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將相和》資訊化教學設計

《將相和》資訊化教學設計

《將相和》資訊化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將相和》資訊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將相和》資訊化教學設計1

  一、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根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歷史故事。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透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三個小故事按照時間發展順序敘寫,故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緊密聯絡。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才有了第三個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語言、動作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主要學習“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以提高閱讀速度。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和快速閱讀力,透過初讀感知,能夠理解故事的意思,結合課後習題能夠理清課文的結構。透過文中的語言、動作等描寫能夠初步體會人物性格,但是要透過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維度理解人物的個性和品質尚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強、劃、削”的讀音,會寫“召、臣”等12個生字,會寫“無價之寶、召集”等15個詞語。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連詞成句地快速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三個故事。

  2.教學難點:透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個性特點。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景匯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改編自西漢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透過人物傳記的形式刻畫了許許多多鮮活的人物。

  2.齊讀課題。“將”指的是誰?(廉頗)“相”呢?(藺相如),一個是趙國的武將,一個是趙國的文將。“和”是什麼意思?(預設:和好、團結)

  【設計意圖】透過介紹《史記》的文學價值和寫作特點,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透過理解課題,為課文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快速默讀,概況故事

  1.上節課,我們學會了運用“不回讀”的方法來增加閱讀速度,透過閱讀“課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快速閱讀方法?(預設:連詞成句地讀)。沒錯,我們先來看看課後第二題,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內容?原來,“連詞成句地讀”就是一眼掃過去,要儘可能多地看到詞語或者句子,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2.快速閱讀,記錄時間。

  3.交流閱讀方法。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透過交流閱讀本課過程中運用的方法以及閱讀效果、閱讀感受,體會閱讀方法的運用。

  【設計意圖】結合課後題,先讓孩子熱身,體會如何擴大視域。在閱讀中運用方法,讀後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和氏璧強逼允諾劃歸抵禦

  侮辱擅長上卿削弱戰袍

  多音字“強、劃、削”組詞。

  指導書寫“臣、獻、拒”。

  (三)整體感知,概況故事內容

  1.課文圍繞“將相和”講了幾個小故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

  2.用簡潔的語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內容時,要注意不說人物對話的提示語、形容詞等,將對話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3.說一說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預設: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於是有了第三個故事。)

  【設計意圖】透過概括故事內容,理清故事發展的脈絡和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為體會人物形象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在當時,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一心想要統一六國,所以不斷向其他國家進攻。本文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之時,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來佔趙國的便宜。可是在“完璧歸趙”“澠池會面”這兩個故事裡,秦國佔到便宜了嗎?(預設:沒有,在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設計意圖】回憶課文內容,對“廉頗”、“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二)細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藺相如

  1.默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2.交流討論人物形象——藺相如。

  語言:“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深謀遠慮、機智過人。

  語言:“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語言:“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勇敢無畏。

  語言:“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有勇有謀,把選擇權留給秦王。

  語言:“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於盡。”——將生死置之度外。

  語言:“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顧全大局。

  動作: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無畏。

  【設計意圖】透過相互交流、補充,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3.除了語言和動作,文中還有很多表現人物說話語氣、態度的語句,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充分思考、謹慎行事。

  “他怒髮衝冠”——態度堅決。

  在與手下的對話中,稱“廉頗”為“廉將軍”——謙卑有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從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點。

  3.分角色扮演。同學一人扮演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將“完璧歸趙”“澠池會面”中藺相如與秦王之間的對話、動作表演出來。

  【設計意圖】透過情景演繹,深入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三)體會人物形象——廉頗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廉頗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境上,作好了抵禦秦軍的準備。”——勇敢,保衛國家

  “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讓敵人不敢侵犯。這一句話也呼應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廉頗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果然名不虛傳!”

  “我廉頗立下了那麼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臺。”——不服氣、衝動。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對連續越級升職的藺相如很不服氣。從說話的口氣“我廉頗”、“他藺相如”中看出廉頗的居功自傲,與藺相如口中的“廉將軍”形成鮮明對比。

  “他脫下戰袍,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請罪。”——勇於改過,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廉頗從不服氣到負荊請罪,做出巨大改變。

  【設計意圖】透過言語細節、與藺相如的對比、前後行為的變化體會廉頗勇於改過、顧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四)小結

  透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既掌握了快速閱讀的方法,也學會透過理解人物的言行,對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點,我們也就真正明白了為什麼能將相和。

  《將相和》資訊化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初步認識過渡句,瞭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藺相如和廉頗忠於國家、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師(板書課題):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預習了課文《將相和》,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武將和文官和好)

  2、既然是“和好”,說明將相以前有過“不和”,他們為什麼不和了呢?看看廉頗是怎麼說的?

  ⑴生讀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頗說的話,指名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⑵指導朗讀:讀書要讀得“聲情並茂”,老師教大家一個方法:邊讀邊揣摩廉頗當時的心理,想象他說話時的表情,動作,這樣自然而然就讀得“聲情並茂”了。想不想試試?

  ⑶生自由練讀後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3、找到將相矛盾的焦點了嗎?(師生討論交流)

  4、小結:

  在廉頗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沒什麼真本事。竟然爬到他頭上去了,心裡就不平衡,不服氣。那麼藺相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嘴到底厲害不厲害?官到底該不該升?這就是咱們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二、新授

  1、我們先來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到描寫藺相如面見秦王說話時表現的兩個詞語,做上記號。

  ⑴生自由讀文。

  ⑵請兩位同學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理直氣壯大大方方)

  2指名讀“理直氣壯”,理解詞意,指導讀出詞語的味道來。

  3、引讀: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4、藺相如的理“直”在哪裡?請大家默讀2到8自然段,劃出重點句,組織好語言,替藺相如來擺擺這個理。(師生共同討論交流)

  5、導讀:

  是啊,拿城換璧是你秦王提出來的,我把和氏璧給你送來了,你卻不交城。理由充分,說話才有氣勢。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生讀“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有理有據,所以藺相如面對的雖然是虎狼之國的秦王,卻仍然毫無懼色,言語中字字擲地有聲。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生齊讀“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6、討論交流:藺相如真的撞嗎?

  (引導:秦王對和氏璧是愛不釋手,藺相如已看在眼裡。這是藺相如使的“金蟬脫殼”之計。)

  7、除了金蟬脫殼之計,藺相如還用了幾個計。請大家接著讀書,看看誰能讀出來?

  (生讀書後交流,師相機引導:“緩兵之計、瞞天過海、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

  8、過渡: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所以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他進宮見了秦王才會──(師指板書“大大方方”,生齊讀)

  9、引讀: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

  “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10、討論交流:藺相如難道不怕秦王殺他嗎?這可是欺君之罪呀!請大家再讀藺相如的.話,揣摩一下秦王當時的心理。

  (相機指導: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殺了藺相如也沒有用。反而落下不講信用的惡名,讓天下人恥笑。)

  11、導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藺相如已經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會殺他,所以才會大大方方地說──

  (生齊讀“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12、你們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來?(不畏強權機智勇敢)

  13、小結:

  藺相如憑著過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識,用他的那張嘴和秦王針鋒相對。不僅“完璧歸趙”,還讓秦國沒有理由對趙國動兵。你們說說,他這張嘴厲害不厲害?

  (擦去黑板上“厲害”後的“?”,改為“!”)

  14、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氣氣地送回了趙國。咱們懸著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來了。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藺相如決定接受趙王讓他帶璧入秦的使命時,他心裡有把握嗎?請大家讀書,找出文中的句子來。

  “我願意帶著這塊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⑴指名讀後自由讀。

  ⑵你們又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來?(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機指導朗讀)

  15、總結提升: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一切盡在掌握。這就是大智大勇的藺相如。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智大勇,才敢帶璧入秦,最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板書:不辱使命)

  16、同學們,如果你是趙王,面對這樣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給他升官?

  (師擦去黑板上“升”後的“?”,改為“!”)

  三、複習檢查

  進一步指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四、課堂小結

  藺相如憑著過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識,用他的那張嘴和秦王針鋒相對,不僅“完璧歸趙”,還讓秦國沒有理由對趙國動兵。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智大勇,藺相如才敢帶璧入秦,最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

  五、作業

  1、朗讀課文。

  2、預習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

  《將相和》資訊化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將相和》一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我把豐滿人物形象作為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摒棄對課文內容、故事情節的繁瑣分析,將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悟、演,去豐滿人物形象,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教學過程】

  一、在反覆讀課文,讀通、讀熟、讀好的基礎上,藉助成語遊戲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練習:

  “將”→(廉頗)→(大將軍)→(元帥)“相”→(藺相如)→(宰相)→(同心協力)

  2、“人物開花”成語遊戲:

  (填出可以用在這兩個人物身上的成語——課內、課外的成語都可。)

  以上這兩個練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兩位人物的形象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對課文內容也有個基本瞭解。所以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給足時間讓學生自讀、自學課文,找出有關的詞語填寫。透過遞等式形式和遊戲方式,學習了詞語,積累了成語,也瞭解了課文,充分體現語文的趣味性原則,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藉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係

  1、學習單元提示,學生通讀課文找到文章過渡句,結合上面對“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個故事?

  這一環節側重讀的訓練,以讀懂為基礎,向讀深、讀透發展。把學會讀書作為一個訓練訓點來抓:因為讀書能力是語文素養基本內容之一。

  2、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學生參與板書。

  3、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絡。

  三、藉助名言豐滿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名句,圍繞這句話對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展開討論。

  2、出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句,圍繞這句話對廉頗這個人物形象展開討論。

  以上的討論與練習旨在使這兩個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凝聚,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形象。透過練習,學生不僅看到了藺相如和廉頗的個性品質,而且悟出他們的共性品質,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名言、成語的運用,亦能提高語文知識的積累,開拓學生思維,充分體現語文的開放性。

  3、根據課文內容對對子:如: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

  填空練習:因為藺相如(顧全大局)、廉頗(知錯能改),更因為他們都有(精忠報國)的精神,所以他們能化干戈為玉帛,(同心協力)保衛趙國,他們文武雙全,真是趙國的(無價之寶)。

  四、藉助課劇形式,展現人物形象

  透過上面三方面的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不必強求要達到什麼效果,學生理解的深淺也可以不一。因為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說,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於觀演的同學來說,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