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明湖居聽書的說課稿

明湖居聽書的說課稿

明湖居聽書的說課稿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我選擇了《明湖居聽書》,希望能夠貼近二期課改的要求。

  一、學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願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錶象,難識本質;他們對記敘文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理性認識不足,邏輯思辨能力不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聽書》是語文新教材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主題是“技藝超群”。本單元的五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中國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藝,表現了中華民族心靈手巧的特點,這是一筆值得繼承的寶貴財富。

  本文雖然選自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遊記》,但我認為更主要的是從美文的角度節選的。本文想象豐富,語言絢爛;大量使用比喻,成功運用映襯,把王小玉說書的魅力傳遞得淋漓盡致,與林嗣環的《口技》前後呼應,正好是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拓展思維、提高鑑賞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學習目標

  基於對學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文的學習目標定位為:

  1)知識目標

  根據“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課的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反覆誦讀,自然感悟語言的魅力,體現課堂的“語文味兒”。

  3)情感目標

  感受傳統說唱藝術的魅力,激發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依照“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借鑑情景探究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我採用誦讀法、討論法、欣賞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讓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貫穿教學始終,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最好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利用多媒體,我播放了一段音樂 。“能說說聽到音樂的感受嗎?”學生可能往往只能用“優美”、“舒服”等話語來描述,於是我就做如下引導: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為中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幾乎沒有接觸過現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動得如醉如痴!一千一百多年前,當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聞琵琶語時“江州司馬青衫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歷經千年而不褪色!我們也被音樂打動著,感染著,激揚著。但,聲音無形無色,轉瞬即逝,如何才能把這過耳的美麗留住呢?

  透過剛才的嘗試,我們發現這並不容易。那就讓我們來看晚清的劉鶚,他是怎樣用文字為我們留下一段絕唱的。

  2、整體感知

  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結構,明確了第5段正面描寫了王小玉說書,對王小玉說書的魅力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

  3、品讀重點語段,賞析語言與音樂的美

  (1)請學生散讀第5段,思考:說書可以分為幾個環節?

  要求學生用文中的原話,鍛鍊他們篩選資訊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發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揚起——高潮

  人弦俱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