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霍金》說課稿
《輪椅上的霍金》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著名的勵志課文。該文主要講述了被稱為“宇宙之王”的霍金在嚴重的癱瘓的情況下,透過自身異於常人的努力和天才的奮鬥,最終成為了一位非凡的科學家的故事。霍金21歲就能在世界一流名校――劍橋大學讀研究生,但是,命運沒有垂青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盧伽雷氏症讓他完全癱瘓,只能禁錮在輪椅上。之後,肺炎又剝奪了他說話的權利。疾病讓他身體徹底變形,不能寫字,看書也要依賴一種翻書的機器。醫生診斷霍金只能活兩年,可是霍金在輪椅上一坐40多年,一直活到現在,創造了生命的奇蹟。而且成為了世界公認的科學巨人,這在人類歷史上堪稱奇蹟。的語言並不華麗,卻在真實的敘述中表達了霍金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造就奇蹟所凸現的人格魅力,使學生體會到面對逆境應該昂起頭,永不放棄追求的人性魅力。
根據課程標準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從生字詞,課文朗讀,感悟人物形象這三個方面來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從提供的詞語中選兩個造句。
3、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瞭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學家,也是一位生活強者,教育學生學習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偉大人格。
本課的重難點是:為什麼稱霍金為一個非凡的科學家,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霍金不僅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六年級的同學,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而且透過這幾年的訓練,也有了一定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為此本課採用的是新課程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主線,讓課堂成為真誠對話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搭設學生與文字之間交流的平臺,使他們經歷閱讀的親近、內化、超越的過程,感受與文字對話的充實。這節課在設計上注重引導學生走進霍金,切身體會他的生活的艱難、痛苦之處。由談到讀再到談,從而去感受他的偉大。
下面我重點談談本課第二課時教學過程的設計。根據新課程問題法的特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在這個環節當中,我打破常規,先讓學生向霍金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後出示一位女記者的提問,以此為突破口,喚起學生對霍金的同情、憐憫之感。女記者的提問其實是問出了很多人想問而不敢問的'問題,在每個人的心裡都認為命運對霍金太不公平了。由此匯入課文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先對霍金產生同情。
二、合作學習,用心靈與文字、強者、自己對話。
首先,透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來感悟命運讓霍金失去了很多,透過對關鍵詞句的品讀來體會命運對霍金真的很殘酷。然後出示霍金的照片,配上介紹,使學生對霍金的標誌性形象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然後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充分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得到薰陶。透過朗讀,感受。再讀,再感受,抓住關鍵詞來體會霍金所受的殘酷的傷害,使學生進一步地對霍金產生同情、憐憫,感受到命運對霍金是如此的不公。從而也為下文理解霍金在身處逆境時,頑強、不屈服的性格打下基礎。用心靈與強者對話,透過學生的自讀,找出霍金如何學習、潛心研究的重點語句,交流感受,透過指名讀、師引讀等方式細細揣摩霍金的謙虛、不斷求索、忘我工作等品質。霍金正是憑著堅強不屈的意志,不斷求索的精神,才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他的確是一個生活的強者。
接著出示過渡段,集體朗誦後,過渡到“霍金還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物理天才”的學習中。最後再次回到女記者的提問上來。用心領會霍金的回答,理解其含義。霍金的這段話體現了他在命運面前沒有低頭,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向命運挑戰。這是一段震撼人心的話語,是值得每位學生刻骨銘心的話語。引導學生讀懂,讀透是非常重要的。暢所欲言,個性理解,這本身就是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在文本里走個來回,進來就達到了豐富文字深化認識的效果。
第三個大環節,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被這個不幸而又堅強的霍金深深打動,也一定有許多話想說,或許是想要對自己說、或許是想要對霍金說,也或許是想要對身邊有困難的人說,那麼,就請你把想要說的話寫下來吧。
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一個學習內容的完成,而是在總結反思的基礎上又形成一個新的問題。這個環節讓學生在說寫當中進一步感受到了霍金的內心世界,同時也達到了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視讀寫聯絡,學用結合的要求。也是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一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