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資訊說課稿
篇一:小學資訊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搜尋網上資源》選自江西省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中小學資訊科技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章。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瀏覽網站操作基礎上而設立的更深層次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會利用網路搜尋收集資訊。建立學生對網路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學生掌握在Internet上資訊搜尋的方法,處理資訊的能力,並培養學生利用網路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興趣。
2、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資訊的意義,瞭解搜尋資訊的基本方法。
(2)掌握簡單的關鍵詞搜尋的方法和儲存網頁資訊的簡單操作,培養學生資訊的檢索、蒐集、篩選、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學生資訊的綜合素養。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學生交流、師生交流、人機交流、學生活動等形式,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成就感,為今後學會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透過小組協作和主題研究活動,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對網路產生濃厚的興趣。
3、教學內容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網上資訊搜尋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會使用關鍵詞檢索資訊,以及能將收集到的資訊加工處理。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小學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徵:好玩、好問、好奇,他們對理論性強的知識點不易理解,對具體的操作較容易接受,對通俗易懂的語言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學習成績也可能存在差距,天才學生和一般學生及後進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不同會對教學效果有影響,所以考慮適當的分層教學。
三、教學思路:
考慮到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首先問問學生有哪些知道陶瓷的製造過程,然後給學生提出一個感興趣的任務“做個小導遊,給遊客來介紹景德鎮陶瓷的製造過程”,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資訊。以查詢“景德鎮陶瓷的製造過程”為任務明線,搜尋的技巧與方法為暗線,兩條線路同時進行。透過任務的完成,來驅動搜尋方法的學習,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貫穿著基於Internet的資源學習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原則,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在網上搜索“景德鎮陶瓷”的有關資訊;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內學生各有分工,合作查詢所需的資訊,透過討論交流,確定有用的資訊。使學生不僅學習了資訊科技,同時也擴充套件了他們的社會知識,培養了他們資訊素養、資訊的收集與處理能力。
四、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 2、協作學習法 3、分層教學法 4、賞識教育法
五、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階段: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2、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3、綜合運用,成果展示
4、分層教學、培養協作學習習慣 5、練習鞏固、體驗樂趣 6、課堂總結,再次深入展開 具體闡述如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陶瓷的主要製作過程,最後展示景德鎮的陶瓷圖片。
透過多媒體播放的陶瓷的製造過程這一情境,利用學生對陶瓷的製造過程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1、介紹常用的搜尋引擎網站
(百度、谷歌、網址之家、新浪等)
2、任務一:自學搜尋資訊的方法
(1)分類目錄搜尋資訊
利用“xxx”查詢“新浪新聞”、“ 聯合早報”等。(任務1)
(2)關鍵字搜尋資訊
進入“百度”,搜尋“景德鎮陶瓷的製造過程”資訊。自主整理出陶瓷的製作過程的文字資訊(任務2 )
3、任務二:儲存網頁或圖片資訊的方法
儲存搜尋的“景德鎮陶瓷的製造過程”網頁、影片及圖片等資訊。(任務3)
透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明確教學任務之後進行嘗試練習。透過一個個任務的丟擲,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自主學習與自我探索之中。重難點部分採用邊演示邊講解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學生相互交流,教師巡視,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點撥、質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實現突破難點,同時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3、綜合運用,成果展示
轉播學生作品,並對學生作品進行適當的鼓勵性評價。
學生將蒐集到的各類資訊整理成一份調查報告,以小組合作彙報或展開答辯會等形式。展示的過程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及語言組織能力,這也是與語文學科知識的結合,透過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
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同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悅。學生在展示作品時,教師多給學生揚長性地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興趣。
4、分層教學、培養協作學習習慣
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我在提供的課件中的輔導區裡明確分類,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幫助,另一方面在對學生調控過程中進行不同層次的輔導,讓學生都能完成任務。因為本節課的特點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基本知識學生已經在前一課學習過,因此本節課,教師講解少,主要任務是適時適當對學生加以組織調控,所以我留給了學生極大的空間,讓他們去自主學習,協作學習。
5、練習鞏固、體驗樂趣
在這一環節我設定了另外一個任務:利用百度搜索景德鎮的由來
這環節中,有一部分同學可能先完成,讓他們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6、課堂總結,再次深入展開
最後用1-2分鐘的時間簡單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內容,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提升。並對學生在網路中產生的'新問題到下一課再次展開研究,讓研究再次深入,從而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續發展。
7、佈置課外作業
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利用上課學到的知識在網上搜索自己的名字代表的意思,並整理成一段話在下節課中請學生表達出來。
六、教學反思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也就越顯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強調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放到首位,提高綜合運用能力。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可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掌握了搜尋資訊和儲存資訊的操作方法及技能,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大膽探索、相互協作的精神。
篇二:小學資訊說課稿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位置及意義
本課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資訊科技第二冊模組2“資訊科技和作業系統簡介”中的第4課《檔案和資料夾》中的教學內容。
檔案的移動和複製屬於資訊科技基礎知識中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學內容。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檔案和資料夾的概念和新建資料夾的方法;透過學習檔案的移動和複製,能夠讓學生更加熟練的使用作業系統,對於今後學習各種應用軟體具有很大的幫助。
2、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很多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掌握,但是學生個體之間的學前基礎差異較大。因此知識點本身並不是本節課的難點,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教學中應該更加關注基礎弱的學生,透過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各自的發展。
3、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精神,結合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方法;
2、 理解移動與複製的區別,並能夠正確、合理、靈活的應用;
3、 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檔案的移動和複製的方法(基於教材內容的特點)
(2)教學難點:理解移動與複製的區別,並靈活應用。(基於教學實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
1、教法運用
根據資訊科技學科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我主要
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並輔以討論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2、學法指導
學生在這節課之前,大多已經有了對檔案進行移動和複製操作的經驗,只是掌握的熟練程度不同。
因此課堂上主要採用學生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第三部分——媒體運用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教室的軟、硬體資源,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生動。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在教學目標和實際學情的指導下,我設計了“情境創設、提出任務”“任務驅動、主動探究”“任務升級、鞏固拓展”“原理淺探,總結髮展”四個環節進行課堂教學。
(一) 情景創設,提出任務
創設一個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歸來帶回許多照片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自己提出分類整理照片的任務。
透過學生喜愛的卡通任務創設情境,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隨著學習任務的提出,學生也瞭解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主要目標。
(二) 任務驅動,主動探究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方法。
整理照片之前要給喜羊羊和美羊羊建立各自的資料夾,這是對上節課知識的簡單複習,由學生口述方法,師生共同操作完成。
1、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嘗試給照片分類,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對檔案的操作。
2、學生之間可以展開自由的交流。
在學生嘗試、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課堂的組織者,讓會的學生指導不會的學生,使全體同學都能夠掌握移動的方法。
3、交流結束之後,我將學生的操作進行總結,使學生髮現,照片01-07,使採用了不同的方法,完成了檔案的移動操作。並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及時補充學生沒有發現的方法(比如快捷鍵法或直接拖動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接下來的照片08-10是合影,用移動的方法無法實現這一要求,因此採用的是檔案的複製操作。
比較“移動”與“複製”的區別
在前面的操作中,我們有時用移動,有時卻要用複製,兩者究竟有何區別?就這一問題,師生及時的展開一次小談論。透過師生的交流,使學生能夠形象的理解二者區別在於移動之後原資料夾中的檔案消失,而複製之後原檔案還在。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也是大部分學生實際應用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具體操作練習之後採用討論的方式,在師生交流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辨明移動與複製的區別,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綜合應用的能力。
至此,我們完成了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採用“學生指導學生”的形式,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學習、自主評價貫穿全過程,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幫助者,及時的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情況。
(三) 任務升級,鞏固拓展
在這一環節,順延前面的情境,向學生提出新的任務:羊村的村長爺爺計劃舉辦一次關於泉城濟南的旅遊宣傳活動,為此蒐集了各種型別的資料,有文字介紹、也有照片和影片資料。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些資料分分類。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任務。組間開展競賽,比比誰的速度快。
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的是學困生的活動,在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解答和幫助。
請完成任務最快的小組展示成果並介紹經驗和技巧。
鞏固練習環節是學生掌握程度的最好反饋。我依據教學目標設計了這組練習,使學生繼續鞏固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操作,但它不是上一環節的簡單重複,在任務設計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檔案由單一的圖片拓展到圖片、文件、音訊、表格等各種常見型別,透過提供豐富的素材,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移動與複製可以應用於各種型別的檔案,擴大了技能的應用範圍;
(2)在檔案的排列順序上,“大明湖”的相關檔案是連續排列,而其他景點的檔案是分散出現的。目的在於在實踐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從來發現同時選中多個連續/不連續檔案的方法。透過這組練習,同時實現了知識的鞏固與拓展,提升了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
(四) 原理探源,總結展望
介紹剪貼簿的知識,從而瞭解移動和複製的基本原理。
學生談談收穫與感受,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回家整理自己電腦中的檔案。
說課小結
在教學設計上遵循由淺入深、雙向拓展的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本著“以學定教,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的,讓學生教學生,教師是學習的合作者,輔助者。
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重點關注學困生,使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大部分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使學生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提高能力。
請專家評委批評、指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