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紙繩力量大》
設計意圖:
科學活動《紙繩力量大》源於一次撕紙遊戲,在撕紙遊戲中,有幼兒說:“老師,我把紙撕成一根一根麵條了!”我注意觀察了一下,有的幼兒撕麵條很快、很輕鬆,有的幼兒怎麼也撕不好,總是撕成一塊一塊的,當時我也覺得很奇怪,也嘗試了一下,還用了不同的紙做實驗,後來我在網上收集資料,發現這就是紙的纖維走向,並且順著紙的纖維走向撕,就能撕成一根一根的麵條,相反,不順著紙的纖維走向撕,就會撕成一塊一塊的。我便隨手取了常用的面巾紙,試驗了一下,果然如此。後來我又做了一個嘗試,順著紙纖維走向把紙擰成紙繩拉了拉,拉不斷,接著我又擰了一根紙繩,這一次我沒有順著紙纖維的走向擰,結果一拉就斷,真的很奇妙,原來我們常見的紙中還藏著這樣一個秘密。知道這個科學奧秘後我也迫不及待想與孩子們分享,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透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所以將科學奧秘直接告訴孩子是不行的,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索,所以我便設計了《紙繩力量大》這一節學活動,主要採用體驗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選擇了生活中常用的面巾紙以及幼兒園美工區常用的皺紋紙給孩子探索實驗,實驗中自己發現紙的纖維走向,知道了撕麵條的奧秘以及紙繩有承重力的特點,這樣不僅能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還能激發幼兒探索科學奧秘的慾望,促進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
活動目標:
1.探索將紙變成紙繩,發現紙繩有承重力的特點。
2.透過觀察、操作、驗證,初步瞭解紙纖維走向與紙繩有承重力的關係。
3.增強對科學奧秘的探索慾望,在合作遊戲中體驗團結力量大。
活動重難點:
重點:探索發現紙繩有承重力的特點。
難點:初步瞭解紙纖維走向與紙繩有承重力的關係。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的準備:面巾紙、皺紋紙、報紙若干,裝滿水的牛奶桶若干,塑膠籮若干。
2.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不同的紙,有過搓紙繩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探索將紙變成紙繩,發現紙繩有承重力。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裝滿水的牛奶桶,提問:用這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裝滿水的牛奶桶給拎起來嗎?你有什麼好辦法?
2.幼兒自取一張面巾紙想辦法嘗試拎一拎牛奶桶,教師巡迴指導。
3.經驗交流,引出將紙變成紙繩拎起牛奶桶的好方法。幼兒自制紙繩,再次嘗試,用紙繩拎一拎牛奶桶。
4.討論交流:為什麼有的紙繩能成功拎起來牛奶桶,而有的紙繩在拎的時候會斷呢?
(二)動手操作,初步瞭解紙纖維走向與紙繩有承重力的關係。
1.透過撕紙活動,發現紙纖維的走向。
(1)教師:其實面巾紙裡還藏著一個秘密,想解開面巾紙的秘密嗎?那我們來玩一個撕紙的遊戲,沿著面巾紙的每條邊撕一撕,你能發現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自主玩撕紙遊戲,教師觀察指導。
(3)討論交流:有什麼不一樣呢?(面巾紙有的邊能撕成條條,有的邊撕成碎片。)
(4)教師揭示紙纖維的走向特性:面巾紙裡藏著的秘密就是紙纖維走向。我們順著紙纖維走向把面巾紙擰成紙繩,紙的纖維結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禦外界拉的力量,這樣紙繩就有承重力了,能拎起這裝滿水的牛奶桶了。
2.透過驗證,初步瞭解紙纖維走向與紙繩有承重力的關係。
(1)教師:現在你們知道了這個秘密,想不想再試一試呢?這次我們要先找一找紙纖維走向,然後再做一根有力量的紙繩,記得還要擰緊點哦,這樣會更牢固。
(2)幼兒嘗試順著紙纖維走向自制紙繩,再次拎一拎牛奶桶,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經驗遷移:合作擰紙繩,感知不同紙質的紙纖維走向及和承重力的關係。
1.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紙,瞧,這是什麼紙?(教師出示皺紋紙)皺紋紙能做一根有力量的紙繩嗎?
2.教師交代要求,請兩個小朋友合作擰紙繩。
3.幼兒兩兩合作擰紙繩,教師參與指導。
4.紙繩擰好後自主嘗試拎重物(如:合作拎兩個牛奶桶、拎更多的牛奶桶、挑戰拎小椅子等)
5.大膽猜測:用紙繩拎起我們小朋友,你們猜一猜能不能成功?引出把我們做的.紙繩和在一起,這樣紙繩的承重力更大。
6.教師把幼兒製作的紙繩全部合起來,變成一根又長又粗的大繩,嘗試拎起小朋友,體驗團結力量大,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教師出示廢舊的報紙,引發幼兒探索報紙的纖維走向以及報紙製作的紙繩是否有承重力的慾望。(將報紙帶回班級的科學探索區)
2.親子游戲:在家尋找一些其它紙的纖維走向,並與爸爸媽媽一起製作紙繩,繼續發現還有哪些紙製作的紙繩有力量。
活動反思:
1.活動內容的選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本節活動的內容選擇就源於幼兒的好奇心,並且在選擇操作材料時也考慮到了,選擇幼兒熟悉的,身邊隨手可及的面紙給幼兒進行操作和實驗,和孩子們一起探索發現紙纖維的走向,知道紙繩有拉力,尋找出普通的面巾紙中所隱藏的秘密,從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
2.活動目標的達成情況。
本節活動有三個目標,在活動中也分別透過三個環節來達成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探索將紙變成紙繩,發現紙繩有承重力的特點。這個目標在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幼兒自制紙繩,然後用紙繩嘗試拎一拎裝滿水的牛奶桶,有的幼兒成功了,有的幼兒失敗了,但是從成功的實驗中發現紙繩有承重力的特點,反之從沒有成功的實驗中便引出下一個環節,探索為什麼有的紙繩有承重力,有的卻沒有,這便是活動的第二個目標:透過觀察、操作、驗證,初步瞭解紙纖維走向與紙繩有承重力的關係。活動中第二個環節,首先玩了撕紙遊戲,從中探索發現紙的纖維及纖維走向,接著又引導幼兒嘗試順著紙纖維走向再自制紙繩,再次拎一拎牛奶桶,從而瞭解紙的纖維走向與紙繩的承重力有密切的關係。活動中第三個環節是遷移幼兒的經驗,繼續探索其它紙有沒有秘密,這裡教師又提供了幼兒常用的皺紋紙,同時大班的幼兒已具備很好的合作能力,並開展了兩兩合作製作紙繩的活動,挑戰拎更多的牛奶桶,從而發現皺紋紙做得紙繩也有稱重力,最後還將幼兒做得紙繩全部和在一起,拎起小朋友,幼兒更驚喜,也充分感受到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完成了活動目標三。總之活動環節清晰,層層遞進,目標也逐步完成。
3.本節活動的亮點——體驗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呈現。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透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本節活動設定了環環相扣的操作活動,幼兒從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在活動中發散他們的思維:“如何用薄薄的面巾紙來提起這樣大的一桶水?”幼兒的答案固然千奇百怪,但是他們都動了腦筋,投入了其中,想了不少的辦法,然後他們把點子運用實際,動手操作,首先想出改變紙的形態,自制紙繩,拎牛奶桶,大家操作不一,也十分的有新意,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可孩子們沒有放棄自己的探索實驗,又開展了撕紙的實驗,在撕紙活動中知道了面巾紙裡有紙纖維的存在,還了解的紙纖維有一定的走向,然後孩子們就製作紙繩,順著紙纖維的走向做紙繩,再次拎一拎牛奶桶,從而知道順著紙的纖維走向擰繩,紙繩就有了承重力,可以成功的提起水桶。總之整個活動孩子們都是在一次一次的實驗操作,有成功有失敗,還有鼓掌歡呼聲,最後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充分體現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