寫的手法、明確側面烘托對錶達物件的藝術效果)
5、教學總結及板書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個清晰完整的印象,真正瞭解餓掌握本文)
6、作業
(1)背誦全文。
(2)將文中的詞彙分類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