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為什麼話到嘴邊要留三分的美文

為什麼話到嘴邊要留三分的美文

為什麼話到嘴邊要留三分的美文

  生活和戰役其實是一樣的,匆匆忙忙之中,很多人總是忽略些規律性的東西,比如有些人說話咄咄逼人、鋒芒畢露、顯得才華橫溢一一一個真正有涵養、有氣度的人,是不會賣弄才華、沾沾自喜的;如果他賣弄才華、沾沾自喜、鋒芒畢露,恰好說明他不是大才。他有可能很出名,但他很難成為真正的大師。那些非常木訥的人,反而是大才,比如朱德。朱德非常厚道,你永遠看不出他的能耐。他不像很多將領那樣,老是沾沾自喜、咄咄逼人,他永遠那麼低調,這就是厚德。

  鋒芒畢露不好,尤其是言語上的鋒芒畢露更是不好。我們經常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留三分忠厚。很多人一輩子之所以招致禍患,問題就出在嘴上。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個人鬥啊鬥啊,一句話傷了對方,對方就會記下來,尤其是遇到小人的時候。所以,要敬小人如敬父母。老子說“大辯若訥”,意思是,最會辯論的人,反而是那些看起來有點口吃,不愛說話的人。

  有個關於趙匡胤的故事很有意思。趙匡胤剛剛建立大宋的時候,江南還沒有統一。李後主李煜派徐鉉北上求和,希望能與趙家兩分天下。徐鉉當時非常有名,據說他辯才無礙、學富五車,大宋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大臣們聽說徐鉉要來,都非常害怕,怕大宋這次會丟人。因為,如果宋國輸了,就會失了國格,被人恥笑。但趙匡胤非常聰明,他聽說之後也不慌張,立刻指派了應對之人。這人不識字,是個大老粗,沒有文化,非常木訥,但相貌堂堂。然後徐鉉就來了,他果然口才非常好,滿腹文章,就像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樣。一天過去,那個大老粗沒有應過一句話,無論徐鉉說什麼他都面無表情地“嗯嗯”.其實他聽不懂,不知道對方到底在說什麼。但徐鉉不知道,仍是口若懸河,才華橫溢,但對方像一堵牆,毫無回應。幾天之後,徐鉉累得要命,覺得對手深不可測,只通地回國了。

  我發現裝大師的人都是這樣,他們如果無論什麼都“嗯嗯”人家一定摸不清底細。以前,我在藏地見過一位大德高僧,每次見面,他老是說“嗯”“很好”,顯得高深莫測。後來,我們關係非常好時,他想跟我交心,我才發現,他的層次實在太低了。如果他一直裝模作樣,就顯得深不可測了。

  所以,鋒芒畢露不是好事,不可長保。除非你有真本事。否則,你嘴一張,大家就知道你的真相了。所以,古人叫我們不要賣弄。小時候,我媽媽也經常這麼告訴我,她說:“少說話,威信高;多說話,惹人罵。”她也是叫我不要鋒芒畢露,“話到嘴邊,留三分忠厚”,不要老想戰勝別人。

  或者說,你要儘量地“避人得自在”,或者說“讓人得自在”.只要不是什麼重大原則問題,儘量讓著別人,給別人一份好心情,這樣你也會得到自在。然後還要“入世一無能”,不要覺得自己很行,永遠要覺得自己無能。儘量地低調,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咄咄逼人,要向老子學習。因為,爭到也罷,搶來也罷,都很快就會過去。

  不過,我年輕的時候,不明白這個道理,老和別人辯論,總想戰勝對方。後來才發現,很多我戰勝的人,都會仇恨我。只有一個朋友非常好,他不跟我辯論,每次都說好。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有一天,我聽到他在別人面前說,開紅那傢伙,就愛吹牛。我才知道,他心裡其實並不認可我。很有意思,所有跟我辯論的.人都反感我,不反感我的人,也以為我在吹牛。可見,鋒芒畢露的確不是好事。

  做事也跟說話一樣,不要太滿,凡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要走極端。尤其和朋友交往時,話不要說得太絕,永遠都要留一分餘地,不要走極端,不要動不動就跟別人絕交。不要老是把話說得傷到人家骨髓裡去。老子在這方面非常有智慧,他很懂與人相處的分寸。

  在《道德經》中,老子特別注重的就是分寸,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過度等於達不到。比如,我取一件東西的時候,這樣的距離剛好,過了也取不到,不夠也取不到。做事也要這樣,要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