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桂花雨》說課稿(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桂花雨》說課稿1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桂花雨》。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程式、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桂花雨》是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段開篇明旨,寫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迷人。第二到四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五到六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同時點題,寫“我”愛童年的“搖花樂”。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桂花”這一場景之中。
基於對教材的研究,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課標對中年級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本節課“鮮”、“謝”等十個生字,會讀“拙”等四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濃濃思鄉之情。
3、能聯絡實際生活談談對課後練習4中重點句的閱讀感受。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學會鑑賞,學會積累,並聯系生活實際學會仿寫運用。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家鄉的懷念。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文章不光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還有著優美的語言,學是為了用,培養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學會仿寫運用的能力。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以“讀——賞——悟”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1)讀:讓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
(2)賞:賞讀文中優美的句子,積累內化。
(3)悟:每一節課上,我們應該堅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讀、自悟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法。
2、學法: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感受,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文的教學,我準備分兩個課時完成。
在第一課時中主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本文的九個生字,以及課後第三題中的詞語。
下面我將主要講第二課時的內容: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想象作者描寫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時候搖桂花的樂趣,體會文中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作者和母親那濃濃的熱愛家鄉,思念家鄉之情。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第一句說道:“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昨天我們學習了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是因為它的香氣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麼喜歡桂花,但更令作者喜愛的還是那樂趣無窮的“搖花樂”。那麼到底作者的搖花樂“樂”在哪裡呢?當那陣陣的桂花雨紛紛落下時又是什麼樣的呢?好,這一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跟隨作者一起去搖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繽紛的場景帶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吧!
創設了一個特定的環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整體引入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設計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和本節課的新知產生有機的聯絡。
(二)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學,主要圍繞“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這個句子,讀讀這個部分,想想為什麼愛桂花?從中,也能讓學生認識到桂花樹的特點。
2、重點是學習第二部分,要理解搖桂花的樂趣。
在學生讀了這一部分後,引導討論:為什麼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這得從全家人的活動,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體會。
(1)找出每個人的做法,分角色朗讀,有利於認識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體會內心共同的喜悅。
(2)交流各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並指導感情朗讀。重點理解我搖桂花時的動作和話語,母親小心翼翼的動作,和父親隨口吟誦的那首詩,體會一家人對桂子豐收的喜悅。並注意幾個問題:
①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這句話。
②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為什麼說桂花紛紛落下來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聯絡實際,瞭解桂花的作用。
(4)對這部分的內容做個總結,談談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搖桂花的樂趣,並進一步進行朗讀。
重視以讀促理解,在充分的讀中體會到課文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情境中得到語言文字訓練。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地推動課堂對話的發展。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
3、在總結第二部分後,學生對作者懷念童年時光的感情是不難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點應指導學生理解母親的這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
讓小組進行討論、交流。要認識到,此時的母親已經遠離故鄉,當母親看到_____。
外地的桂花時,說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可以看到母親在想念家鄉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實在是太思念家鄉,太熱愛家鄉,家鄉的什麼都是最好的。接著進行仿寫練習:外地的環境好,還是(_____)。外地的生活好,還是(_____)。
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對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強了語言文字訓練,鍛鍊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三)課堂總結,深切體會
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全文,讀出作者對“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的桂花的熱愛之情。帶著對課文的感悟和體驗回到課文,實質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對整體的回顧。透過總結課文的內容,進一步複習課文,深切體會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的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人生。為體現這一宗旨,同時也為了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於是我設計了“說一說你童年中難以忘懷的人和事”,讓學生從讀後的感慨入手,以實際的生活為依託,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落筆成文,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四、說板書設計
喜歡桂花
桂花雨思念家鄉,懷念童年
“搖花樂”
這樣設計板書,既能形象直觀地概括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又能體現出文章的敘事順序,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便於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桂花雨》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第11課《桂花雨》,重點在第二課時。我將從教材、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情和教學反思這四方面來闡述。
說教材
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二自然段寫“搖”桂花時間的選擇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搖”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寫景敘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諧共生。第四自然段寫“搖”桂花後,曬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我”愛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點題,使全文充盈著桂花的香味,也讓讀者在閱讀中分享“搖花樂”。
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意趣,純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桂花”這一場景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教學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第三自然段“搖桂花”是教學的重點。
難點: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一句話的意思,並能聯絡生活實際談談閱讀感受。
說教法學情
《桂花雨》這是一篇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我認為,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讀,在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搖花樂中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在這一課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字,感悟文字內容,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實現自主、合作、高效地閱讀。
教學反思
“搖花樂”是全文的重點,需要花大力氣挖掘,為後面解決“思鄉情”作好鋪墊。
“搖花樂”這部分內容敘述了我的樂、母親的樂、父親的樂,這三種樂是逐漸提升的,對於我來說,搖桂花是一種童年的'遊戲之樂,對於母親來說,搖桂花是一種生活之樂。對於父親來說,搖桂花是一種豐收之樂,從父親的詩句中可以看出。總而言之,搖桂花給我們所展示出的一副其樂融融的場面,讓你讀了不得不感動,不能不向往,不得不留戀!多年以後,也難以忘懷。
只有把這種歡樂充分理解之後,那份“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的濃濃思鄉情這個難點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講自悟。因此,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反覆地讓學生去品讀“搖桂花”時“我”的那份遊戲之樂,體會母親妙用桂花時的快樂,品讀父親即時口占一絕的豐收之樂。在深入的朗讀中漸漸回憶到童年的那份美好,因為在人們心中,總是想把快樂的時光永遠留在心間的。也因此,透過“搖桂花”的細細品讀,讓學生慢慢體會到母親總說的那句話的含義了。
《桂花雨》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七冊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桂花雨》第二課時。
一、說教材
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
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
課文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五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我”愛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桂花樹下搖桂花的歡樂的情景。教學中能讓學生根據插圖來理解學習課文內容,想象搖桂花的歡樂,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於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於質疑和樂於釋疑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慾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在創新能力、概括、思維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會不自覺地受到思維定勢的約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不能完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等。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本班學情特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總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絡生活實際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2)能力目標:能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親說的“外地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這句話的含義。
3)、透過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四、教法學法
說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教師利用電教手段或透過用圖畫創設多種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利用插圖來想象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師基本採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學生透過動口說、動手錶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3、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朗讀。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
說學法
素質教育應強調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在是教學生唸書,而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探索。因此,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訓練指導。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因此學生可以圍繞“作者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進行提問,然後抓住重點詞語“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探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讀、思、議、想、練的方法學習課文。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五、教學過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
《桂花雨》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同時點題,寫“我”愛童年的“搖花樂”。
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好好體會。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的內容,從四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出發,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體會作品中語言文字和感情表達的關係。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二、 說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我利用電教手段或透過用圖畫創設多種情境,利用插圖來想象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採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學生透過動口說、動手錶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3、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朗讀。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
三、說學法
素質教育應強調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在是教學生唸書,而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探索。因此,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訓練指導。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因此學生可以圍繞“作者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進行提問,然後抓住重點詞語“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探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讀、思、議、想、練的方法學習課文。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
(一)談話複習匯入
這篇課文的第一句說道:“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昨天我們品味了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謙虛,不驕傲;是因為它的香氣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麼喜歡桂花,但更令作者喜愛的還是那樂趣無窮的“搖花樂”。那麼到底作者的搖花樂“樂”在哪裡呢?當那陣陣的桂花雨紛紛落下時又是一番什麼樣兒的呢?好,這一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跟隨作者一起去搖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繽紛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吧!
創設了一個特定的環境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整體引入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設計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和本節課的新知產生有機的聯絡。
(二)、精讀感悟課文3——6自然段
上課伊始,我便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第3自然段,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表示搖花樂的有關句子。
然後集體交流。隨學生的交流而靈活探究,學生說到那一個問題,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的感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訓練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交流的要點:
首先指名讀有關的句子與學生一起評議。
接著出示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與作者一起感受搖桂花的快樂,學生看圖想象邊表演邊說搖桂花的動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歡樂。
然後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樹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桂花雨嗎?桂花雨美嗎?美在哪裡?此時落在你頭髮上、脖頸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細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換成是你,你將會怎樣的喊?
最後學生興奮而激動地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組讀,評議,
再讓學生美美地朗讀第3自然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經過自學,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瞭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進入探討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彙報交流的過程既是學生暢談見解和觀點的過程,又是師生“閱讀反思”的過程。發表自己見解,聽取別人的意見,思索別人的看法,反駁錯誤的觀點。重視以讀促理解,重視各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默讀、範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中,主動讀書,自主發現。在充分的讀中體會到課文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讀、悟、說、想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以情促練,又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快樂,進入語言學習的奇妙境界,這便是以練激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順學而導,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地推動課堂對話的發展。並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
全段以“樂”字為線索,“搖桂花”不僅樂了“我”的一家,也樂了鄉親們。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的5、6自然段,讀後提問你們能讀懂母親的心思嗎?重點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小夥伴討論、交流。接著進行說話練習:外地的環境好,還是( )。外地的生活好,還是( )。然後抽生讀5自然段讀出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對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強了語言文字訓練,鍛鍊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三)、迴歸整體,總結全文:
1、“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2、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全文,讀出作者對“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的桂花的熱愛之情。帶著對課文的感悟和體驗回到課文,實質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對整體的回顧。
3、拓展了練習。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說一說你童年難與忘懷的人和事,或說一說你喜歡的植物或家鄉的特產。
讀寫結合的練習,其目的是從讀後的感慨入手,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依託,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落筆成文,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五、談板書
喜歡桂花 懷念家鄉
11 桂花雨
搖花樂 懷念童年生活
一個好的板書,不僅能清晰地顯示出課文的內容,還能突出文章的重難點。並能讓學生能根據板書,理解文章的中心,複習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所以有人說板書是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它能體現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特點,把文章的重難點展現出來了。
《桂花雨》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桂花雨》是人教新課標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的第7課。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
課文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五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我”愛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桂花樹下搖桂花的歡樂的情景。教學中能讓學生根據插圖來理解學習課文內容,想象搖桂花的歡樂,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從教材編排上來看,本組課文都是思鄉懷鄉之作,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透過讀書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透過讀書,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透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並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這一學習目標融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於一體。如認識生字、讀記詞語是知識維度;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學習課文的應該達到的能力目標,又和自讀自悟、與同學交流一樣,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滲透的目標。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會存在多大的困難,但同時他們的語文素養現狀決定了他們很難對語言文字形成豐富的想象。因此我確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理解想象課文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這也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的選擇和學法的指導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教師基本採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透過動口說、動手錶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來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開課伊始,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桂花的印象。然後匯入新課,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課堂。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激趣閱讀期待,引導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透過分同桌輪讀,評議,保證學生能掃清閱讀障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印象,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整體把握課文之後,向學生提出:“你喜歡哪幾句話?你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彙報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觀看插圖,經歷智慧碰撞,在不同視角和不同個性的解讀中,豐富想象,形成畫面,使文中桂花樹的樣子,母親送桂花的情景,搖桂花的情景等畫面能真正地鮮活起來,文字的形象能真正實現立體化。
形成畫面之後,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在回憶童年生活時的快樂,此時再回歸整體,引導學生默讀課文,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便顯得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階段,引導學生回憶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呢?說給大家聽。使學生的生活與文字的內容得到溝通,既即時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的心與課文融為一體。
(五)、作業
作業佈置學生寫一寫童年的趣事、畫一幅表現童年生活的畫,使語文學習由課內走向課外,由閱讀走向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