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手抄報> 對黃河的瞭解手抄報

對黃河的瞭解手抄報

對黃河的瞭解手抄報

  對黃河的瞭解手抄報怎樣設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手抄報,歡迎閱讀。

  對黃河的瞭解

  “黃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只要是中國人民都知道我們的母親、我們的搖籃。它承載著幾百萬人的心血,幾百萬人的希望和夢想。

  俗話說的好,“跳進黃河洗不清。”我們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黃河,它之所以叫“黃河”,是因為每年有許多的黃土、黃沙注入到它的身體裡。據每年統計,黃河下游輸沙量為1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36千克。“跳進黃河洗不清”就是這樣由來的。同時沙的顆粒很細,有時甚至會變為漿糊,進去就真的再難以洗清了。

  黃河,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它是偉大的、英勇的、勇敢的、堅強不屈的。因為在它的身體裡流著許多英雄的心血、汗血,以及他們對家鄉的思念。“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它歌唱著黃河的英雄氣概,磅礴的氣勢。

  黃河,它是完美無暇的,但是總有一些旅客隨便往河裡扔垃圾,破壞了美麗的環境、美麗的黃河,不愛護我們的母親、不愛護我們的搖籃。我們應該呼籲大家:如果你是一位炎黃子孫,那麼就請你愛護自己的母親、搖籃吧;如果你是一位愛國者、愛家者,那麼就請你歡呼吧!為我們的祖國的母親加油吧!

  我相信,只要是中華人民一起行動起來,只要我們努力奮鬥保護我們的家、母親,燦爛的陽光就會很快來到!當野外的森林變成茂密、鬱鬱蔥蔥的樹林時,我們的黃河就會更加輝煌,更加英勇!

  黃河,加油!

  黃河人文歷史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裡。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黃河流域文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而且與黃土地,黃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幾”字形中國龍構成了中華民族形象的表徵,因此,人們把這條流經神州大地心臟地區的濁流昇華為“聖河”。從左河水“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裂壁吞沙驚大地,東奔致雨嘯蒼穹。”的詩句中,可以領略到黃河猶如中華民族那種氣勢磅礴,幾經曲折縱橫,經久不息、勇往直前的偉大氣魄與生命力。《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黃河流域的先民從與自然鬥爭的經驗中得知,生存只能依靠自己,雖然他們也有原始宗教,也祭祀神靈,但和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他們不祈求神靈的幫助,他們認為自然規律(天意)是神靈也無法改變的,因此他們主要發展卜巫術,力圖預測吉凶,以便依靠自己“趨吉避凶”。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都是卜巫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