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拿來主義》的說課稿(通用11篇)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關於《拿來主義》的說課稿(通用1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拿來主義》的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拿來主義》是一篇老文,好幾版的教材都沒有將它刪去,而且編者還將其放在單元的第一篇,足以說明這篇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實也是如此,《拿來主義》一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這是一篇說難不難,說簡單又不簡單的雜文。如果純粹從內容的理解上看,這是篇較為簡單的:對待文化遺產的要膽大心細,要學會拿來,要學會挑選;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這個觀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學,也是許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準備用一節課講解本文的內容,讓學生們掌握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從第二節課起,我將重點放在對魯迅語言技巧的研究和訓練上。第三節課的重點則是本文的各種論證方法: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因此,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析本文中語言的技巧。魯迅的雜文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戰鬥力,主要是因為他雜文的語言。人們稱,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其雜文的語言風格是犀利、幽默、諷刺。如果是一個有生活經歷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魯迅的語言可能不會吃力,但要讓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體會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

  分析探究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技巧。

  指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並應用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而課上的難點則肯定出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如何讓學生舉一反三,透過課文分析,掌握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如何引導學生關注和觀察生活並能產生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想。

  二、說學法

  2班的學生特點是表現活躍,思維敏捷,出口很快,但總是會偏移主題。在課堂上表達的一些觀點往往有失偏頗,甚至理解錯誤。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我認為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魯迅先生的看問題的方式,並學著象魯迅先生一樣用自己獨具特色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現場片段作文,尤其是議論文型別的作文,對於作文字來就不好的學生來說,很有些難度。因此我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法,即能鍛鍊學生們臨場應變和即時寫作的能力,又能讓同學們學會分工合作,發揚團隊的精神,用集體的力量完成較難的任務、目標。也就是說,讓他們合作起來摘桃子。

  三、說教法

  要理解內容不難,但要理解魯迅豐富而深刻的語言很難。首先,魯迅距今天的學生相隔年代較遠,文白夾雜的語言讓部分學生不太適應;其二,雜文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如果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事件不大瞭解的話,就較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了;第三,魯迅的語言運用十分純熟老練,技法又靈活多變,學生較難把握。那麼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語言的技巧呢?

  這堂課的授課重點是三個雜文的語言技巧,要讓學生理解這三個技巧,我以為可以用“比”的辦法:精析原句,對比修改後的句子,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時重在加強學生的語感,重在“意會”(心中應明白魯迅雜文語言的妙處了),倒不一定要求學生“言傳”(用語言表述其中的妙處)。再借助當代生活中的幾個文化事例,讓學生們站在現在的角度進行仿寫評論,以達到訓練這些語言技巧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式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成兩個部分:

  一、從《拿來主義》中拿來

  “拿來主義” 就是要善於從別人的文化中汲取精華。而《拿來主義》本身就有許多可汲取之處,可供學生們在今後的作文當中應用。因此,讓學生從《拿來主義》中拿魯迅雜文語言的幾個技巧:

  1、貌似廢話連篇卻辛辣犀利。

  2、貌似表揚讚賞卻針針見血。

  3、貌似無心之筆卻一招致命。

  教師對上述三個語言技巧進行精析,透過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的豐富和深刻,體會魯迅先生雜文的風格特點和藝術魅力。

  二、學魯迅,做一名能戰計程車兵

  語言除了用來抒情敘事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可以用來戰鬥。雜文是魯迅的匕首、投槍,同學們在理解了其雜文語言的特點之外,還應該學會如何像魯迅一樣利用這些語言技巧去“戰鬥”。

  因此,在第二個部分,我例舉了四個當代的政治、文化現象,這四個現象都是同學們熟知的,但同學們卻看不透這些事件後面的深刻意義。因此我採用分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讓同學們利用集體的力量來理解事件,同時用商討的方式寫出評論片段。要求是:利用剛才學到的幾個技法。

  希望透過及時的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剛才所學到的內容。

  最後教師透過及時的點評讓學生明曉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結束此課。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拿來主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屬於議論文。此文選自於《魯迅全集》第六卷,是魯迅先生就如何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所撰寫的一篇雜文。魯迅的雜文具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並且善於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學習本文不僅可以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議論文的寫作特點,而且可以學習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以及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

  2、教學目標: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於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

  瞭解雜文的問題特徵。把握文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

  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流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本文運用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尤其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會“拿來主義“的真正含義,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3、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結合學生實際以及本課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尋找關鍵句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分析作者的觀點。

  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透過理解文中的重要喻體,來明確比喻論證的特點,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二、說教法

  1、問題式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如:什麼是“閉關主義“?什麼是“送去主義“?

  2、概念比較法。可與問題式教學法結合起來,透過概念間的比較,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養成能學習,會思考的好習慣。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地教給學生“圈點勾畫法““旁批法“、學生在閱讀文字的過程有意無意地將這樣的方法運用到學習當中。比如,有同學遇到生字時,會把它圈畫出來;有同學會在有疑問出寫下自己的問題,以待解決等等。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授課。第一課時教學安排如下:

  環節1:匯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定導語如下: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湧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環節2:介紹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請同學簡介作者,教師補充背景。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能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由於學生們在小學、初中階段都對魯迅及其作品有所學習,然而這又是他們第一接次觸雜文,並且文章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較具體的介紹雜文這種文體和講解這篇雜文的創作背景。

  環節3: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

  2、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

  3、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1—4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危害;

  5—9自然段為第二部分,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10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意義。

  環節4:具體研讀課文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問:

  (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麼?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為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第一個問題的設定是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二個問題的提出做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設定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定問題

  問題分為三階梯度,每個梯度的問題即為一個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設定這樣一些問題:

  (1)什麼是“閉關主義“?

  (2)什麼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

  (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

  A、但終“不知後事如何“;

  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

  第二梯度可設定這樣一些問題:

  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麼?有何區別和聯絡?

  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

  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麼?

  第三梯度:可設定這樣兩個問題:

  1、作者為什麼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

  2、作者對“送來“的態度如何?為什麼?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定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為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至此,第一課時結束)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為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環節一:先搭知識臺階,由教師交待什麼是比喻論證。

  環節二:學生齊讀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為此,我精心設定了以下問題:

  (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

  (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為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魚翅““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定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為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採用設問、類比啟發並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環節三: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為了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爭取讓學生做到一課一得,我還設定了課堂訓練,以及時鞏固教學成果。

  環節四:課堂訓練。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滴水穿石、鐵杵磨成針

  觀點:

  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必須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環節五:佈置作業。學習本文後,讓學生思考拿來主義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小組討論:說說拿來主義在今天的現實意義。將討論結果寫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開發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追星族學奇特髮型服裝,卻不學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3

  說教學目的

  1.理清作品論證思路,體會本文的邏輯力量。

  2.領會“拿來主義”的精神實質,結合現代的實際情況談談自已的認識。

  3.學習本文的表達的技巧,瞭解雜文的文體特點。

  4.學習作者幽默犀利的語言,體會詞語的諷刺意味及比喻論證方法的運用,領會比喻句的深層含義。

  說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論證藝術,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

  說教學難點

  把握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說課時安排

  2課時

  說教學要點:

  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領會“拿來主義”的精神實質。

  說教學內容

  引導精讀課文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思考

  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二、初步體會文章主旨

  1.閱讀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麼?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文章擺出了哪幾種?

  明確: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2)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有:

  三種人想法行動實質共同點孱頭怕給汙染徘徊不敢走進拒絕繼承(逃避主義)不混蛋儲存清白放火燒光盲目排斥(虛無主義)加廢物羨慕欣欣然蹩進全盤接受(投降主義)挑選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

  2.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那麼,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佔有,挑選”(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3.那麼,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佔有,挑選”。先佔有,後挑選。佔有是為了挑選。佔有重要,挑選更重要。(怎樣挑選?),所以作者又透過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遺產中的成分,列舉了相應的幾種正確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體事物態度本體事物態度魚翅吃掉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完全吸收鴉片送藥房供治病精華和糟粕並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煙展覽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作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無用的歷史垃圾姨太太請他們各自走散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堅決拋棄所有這些比喻,就將怎樣“挑選”說的既清楚透徹,又具體形象。

  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批判地繼承。這種態度和方法同樣適合於本國的文化遺產。

  4.小結。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5.請學生再讀第八、第九兩段,想想作者在這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明確:第8、9兩段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6.研讀最後一節。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麼問題。(訓練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拿來之後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積極作用?)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拿來主義”有什麼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最後一句話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總結文章寫作特點

  1.先破後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綜合運用舉例、類比、對比、比喻等論證手法。

  3.運用比喻展開論證,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

  4.語言幽默犀利,詼諧辛辣,增強了論證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試用“拿來主義”精神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案例有:

  1.“韓流”現象;

  2.法國的電影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我國每年引進外國大片;

  3.招商引資,汙染企業紛紛到鄉鎮設廠……

  4.討論活動。

  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聖誕節將成“第二春節”?》,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洋節盛行、傳統節日淡化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以及我們如何運用“拿來主義”思想對待洋節,傳承並發展傳統節日。

  對待洋節:不拒絕,不崇尚,瞭解洋節背後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受青睞的原因以及對於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鑑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

  對待傳統節日:認識並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意識到傳統節日淡化的根源在於我們對於自己的.節日缺乏真正的“熱愛之情”,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盪鞦韆、划龍舟、放風箏等,既有益於身心健康,同時也有與當代社會生活不相適應之處。對於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後“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

  五、語言特色體會

  魯迅處在黑暗勢力統治下面,沒有言論自由,所以用冷嘲熱諷的雜文形式作戰。——毛澤東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示一點進步了。

  我在這裡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

  文章充滿了調侃和反諷的味道。“嬉笑怒罵皆是文章”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4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觀點;

  2、品味、學習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要點]

  理清思路,總體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

  [教學過程]

  一、檢查《荷塘月色》的背誦

  二、匯入新課

  夏天,氣溫高,蚊子多,晚上很難睡著。有人開啟窗子,好不好?(不好)那麼將窗子關得嚴嚴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麼人都有。有的人怕熱而開啟窗子,更有人怕蚊子關死窗子。為此,魯迅先生寫下了《拿來主義》。

  三、朗讀課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

  討論: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麼?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涵?

  3、作者為什麼要提倡拿來主義?請從文中歸納幾個原因。

  4、文章8、9段的內容是什麼?

  明確:

  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麼?

  (這實際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內涵)目前,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有人認為談的是對待本國文化遺產,第三類人認為談的是如何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我認為,第一意見比較對,因為文章從“閉關主義”極其變種“送去主義”說起,都是從中國與外國關係的角度談的,提倡除給外國人“送去”之外,還得要從外國那裡“拿來”。但是,本文論述的,通常也完全適用於對本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所以,有人乾脆籠統地說,本文談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涵?

  這是文章第7段提出來的。說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腦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鑑別,用自己的雙手去拿來。如果對待文化遺產,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繼承。

  3、作者為什麼要提倡拿來主義?

  第7段劈頭一個關聯詞語“所以”,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屬於“我們自己來拿”的原因。那麼,到底什麼原因呢?

  (1)第1、2段所論,“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送去主義”乃是一種“有往而無來”的行經,它與“禮尚往來”的交往原則不符。

  (2)第3、4段所論,“送去主義”必然要造成嚴重後果,“我們的子孫……討一點殘羹冷炙”,按照歷史的發展,長此下去,必然讓我們的子孫淪為乞丐,讓我們的民族亡國滅種,讓我們的人民更加陷於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用《友邦驚詫論》中話說,就是“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因此,我們要正視歷史發展的邏輯,採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這刻不容緩了。

  (3)第6段所論是揭示“送來”的危害性。一味地聽憑“送來”,必然招致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鴉片”“香粉”等已經充斥我們的市場,使中國更加殖民地化。這樣的現實教訓,我們應該吸取,銘記在心。(板書有關內容)

  4、文章8、9段的內容是什麼?

  文章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第9段闡明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至於文章最後一段,是總結全文,闡述實行“拿來主義”的品質要求、和重大意義。

  五、總結

  文章先重點批判“送去主義”,從而揭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原因;文章後半部分,著重闡明“拿來主義”。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論證方法。

  換一種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結合的論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後半部分重在“立”。如果進一步研究課文,我們還可以發現,這種方法實際是貫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從這具體的行文佈局來看,先破後立,邊破邊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狀。既相對,又錯綜;既整齊,又變化。這種正反流水穿插結構確實是一種創造,魯迅先生的超群絕倫,不僅表現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現在他隨意揮灑、不拘一格的文章藝術。這樣精湛的藝術實在令人驚歎不已。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5

  說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論證方法;領會本文語言的諷刺意味,學習本文幽默犀利的語言;

  2、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會“拿來主義”的含義,認清對待外來文化及本國文化遺產應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和“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說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文章思路及論證方法。(重點難點)

  2、理解“拿來主義”含義。(重點)

  3、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難點)

  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明確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學習理清議論文思路的方法。

  3、領會“拿來主義”的含義,認清對待外來文化及本國文化遺產應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樣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點撥

  如何理清一篇議論文的思路?

  四、當堂檢測、拓展提升。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6

  說教學目標

  1、理解魯迅關於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課文中運用比喻的內蘊,學會根據語境辨析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說3、聯絡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詞語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內涵。

  說教學難點

  聯絡歷史背景,揣摩語言的感情色彩。

  說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麼,什麼是拿來主義,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瞭解文章的背景

  自從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來,反動統治者,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派在各個方面奉行賣國政策。30年代,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文化“圍剿”,各種錯誤思潮也隨之氾濫,封建的遺老遺少們叫嚷復古主義,賣國求榮的“全盤西化”論喧囂一時。左翼文化隊伍中對要不要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也思想混亂,頗多分歧。面對如此背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篇雜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放錄音“拿來主義”

  提問:“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地,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聽完錄音後回答)

  明確:第2段點到“拿來”後,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才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提問: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四、誦讀鑑賞1~4段

  1、誦讀1~4段。(指定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課文1~4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送去主義”進行批判的?(朗讀後回答)

  明確:指出它的來源——閉關主義;表現——送古董,送畫,送梅蘭芳博士;實質——媚外;危害——討殘羹冷炙(經濟衰敗)、任憑“拋給“(喪失主權)。

  3、提問:在批判“送去主義”前,為什麼先談“閉關主義”?試結合背景談談二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閉關主義”是指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抱殘守缺。而“送去主義”則是指國民黨反動派的媚外求榮、欺世惑眾。都是對外政策,雖形式不同,實質卻相同,都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創造和發展。其結果必然使中國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慘境地。

  4、提問:對“送去主義”,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閱讀課文,找出這些語句,結合語境,聯絡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確:

  (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捧”“掛”兩個惟妙惟肖的動作描寫,極盡奚落意味。而“發揚國光”則是反語,實為“送去”,即媚外求榮。

  (2)……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反語,實為“倒退”。

  (3)……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氣度寬宏,毫不計較。反動政府實際並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這裡運用反語。

  5、提問:作者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還提到“拋來”“拋給”“送來”,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

  明確: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送人,一般不懷有不良的動機。表面上好象還維持著國際交往的樣子。拋給——是磕頭求賞之後的賞賜,是有目的的給予,非接受不可。送來——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

  五、師生共同小結

  “拋來”的不好,“拋給”(或“送來”的,又不懷好意,什麼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拿來主義”。該怎麼去拿來呢?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再次欣賞作者是如何在徹底批判“送去主義”的基礎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張的,並進而找出“送去”與“拿來”的區別。

  學生朗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聯絡背景,深刻理解魯迅提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2、細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思路。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7

  說教材分析

  現在學生學習《主義》有何意義讓學生從文字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路,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的發展。

  說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該文難以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多閱讀,瞭解國家開放政策,該引進什麼,不該引進什麼。

  說教學重點

  理解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說教學難點

  如何“拿來”。

  說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領略形象化的說理的妙處,品味語言背後的深層意味;吸取思想精華,學習智慧地“拿來”,嘗試理智地“拿來”。

  說教學基本設計

  1、三問貫串——以三個“?”(什麼叫拿來主義為什麼實行拿來主義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為經,以論證方法和語言特點賞析為緯,構建一個“點面結合”的教學網路。

  2、三法突破——將“語言品味”作為重點,運用“形象還原比較法”、自主賞析、質疑解疑來進行突破。

  3、三點拓展——思考“拿來”,服務現實;閱讀名作,嘗試“拿來”;開展辯論,明辨“拿來”。

  說教學過程

  一、 知識準備,激趣匯入。

  魯迅先生曾說:“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雜文是“匕首和投槍,要鋒利而切實”,是“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也“是在對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這是他對現代雜文的作用所作的準確而精闢的說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雜文的典型之作《拿來主義》,和作者一起“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

  二、運用方法,巧析思路——什麼叫拿來主義

  1、標題是“拿來主義”,自讀兩遍,你能讀出什麼問題嗎?

  生:拿來主義是什麼?

  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

  人稱雜文是議論文的變體,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結構全文的。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據文體

  2、文章沒有直接的話語闡述何為“拿來主義”,文章哪些段落闡述“為什麼拿來”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明確:1-7自然段,根據“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來判斷,“所以“,表示前面幾段是在闡述原因,這叫因果論證法。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尋找標誌

  3、 哪幾個段闡述“怎樣拿來”,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明確:第8、9自然段。“拿來主義者全不這樣的”,“他佔有,挑選”。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關鍵,合併同類

  三、對比分析,學習論證——為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1、 提出問題:請你速讀第一部分,嘗試用一句話闡述,作者認為,為什麼要拿來?

  對於這個問題,未深入研讀文字的學生可能答不上來。

  2、 丟擲第2個問題:在闡述拿來主義之時,作者闡述了哪幾個主義這幾個主義的主體是誰,各有什麼表現,實質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危害?

  3、 文章主體是闡述拿來主義,為什麼還要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與送來主義

  明確手法:先破後立、破立結合,形成對比,作下鋪墊。

  (正因為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行不通,都有害於中國文化,甚至導致誤國亡國,所以要拿來。)

  四、 還原比較,揣摩喻證——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

  1、 齊讀第8、9段。

  2、 還原。將比喻論證還原為抽象的平實的道理。

  五、 “拿來”精華,延伸拓展。

  思考:現代社會“拿來主義”又有什麼新的內涵試舉一例說明“拿來主義”在個人生活、國家事務中的運用。

  說教學反思:

  一、對於核心價值的突破。我將《拿來主義》的核心價值定位在“語言的形象化表達與深層意味”上,對於“形象化表達”,採用“形象——還原——比較法”進行突破,也就是讓學生找到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後,將它們還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說法,再與原來的形象化的說法來比較,當然,這不是我的首創,我是從鄭桂華老師教《吶喊自序》中得到啟發,“拿來”而已。對於“深層意味”的把握,主要採用示範賞析、自主賞析、和質疑解疑三個方法來完成。以“語言”為核心而又不停留於“語言”上,從“為文”探討“為人”,提倡“語言是胸懷與智慧的表現”!

  二、強調生活性。我設計了三道拓展延伸題:思考——閱讀——辯論三部曲,從文字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路,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的發展,目的都是為語文學習引進活水,讓學習與生活接軌,讓“課本只是例子”。

  三、強調預設與生成。過分強調預設,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只會禁錮了課堂,禁錮了思維。在設計中我為學生的生成留出了時間與空間,如探究“刪去第2段與第5段可不可以”,對“大宅子”等比喻論證的創新,還有對富有意味的語句的賞析與質疑,為課堂創造“可以預設的精彩”。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8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透過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來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寫法,《拿來主義》。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 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弄清什麼是“拿來主義”。

  2.難點: 認識“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1.本文議論的核心是什麼? 透過什麼材料來闡述論點的?

  2.找出本文運用的比喻論證,理解比喻論證的作用。

  3.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傾向是什麼? 怎樣批判繼承文化遺產?

  4.什麼叫“拿來主義”? 為什麼對文化遺產必須採取“拿來”的態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同學們可能看過一些。如: 《三國演義》、《水滸傳》、唐宋詩詞、明清筆記小說、《西廂記》、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戰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古代的和外國的一些文化遺產,我們在接觸的時候,應採取怎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呢? 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解題:

  本文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且介”讀作“租界”,因為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的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裡寫的,形象地諷刺了統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造的詞語。什麼叫“拿來主義”呢? 為什麼對文化遺產必須採取“拿來”的態度呢? 這就是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問題。

  本文寫於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把魔爪伸向華北,反動統治集團越來越依附英美帝國主義,肆無忌憚地出賣民族利益,討好帝國主義,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奉行一條徹頭徹尾的賣國投降路線。英美帝國主義除了肆意踐踏我國領土主權,瘋狂掠奪我國經濟資源外,還用腐朽沒落的西方文化腐蝕我國人民,反動政府和帝國主義互相勾結,一個“送去”,一個“送來”,中國面臨著“殖民地化”的嚴重危機。

  長期以來,由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落後,各帝國主義不斷輸入、槍炮、香粉、電影及各種小東西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們對於外來的東西“發生了恐怖”,產生了一種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確對待外國的東西。當時上海《文學》月刊正在討論如何對待“文學遺產”問題,在討論中存在著“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兩種錯誤傾向。魯迅感到,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同時革命內部在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相當混亂的觀點。針對這些情況,魯迅寫了《拿來主義》一文,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反動派的賣國罪行,闡明瞭無產階級正確中外文化遺產的基本觀點。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9

  說教學目標:

  1、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內涵

  2、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正確理解各種比喻的含義。

  3、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說教學重點:

  1、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2、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及方法。

  說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方法及各比喻的含義。

  說德育滲透:

  我們青少年怎樣去面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隨著“日流”“韓潮”的不斷浸入,我們青少年應怎樣面對。

  說教學方法:

  閱讀理解 歸納比較 疑問探討 討論總結

  說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課前調查;愛看韓劇的人有多少

  愛看日本動畫片的人有多少

  你們家使用的電器都是什麼牌子

  二、面對這種“日流”“韓潮”的襲來,作為祖國未來希望之星的青少年,應該怎麼做?魯迅先生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拿來。那麼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我們來看《拿來主義》餘下的部分,也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後果

  〈二〉⑤—⑨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三〉⑩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四、 研讀課文

  1、 第5段中那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摩登”:時髦,將一味“送去”說成是一件很“時髦”的事,其諷刺意味很濃烈。

  “吝嗇”是針對第三段的“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對照鮮明,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第5段是過渡段,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第5段結尾說到:“‘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請問什麼是拿來主義,怎樣理解?

  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運用腦髓: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要有選擇,自己拿。

  3、前四段內容提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它們與“拿來主義”有什麼區別(從特點、實質、利弊方面比較)?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幾種錯誤態度?

  5、第9段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形象地論述了“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

  6、研讀第三部分:

  (1)朗讀最後一段

  (2)簡要說明每一句話的內容。

  句數 內容

  ① 結論是我們要拿來

  ② 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③ 拿來主義的結果

  ④ 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條件

  ⑤ 從反面指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五、 小結:

  當前社會上有很多種學習古人的行為,對於這些行為,發表自己的看法。

  1、韶關市27位學齡童在韶州府學宮參加開筆禮。他們端正執筆,硃砂開痣,茶奉雙親,在孔子像前接受啟蒙老師關於尊師重教、孝順父母等傳統美德的教育和“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教育。

  2、京劇進入小學課堂

  3、佛山祖廟開筆儀式

  4、鄭大化工學院2003級畢業生,選擇漢服做畢業學位服合影,並給老師行禮。

  5、穿著漢服向屈原像行禮。

  六、結束語

  每一位愛國的青少年,當我們面對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形式多樣的外來文化,我們應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做一個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主義者。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10

  說設計理念:

  1、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師生、生生多邊良性互動。

  2、加強語文課的語言表達訓練,讓學生腦手嘴三者齊動,聽說讀寫四位一體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能力,由課內自然延伸到課外,由文字自然延伸到生活。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

  (2)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初步體會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閱讀和分析本文,感受魯迅雜文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思維訓練的體操,精神成長的大餐。

  (2)透過合作探究學習,構建民主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學習本文聽說讀寫,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強烈的“戰士”責任感,樹立對待文化資源的正確態度,加深對祖國改革開放國策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態。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用拿主義觀點對當今生活現象進行自主分析探究

  說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

  說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境,激趣匯入

  二、閱讀文字,梳理探究

  1、師生互動:課文題目是“拿來主義”,面對文題,你會提什麼問題?

  明確:拿來主義是什麼?拿什麼?為什麼拿?怎麼拿?拿了會怎樣?

  2、學生活動:緊扣“拿”字,閱讀課文,自由選題,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點撥:

  ①拿來主義是什麼?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運用腦髓——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別;自己來拿——積極主動,有選擇)

  ②拿什麼?

  文化遺產(外國、本國)

  ③為什麼要拿?

  閉關主義,此路不通

  送去主義,淪為乞丐

  聽憑送來,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來!

  ④怎麼拿?

  方法:佔有,挑選——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條件: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

  ⑤拿了會怎樣?(第10段)

  最終實現“創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會成為新宅子——人成為新人,文藝成為新文藝

  3、師生總結:用表格總理以上思路,寫一段話總結以上內容。

  三、應用文字,拓展延伸

  1、文章第6節批駁了帝國主義“送給”中國的東西——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小東西,對這些東西現在你都怎麼看待?試運用拿來主義的方法分別加以分析。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相關的論述,討論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今天我們去看法國香粉、美國電影和日本商品,應該區別對待,從接納外來文明、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對話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這才正是拿來主義的本質。

  2、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聖誕節將成“第二春節”?》,也有這樣一個故事:聖誕節即將來臨,滿街的聖誕老人和卡通人物將孩子們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歲的兒子買了一本古詩詞,詩詞的扉頁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影象。爸爸沒有想到,兒子開啟書本後竟然大呼:“爸爸,這本書上也有聖誕老人啊!”爸爸連忙給孩子糾正說:“錯啦!這不是聖誕老人,是咱們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沒想到的是,這時孩子竟一臉嚴肅,大聲說:“你才錯了呢!你看他這長長的鬍子,和街上的聖誕老人差不多啊!”

  老師家住在黃陵,曾目睹了下面這一幕:2005年重陽節,黃帝陵軒轅廟碑亭裡,一個12歲上下的男孩一邊小跑著手指廟裡一塊石碑,一邊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黃孫子’下照個相吧!”其實巨碑上是鄧小平題寫的“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

  明確:對待洋節:取其精華,不拒絕,也不盲目崇尚,瞭解洋節背後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對於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鑑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

  對待傳統節日:對於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後“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認識並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等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聆聽了來自魯迅先生,也是來自歷史的聲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老師真心希望,咱們,作為中國人、當代人,能夠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心態,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向著世界,向著傳統大聲的說出自己的主張:拿來!

  五、課外作業:

  1、摘錄本文中你認為有意思的語句,細細品味寫出其特點,下節課全班交流。

  2、課外活動:“辯論擂臺賽”

  《拿來主義》的說課稿 篇11

  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在寫作上有所借鑑。

  2、方法過程目標: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並與時代結合。

  3、情感目標:如何培養能力以及思維品質教師引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

  說教學重點:

  學習並掌握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比喻論證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說教學難點:

  根據文字內容探究新時代的"拿來主義"的內涵。

  關鍵理清文章論證思路,理解"拿來主義"內涵。

  說教學分析

  1、瞭解文章背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這一主張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3、將文字內容與時代結合,進行探究。教具多媒體

  說教學設計與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好!昨天公開課抽籤,我很幸運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為你們是四個班中最優秀的,能和優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樂的事。帶著這種好心情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歌曲。

  哪位同學知道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電影《KONGFUPANDA》。

  這是好萊塢夢工廠製作的動畫大片,內容大致是,笨手笨腳胖乎乎的熊貓阿寶練就神奇中國功夫,打敗大反派作惡多端、忘恩負義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從5月28日零時全球公映,一票難求。

  電影裡中國文化的元素隨處可見:功夫中國國粹,熊貓中國國寶。

  正因為如此,從第一部《功夫熊貓》上映起就有許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國的熊貓眼睛是綠色的,讓人感覺邪惡,真正大熊貓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國為什麼用綠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國大熊貓的爸爸居然是隻鴨子,毫無緣由,但這隻鴨子分明和美國動畫片唐老鴨有幾分相像,對於以前沒有了解大熊貓故事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留下中國大熊貓有一個美國唐老鴨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藝術家趙半狄打著橫幅“不允許好萊塢在中國撈金”來到國家電影局呼籲抵制《功夫熊貓》咱們班上的情況怎樣?

  我們來現場做一個調查,咱們全班有多少人?

  你會去電影院或在家中觀看《功夫熊貓2》?

  其實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就給出了答案。我們先來學習這篇課文,然後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主旨探尋:

  (一)整體把握

  1、哪個同學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用這個格式來回答:反對提倡

  反對送去主義,提倡拿來主義。

  2、魯迅所談的“拿來主義”是針對什麼而談的?從外國“拿”什麼呢?

  “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卒章顯志,魯迅是從建設新文藝的角度,談要借鑑外國先進的文藝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隻有借鑑外國先進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新文藝。

  (二)這是一篇議論文,又是周樹人寫的,很多同學都皺起了眉頭。咱們中學生學語文“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對魯迅的這篇文章,其實大可不必怕。剛才整體感之後,大家已經知道文章就兩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們看第一部分怎麼寫?

  1、咱們班哪位同學朗誦最好,請你讀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樣證明自己觀點的。

  2、要證明一種做法可取,可以有兩種方法,一是證明該做法的好處,二是證明其它做法的害處。請大家找出再拿來主義之外,還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樣的危害?

  做法危害

  閉關主義閉關鎖國抱殘守缺落後捱打

  送去主義卑躬屈膝賣國求榮亡國滅種

  送來主義商品傾銷經濟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論證舉例論證類比論證

  3、魯迅為了將送去主義論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因果論證:因為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實行拿來主義。

  例論證

  類比論證:尼采自詡為太陽而發瘋與中國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樣可怕的。送去主義者的言論與尼采自詡太陽在本質上是相似的

  5、魯迅語錄:某些國人自誇中國地大物博,魯迅曾批評道:倘是獅子,自誇肥大是沒什麼的;倘是一頭豬,自誇肥大,絕不是什麼好事。

  列強覬覦你,最終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孫後代在佳節大典之際磕頭賀喜討賞的畫面觸目驚心哪。

  (三)學習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從反面論述了應該實行拿來主義,下文應該怎樣寫?

  怎樣實行拿來主義。實行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2、請女同學中朗讀最好的一位來讀最後三段。

  3、有沒有高度概括拿來主義做法的句子或詞語?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說,就是四個字:佔有、挑選

  4、這一段有很形象的闡釋,找出來放聲讀一讀。

  這裡用了什麼方法來論證的?

  5、剛才有同學說是比喻論證,誰能具體分析一下?

  形成板書:

  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魚翅:精華

  鴉片: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

  煙槍和煙燈、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課堂

  1、眼下對待美國大片我們應該持有什麼態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這幾天《功夫熊貓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貓1》曾拿下六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僅中國就拿下了2.6億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貓2》內地上映兩天掘金1.2億。

  電影局對趙半狄的做法,表示從感情可以理解。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的人。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貌似徹底革命的人。徹底否定。

  廢物:比喻欣然接受遺產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盤接受。

  佔有、挑選。就是繼承、學習、模仿。

  好萊塢夢工場的美國導演們一定沒有讀過魯迅的這篇《拿來主義》,他們卻深得拿來主義的精髓:尊重、喜愛中國文化,《功夫熊貓》融合了眾多功夫片的技巧,還為阿寶設計了最典型的中國化背景:山水、廟會、麵條攤子,他練的是功夫,受傷了去針灸,連阿寶一手端數碗麵條的架勢也像是地道的中國“店小二”。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又善於創新。將中國文化用栩栩如生、豐富變化的動畫效果來呈現出來;阿寶的形象又有美國式的個性、自由、可愛、樂觀、幽默、勵志。

  2、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文化大國,遠遠排在美國、英國、西班牙、甚至落後於韓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他比中國製造更強大。舉例!

  中國製造的8—10億件襯衫才能買一架波音客機,這需要多少中國女工在嘈雜的製衣車間中勞作多長時間?又要花去多少中國銷售人員的精力,因為要想美國男人都買四五件襯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知道美國的高科技賺取中國人多少汗水與勞動,但是我們可曾想過美國的電影、文化在中國市場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銀!

  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為重要的因素。

  因為武力,金錢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動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文化產業,美國是世界第一大文化產業強國,文化產業規模在其國內產業結構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則是第一大產業。日本僅次於美國,其文化產業的規模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其動畫產業佔世界市場的62%,遊戲領域則佔世界市場的1/3。)文化上的強大與否將決定一國能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讀了魯迅的這篇文章,我們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來的文化,要佔有、挑選,《功夫熊貓2》來了,咱們可以勇敢的走進電影院,自信地借鑑外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的收穫,也是老師對大家的殷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