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漁夫的故事說課稿

漁夫的故事說課稿

漁夫的故事說課稿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漁夫和他的老太婆所經歷的因貪慾過度而最終無所獲的故事,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漁夫的故事說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漁夫的故事說課稿(1)

  學情分析:

  這是學生上中學後第一次學習寓言可以讓學生在大體瞭解寓言的基礎上,繼續閱讀課文體會本文是如何體現寓言特點的。再用精讀法理解課文內容,體味每則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並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就兩則寓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2、理解寓言的哲理性和教育性,體會多重寓意。

  3、學習課文想象的新異以及動物喻人手法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讀法理解文章內容,體味每則寓言所寄予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兩則寓言揭示的道理,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美好品德。

  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分別是:

  教學重點是:理解兩則寓言的內容及寓意,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學難點是:學習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時間計劃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聽過“蛇心佛口”這個成語嗎?意思就是形容內心惡毒,口頭仁慈,的確,在不少成語中,蛇都是邪惡的象徵。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農夫和蛇》,瞭解這則寓言賦予了蛇怎樣的象徵意義。

  二、檢查預習,簡介作家作品。

  1、請同學們說說本文作者伊索的有關情況。

  伊索,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寓言作家伊索經常四處漫遊,為人們講述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臘人民的喜愛。

  2、誰知道有關《伊索寓言》的資訊?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它透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哪些不為人們察覺的真理許多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今天,《伊索寓言》已經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也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3、誰知道寓言的特點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或譏諷意味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或非生物。總而言之,寓言是透過講諷喻性故事從反面給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

  4、檢查生字詞。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

  2、複述課文

  3、體會寓意

  善良的農夫救了一條蛇,蛇反而把農夫咬死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惡人的本性不會改變,不要憐憫惡人。

  四、問題研究,把握主題。

  1、怎樣理解農夫臨終所說的話?農夫臨終所說的話中是否講“惡蛇”誤寫為“惡人”?為什麼?

  2、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五、佈置作業

  收集有關人性善惡的名言警句。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咱們學了《農夫和蛇》第一則,善良的農夫救了毒蛇反而被它咬死,這使我們深思無論何時面對惡人,都要隨時做好防範。那麼我們遇到比自己強大的惡人時,又該怎樣做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農夫和蛇》第二則,探究這則寓言給我們的思考。

  二、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糾纏後患無窮懇求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並根據自己理解點評朗讀課文時要注意的問題。

  3、概括內容,整理課文結構。

  (1)農夫的兒子被毒蛇咬死了,他去找毒蛇報仇沒有成功。

  (2)農夫的妻子擔心丈夫,勸他放棄復仇。

  (3)農夫懇求毒蛇與他和解,毒蛇不答應。

  4、體會寓意

  對惡人不要抱有任何幻想,深仇大恨難以言和。

  四、比較探究

  《農夫和蛇》這兩則寓言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情節上起伏跌宕,結局耐人尋味。

  不同點:第一則寓言借用農夫臨終所說的話,點明寓言的主旨。第二則運用了擬人手法,抓住蛇的兇殘本性,刻畫的逼真形似,以評論的方式點明寓意更耐人尋味。

  五、總結擴充套件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希望同學們讀寓言,不僅要讀懂故事,更重要的是體會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六、佈置作業

  大膽想象,以農夫和蛇為主角編一則“新農夫和蛇”的故事。

  漁夫的故事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文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出自阿拉伯著名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它是世界著名文學作品之一。高爾基稱它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內容包括寓言、童話、愛情故事、冒險故事、名人軼事等,想象豐富,描寫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漁夫的故事》是一篇大家都熟悉的民間故事,情節精彩動人,人物形象鮮活。

  2、教學目標

  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分角色朗讀課文並復敘故事情節。

  3、教學的重、難點:根據人物的肖像、對話、心裡活動的描寫,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充分相信人的聰明才智,對邪惡勢力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

  二、教材處理:

  抽測預習,掌握字詞;瞭解故事情節,復敘故事;分析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性格。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1、字詞抽測,小組展示。

  2、整體感知,復敘故事。

  3、分組探究:各小組接到任務,合作探究,講解展示。

  4、魔鬼與漁夫的對話是課文最精彩部分,揣摩人物語言,表演課本劇,激發興趣。

  三、教學程式:

  1、由學生講故事匯入並介紹《一千零一夜》。

  2、準備課本劇的道具。

  3、整體感知,初步瞭解故事情節。

  4、學生探究,解決教學重點、難點,領會文章主旨。

  5、導演課本劇,活躍氣氛。

  6、延伸拓展,給課文續寫不同的結尾。

  四、反思小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正義的力量一定能戰勝邪惡勢力,對付魔鬼一樣的兇惡敵人,不能包郵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於鬥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他。而智慧的獲得在於勤奮學習,在於勤動腦。只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就能戰勝一切邪惡勢力。同時要明白,知恩必報是一條人生準則,在生活中要學會感恩,懂得感恩。

  漁夫的故事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漁夫的故事》選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這是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開啟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裡。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是故事卻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課文語言形象生動,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選編這篇課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學生透過閱讀,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二是進一步學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簡要講述故事。三是激發學生讀故事的興趣。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清課文脈絡的基礎上,從有關詞句中體會魔鬼的兇惡、狡猾和漁夫的智慧,引導學生簡要地講述故事。

  二、說目標

  《語文教學指導綱要》規定,選讀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瞭解中外的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賞析能力。《漁夫的故事》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充分顯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它不僅是阿拉伯人民的寶貴文學遺產,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學瑰寶。高爾基稱它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因此,瞭解課文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應是本文教學的認知目標。

  初步學會按民間故事的特點來賞析課文,有表情地朗讀對話為本文教學的技能目標。

  感受“正能壓邪”的道理,感受課文所歌頌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強、愛幻想、愛表演的心理特點,提出“漁夫會怎樣簡短地講給妻子聽?”“又會怎樣跟漁夫們講魔鬼的事?”等極具想像空間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再想像,以達到本文教學的思維目標: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

  課文十分成功地運用了對話、外貌和心理描寫,來刻畫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漁夫誠實善良、勇敢機智,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兇殘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故事透過漁夫這個形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透過魔鬼這個形象,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和愚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賞析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三、說教法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會根據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來自己讀悟課文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評價分析人物”、“創設情境,口語交際”等方法進行教學。

  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愛模仿、好表演是小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透過分角色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人物的性格特徵透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初步達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四、說設計

  1、簡介作品,導人新課。

  透過娓娓動聽的對《一千零一夜》故事內容的講述,營造神秘氣氛,使學生的想像與作品的想像貼近,激發閱讀興趣。

  2、快速閱讀課文,概述故事內容。

  課文較長,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概括有難度,因此,我讓學生抓住三個詞語“漁夫、瓶子和魔鬼”來概括,以降低難度,達到簡明概括的目的。

  3、根據“鮮明的人物性格”來分析漁夫和魔鬼兩個形象。

  首先指導學生同桌分角色有表情朗讀對話,生動形象地再現人物性格,讓學生從語言的音韻變化中分辨角色,整體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徵。接著自讀自悟,再全班討論,具體分析人物特點,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概括出漁夫的“誠實善良,機智勇敢”,魔鬼的“兇殘狡猾,卑鄙愚蠢”的鮮明的性格特點,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4、從概括形象入手,歸結寓意。

  設計問題“看了漁夫和魔鬼鬥爭的過程,你明白了什麼?”讓學生談談感受,自己歸結出寓意,受到教育。

  5、創設情境,口語交際。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提出“漁夫會怎樣簡短地講給妻子聽?”“又會怎樣跟漁夫們講魔鬼的事?”等題目,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話,以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開拓學生豐富的想像力,不知不覺中達到簡要講述故事的目標。課後要求學生講述《漁夫的故事》給家人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拓展閱讀,鼓勵課外閱讀。

  ①推薦學生看我國古代類似的故事:《東郭先生和狼》,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漁夫的故事》的相似之處。

  ②讀資料袋,激發學生課外閱讀《一千零一夜》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