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滿昆蟲的衣袋說課稿
[文字解讀]:《裝滿昆蟲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敘事性文章,文章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林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好奇,去抓一隻會唱歌的蟲子,結果很晚回家,引發了父母的一場虛驚;一件是法布林八九歲時去放鴨子,他利用這個時機在池塘邊的草叢裡觀察,採集了許多昆蟲,但父母卻不能理解他。通讀全文,既可以從通俗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林對昆蟲的興趣和喜愛,又可以透過語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薰陶。
因此,在學習這樣有情有趣的文章時,教者應該引領學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調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構與文字作者對話的空間,並期待透過與作者的對話,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認識作者眼中的偉大科學家法布林;二是需要營造師生與語言文字本身對話的氛圍,做到在文字中走個來回,既要和法布林一同體驗捉蟲的快樂與興奮,又要從法布林的身上得到更多的關於成長的啟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實在的師生對話的場景,需要師生在這些特定的、未知的場景中碰撞、交鋒、展示。
[教學目標、教、學法]
“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一內化過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閱讀感悟。”事實上,高年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已經能透過閱讀來理解、欣賞和評價文字,已經能夠藉助閱讀蒐集處理文字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正確的審美體驗。(《課程標準》語)再結合文字自身的特點,本課在教學時擬以朗讀為突破口,在朗讀中識字寫字(讀正確),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讀流利),在朗讀中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讀出感情)。
為此,可以將教學目標簡化為:1、能正確地朗讀課文,學會課文的9個生字,兩條綠線裡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2、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從小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有了明確集中的教學目標,無論是教師的引導,無論是學生的語言實踐,都應該依據文字的語言材料,有針對性地展開。在教學中,我力求透過實實在在的語言實踐引領學生入乎文字其內,又出乎文字其外。因此,本文的教學,可以分成三個步驟進行:第一課時,讀正確——走近法布林;第二課時,讀流利——走進法布林;讀出感情——走出法布林。整篇課文的教學可分成兩個課時進行:
[教學流程]:
一、讀正確——走近法布林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讀準字音,記清字形。
2、交流識字情況。
3、展示讀書情況,組織讀書交流、比賽。4、部分生字指導書寫。[如果說,文字是一個個鮮活的文字元號構成,那麼,實施正確地朗讀就是要透過自己的口,運用準確的語音、停頓和語調,把這些鮮活的`文字元號轉換成現實的有聲語言,從而完成書面符號的“語言化”。這既是學生接觸語言本身很重要的心智活動過程,又是在語言實踐中進行紮紮實實的字、詞、句的基本訓練過程。]
二、讀流利——走進法布林
1、靜讀文字,引導質疑。
重點討論:
課文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為題目?
2、瀏覽文字,組織交流。
①著迷————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
②迷戀————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③痴迷————這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把法布林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三、讀出感情——走出法布林
1、品讀,(法布林對昆蟲著迷的語段);
重要語句提示:
“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三天前————
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
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2、精讀文字,揭開“迷”底。3、延伸文字,拓展閱讀。
①關於法布林;
②關於《昆蟲記》。
[就《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而言,我期望透過閱讀課文,既讓學生感受到小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迷戀和痴迷,又讓學生與小法布林一起沉浸在昆蟲的世界,沉浸在美好的童年之中;既要引領學生在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與體驗,又要使學生在語文的實踐中有所感悟思考,得到思想啟迪。而這既是對學生理解文字難點、重點的合理分散,又是藉助閱讀實踐,對文字重難點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