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通用10篇)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1

評委老師,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大蘋果幼兒園的老師,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整點》,選自新教材大班探索求知。

  下面我將從設計思路、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活動準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次活動的認識和理解。

  一、設計思路

  我們的《綱要》中指出:數學教育應結合日常生活進行。

  時間是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我們的一日生活都要遵循時間的約束,才能有規律。在幼兒園,我們孩子們每天都要遵循各班的《一日活動安排》進行每天的活動。大班孩子馬上要進入小學了,在入學前,為孩子建立一定的時間觀念,讓幼兒瞭解時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學習認識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活動目標: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知識、能力和情感的目標:

  1、 學習認識整點的時間,提高幼兒的觀察力與判斷力。

  2、 透過小組合作,能按要求進行自主操作,並能用數字一一對應的表示錶盤上的時間。

  3、 培養幼兒認識時間的興趣,瞭解時間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三、活動重難點

  重點:透過引導幼兒觀察與判斷,讓幼兒熟練認識整點的時間。

  難點:能夠按照1:00——12:00的順序,將錶盤依次排序,並用數字一一對應的表示錶盤上的時間。

  四、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本次活動教師充當幼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激勵幼兒透過多種感知通道進行活動。因此我採用的教法有:

  1、 演示法:透過直觀形象的撥動鐘錶時針,讓幼兒觀察1:00——12:00的時針和分針的位置。

  2、 提問法: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求知。

  3、 分組操作法:讓幼兒透過對學具的操作,鞏固認讀整點,並能用相對應的數字表示,也加強了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

  4、 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學習方法了,數學活動本身就是一門比較抽象,枯燥的學科,所以,在活動的最後一環節,我引用"老狼老狼幾點了"的經典遊戲,稍加改編,透過遊戲對所學知識的複習和檢驗。

  五、學法

  整個活動過程中,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變"我要學",創造條件讓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充分調動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跟隨活動程序主動探究學習。因此,本活動的學法有:

  1、觀察法:觀察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引導孩子們學會觀察才能在生活中活動中有所發現。在本節活動中,我在基本部分的第一步,引導孩子透過觀察1:00——12:00的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得出結論: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向數字幾即為幾點。

  2、談話法:談話不僅能增強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老師瞭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掌握情況,進而進行適時教育。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引用談話法,瞭解幼兒的已有經驗,透過談話,讓幼兒瞭解時間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激勵幼兒認識時間的興趣。

  3、操作法:幼兒透過對教具的操作,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鞏固。

  4、遊戲法:陶行知老先生說:"做種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幼兒在活動中用遊戲調節學習形式,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六、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瞭解、認識時鐘的基本結構,能辨認時針、分針、秒針。

  物質準備:可撥動的鐘表、幼兒操作袋(1:00——12:00的錶盤各一個,1:00——12:00的數字卡片個一張)每組一袋

  場地準備:將桌椅擺放分為四組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在一次"報名小站"活動中,幼兒從1開始報數一直到40,為了配合接下來的律動表演,擴大活動空間,我說:"請單數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問我:"老師,什麼是單數?"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而認識單雙數是幼兒園大班上學期的數學內容之一,數學活動本身就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在教學中容易枯燥乏味,影響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而《綱要》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會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這一精神指導下,我構思了本次認識單雙數的活動內容,確立了基本目標:

  1、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

  2、培養思考、歸納及探索能力;

  3、鍛鍊大肌肉的活動能力。

  根據目標,我把重點定位於幼兒在親身操作中,能掌握10以內任意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活動難點是:幼兒能根據排序規律,歸納出20以內單雙數的排列規律。

  我班幼兒的求知慾特別旺盛,為了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各種感官的參與,我準備了以下材料:恐龍10個、布袋一個、幼兒操作卡人手一份、跳格子1—20兩套、數字卡1—20、教師示範圖片一張。

  二、說教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遊戲是每個孩子都感興趣的活動。為了使幼兒輕鬆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概念,我採用了遊戲法:恐龍是幼兒喜歡談論的話題,而我班正進行恐龍這一主題,所以讓幼兒為小恐龍兩個一組排隊時,孩子們非常踴躍,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興趣,使他們能主動、自願加入到活動中,成為活動的主人。

  我還運用了操作法,讓幼兒透過親自動手操作直觀教具:小動物是幼兒十分感興趣的,因此準備了許多小動物卡片,讓幼兒給小動物兩個兩個排隊,從而發現有的動物找到了朋友(2個小動物一對),有的沒有找到朋友(單出來一個)。這樣使幼兒大膽、主動地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獲得單雙數經驗,真正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我班幼兒有過探究螃蟹、汽車、超市的經驗,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以鼓勵為主,引導幼兒在操作中感知小動物排隊的規律是一個單出來,一個組成對,一個單出來……接著,我又提供數卡和20個圓點卡,請幼兒找出20以內的單雙數。整個過程層層深入,先認識單雙數,再探索規律,後瞭解20以內的單雙數,使幼兒在攻破難關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這也契合了《綱要》中關於教師應成為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理念。

  此外,我還運用了歸納法,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概括,得出單雙數的含義,這種方法能幫助幼兒理解比較複雜的數學概念,提高幼兒的概括能力。

  大班幼兒已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因此我還運用了賞識激勵法。幼兒每回答完一個問題,我及時給予肯定,對於回答錯誤的幼兒我給予這樣的評價:你的聲音真響亮、你站的真直、你真勇敢……面向了全體,照顧了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都充滿信心。

  三、說教學程式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我採用了由易到難,環環緊扣的方法組織本次活動。

  (一)、摸口袋,引起興趣。

  《魔笛》是幼兒喜歡的動畫片,因此,我以神秘的口吻問:"你們看,這是魔法師的口袋,裡面會藏些什麼呢?"孩子們都爭著搶著想來摸口袋,一下就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運用幼兒最喜歡的恐龍來複習10以內的數數,幼兒能開心、認真地進行點數。結合幼兒做操、散步時兩人一對手拉手的日常生活經驗,我創設了問題情境:恐龍要過山洞了,一次只能過兩隻恐龍,請幼兒來為恐龍兩個兩個排好隊,為後面的單雙數學習留下伏筆,使數學活動由枯燥變得生動有趣。

  (二)、幼兒探索操作。

  "實踐出真知",幼兒自己探索發現的答案,對幼兒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首先我採用了講解示範法,讓幼兒先觀察:小動物是怎樣排列的?(豎排從1到10)及點數每一列動物的數量。還請兩名幼兒為小動物排隊,第一名幼兒給3只小兔排隊,他按照我的預想完成了;第二名幼兒為5只小狗排隊,他將上面兩隻小狗圈在一起,又將下面兩隻小狗圈在一起,中間的一隻單出來,這樣不利於全體幼兒一目瞭然地進行觀察。於是我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圈才不至於將某個小動物落下?幼兒說出了從上往下圈和從下往上圈,這樣幼兒知道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我馬上給他們投放了有數字1——10和相等數量的小動物卡片,讓他們操作,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和經驗。

  (三)、學習單雙數概念。

  此環節運用了自由探索的觀察法,請幼兒說出自己的操作結果:都找到對的有哪些動物?它們的數量是多少?有一隻單出來沒找到對的是哪些動物?它們的數量是多少?組織幼兒相互討論,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幼兒學會了交流。當我請幼兒將單出來的動物與相應的數字圈起來時,出現了問題:個別幼兒將數字1——10都圈了起來。"解決問題應該是數學課程的中心",我請幼兒進行小組討論,並請每組選出一位組長來彙報自己組的討論結果,一組說:"圈一個單出來的,下一個用手遮住,再圈下一個。"另一組說:"將單出來的'動物和數字一起連起來……"我和孩子一起分析大家的發言,同時對出錯的幼兒進行了單獨講解和指導。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出單雙數的含義,這樣一來加深了幼兒對單雙數的理解,使幼兒的數理邏輯智慧得到了發展。

  (四)、找規律。

  這是活動的一個難點。先請幼兒看圖說出單數有哪些,雙數有哪些,再看圖說出某個數字是單數還是雙數。根據幼兒思維由形象到抽象的特點,我將圖片換成數字卡,讓幼兒指認單雙數,為的就是能引導幼兒自然的得出單雙數的排列規律。結果是幼兒能說出20以內單數有1、3、5……19,雙數有2、4、6……20,但離開圖片隨便問7是單數還是雙數……,幼兒出錯很多。教師要給幼兒出錯的權利,並把幼兒的錯誤作為他們思維和認識水平的線索。幼兒出錯時,教師不要為了得到正確答案而追問幼兒,因為追問會使幼兒變的謹小慎微,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我沒有緊追答案,而是請全體幼兒集體來改錯。

  (五)、遊戲:跳格子。

  杜威說過:遊戲就像一個"糖衣",讓幼兒在"糖衣"中誘惑,一下把原來難以下嚥的"苦藥"吞嚥下去。此體育遊戲是一個檢驗活動,在得出單雙數排列規律的基礎上,幼兒"跳出"單雙數。遊戲中幼兒必須遵守規則和互相謙讓,從而使幼兒的人際交往智慧得到提高,身體運動智慧也得到了發展。

  四、說活動反思

  1、整個活動條理清楚,結合幼兒日常生活經驗來學習單雙數。並運用觀察法、歸納法、操作法、遊戲法、賞識激勵法,特別是操作法的運用,是突破重難點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法。因為在操作中,能引起幼兒思維的積極探索,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操作結果,達到了幫助幼兒整理經驗、明確概念的目的。

  2、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為小恐龍、小動物排隊,幼兒表現出高昂的情緒。教具的運用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幼兒付出智力上的努力能獨立完成的。在操作中,幼兒能自己開動腦筋探索知識,獲得經驗,並運用各種感官參與,多種智慧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3、難點的達成不理想。首先,教師在操作上不夠熟練和利索,使幼兒的思維限於不連貫性;再次,幼兒總結20以內單雙數排列規律時,時間較倉促,方法單一,造成幼兒的不理解,教具的投放種類還應該再多一些。怎樣才能讓幼兒準確地掌握任意一個數是單數還是雙數?這是我下一步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本次活動以遊戲開始,在遊戲中收尾,整個活動貫穿於一系列動靜交替的遊戲中,並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和恐龍主題,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單雙數。豐富多采的形式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起來,讓幼兒更容易接受,更喜歡學習。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為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透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透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圖形的二次分類”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不能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而且由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的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透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三、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圖形二次分類”的規律特徵。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透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關係,並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透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徵的邏輯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徵,體驗包含關係,學習二次分類。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數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於是,在一開始,我就將問題丟擲來,“如何將這麼多混在一起的圖形分出來,你們認為可以用什麼方法?”從第一、第二環節的逐步加深,到最後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徵分類,將重點慢慢消化吸收;接著,就是如何將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驗;那麼,難點是“如何讓幼兒理解包含關係”。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幼兒自己先想辦法分類;具體操作;

  2、教師示範引導,幫助幼兒瞭解二次分類的基本特徵:按某一特徵分類後,接著按另一特徵對已經分好的兩類圖形,再做一次分類。

  這裡,我準備用積木演示,首先,我將紅、黃兩種不同的三角形、圓柱形、長方形的積木混在一起,接著請小朋友幫我分成兩類(那麼,顏色只有兩種,而圖形卻有三種,小朋友就會按顏色先分為兩組)然後,我再請小朋友對其中的一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會按圖形來分類了)

  3、幼兒再次操作

  4、經驗遷移: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

  “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小朋友一般會先分男女,接著就會按高矮、衣服、頭髮等來進行第二層的分類)

  四、活動準備

  1、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2、各種積木

  五、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嘗試操作法、語言討論法和遊戲法

  1、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各種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讓幼兒透過自己動手擺弄後,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並進行經驗歸納。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開始時,我就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麼方法分類,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這樣,透過不斷的交流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遊戲法:透過“看誰舉得快”的遊戲,進一步使幼兒透過競爭性的遊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遊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先觀察,再嘗試找出最好的分類方法,引導能力弱的幼兒在逐個嘗試後,得出二次分類的特徵。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作為幼兒大班的學習內容--排序。排序這部分知識已經安排學習過大小、粗細的教學內容,在這基礎上再繼續學習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教材要求讓幼兒透過觀察、操作進行自主發現其規律特徵。

  2、教學目標分析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對教材要求的瞭解,我擬定了這節課的活動目標為:

  (1)過操作活動,學習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繼續排序。

  (2)提高幼兒的判斷、推理能力及動手能力,感受活動的快樂。

  3、教學重難點分析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認為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懂得發現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而教學難點是讓幼兒會畫出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

  二、說教法和學法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採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引入法:

  課堂上透過生動的談話、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2、觀察法:

  活動中透過安排幼兒觀察兩種範例圖,引導幼兒發現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建構知識系統。

  3、自主探索法:

  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透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計程車製作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一)、整體思路意圖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在幼兒學習按大小、精細的規律特徵排序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整節課教學設計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情境為主線、活動為梳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透過"小品表演"、"觀察圖形"、"動手畫圖"、"製作頭飾"等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幼兒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幼兒的積極性、主體性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保護幼兒的意見,開發幼兒的創造力,鼓勵幼兒善於發現與眾不同的現象。

  (二)、教學方案

  1、以淡話的形式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小品表演)

  2、學習發現有規律的排序。

  (1)引導幼兒學習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

  出示範例圖: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案的排序規律。

  (2)完成的排序掛圖,與幼兒一起尋找掛圖中的排序規律。

  (3)幼兒動手操作,按順序有規律進行繼續排序,教師觀察、指導。

  3、製作頭飾

  (1)提供材料,讓幼兒為自己設計一個頭飾,要求幼兒要按一定順序有規律的排序。

  (2)幼兒動手操作,鼓勵幼兒和別人做的不一樣。

  4、活動延伸讓幼兒用實物,按一定的順序有規律的排序。

  四、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匯入,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且我根據;幼兒的學習的現實起點,直接了出示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的掛圖,然後讓幼兒觀察尋找圖中的規律,順著幼兒的"學"來"導",在"導"中讓幼兒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圖形,建立知識表象使幼兒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相信課堂能夠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舞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幼兒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課中我設計"製作頭飾",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體驗和鞏固,一定會加深了幼兒對排序的認識,又培養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的知識,還會培養了幼兒創新的能力。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5

  一、分析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無直觀形象是較為抽象的,因此,我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7:30入園,4:3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為其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為:

  1.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叫出名稱,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

  2 、使幼兒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3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為此,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鍾,讓幼兒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在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標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四、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鍾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鍾各兩隻,幼兒人手一隻鍾,實物中一隻。

  五、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二)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木偶小兔,以小兔開了家鐘錶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食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三)基本部分

  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看,鐘面上有什麼?”“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12個數字是怎麼排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

  2.認識整點、半點,瞭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發現這三隻鐘有什麼秘密?”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著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透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3.看圖撥時間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請幼兒看幾張照片,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運用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透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使活動滲入了常規習慣的培養。

  (四)結束部分:評聰明娃娃

  在每組中評出一個聰明娃娃,再到戶外跳舞祝賀他們,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六、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可向幼兒叫介紹多種鍾、表及國內外有關鐘錶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的詞彙:如遊戲時間,5點種到了,下班了……

  3.教室可設定時鐘,以及請家長配合提醒幼兒按作息時間活動,如:起床、進餐等,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

  排序,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排序:服裝花紋上的排序、皮包上圖案的排序、飾品排列上的排序、環境裝飾上的排序、物品包裝上的排序、公園中花草種植的排序……這些有規律的排序帶給我們生活中的美。孩子們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識地會發現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現象。如:吃飯的碗和盤子周邊的漂亮的花邊;裙子袖口和裙邊的花邊;衛生間瓷磚排列的圖案……而我們教師正是孩子發現、運用和創造這種有規律的美的引導者。

  幼兒學習排序可以為幼兒建立初淺的數學概念做好準備。幼兒學習排序,可以按物體量的差異排序,也可以按物體的某一特徵或者規律排列順序。大班幼兒已經積累和建立了有關物體在顏色、形體和數量等特徵差異排序的數學經驗,可以更進一步地學習按照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和可逆性的關係。新《綱要》提出"在幼兒的生活中進行數學的學習",讓幼兒在生活中學數學、玩數學、用數學,教師引導幼兒在遊戲和玩樂中初步接受和學習有規律的排序,並鼓勵幼兒將之應用於生活。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並結合《綱要》精神,我為幼兒選擇的教學活動為"按物體的特定規律排序",並設定在大班第二學期進行。

  二、說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2)增強幼兒對排序操作活動的興趣,逐步發展幼兒的思維、觀察、比較和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

  分析:

  目標(1)為認知目標,重在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其中發現和學習物體遞增遞減的排序規律是本次活動的新知識點,也是難點部分。

  目標(2)是能力和情感目標,重在激發幼兒對排序活動的興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排序能力。

  三、說重難點

  重點: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難點:引導幼兒發現遞增遞減的排序規律,並學習排序。

  為了解決重難點,我以佈置新家為切入點,準備了各種形象、有趣的教具。透過各種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動的操作,讓幼兒學習排序並激發幼兒對排序活動的興趣。大班的幼兒喜歡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操作,在活動中藉助一些啟發性的、具有探索性的問題,讓幼兒自主探索排序的方法,從中找到排序的規律。

  四、說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已經有按照物體某一特徵規律進行排序的經驗:如按照物體的顏色規律的排序、長短規律、寬窄規律、高矮規律的排序等等。

  2、物質準備:新家藍圖,幼兒分組操作材料:鋪地磚(藍白泡沫毯)、串彩鏈(長短寬窄顏色不同的長條手工紙)、圍圍牆(四種顏色的炮彈玩具)、種樹(高矮品種不同的樹)遞增遞減排序示範卡片三張、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圖樣、黑白方塊若干。

  五、說活動過程

  1、第一環節:教師出示新家的藍圖,提出今天活動的要求。直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第二環節:教師介紹裝修的材料,提出裝修的要求。幼兒自主探索物體簡單的排序規律,進行分組操作。

  ⑴鋪地磚:按照藍白顏色變化規律排序。

  ⑵圍圍牆:按照炮彈顏色及節數規律排序。

  ⑶做彩鏈:根據紙條長短、寬窄、顏色的不同有規律串彩鏈。

  ⑷種樹:按照樹的形狀、高矮不同規律排序。

  在這一個環節中,可以讓幼兒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活動材料進行操作,這也便於教師的分層指導及因材施教。在幼兒的自主操作、同伴間的探索交流和師生的共同小結的活動中,重點目標的第一層次得以解決。

  3、第三環節:教師出示三張遞增、遞減規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變,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變,小花逐一減少;卡片3:蝴蝶逐一減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兒透過觀察、比較,發現圖形遞增、遞減排序的規律。然後幼兒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學習按物體數量的遞增和遞減的規律排序。在這一個環節中,透過觀察、比較、發現、操作等方法解決了重難點目標,這訓練了幼兒進行初步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4、第四環節:欣賞黑白序列,教師出示黑白序列,讓幼兒觀察尋找序列中黑白兩色是以幾個為一組進行排列,知道黑白兩色也可組成許許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勵幼兒設計運用已有的排序知識設計一條"黑白配"小毛巾。幼兒介紹自己設計的"黑白配"小毛巾,說明排序規律。這一環節透過欣賞、觀察分析、和設計表述等方法,使活動的重難點目標得以突破提升。

  5、活動延伸:觀察家裡、大自然中具有規律的排序現象,讓幼兒互相交流。讓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生活,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滲透到生活情景之中並進行再運用,有利於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促進其創造能力的發展。

  六、說教法學法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採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引入法:

  課堂上透過生動的談話、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2、觀察法:

  活動中透過安排幼兒觀察兩種範例圖,引導幼兒發現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建構知識系統。

  3、自主探索法:

  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透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計程車製作過程。

  4、說亮點

  首先,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他們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以佈置新家引題,讓孩子作為幼兒園的小主人佈置新家,因為孩子都有參與裝修自己的家的經驗,所以孩子的興趣很快被激發。羅傑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才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

  其次,教師注重在引發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學習新的知識點。在活動中,幼兒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發幼兒的已有經驗,幼兒按照顏色、數量、長短、寬窄、高矮等特徵進行排序,幼兒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識。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幼兒尋找操作材料的過程,並視之是數學思維的過程。讓幼兒在排序操作中,從眾多複雜多樣的材料中篩選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體現了數學知識自身的嚴密性和關係變化的複雜性,並培養了幼兒思維的準確性與變通性。

  最後,創設開展多種排序活動,幫助幼兒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綜合了顏色規律的排序、長短規律、寬窄規律、高矮規律、數量的遞增遞減規律的排序,幫助幼兒從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舉一反三的教學作用。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規律排序。活動的過程能兼顧全體幼兒的需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和進步的體驗。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透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他們觀察、思維、運算能力。

  2、學會根據兩個骰面上的點數說出相應的答數,並會一一對應擺放棋子。

  3、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遊戲活動使孩子認識到數與棋類的關係。

  4、透過幼兒操作、探索、親自嘗試,提到孩子們競爭意識。

  教學準備:

  大骰子兩個、五角星若干、各類遊戲棋若干、小骰子若干。

  教學過程:

  一、看骰子。

  1、小朋友看一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東西?(小骰子)你在哪見過?

  2、我們一起來看看骰子有幾個面組成?每個面上的圓點都一樣嗎?(每人一個)

  二、玩骰子。

  1、老師拿出一個大骰子輕輕的擲在地上,請小朋友看看是幾點?是怎麼看的?(看骰子應該看最上面)。

  2、老師把兩個大骰子一起輕輕的擲在地上請小朋友看看是幾點?(是把兩個骰面上的圓點和在一起數出來)。

  3、老師示範寫出合成式,並告訴幼兒幾和幾合在一起是多少。4+5=9

  4、瞭解合成式的概念,請一個小朋友來像老師一樣擲骰子,二位小朋友上來書寫合成式,大家檢查他寫的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獎勵一顆五角星。

  5、自由組合,分四組合作擲骰子和記錄合成式,教師巡迴指導。完成後,交是把它貼在黑板上讓全體孩子們檢查書寫是否正確。並用五角星做以鼓勵。

  三、玩棋子。

  1、今天,我們學會了兩個骰子來算數,本領真大,每組還獲得了五角星,為小組爭光,現在我們大家是使用這種特殊的方法來玩棋子好嗎?

  2、想想用這種特殊方法玩棋子有什麼優點嗎?(棋子可以做快些、平時下課時可以多走幾次棋、學會了算數)。

  3、說說遊戲規則:按先後順序走,合起來是數字6了就可以多拋一次多玩一次,誰先到終點誰就是贏家,還可以獲得一顆星——

  4、幼兒遊戲,合作互相參與,教師給於一定的指導。

  5、結束。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8

  設計意圖:

  本學期,大班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數的分合和10以內數的加減了,針對孩子們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邏輯思維幾乎沒有的情況,我將數學的學習融入故事、圖片、遊戲等活動中,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孩子們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得輕鬆自如,教學目標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我的設計思路如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評指正。

  教學目標:

  複習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礎上,學習5的加減.

  進一步理解加減的實際意義,會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加減問題.

  能根據分合式說出加減法算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加減法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中的加減法問題.

  教學準備:

  背景圖一幅,活動動物卡片(小兔子5只),5的加減算式23=532=5

  5-2=35-3=2,5的分合式.幼兒書寫用具.

  一、複習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請幼兒認讀。

  2.遊戲:碰球(複習5的分合)

  師:嘿嘿嘿,我的1球碰幾球?生: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1起來是5。(依次說完5的分合)

  二、;新授5的加減。

  A1.出示背景圖,老師邊操作邊講解:草地上先跳來了2只小兔子,又跳來了3只小兔子,現在,草地上一共有幾隻小兔子?

  2.指定幼兒回答。

  3.啟發幼兒說出用什麼方法算出來的?

  4.請幼兒口頭說出算式。

  5.老師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兒齊聲讀算式。(23=5)

  6.提問:如果草地上先跳來3只兔子,後跳來2只兔子,應該怎樣說出算式?

  7.請一名幼兒說出相關的算式(32=5)

  8.比較兩道加法算式的異同。

  9.拓展練習:89=17&98=?

  B1.老師再次出示背景圖,操作並講解:草地上的5只小兔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現在草地上有幾隻兔子?

  2.指定幼兒回答並說出用什麼方法算出來的?

  3.請幼兒口頭說出算式。

  4.老師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兒齊聲讀算式。(5-2=3)

  5.提問:如果先跳走了3只兔子,還剩下幾隻兔子?

  6.請幼兒交流、討論並回答。(5-3=2)

  7.比較兩道減法算式的異同。

  C遊戲:你問我答

  師:小朋友,我問你,23=?生:╳老師,告訴你23=5

  依次說完所有的算式。遊戲熟悉後,可以讓孩子們互相提問回答,鞏固加減法計算.

  D搶答:看誰最快?

  老師準備一些口頭的加減法應用題,師讀生搶答,比一比,誰最快?例如:河裡游來了3只鴨子,又游來了2只鴨子,一共有幾隻鴨子?(答得多又對的為勝,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勵)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9

  一、說幼兒、說設計意圖: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為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於探索的狀態。他們在遊戲的時候,常常會分不清左右,對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為了引導孩子能夠清楚區分左右,特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

  二、說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實際需要、發展能力為基礎,又要根據《綱要》的有關精神。本次活動內容的選擇首先是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目標的要求,即“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利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科學目標的定位使我們強烈地感到:“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與和諧相處。

  二是考慮幼兒實際能力和發展需要。本班幼兒對空間方位感知經驗不一樣,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內容的設計上儘可能考慮到寓教於樂中。這樣就能讓幼兒在積極的遊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目標:

  在確定活動目標時,我的預設目標從幼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進行考慮的,因此,此次活動的目標我預設為:

  1、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會向左和右移動。

  2、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3、初步感知參照物的不同所帶來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遊戲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法,我介紹這兩種方法。

  (1)遊戲法: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歡愉的氣氛中參與、體驗、感受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因此,活動中我儘可能地將學習的內容轉化為遊戲的形式,如一開始,我就採用與幼兒玩肢體遊戲進行引入,讓幼兒在遊戲中不知不覺中有了“左”、“右”的空間概念經驗。

  (2)賞識激勵法:

  人需要賞識,作為孩子更不例外。他們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有發展前途,以為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因此在每次的遊戲過程中,教師都以激勵鼓勵的方法請幼兒參與,在參加完遊戲之後有相應的反應,若幼兒有錯也給幼兒改錯的機會,讓幼兒大膽嘗試,但不挫傷孩子的自尊。

  五、說活動的組織過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把此次活動分為四個環節。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動第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幼兒尋找自己身體左右關係的“好朋友”的遊戲,幼兒玩的慾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幼兒很有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訴老師和同伴,這樣,幼兒不僅主動地與同伴交流了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同時也加深了對“左、右”空間方位的認識。

  (二)遊戲中辨別左右。

  這是鞏固第一環節中接觸到的對左右的區分,讓幼兒一起感知左右。

  (三) 感知參照物的不同,左右邊的方向也變了。

  此環節在設計過程中是讓幼兒在原有對左右的認知水平上有一個提高,落實第二個目標。

  (四)結束:聯絡生活,應用左右。

  此環節是讓幼兒利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幼兒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兒的學習程度如何。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要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在“我會分”這個數學活動中,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等分”的方法。因為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透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透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常常會提出“這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問題,他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而且由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透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三、說目標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等分的方法。我把本次活動目標設定為:

  1、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二份、四份,體驗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2、探索用不同的方法等分一個物體,發展觀察力、創造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線繩一段,長方形、正方形紙各一張。

  2、幼兒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包括:細繩(或毛線),剪刀,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紙各若干。

  3、方形麵包片,圓形蛋糕,橡皮泥,桔子,黃瓜段,番茄,塑膠專用刀。

  4、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引導幼兒學習二等分。

  (1)出示一根繩子,請幼兒想一想,這根繩子要分成一樣長的兩段,應該怎樣分。請幼兒動手分。

  ①幼兒操作,教師巡視,鼓勵幼兒積極動手,重點強調要分成一樣長,讓幼兒探索發現從摺痕處剪,才是正確方法。

  ②教師小結:像這樣把細繩分成相等的兩份叫二等分,等分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的一半。

  (2)出示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紙片,引導幼兒嘗試將它們分成兩份。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發現有不同的分法應積極鼓勵。

  (3)討論: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紙分成二等分各有幾種不同的分法?(正方形3種,圓形1種,長方形3種)

  (4)啟發幼兒想辦法驗證分出的兩份一樣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的一半。

  師:你們是怎麼分的?分出的兩份一樣大嗎?分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的多少?分出來的兩份合起來會怎麼樣?

  教師小結:分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的一半。二等分就是把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二份。把分開的兩份合起來會變成原來的圖形。

  2、出示實物,引導幼兒學習四等分。

  (1)出示正方形,請幼兒想一想,這個正方形要分成一樣大的四份,應該怎樣分?請幼兒動手分。

  教師小結:四等分就是把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四份。(教師演示)

  (2)出示圓形、長方形紙片和繩子,引導幼兒嘗試將它們分成四份。

  (3)討論:圓形、長方形紙繩子分成四份有幾種不同分法?

  小結:圓形1種,長方形3種,繩子1種。

  (4)啟發幼兒想辦法驗證分出的四份一樣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的四份之一。

  3、幼兒分組操作:《兩個好朋友》、《分圖形》、各種食物學具,教師個別指導。

  4、活動評價。

  鞏固二等分、四等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