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是最後一號,非常不好意思,因為我讓大家痛苦而充實的等到現在。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因式分解(板書課題4.1因式分解)。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及補充說明等五個方面來具體闡述這節課。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初中數學人教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式乘法的相關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同時本節課也為後續知識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學習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而且本節課鑲嵌著深刻的數形結合思想、類比思想,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深化。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分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數學新課標,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因式分解的意義,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係——互逆關係。
(3)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因式分解的學習,讓學生經歷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過程,感知、瞭解數學概念形成的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激發其求知的慾望;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領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質疑的優良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立為因式分解的概念,透過多層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練習,以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門以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為目的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我們在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採用啟發誘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疑相結合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現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數學課重在讓學生逐漸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規範的數學思維方式、方法。基於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順勢啟發、恰當點撥,以達到最佳化學生學習結構的目的。
結合教材、教法和學情,本節課藉助多媒體、活頁學案等輔助手段進行,以達到增加課堂直觀效果,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結合《數學新課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根據新課改的理念,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①溫故知新(3分鐘)②探究新知(25分鐘)③基礎過關(7分鐘)④課堂小結(3分鐘)⑤課堂自測(5分鐘)⑥課堂質疑(2分鐘)
接著,我再細說一下這幾個環節
(一)溫故知新
給出以下兩個搶答題
這一環節的目的既達到溫習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預熱學生思維的目的,以保證學生儘快進入課堂學習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 整除嗎?還能被哪些數整除?你是怎麼得出來的?
(2)議一議
你能嘗試把a3-a化成幾個整式的乘積的形式嗎?與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別寫出箭頭兩邊的面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