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荷葉母親》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蕭紅《荷葉母親》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謊花”“蚌殼”、“螞蚱”等詞。
2.感悟作品清新活潑、鮮活靈動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品味作者對童年生活狀態的描寫,感受作者親近自然萬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
2.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生活的嚮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作品對童年生活狀態的描寫,體會作者讚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鑑賞本文的語言藝術,學習用鮮活的語言描摹事物。
學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著兒童自由、快樂、純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濃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學生對童年生活的嚮往,所以,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主體,文字是他們學習的憑藉,且文字內容淺顯易懂,要在鮮活靈動的語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處。經過三年的教與學,教師基本上把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能在教師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透過文字獲取對知識的理解,再透過自身素養深入感知文字,並在更高層次上來領悟和運用文字知識。所以,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只做引導和提示,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文字的方法更適合本文。
教學重點:
學會在閱讀中迅速捕捉資訊,瞭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的活動以及表現出來的情感。
教學難點:
當人們回頭去看自己的童年時,對新鮮的、活潑的生活的認識總是美好的、值得懷念的,並有了更清楚的界定。體會這種感情。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仔細品味清新活潑,鮮活靈動的語言,感悟作者自由、快樂、純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學準備:
課件、音訊朗讀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內容。(學生按預習要求事先預習,如朗讀課文、解決生詞、瞭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課後練習等。)
2.利用早讀聽課文音訊朗讀,正音、熟悉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童年是美好的,難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滿了童真童趣。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看到了兒時魯迅的活潑調皮與天真聰明;在《幼時記趣》中,我們看到了兒時沈復的“物外之趣”的神異世界;在《呼蘭河傳》中,我們會看到兒時的蕭紅又有怎樣快樂的童年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幻燈出示課題及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張迺瑩,筆名悄吟、田娣等。黑龍江呼蘭縣人,她一生坎坷:九歲喪母,在暴虐的父親和繼母那兒得不到關愛,只有在年邁的祖父那兒得到溫暖。二十歲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歲開始文學創作,三十一歲去世。短暫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
代表作:《呼蘭河傳》、《生死場》、《小城三月》、《馬伯樂》。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用最簡潔的語言回答問題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他們各自的年齡有多大?
(2)人物活動的地點在哪兒?從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麼季節?從文章的哪裡得知?
(3)“我”對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對作者描寫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儘可能多地回憶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長的文章中出現了這麼多的事物,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2.學生思考、交流。明確: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歲了,“我”才四五歲。
(2)祖父的後花園。從鋤穀子、韭菜、摘黃瓜、追蜻蜓、綁螞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節。
(3)十分喜歡與懷念,學生找出相關詞句說說。
(4)答案不唯一,自由討論。(應該是喜歡、嚮往、甚至是羨慕的。因為現在的孩子忙於學習、忙於上各種輔導班,不會有這樣成長的環境,也不會有這樣多的自由與快樂!)
(5)請幾位同學上臺板書羅列,可分工,如甲同學寫動物的詞語,乙同學寫植物的詞語,丙同學寫自然景物的詞語,這樣,既節省時間,又不至於寫重複。明確:蜜蜂、蝴蝶、蜻蜓、螞蚱、鳥、蟲子;果樹、榆樹、小白菜、草、韭菜、穀穗、黃瓜、玉米等;大花園、風、雨、太陽、白雲等。
(6)思考、討論、歸納:
“自由”。
四.解讀課文,深入理解、品味。
1.這裡的動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麼置身於這樣環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自由快樂、天真爛漫。)
2.朗讀課文,說說課文裡哪些語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爛漫、自由快樂的?
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後朗讀,交流:
(1)如:“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菜。”
(評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祖父幹活,我瞎鬧、幫倒忙,祖父也不會怪我。)
(2)“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並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一抬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黃瓜沒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幾步又去做別的去了。”
(評析:在事實面前也只是馬馬虎虎承認錯誤,注意力極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將“委屈”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
(評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勞動”,連睡覺都這麼自由。大花園真是我兒時的樂園!)
(4)多種形式朗讀讀第28段,(如點名讀、自由讀、齊讀、誦讀等方式)研讀這一段所體現的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情感。
分析:這一段使用了十一個“就“字,可是讀起來一點也不顯得羅嗦,反而有獨特的味道,說說它們對錶達思想感情有什麼樣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個“就”,表示強調語氣;後八個“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約束。這十一個“就”,非常有表現力,語氣輕鬆,一氣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現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長。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長環境。(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3.在“我”的眼裡,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能體現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讀、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裡邊。”
“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杆,祖父就把鋤頭杆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
“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
“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
歸納:從以上語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裡,是個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對“我”非常寬容、慈愛、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滿快樂。
4.選出文中你認為描寫最美的一個段落,進行誦讀,體味語言特點。
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段,朗讀、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用兒童的眼光來觀察,辨別顏色、形狀、聲響,呈現出來的是景物的本來面目,相對花而言,動的昆蟲更容易引發兒童的興趣。因而平實貼切,充滿孩子的歡愉和真摯。)
(2)寫小白菜的生長:“小白菜長得非常之快,沒有幾天就冒了芽了,一轉眼就可以拔下來吃了”。(用語明快樸素)
寫蝴蝶飛舞:“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自言自語,充滿孩子氣。)
(3)自由誦讀第28段,體會11個“就”的妙用。
五.拓展提高。
寫《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時,蕭紅已經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為什麼她這樣懷念童年的生活?
明確:(結合其生活經歷)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後的生活並不幸福,在生活極不安定的情況下,回憶故鄉、回憶美好的童年是一種精神寄託。她曾說過:“若是能回呼蘭我的家鄉去多好啊!”,然而故鄉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對於蕭紅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戀的是故鄉的後花園、祖父和她構成的溫馨世界,是過去自由、幸福純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討論全文的主旨。
1.課文表現了“我”對故鄉、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
①首先表現在昔日歡樂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園裡觀蝶戲蟲,栽花拔草,鏟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間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麼天真有趣,無憂無慮,可以說盡享人世間美好的生活。也許在成人之後,再也得不到這份爛漫,這份純真了。“我”童年所接觸的,是同樣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螞蚱,自由飛舞;花兒、草兒、樹兒、瓜兒,生機勃勃;藍天、白雲、清風,悠悠灑灑……“我”在這樣的自然中嬉戲、成長,人性本自然,自然與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僅有自然的滋潤,還有親情的關愛。爺爺帶“我”種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識。在爺爺的關愛呵護下,“我”快樂、自在地歡度著童年。
2.明確文章主旨
本文回憶童年在祖父後花園的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表現了親近大自然萬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寄託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的生活的嚮往。
七.小結:
文章回憶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後花園的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表現了親近自然萬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寄託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的生活的嚮往。文章記敘的是一個孩子在狹小的生活空間的瑣事,但是由於作者在文字中傾注了熱切的情感,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幅旺盛燦爛的生命圖景,顯得生機勃勃,情趣盎然。
八.課後語文活動。
1、課外閱讀蕭紅《呼蘭河傳》及其他作品,做關於她的卡片資料。
2、回憶你的童年生活,寫一段充滿情趣的文字,要體現童真童趣。
九.板書設計:
《呼蘭河傳》節選
蕭紅
動物:蜜蜂(嗡嗡,胖圓圓,小毛球)蝴蝶(黃、白、紅,滿身帶著
大花園裡:金粉)蜻蜓(金的)螞蚱(綠的)小鳥(飛)蟲子(叫)
植物:大榆樹、花、草、小白菜、狗尾巴草、倭瓜花、黃瓜
“我”:摘花、追蝴蝶、“鋤草”、綁螞蚱、“澆菜”、盡情玩耍
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對故鄉、對自由純真生活的嚮往。
十.教後記:
文章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鮮活靈動,可讀性很強。教學中,我透過各種方式給學生提供讀的平臺,讓他們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在讀中感悟作者美妙的語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