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一碗苞谷糝情感美文

一碗苞谷糝情感美文

一碗苞谷糝情感美文

  隨著網路文化的發展,美文的概念已經不限定於某種文體,或某類內容。網路文化是一種開放、自由的文化,給美文的概念也賦予了更多的開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好詩歌是美文,好小說是美文,好論文是美文,一條寫得好的手機簡訊,或一段能讓人會心而笑的笑話也是美文,用通俗的講法,寫的`好的文章,就是美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碗苞谷糝情感美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慶節期間,表侄開車來接我。說他父親常唸叨,老想和我坐一坐,說說話。

  其實,我早就想去。因為,自姑姑去世後,我一直未去過表弟家。表弟家住白鹿原。上世紀七十年代,幾乎每年秋收秋播後,他便用架子車送母親(我的姑姑)來我家住下拾苞谷。我家住在三原。土地有渠水和機井灌溉,所以,苞谷年年有收成。

  姑姑每天挎著籠外出翻揀苞谷稈,從中發現苞谷棒,掰入籠中。生產隊的苞谷稈成堆成堆地撂在地頭或水渠旁。姑姑一根一根地翻揀著,找到的苞谷棒都很小。偶爾也會找到大的。如果運氣好,一天可拾一籠。通常都是半籠,有時則更少。翻揀過的苞谷稈,姑姑重新將其歸置整齊。生怕壓著已出苗的冬小麥。

  下午回來得很晚。回來後,能吃上一碗熱飯。吃的多為連鍋面,即湯麵片。有菜,有時還有豆腐。這在當時,可謂好飯。因為是麥面做的。而蒸饃則是苞谷面製品,質量次之,久食則胃作酸。

  飯後,姑姑從苞谷棒上搓下顆粒。全家人都幫忙。最經心的人是祖母。祖母心疼她這個女兒:年年不夠吃,歲歲拾苞谷。第二天,姑姑出門後,祖母把苞谷顆粒晾曬在後院,並不時地翻攪,以期早日晾乾。

  天氣越來越冷。冬灌已經開始。一畦挨一畦的麥苗都浸泡在冰冷的渠水中。拾苞谷也越來越難。有一回,天陰霧重看不清,姑姑一腳踩進泥水裡。為了拔出這隻腳,另一隻腳剛一鼓勁,也陷入其中。當兩隻腳都拔出後,鞋、襪、褲腿都溼淋淋的。姑姑繼續翻揀著苞谷稈,她感覺不到冷,因為腳已麻木。她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與同村人相比,她有投靠的親戚。其他人也想來拾,但無處落腳,那才叫苦呢!她常說:多虧有這個孃家,要不然,該咋處呀!

  幾乎每年11月底,表弟就拉著架子車來接姑姑回去。臨走前,我母親烙個白麵鍋盔,算是禮物。當天,再擀兩碗撈麵條,算是送行。

  離別時,最難受。既不能說,明年再來;又不能說,明年別來。只能說,等著,盼著,口糧遲早會夠吃。姑姑拉著祖母的手,潸然淚下。哽咽著,說不出一句話。就這樣,表弟拉著架子車,上面放著拾的苞谷,姑姑跟在後面。在沒有話,只有淚的離別中離別了。

  往事已經遠去。我和表弟一家人敘叨了一天。傍晚,表侄開車送我回家,臨走時,表弟又給我裝核桃,又給我摘柿子,還特意給我舀了一碗苞谷糝。說這個苞谷沒上化肥,沒打農藥,是專給自家人吃的。硬要我帶上,我堅持不要。

  表侄也硬要我帶上。說,這碗苞谷糝意義非凡。我說,這娃墨水喝得太多啦。一碗苞谷糝能有啥意義,還非凡不非凡的。他解釋說,上世紀,家鄉人常說,戶籍關係在藍田,糧食關係在涇(陽)三(原)高(陵)。現在,糧食關係迴歸原籍了。這碗苞谷糝便是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