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 春之聲說課稿

七年級音樂 春之聲說課稿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 春之聲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音樂 春之聲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說教材

  這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音樂課第一單元《春之聲》的第四課時。本節課以“春之聲”這一主題為出發點,透過讓學生聆聽、表演、學唱、配樂朗誦描繪春天的《新疆之春》、《春曉》、《春》、《渴望春天》等音樂藝術作品,讓學生感受並體驗音樂與大自然、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音樂與相關文化結合產生的藝術魅力和審美體驗。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透過欣賞以描繪春天為主題的聲樂、器樂作品指導學生進行藝術實踐活動,瞭解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並感受其抒情性、審美性。

  2、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在清新流暢的音樂中煥發著青春氣息及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這兩個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聽賞能力;本節課的難點是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唱、舞、編)表達“春之聲”這一主題,體會音樂藝術與其它相關文化藝術結合而產生的美感。

  二、說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階段,而音樂欣賞恰恰就是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學習方式。加上十三、四歲的學生,處於青春發育變聲期,教師要用正確的方法,知識,透過聆聽音樂,找到切入口,著重讓學生感受音樂、體驗音樂,開闊音樂視野,並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初中音樂課程標準和教材特點及初一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認為本課音樂欣賞不必要精講細唱。只需從整體上把握,培養學生音樂欣賞感知力,開闊音樂視野,訓練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鑑於這點認識,本課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①愉快教學法;②試唱教學法;③提問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及教具電子琴等輔助教學。

  自學法:在本課中,透過欣賞、演唱、表演等著重培養學生音樂欣賞的習慣,達到自覺主動參與音樂欣賞實踐活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組織教學

  播放《藍色多瑙河》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進入多媒體教室。

  營造課堂音樂氛圍

  (一)、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

  1、讓學生聽音樂片斷,並邊聽邊思考這段音樂具有哪個少數民族的音樂特點?

  2、播放課件,讓學生完整欣賞樂曲,並思考:

  ①作品表達了怎樣的情緒?

  ②在聆聽的過程中,認真觀察小提琴的演奏形式。

  ③請學生談談聽完樂曲的感受。(小組討論後回答)

  3、學生背唱B段的主題旋律片斷(加入伴奏樂器)。

  4、讓學生伴隨B段音樂即興跳簡單的新疆舞蹈動作。

  讓學生欣賞、感受樂曲的風格特點,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有利於學生對作品的把握。

  (二)、欣賞《春曉》。

  1、請同學們吟誦唐詩《春曉》,

  2、播放音樂《春曉》,啟發學生感受樂曲的風格特點,理解歌曲的深刻內涵。

  3、這首樂曲由幾個樂句構成?樂句採用了什麼節奏型?

  學生吟誦全詩,理解詞曲結合歌曲的深刻內涵,並瞭解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三)、配樂朗誦《春》。

  1、讓學生欣賞朱自清的散文《春》。

  2、請同學跟著音樂有表情地朗誦一遍。

  體驗文學作品與音樂語言的完美結合。從文學的角度加深學生對“春之聲”的理解。

  (四)、歌曲《渴望春天》。

  1、讓學生在演唱中注意唱準音高及旋律對感情表達的作用。

  2、請學生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啟發學生體驗在清新流暢的音樂中煥發著的青春氣息及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並瞭解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及審美特徵。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描繪春天主題的器樂、聲樂、散文等作品,讓同學們明白了音樂與大自然、與生活、與相關文化的密切關係。

  總結鞏固掌握課堂知識要點。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創作一幅表現春天的美術作品。

  體會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結合而產生的美感。佈置作業可鞏固知識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