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初三化學說課稿

初三化學說課稿

初三化學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化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充套件。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汙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汙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透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透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透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透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a、透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透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汙染的錄影,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實施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透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絡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汙染

  三、介紹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螢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透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最佳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汙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汙染”的錄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最佳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透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透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透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初三化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後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後學習“鹼的通性”、“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並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瞭解酸的涵義。

  2、瞭解酸的通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瞭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㈡能力目標:

  1、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意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律有其侷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採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透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㈠總體思路:

  ⑴匯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以資訊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於現代認知(資訊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資訊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資訊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②透過感覺登記器登記資訊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③選擇性知覺資訊,以便在STM中儲存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透過複述在STM中保持資訊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⑤為在LTM中儲存對資訊進行意義編碼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⑥將LTM中的資訊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⑦反應生成並進入效應器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⑧學習結果學習者的環境中⑧評估作業,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⑨透過執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初三化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後講授。本節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汙染、水汙染、白色汙染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歸納複習課。

  環境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近年來中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並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充套件,講授過程中注重中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鬆,做到有的放矢。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居室汙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環境問題貫穿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知識內容可發展、適用年級可擴大。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這章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汙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後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汙染,以及“白色汙染”等。初三學生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高中學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擴充套件研究。他們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後,對環境問題的有更多的、更深的瞭解。也就是說,初中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可以為高中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本節課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於環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絡的能力。因為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境衛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⒈瞭解造成環境汙染的原因及危害性;瞭解防治環境汙染的初步知識。

  ⒉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⒉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⒊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透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為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居室汙染、白色汙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製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五、學法的確定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汙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影片、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蒐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緻地梳理,透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於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資訊,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說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七、教學過程設計

  1.設定問題,引入課題

  透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麼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境汙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麼是環境汙染?環境汙染的型別有哪些?這些汙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麼?造成這些汙染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汙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汙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透過查閱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⒊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後按大氣汙染→酸雨→臭氧層→溫室效應→水汙染→土壤汙染→居室汙染→白色汙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閱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⒋佈置作業

  (1)必做題:

  A、每個同學透過查閱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境汙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題目,並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境汙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透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臺環境現狀分析”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其中探索題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八、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