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懷念母親》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4篇)

《懷念母親》說課稿

《懷念母親》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懷念母親》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懷念母親》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懷念母親》,《懷念母親》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深深的眷戀。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作者表達的深厚的感情缺乏體驗,在感受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把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有機整合在一起,重點確定了以下兩條。

  1、透過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食不下咽、寢不安席、頻來入夢、思潮起伏、可見一斑”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關鍵詞句理解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所以確定這樣兩條目標,主要是考慮到為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就要做到:教學目標簡明。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把引導學生抓住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來理解作者對親生母親懷念確定為教學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為學文做準備,我在課前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並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季羨林的資料。

  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閱讀探究法、以讀代講法、情景教學法。我重點運用的是閱讀探究法,因為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探究閱讀中,加深理解,受到薰陶,獲得啟迪。”學法是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讀中悟,再悟中讀。

  我打算用2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下面我重點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整體教學思路是緊緊圍繞懷念母親這個題眼,共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初讀感知,引出懷念母親

  二、抓關鍵點,品悟懷念母親

  三、拓展延伸,昇華懷念母親

  力圖在前面“教學目標簡明”的基礎上,實現教學環節的簡化。

  (一)初讀感知,引出懷念母親

  首先直接匯入新課,板書課題,齊讀並質疑。學生的問題可能是他的母親是誰?是誰懷念母親?為什麼懷念母親?這時可以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老師也出示季羨林生平和主要經歷,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古語說的好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從質疑課題引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讀中生疑,疑由學解,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閱讀的情境。

  然後,自由朗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出課文主要了的是對兩位母親的懷念。相機板書:親生母親祖國母親

  (二)抓關鍵點,品悟懷念母親

  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靜下心來,細細默讀課文,思考:從哪些地方能夠感受到作者對兩位母親都很懷念?用筆劃出相關內容,並在旁邊寫寫感受。

  【這一環節要給足學生時間自讀自悟,讓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同時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習慣。】

  經過默讀,學生的目光會聚焦到第三自然段話,出示句子,我鼓勵學生針對找到的這一段話質疑,學生的問題可能是(“頻來入夢”什麼意思,母親和祖國母親為什麼“頻來入夢”)。

  就此我以頻來入夢為抓手,突出重點,首先運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頻來入夢的頻字,出示字典中的三種解釋讓學生選擇,理解了頻,頻來入夢就迎刃而解。然後抓住兩位母親為什麼頻來入夢體會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深深的眷戀。

  我在處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時,上掛課文第2自然段(出示)。先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終天之恨等詞句進行理解,然後透過朗讀、指明讀,師範讀,齊讀等形式,感受作者失去母親的痛苦,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愧疚的懷念之情。學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讀不好,這時老師相機口述補充資料,季羨林先生自幼離家讀書,寄人籬下的他更是渴望能有母親相伴與左右,他曾發誓一旦大學畢業,就立即迎養在農村的母親,然而沒有等到他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永遠的離開了,這正應驗了一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怎能不悔恨呢,所以他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啊!

  這個時候再讀書,學生就有所悟,有所體驗了。自然的融入到季老對母親的懷念之中。

  【這樣設計力圖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學生在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於學生對作者失去母親的痛苦缺乏體驗,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適時引入資料衝擊學生的聽覺和心靈,最終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們再回到課文,祖國母親為何也頻來入夢呢?這一部分的處理我下連季老的幾則日記。

  這部分讓學生抓住難理解的語句品析感悟。透過學生交流質疑鎖定在這句話出示“為什麼說懷念故鄉的感覺是淒涼的又是甜蜜的,如何理解這句話呢?老師引導,常人覺得淒涼,可能是因為什麼事?而此時的季老感到淒涼是因為什麼事?又因為什麼而感到甜蜜呢?

  季老感到淒涼是因為什麼事?

  在這裡,我設計了一處想象說話:

  透過想象說話,實現學生與文字深度對話,從而體會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然後深情朗讀,再次走進季老的心田。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就是將學生置身於課文之中,與作者息息相通,產生共鳴。真正體現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做到“簡約的內容、深入的對話”。

  基於以上對重點的突破,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較深的感觸,以讀帶講,其他日記內容。

  然後齊讀第一段和最後一自然段總結出季老對兩位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板書崇高敬意真摯愛慕。

  回顧以上環節,我力圖在探究閱讀的過程裡,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景,以關鍵詞為抓手,以中心句為核心,以文意兼得為目標,把讀貫穿於教學始終,以讀為本,這正是運用了語文教學最基本最簡便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昇華懷念母親

  出示閱讀連結我的中國心,學生先齊讀歌詞,然後跟著音樂唱。

  本環節透過動情的朗讀和放聲的歌唱,為學生和文字之間架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樑,以此激發學生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最後佈置作業

  讀寫結合,季羨林先生獨在異國他鄉,在淒冷的黑夜裡,望著滿天的繁星,他會想些什麼呢?請你課下寫下來。

  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髓,力圖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點明文章的中心,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總結: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我想透過以上“目標的簡明、環節的簡化、內容的簡約、方法的簡便”真正實現“簡單教語文,完全為學生,紮實促發展”。

  我的說課完畢,說課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懷念母親》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懷念母親》是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二組的第二篇課文。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二、【教學目標】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課文共分2課時,執教的是第1課時,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初讀課文,重點學習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方法目標:透過抓住重點語句,以讀為本,透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並創設情境,在場景的拓展中瞭解人物的內心情感。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逐步深刻感受到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之情。

  難點: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體會作者隱含的思想感情。

  四、【設計特色】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圍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聯絡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

  1、情景教學法:上課一開始,由“國寶”引出季羨林,課件出示:季羨林生平、主要經歷、主要的成就,以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讓學生默讀,交流感受,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基調,使學生儘快地融入到文字的探究中。

  2、朗讀感悟法:葉聖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指名讀、自由讀、齊讀等,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以讀代講的效果。課堂中,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字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控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悔恨之情。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並重,工具與人文共振”。

  3、資料拓展法:由於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讀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學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在七、八十歲寫的文章,實在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怎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的語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資料的拓展,來充實學生對作者理解的空白與間隙,搭起橋樑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課的匯入時呈現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進入第2自然段學習時補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還有作者腦海中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以及贍養母親的願望等等,一系列的資料補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實,學生理解更到位。

  《懷念母親》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懷念母親》是義務教育課標版第十一冊第二組的第二篇課文。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1、掌握“真摯、朦朧”等8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教學重、難點: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懷念母親、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影片《母親》歌曲《我的中國心》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我主要運用以讀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開頭並輔以情景教學法。課堂中,透過課件演示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字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的觸控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祖國、對母親的深摯的思念之情。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

  1、情景教學法:上課開始,播放《母親》影片,讓學生知道母愛的偉大,

  引出季羨林懷念母親。課件出示:季羨林,讓學生認識季羨林,揭示課題。在這節課的最後播放《我的中國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以讀代講法:”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範讀等,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代講的效果。

  三、說學法

  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法方面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圍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聯絡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將個別學習,小組學習,班級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影片匯入

  1、“母親”這是多麼親切地稱呼,多麼熟悉的字眼呀,讓我們來感受一下母愛的偉大。播放影片《母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海外遊子傾吐心聲思念母親的課文-----季羨林的《懷念母親》。板書課題,朗讀課題。

  設計意圖:影片中出現偉大的母愛,無私的母愛。以此匯入新課,易於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激發學生探究文字的慾望。同時,也為學生朗讀文字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2、課件出示:季羨林回憶以前學過的跟季羨林有關的課文。

  3、季老的許多文章裡都談到了母親,都表達了自己對母親強烈的思念情感。讓我們再讀課題,讀出“懷念”的情感。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學習本課的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

  1、思考:(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兩位母親?

  (2)作者對這兩位母親懷著怎樣的感情?

  (在自由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作者懷念的“母親”,一個是生身之母,一個是祖國母親。)

  2、學習生字詞,解決問題。

  3、聽課文錄音,糾正讀音。(提高學生對普通話的學習能力)

  設計意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透過朗讀課文,聽課文錄音,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點語句,品讀

  1、首先是作者對親生母親的感情,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

  出示課件:“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聯絡上下文,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迴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願望沒能實現。”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引導學生透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結束對身生母親的感情。

  2、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思念,這部分讓學生抓住難理解的語句,

  出示課件: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讓學生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從而體會作者對祖國無比熱愛和思念的情感。

  3、回憶以前學過的《遊子吟》。(加強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

  設計意圖: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應抓住契機進行適時的引導、點撥,梳理與歸納,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四)學習寫法,首尾呼應

  學生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母親的身份不同,對母親的懷念卻是永遠不變的,從而呼應文章開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真摯的情感。交流寫法特點。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做到在習作中會靈活運用,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同學們,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我們國家每年都有近四十萬中華兒女拋家離子,遠離家鄉,他們獨自承受骨肉分離,孤獨無依的痛苦。他們何曾不想孝敬雙親、享受天倫之樂?他們何曾不想回歸祖國、報效祖國?著名歌唱家張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國心》唱出了他們共同的心聲。

  2、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預設:聽完歌,學生談想法;並結合實際,在國慶節來臨之際,讓學生再暢談最想透過什麼方式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設計意圖:“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讓學生由讀到悟到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歷練語言、宣洩情感的時空,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從而引起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不斷加深,不斷昇華,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懷念母親》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懷念母親》是人教版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的酣暢淋漓。最後,作者呼應作文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文字的能力,能夠基本瞭解本文的主要內容,但是《懷念母親》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與學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遠,學生缺乏深刻的現實體驗,對情感的領悟可能不夠深入。因此,在新課前,我以“走近季羨林”為題介紹季羨林的成長過程,給學生讀他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為深入理解本文體驗情感做好鋪墊。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會讀8個生字,會寫“真摯,避免,朦朧”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理解課文內容,揣摩重點語句,從純真樸實的語言中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的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情感:體會作者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理解季羨林對兩個母親的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難點:能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思。

  五、說教學法

  朗讀體驗法、小組探究法、圈點勾畫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我會用洽談(談話)匯入新課:“同學們,母親,多麼神聖的呼喚,多麼聖潔的字眼,你們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自己的母親嗎?(可愛,美麗,勤勞)”我接著引導“是的,在我們心中,母親是最偉大的、至高無上的,著名作家季羨林的文章裡,就酣暢淋漓地體現著對母親的敬意和愛慕”(引出課題)

  課件出示季羨林生平及主要經歷及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經過默讀,接著說“那麼,本篇課文作者懷念的僅是生養他的母親嗎?讓我們走進《懷念母親》。”

  (這樣的匯入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又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讓學生讀,並在讀中悟,在這一環節,我將採用……

  在解決完生字詞後,再次讓學生通讀課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學生經過通讀可以從文中得出(作者有兩個母親,對這兩個母親有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愛慕)

  (三)深入研讀,體驗情感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研讀是深入地和文字對話,在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將採用談話法,向學生丟擲第一個問題:“文中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作者對親生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在此給學生3分鐘的思考時間,思考結束後,採用自主回答的方式,學生可能會找出一下句子進行回答“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引導學生練習練習上下文,感受作者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的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的迴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了。

  接下來引導學生透過有感情的朗讀相關句子,並從“食不下咽、抱終天之恨”等詞語感受作者因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的心情。

  語文教學中談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接著我繼續引發學生思考:“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十年如一日。後來,作者離開的祖國,到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留學,地域的距離能高割斷作者的懷念嗎?(相反這懷念又添了分量)”

  默讀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的懷念中,又增添了什麼?(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我繼續引發學生思考:“那麼文中有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並沒有割斷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有哪些地方又體現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在此採用探究法,讓學生…….

  (1)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的糊在人心頭。

  (2)我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引導學生從淒涼二字入手,進行想象說話:“想象季老為什麼“淒涼就是幸福”的呢”

  學生透過想象說話,深入體會到作者複雜的心情,“對祖國的熱愛和深深的思念”

  最後全班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母親的身份不同,對母親的懷念卻永遠不變的,從而呼應文章開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真摯的情感,並交流寫法特點。

  (四)拓展延伸,鞏固提高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你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有什麼話要說嗎。要求學生寫一寫(在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昇華了情感)

  (五)小結作業

  編筐編縷,貴在收口,對於小結部分,我會用提問形式引導學生與我共同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提出一個小問題:“同學們,透過本課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進行簡短的回顧後,引導學生總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讓我體驗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業:讀寫結合,季羨林先生獨在異國他鄉,在淒冷的黑夜裡,望著滿天的繁星,他會想些什麼呢?

  七、說板書設計

  懷念母親

  親生母親——悔恨

  祖國母親——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