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本課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本課有六幅圖,與六段話中相對應:第一幅圖畫的是沒有長腿的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第二幅畫的是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在詢問鯉魚阿姨。第三幅圖畫的是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錯將烏龜認做媽媽。第四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尾巴變短了,找到了青蛙媽媽。後兩幅講小蝌蚪已經長成青蛙,跳上荷葉,並和媽媽一起捉害蟲。課文對每幅圖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青蛙生長的特點,懂得要保護青蛙和小蝌蚪。
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認真觀察圖畫,並透過朗讀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說學生:
學生對這課的內容是十分感興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長過程的學生並不多,因此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充分感知課文,利用課件吸引學生。同時,本課篇幅較長,又是第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所以,指導學生的朗讀,特別是讓後進生朗讀好課文,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說設計:
(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用一則謎底是青蛙的謎語匯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頭飾,讓生形象感知兩者的差異;然後請生提問,看看有什麼問題要問它們。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朗讀看圖,整體感知。
1、讓學生準備讀文:先說說遇到不會認的字怎麼辦,再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這樣可以避免生因畏難而不讀。
2、範讀課文(可由師範讀,也可由在自由讀中表現出的讀得很好的孩子來範讀。)學生再讀,標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讀,正音。
4、指名接讀課文,注意翹舌音和後鼻音的正音。教讀長句。
(三)自主識字。
1、小組內自主識字,比方法,比識字量。
2、檢查自學。注意鞏固翹舌音和後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揚愛動腦筋的同學。
3、用生字說詞。
(四)看圖說話,精讀課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樣子和“快活”理解。結合圖片和自編動作來感受體會,讀好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細看圖後抓住小蝌蚪的變化和相近的句式,從扶到放讓學生學著自學。在朗讀練習中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並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學習中選擇了青蛙捕捉害蟲的科普錄影,播放,使學生透過真切可感的情境,瞭解青蛙捕捉害蟲的本領和可怕的害蟲形態以及少先隊員打著紅旗保護青蛙的活動,從而把保護青蛙這一認識水平深化為高尚的道德品質。
4、讓生利用課件和板畫小結青蛙的生長過程。全文分角色朗讀和表演,昇華感情。
(五)指導寫字。
“變”字注意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兩點的方向。“變、條”兩字都要注意上下兩部分大小比例恰當。
其餘四字交給學生自學。最後比賽
說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長出兩條後腿 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 變成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小蝌蚪找媽媽》這一活動中的"小蝌蚪"、"青蛙"作為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傢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指南》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大班幼兒會有條理細緻的觀察動物的形態特徵,也很會用語言及繪畫的形式表達動物的外形。而且他們已經聽過了相關的故事,歌曲,對《小蝌蚪找媽媽》故事很感興趣,如果透過"認識故事--想象發展--創作繪畫"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這樣不但可以延續幼兒的興趣,想象力的發展,還可以結合課題,發展幼兒在童話閱讀中表現力的發展。
二、說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繪畫連環畫的技能,能根據故事內容合理的分配畫面主要動物的位置和大小,並表現出情景中動物對話時面對面的動態。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基礎上,根據故事線索創編出新的故事內容。
3、鼓勵幼兒交流協商,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連環畫。
三、說重點和難點:
大班幼兒在繪畫個體動物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了,但是孩子們才創設情境時,繪畫出的動物也都是個體的,在畫面中缺乏交流,對此我把培養幼兒繪畫連環畫的技能,能根據故事內容合理的分配畫面主要動物的位置和大小,並表現出情景中動物對話時面對面的動態。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透過圖片的對比放大,讓幼兒瞭解情景繪畫時,要加強畫面中主體物的聯絡。此外我還將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基礎上,根據故事線索創編出新的故事內容。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幼兒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經驗的枷鎖,大部分幼兒都會照搬經驗回憶,而不願動腦筋創新。對此我將透過提示引導的方式拋磚引玉,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
四、說經驗準備:
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圖書中的故事動物的個體形態及主要線索"如:大眼睛,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等。
五、說教具及材料準備:
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獨立動物若干和故事情節的背景圖若干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線筆,油畫棒,襯板。
六、說活動過程:
1、以課件匯入課題,引導幼兒回憶故事主要情節。
出示青蛙媽媽,丟擲問題:"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媽媽,看看它是誰的媽媽?"以此來引出本次活動。
教師說:"昨天我們聽了《小蝌蚪找媽媽》故事,小蝌蚪們都遇到了哪些媽媽呢?"教師邊演示ppt,邊引導幼兒回憶故事主要線索"大眼睛,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為創編故事做準備。
用ppt排列出金魚,烏龜,白鵝說的特徵,引導幼兒根據特徵猜想類似的動物,創編新的故事情節(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提醒和幫助)。
2、瞭解連環畫的情節性,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中小蝌蚪與其他幾隻動物的交流是面對面的。
教師說:"連環畫真好看,我們也來畫一畫《小蝌蚪找媽媽》好嗎?"教師再透過語言引導說:"那你們發現這個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動物是怎麼交流的嗎?"(教師演示ppt,放大畫面,引導幼兒觀察出它們是面對面交流的)3、教師示範,引導幼兒瞭解畫面的佈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圖和獨立的動物卡片。
教師說:"連環畫要注意點什麼呢?老師這有一個小池塘,一群小蝌蚪,兩隻鴨媽媽,誰來擺一擺,要怎樣放在畫面中。"透過此環節複習鞏固知識點:動物交流時要面對面。
再用同樣的方法出示三條不同大小的金魚,讓幼兒來擺放,以此來了解畫面中的動物大小要適中。
4、幼兒繪畫,體驗創作的樂趣。
教師提出要求,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選擇的畫面來繪畫故事情節,故事內容可以自己創新,根據線索要求繪畫出不同的動物。老師巡迴觀察,適時的加以指導:
(1)小蝌蚪整體遊動的`方向是一致的。
(2)每個人要確認自己繪畫的畫面中,小蝌蚪遇到物件的特徵是什麼。
(3)要求幼兒保持畫面和桌面及周圍環境的整潔。
5、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
請小朋友們把自己畫出來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貼到教室的展板上,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按順序排列好。
老師帶領幼兒一起欣賞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創作經驗,說說哪組繪畫的連環畫故事有創新,最精彩。然後,教師結合動物的動態和整體畫面的佈局進行適當的鼓勵和點評。最後誇誇自己能幹的小手。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六、活動延伸:
在接下來有關"春天在哪裡"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師生共同佈置的"小蝌蚪找媽媽"的主題板塊,複習有關故事、歌曲,學做"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遊戲。並且可以請幼兒繼續創編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圖根據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袋”等14個生字,會寫“兩、就”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3、做到不懂就問,增強愛動物、愛科學的意識。
4、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識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理解烏龜為什麼不是小蝌蚪的媽媽。
三、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讀的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建立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法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朗讀感悟,個性展示的方法。讓學生藉助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讀訓練中培養語感,展示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學生的興趣,並透過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全文,感知內容 整體感知是學好課文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學生看課件聽範讀課文,學生透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範讀,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
(三)識字教學。
我採用兒童的語言,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注重培養識字興趣和培養好的識字習慣,循循漸進,教會學生學習多種識字方法,掌握規律,主動識字。
(四)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麼?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思考:小蝌蚪怎麼想起要找媽媽?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透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4、學習後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小蝌蚪變成青蛙後,跟著媽媽去幹什麼了?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於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五)、板書設計 針對低年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的板書設計採用圖片的形式,再現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起到了以圖引趣、以趣學文的作用。
六、總結
大千世界,無所不有。大自然無窮的奧秘等待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小蝌蚪找媽媽》一課語句淺顯易懂,趣味性強。我運用了相應的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的同時,實現知識與能力、創新與實踐的巧妙融合,達到寓德育於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的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
這是一篇語言活潑、生動有趣的看圖學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來敘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教學時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文字教材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給學生最直觀、最生動、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慾,培養學習興趣。
結合本課的特點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理解課文內容及文中重點詞語,理清課文條理,弄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指導學生看懂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採用不同形式的自讀、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激發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我將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瞭解青蛙生長過程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整合點診斷及利用資訊科技手段解決整合點的方法:
在教學“激趣匯入,創設情境”這一環節時,根據一年級孩子形象思維活躍的特點,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在池塘裡游來游去的動畫並設下懸念: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它長的什麼樣?這是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點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慾望。
低年級孩子對於形象直觀的物體感興趣,聲情並茂的動畫更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並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常規的教學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學“視聽結合,整體感知”這一環節時,我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運用幻燈片展示“迎、追、遊”三個動作,這是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點之二:目的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突出重點,培養學生在快速觀察中捕捉資訊的能力。
在教學“圖文結合,研讀品味”這一環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迎,追,遊”三個動詞,突破教學重點,我確定了整合點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動畫。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理解詞意,突破教學重點。這是常規教學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長成青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僅憑文字的介紹,要使一年級孩子瞭解相對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再次藉助多媒體動畫形象、直觀的特點來確定整合點之四,播放動畫: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及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有了深刻的瞭解,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活躍,枯燥單一的語言文字很難吸引孩子們長時間的注意力,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在歌曲欣賞,再現故事這一環節,我確定了整合點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動畫,讓孩子們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媽媽後的喜悅。使學生在歡快的音樂聲中感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意識。從而受到薰陶和教育。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透過書本、掛圖等有限形式,透過教師的講解向學生傳遞資訊、講授知識。將資訊科技引入課堂後,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授課方式,使教師、學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發生了變化,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教育的資訊化開闊了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視野,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本節課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處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將多媒體課件和網路學習資源作為創設情境,品析詞句和擴充套件學習的有效工具,既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這篇童話故事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配有圖文形式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以及最後變成青蛙的有趣過程。從教材編排看,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童話中對話較多、重複式結構較多,幼兒很感興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範例,同時活動目標也明確指出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說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三、說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動難點: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四、幼兒現狀分析
大班幼兒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這一活動時,幼兒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次活動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次活動的有利因素。
五、說教法學法、
本次活動教學,以幼兒指導綱要為指導,根據故事內容的特點,建立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遊戲表演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觀察的三種教學方法。
六、學法指導
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透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彙和語法規則。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在啟發幼兒透過對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說活動過程
1、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幼兒的興趣,並透過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提問:為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為幼兒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另外還給幼兒提供了一次自由表達的機會。整整發揮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2、完整欣賞故事,幼兒感知故事內容
整體感知是掌握故事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幼兒看課件欣賞故事,幼兒透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故事,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體內容。教師透過
提問:
1)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透過一系列的啟發性提問讓幼兒深入瞭解故事中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重複式結構的語句特點,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圖片讓幼兒講述故事。
(1)、小蝌蚪為什麼去找媽媽?
(2)、看課件第二段。遇到魚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根據幼兒的回答放映相應的幻燈圖片)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說些什麼?一起來說一說。分段欣賞法更有助於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能力,使幼兒頭腦中更為清晰,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礎。
4、在對幼兒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還有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活動中,我透過質疑: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對其進行思維訓練。在此基礎上,讓幼兒回顧故事,自己來解決問題,變幼兒被動求知為主動求知,培養了幼兒的綜合判斷能力。在次看課件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並讓幼兒透過肢體來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本節課的難點就輕易解決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表現出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活潑可愛的樣子;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這樣,充分體現個性化表演,讓有兒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6、小結:教育幼兒要保護小青蛙。
活動結束注重對幼兒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兒要愛護小青蛙,知道保護小青蛙的措施。也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情感目標。
八、活動延伸,拓展創新
課堂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課堂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去,樹立大語文觀,構建課內外聯絡,加強語言教學與其它領域的整合。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製作連環畫來表現故事的內容。
九、活動反思:
由於課件出現的問題導致課堂出現了停歇,整節課時間安排的不夠合理,最後也沒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