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手抄報>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片【1】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片【2】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片【3】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片【4】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片【5】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1】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2-4][8-9]清末起源於浙江嵊州(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歷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用“越劇”稱之。1938年始,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才統一稱“越劇”。

  1953年底拍竣的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當時風靡一時,在香港創造了票房記錄;更為主要的是,在日內瓦會議期間,此片被周恩來多次用來招待各國政要和記者[11-12],被讚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國際輿論對紅色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懷疑由此冰釋。享譽世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亦源出自越劇唱腔。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擴大了越劇在國內外的影響,捧紅了一個劇種。

  1962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和香港金聲影業公司攝製完成的電影《紅樓夢》在80年前後取得2億票房(那時票價也就2毛錢左右),12億人次觀看,可謂空前絕後。自此,一曲《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傳唱大江南北。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2】

  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位於濟南趵突泉公園,趵突泉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2002年,有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泉源上奮水湧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金代詩人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比之為“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劉鶚《老殘遊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是理想的天然飲用水,可以直接飲用。“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18℃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嫋嫋,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嚐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緻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3】

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春節、元宵節 、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

  節日的發展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節日的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