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手抄報> 家風手抄報一年級

家風手抄報一年級

家風手抄報一年級

  家風是一個家的道德標準,他就好像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關於家風手抄報一年級的內容,歡迎閱讀!

  家風手抄報1

  家風手抄報2

  家風手抄報3

  關於家風的手抄報內容:《袁氏世範》

  作者,袁採,生年不詳,卒於1195年,1163年進士,後官至監登聞鼓院,類似負責信訪接待,為官剛正。

  “小人為惡不必諫”

  袁採為人才德並佳,時人贊稱“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在任樂清縣令時,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袁氏世範》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

  《袁氏世範》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所以又稱《俗訓》。

  書中有許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當敬遠”“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於憂懼破於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範》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該書,奉為至寶。

  【圈點】:《袁氏世範》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諸後世”。

  關於家風的手抄報內容:《朱子家訓》

  作者,朱柏廬(1627—1698),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毋臨渴而掘井”

  朱柏廬的父親在守崑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柏廬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他始終未入仕,一生教授鄉里。他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

  《朱子家訓》全文五百餘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圈點】:《朱子家訓》全文雖只有506字,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

  家風作文

  大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吧,作為高階工程師的老爸會把“學習第一”作為口頭禪,作為教師的老孃會時常唸叨“應該文質彬彬”。這兩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繭的“聖詔”也可以說成是我的`家風。

  從記事起,每逢來客+都會看到父母滿臉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於是,不是一頓香甜可口的飯菜,便是一場“之乎者也”類的高談闊論。我與哥哥則不問不開口,有問必答,大人說話不插言,大人吃飯不上桌,於是博得了客人的誇獎:“你家的孩子真懂事。”“不愧是知識分子,就是與眾不同。”但是平時,淘氣的我與哥哥會時不時“犯上”的。例如給睡覺的老爸別上一隻髮卡,再梳兩個標緻的小辮,於是老孃手執笤帚將我們統統趕到廁所或陽臺上,還能聽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頭上動土。”

  雖說是90年代了,但由於封建意識的影響,父親總是用些封建教育方法來管制我們。但正是這些教育方法,使天生賤皮子的我與哥哥在學習上總是名列前茅。每當夜晚;家中從無嘩啦啦的搓麻將聲,也無地動山搖的音響聲,只有我與哥哥寫作業的沙沙聲與父母翻書報的聲音。有時,全家人也會為了一道數學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但畢竟是封建的教育,於是出現了一切的封閉政策!收音機不讓聽,假日不許出去遊玩,似乎想讓我與哥哥成為書呆子。不,連課外書也只能在廁所或被窩裡偷看。我真想對父親說:“都90年代了,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該改改了。”但怯於父親的威嚴,話到嘴邊總是又咽了回去。

  這就是我的家風,有利有弊。但我堅信,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家風會落腳於我家。我的家庭將變得更充實,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