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通用16篇)

教學設計方案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通用16篇)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計劃中內容最為複雜的一種。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

  1、默讀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流連忘返、飄飄欲仙、瞬息萬變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流連忘返、秀麗造句。

  3、繼續學習總分段式,學習第2、3自然段的寫法。

  4、閱讀感悟,抓住語言文字,感受廬山雲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課文優美的文字,體會2、3自然段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寫出廬山雲霧的美的。

  教學準備:

  投影、錄音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學會生字詞語,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感受廬山雲霧的奇麗。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匯入 :

  1、出示照片:同學們,喜歡旅遊嗎?說到旅遊,你們不能不去一個地方:廬山。自古以來,就有泰山雄,華山險,廬山秀,黃山奇的說法,廬山在我國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風景如畫。有同學去過或者在電視雜誌上看過有關廬山的介紹了嗎?那就簡單講講廬山最有名的景點或者景緻。

  結合談話看照片(例如廬山瀑布、五老峰)

  2、其實,廬山最神奇的景緻要算雲霧了,今天我們就讓我們在文字創造的美妙意境中去遊一遊。

  板書:廬山的雲霧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指導正確朗讀課文。

  1、自學課文,要求:

  A、讀準生字音,將課文讀正確。

  B、用------劃出文中的新詞,查詞典或者聯絡上下文理解這些詞語。

  2、檢查自學情況:

  A、指名讀生字卡片、詞語卡片,及時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態(zi tai)遮擋(zhe dang)

  B、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隨機糾正字音,結合理解詞語。

  第一節:

  這小節有好幾個成語,你透過自學,懂得了哪個成語的意思?

  變幻無常:變化沒有一定的規律,形容雲霧變化多、姿態萬千。

  飄飄欲仙:看到美麗的雲霧內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騰雲駕霧:原來指仙人能借助雲霧飛行,這裡指看到美麗的雲霧,心裡很舒暢。

  第二節:

  絨帽(rong)纏繞(chan rao)

  系 ji 繫鞋帶

  xi 關係

  這小節中,你有不理解的詞語嗎?請同學來幫幫忙。

  瀰漫:(霧氣)佈滿、充滿。

  纏繞:環繞。

  千姿百態:姿態萬千,各種各樣。

  第三小節:

  這小節也有好幾個成語,你理解了嗎?讓同學也來享受你學習的成果。

  瞬息萬變:形容變化極快。

  一瀉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風:形容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節:

  雲遮霧照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理解雲遮霧罩、流連忘返。

  三、同桌互讀,把課文讀流利。

  1、默讀,理清文章脈絡。

  幾遍讀下來,廬山雲霧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課文用四個小節來介紹廬山的雲霧,每小結分別寫了什麼?

  1)、總學了廬山雲霧的多和美。

  2)、廬山雲霧千姿百態。

  3)、廬山雲霧瞬息萬變。

  4)、人們對廬山的雲霧流連忘返。

  四、作業 :

  1、抄寫詞語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語,並解釋。

  3、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精讀課文,透過朗讀、想象情景、抓重點詞語等學習方法體味廬山雲霧的奇麗,走進廬山雲霧奇妙的意境。

  教學過程 :

  一、複習匯入 :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廬山的雲霧》,廬山的雲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想細細品味廬山雲霧奇麗的美嗎?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第一節:

  1、指名讀課文第一小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廬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霧,景色十分秀麗,那麼在這眾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歡的是雲霧,你特別從哪個詞語讀出來的?(尤其)(神秘美)

  3、確實,廬山的雲霧神奇美麗,你看,引讀(在山上游覽__________________,漫步山道,__________________)此時,你會感覺自己就象__________________。

  4、那麼奇麗的雲霧想想細細去欣賞?

  三、精讀第二小節:

  1、自由讀第二小節,想一想:這小節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畫出來。

  2、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你從哪些句子具體讀出來的?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

  山頭的雲霧(象白色絨帽)

  半山的雲霧(象一條條玉帶)

  山谷的雲霧(象茫茫的大海)

  遮擋山峰的雲霧(象巨大的天幕)

  3、你覺得這千姿百態的雲霧怎麼樣?(美奇麗神奇美不勝收)

  作者是用什麼方法把千姿百態的雲霧寫得如此形象美麗的呢?(比喻)

  說說你最喜歡的一小句好在哪裡。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來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種姿態的雲霧?

  5、你喜歡這千姿百態的雲霧嗎?讓我們讀出對它們的喜愛之情。

  6、總結學習這一小節的方法:讀劃品讀

  四、精讀課文第三小節:

  1、運用剛才第二小節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小節。

  2、指名說這一小節的中心句。理解瞬息萬變。

  3、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是怎樣的情景呢?你怎麼讀吃來的?

  眼前的剛剛還是轉眼間

  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改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說這句話,比比哪句好,體會雲變化之迅捷之多。

  這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是真的嗎?對,是作者看到雲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寫法也來寫寫雲霧的瞬息萬變嗎?

  4、這麼奇異的景緻,我們應該讀出自己的驚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一小節。)

  五、到這裡,老師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樣感嘆:

  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你想說什麼?

  六、作業 :

  1、練習冊。

  2、朗讀背誦課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節的結構寫法,寫一處景物。

  板書設計

  山頭 絨帽

  千態姿態 半山 象玉帶

  廬山的雲霧 山谷 大海

  奇麗 瞬息萬變 眼前剛剛

  轉眼間

  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又變成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活動目標:

  1、傾聽童話故事,感受故事中三隻小豬團結互助的美好情感。

  2、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只有勤勞、不怕困難才能造出結實的房子。

  活動準備:

  1、掛圖(三隻小豬蓋房子)

  2、語言磁

  活動過程:

  1、師幼談話,引出話題。

  教師:你們看見過用什麼材料造的房子?(如木頭、草、竹子、磚等)

  教師:你認為用什麼材料造的房子最結實?

  教師:有三隻小豬,他們每個都蓋了一幢房子。他們為什麼要改房子?使用什麼材料蓋的房子呢?房子結實嗎?我們來聽聽故事(三隻小豬蓋房子)。

  2、教師結合掛圖講述故事第一遍,幫助幼兒初步瞭解故事情節。

  教師:三隻小豬為什麼要蓋房子?

  教師;三隻小豬分別用了什麼材料蓋了房子?(小黑豬用稻草,小白豬用木頭,小豬用磚頭)

  教師:那麼,哪隻小豬蓋得房子結實呢?讓我們再來聽一遍故事。

  3、教師講述故事第二遍,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那隻小豬蓋的房子最結實?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那麼,小白豬和小黑豬蓋的房子結實嗎?你是怎麼知道的?(不結實,因為被大灰狼用力一撞就撞到啦)

  教師:小白豬和小黑豬的房子被撞倒了他們逃到了哪裡呢?(小花豬的房子裡)

  教師:帶灰狼為什麼沒把小花豬的房子撞到呢?(因為小花豬的房子是用磚頭造的)

  教師:三隻小豬是用什麼方法來對付大灰狼的?

  教師:故事中誰是最勤勞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你最喜歡哪隻小豬?為什麼?

  教師:那麼,你想對小豬們說些什麼呢?(如小白豬,以後做事可不能貪圖省力,勤勞的小豬才能造出結實的房子,小花豬你是一隻愛勞動的小豬,我喜歡你)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總結。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情況分析:

  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四季如春的雲南,對於孩子們來說很難親眼看見下雪。因此我設計此次活動,讓孩子們透過影片來感知雪花的外形,再讓孩子自己嘗試撕“雪花片”,同時也賦予雪花有七彩的顏色。既鍛鍊了小班幼兒的撕紙的能力,也讓孩子認識了三種基本的顏色。

  活動名稱:

  美術

  活動內容:

  七彩雪花

  活動班級:

  小班

  活動目標:

  1、學習隨意把紙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片,練習撕紙的能力。

  2、認識紅色、黃色和綠色。

  活動重、難點:

  學習隨意把紙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片,練習撕紙的能力。

  活動準備:

  紅、黃、綠顏色的彩紙,幼兒每人一個裝雪花的籃子,下雪的影片或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下雪的影片(或圖片),感知雪花的外形特徵。

  1、教師:小朋友,你看到的是什麼季節?你見過冬天下雪嗎?

  2、教師:雪花是怎樣的?它是怎麼從天空中飄下來的?請你做做看。

  二、引導幼兒學習用撕紙的方法表現雪花。

  1、教師:雪花是什麼顏色的?老師這裡有七彩的雪花,你們看!(教師撒出七彩雪花,邊撒邊說“下雪了”。)

  2、教師:老師的雪花有哪些顏色?

  3、教師:你們想不想也來玩下雪呢?你手上有哪些顏色的紙?怎麼把 它們變成小雪花呢?

  4、教師邊和幼兒互動,邊示範講解:兩隻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紙,一隻手用力往下撕,這樣一片雪花就撕好了。

  三、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提醒幼兒將撕好的雪花放在籃子裡。

  四、做遊戲“下雪了”。

  1、教師:小朋友,讓我們一起來“下雪”吧!

  2、請幼兒拿起裝雪花的籃子,一起撒雪花。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複習鞏固生字詞,學寫“詞”、“識”、“求”三個字。

  2、學習課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中詞句,進一步體會霍金愛問、會問的特點,並從中文學會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識記生字字形,觀察並寫好生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瞭解霍金從小就善於動腦,愛問為什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也象霍金那樣,愛動腦筋,多提問題。

  教學重點:

  1、複習鞏固生字詞,寫好“詞”、“識”、“求”三個字。

  2、學習課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知道霍金是個從小善於動腦,愛問、會問的孩子。

  教學難點:

  體會霍金霍金愛問、會問的特點,並從文中學會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教學準備:

  CAI,詞語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初步體會霍金愛問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複習生字詞

  1、回顧霍金愛問的特點,齊讀課題。

  2、創設情景,複習生字詞。

  二、 品讀課文2至5自然段,感悟體驗

  1、弄清霍金問了什麼。

  (1)自由朗讀課文2至5自然段,思考:霍金問了些什麼?

  (2)生答,相機出示句子。

  (3)指導學生讀好兩個問句。

  2、瞭解霍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提出的問題。

  (1)思考:霍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提出這兩個問題的呢?

  (2)生答,引導學習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 理解“擺弄”一詞。

  ② 指導讀好第二句話。

  ③ 體會霍金能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真是會問。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媽媽的話,指導讀出媽媽的“慈愛”。

  (2)引導學生從媽媽的話中發現解決問題的一個好方法。

  第四自然段

  ① 指導朗讀句子

  ② 體會霍金能在書本中發現問題,真是會問。

  3、瞭解爸爸媽媽是怎樣解答霍金的問題的。

  學習第五自然段

  (1)自由讀第五自然段,弄清爸爸說了幾句話,分別告訴了霍金什麼。

  (2)重點學習第二句話。

  ①理解“必須”一詞。

  ②指導讀句子。

  ③引導學生從爸爸的話中發現解決問題的一個好方法。

  4、分角色朗讀2至5自然段。

  三、學習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六自然段,思考:霍金聽了爸爸的話是怎樣做的?

  2、指名說,並指導讀第一句。

  3、想象此時的霍金會想些什麼。

  4、指導學生讀好第二句話,讀出霍金的決心。

  四、回顧全文,拓展昇華

  1、讀課文第一句。

  2、師簡介霍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3、再讀課文最後一句。

  4、學生交流學文後的收穫。

  五、指導寫字

  1、識字遊戲。

  2、出示“詞”、“識”、“求”三個字。

  3、指名說記字方法。

  4、師指導書寫。

  5、學生練寫生字。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小兒歌,認識8個漢字,體會形聲字的構字特點。

  2、透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漢字偏旁與字義之間的聯絡,提高歸類識字的能力。

  3、辨析兩組同音字,能在具體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

  4、進一步鞏固用音序法查字法查字典的知識,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5、正確朗讀並背誦四則歇後語,大致瞭解其意思,初步體會歇後語這種語言形式的特點。

  6、閱讀故事《狐狸和烏鴉》,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重點:

  進一步鞏固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練習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初步瞭解歇後語這種語言形式。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小兒歌,認識8個漢字,進一步體會形聲字的構字特點。

  2、透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漢字偏旁與字義之間的聯絡,提高歸類識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關聯舊知,激趣匯入

  1、出示《識字3》的內容,生自主朗讀,說說在這一課中“青”字加上偏旁組成了哪些新字。

  2、師激趣:其實在漢字中,像“青”這樣特別愛交朋友的漢字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再來認識一位(板書:包,指名生認讀)。

  3、師質疑:“包”加上不同的偏旁,又能變成哪些新的漢字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趣味識字”吧!

  二、學習“趣味識字”

  1、生自主閱讀小兒歌,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生朗讀小兒歌,正音識字。

  (1)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相機出示詞語卡片:吃飯、能幹、吃飽、茶水、泡茶、輕輕、抱著、鞭炮。

  (2)指名生認讀,相機正音強調:“能”既是鼻音,又是後鼻音;“茶”是翹舌音;“輕”是後鼻音。正音後再次抽讀卡片,鞏固學生認讀。

  (3)生再次練習朗讀小兒歌,將兒歌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3、鞏固識字。

  (1)單獨出示兒歌中出現的八個生字,指名生認讀,口頭組詞,加強理解。

  (2)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教師識記方法。在此過程中,師適當指導:“飽、泡、炮”這三個字都是“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構成的;“飯、茶”也可以透過藉助偏旁來理解字義識記字形;“輕”與“經”比較記憶。

  (3)師再次隨機出示卡片,透過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等方式鞏固學生的識字成果。

  4、發現規律。

  (1)師引導學生找出兒歌中由“包”字加偏旁組成的六個漢字,交流這六個漢字是由“包”加上什麼偏旁組成的。

  (2)指名生交流,師出示六個漢字:飽、泡、跑、抱、袍、炮。指名生說說這六個漢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師適當小結:相同點是六個漢字中都有“包”字,而且讀音與“包”相似;不同點是偏旁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3)鼓勵學生結合兒歌內容說說這六個漢字的偏旁與漢字的意思有什麼關係。

  (4)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適當小結:“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組成了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的讀音與“包”相似,而不同的偏旁表示了漢字不同的意思。像“飽、泡、跑、抱、袍、炮”這樣的漢字叫做形近字,與我們在《識字3》中學習的由“青”字組成的一組漢字一樣,聲旁表音,形旁表義。漢字中的大部分字都是形聲字。

  三、學習“我的發現”

  1、師過渡:同樣的漢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組成很多新的漢字,同樣,同一個偏旁加上不同的漢字也可以組成新的漢字。中國的漢字就是這麼神奇有趣,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吧!

  2、生自主認讀“我的發現”中的三行漢字,讀準字音,並與同位輕聲交流自己的發現。

  3、指名生分行朗讀漢字,並說說自己有什麼發現:第一行漢字都是口字旁,第二行漢字都是提手旁,第三行漢字都是足字旁。

  4、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每一行漢字在字義上有什麼相同之處,指名生交流,師適當小結:第一行四個口字旁的漢字所表示的意思都與嘴巴的動作有關;第二行提手旁的漢字表示的都是手部的動作;而第三行足字旁的漢字是與腳部動作有關。

  5、拓展鞏固。

  (1)鼓勵學生想想還有哪些口字旁、提手旁、足字旁的漢字,看看這些漢字的意思是不是與偏旁有這樣的關係。

  (2)指名生交流,師適當板書:喊、喂;打、抱;路、躍。師教讀,並適當講解意思。

  (3)師出示三點水旁、木字旁,鼓勵學生寫出幾個帶有這樣偏旁的漢字,進一步體會帶有相同偏旁的漢字所表示的意思與這個偏旁有關。

  6、師小結:我們在學習漢字的時候,可以透過關注漢字的偏旁來理解這一類漢字的意思,這樣識字更有趣,也更有效果。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很多的漢字朋友,而且發現了漢字的字形和字義之間的有趣聯絡,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識字中,也能關注到這一點,進一步提高自己認識漢字、理解漢字的能力。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辨析兩組同音字,能在具體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

  2、進一步鞏固學習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3、正確朗讀並背誦四則歇後語,大致瞭解其意思,初步體會歇後語這種語言形式。

  教學過程

  一、出示漢字,談話匯入

  1、師出示幾組同音字:香—鄉;青—清;再—在;夕—西,指名生認讀,說說這幾組漢字有什麼特點。

  2、生交流,師小結:每一組的兩個漢字讀音相同,意思卻不一樣,這樣的字叫做同音字。

  3、師談話:漢字中的同音字有很多,雖然它們的讀音相同,但是在用法上卻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區別它們。

  二、辨析同音字

  1、生自主朗讀“選一選,填一填”中的句子,嘗試將正確的漢字填在括號中,再讀一讀。

  2、指名生朗讀句子,並交流自己所填的漢字是什麼,為什麼填這個漢字。

  3、根據生的交流情況師明確:

  “青”指的是一種顏色,“清”是三點水旁,一般用來表示水很乾淨,所以第一句話應該這樣填;“遠處有(青)山,近處有(清)泉。”

  “再”一般表示再見、再一次的意思,“在”表示“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等”,所以第二句話的括號中應該填:“放學了,大家(在)教室門口和老師說(再)見。”

  4、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鞏固“青—清;再—在”這兩組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1)師出示相關練習:

  qīng:()色、()水、()蛙、()潔

  zài:()會、()哪裡、()也不會了、我()早晨讀書。

  (2)生根據同音字的不同意思自主進行填空,並說明原因。

  5、拓展練習。

  (1)師出示另外兩組同音字:香—鄉;夕—西。指名生認讀。

  (2)鼓勵學生分別用“香”“鄉”組詞,體會二者意思的區別,師小結:“香”指的是味道;“鄉”指的是家鄉、故鄉。

  (3)鼓勵學生分別用“夕”“西”組詞,體會二者意思的區別,師小結:“夕”指的是傍晚、夕陽;“西”指的是一個方向。

  6、師小結:辨析同音字,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詞語和句子,根據漢字的意思來正確區分。

  三、鞏固音序查字法

  1、出示“語文園地三”中學習的《音序查字法口訣》,生齊讀,並指名生說說音序查字法的幾個步驟。

  2、在生交流的基礎上師帶領學生複習:第一步:找漢字音節的第一個大寫字母;第二步:在字母欄下找到相關音節,看看它在第幾面;第三步:翻到字典正文的這一面,依次尋找,就能找到這個漢字。

  3、根據以上方法,生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裡查到“溪、解、準、樓、伯”五個字,師巡視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4、指名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查到這幾個字的,在交流中進一步鞏固音序查字法的基本步驟。

  四、學習“日積月累”

  1、生自主朗讀這四則歇後語,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短語。

  2、指名生分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師適當正音。

  3、正音後再次讓學生練習朗讀,師提醒學生每行短語的中間部位要注意停頓。

  4、師舉例引導學生體會歇後語的表現形式:

  (1)出示第一則歇後語,指名生朗讀,指名生交流這個短語中出現了什麼物品(小蔥、豆腐),它們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叫“小蔥拌豆腐”。

  (2)師出示“小蔥拌豆腐”的圖片,生結合圖片和生活體驗說說這兩種物品放在一起是什麼顏色(有綠色和白色)。

  (3)生再次朗讀第一則歇後語,師引導學生體會前後兩部分有什麼關係。

  5、按照剛才的學習方法,生自主朗讀並比較每則歇後語前後兩部分之間的關係。

  6、指名生朗讀剩下的三則歇後語,並說說自己的理解,師適當講解並小結:這幾則短語,前半部分講的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現象,後半部分則是一種比喻的意思,整句聯絡起來十分生動有趣。像這樣的語言形式就叫做歇後語。

  7、大致理解這四則歇後語的意思。

  師描述一種情況,鼓勵生說一說用哪一條歇後語比較適合。(如:一位同學期中考試沒有考好,當他拿著試卷回家的時候,心裡十分緊張,擔心爸爸媽媽會批評他,這個時候他的心情就可以用“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來形容。)

  8、透過師生對讀、自由朗讀、聯絡意思等方法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四則歇後語。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的漢語表現形式十分豐富,歇後語就是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種,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在今後的語文學習中,我們會經常接觸到歇後語,希望同學們能記住它們,並且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它們。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故事《狐狸和烏鴉》,分角色朗讀對話。

  2、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明白狐狸是怎麼騙到烏鴉口中的肉的。

  3、透過閱讀,讓學生明白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

  4、初步瞭解《伊索寓言》這本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激趣匯入

  1、出示狐狸和烏鴉的圖片,指名生說說這兩種動物的瞭解。

  2、師相機小結:在人們的心目中,狐狸是狡猾的,一肚子的壞主意;而烏鴉呢,渾身長著黑色的羽毛,叫聲也很難聽。這兩種動物遇到一起,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3、師板書故事標題:狐狸和烏鴉。指名生朗讀題目。

  二、初讀故事,瞭解故事大意

  1、師播放故事的錄音,引導學生認真傾聽。

  2、生藉助拼音自主朗讀故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師相機正音,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在朗讀中引導學生學生或說說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第1自然段:狐狸看到烏鴉嘴裡叼著一片肉。

  第2自然段:狐狸主動向烏鴉打招呼,烏鴉沒有理睬。

  第3自然段:狐狸問候烏鴉的孩子,烏鴉還是沒有回答。

  第4自然段:狐狸誇烏鴉的羽毛漂亮,嗓音動聽。

  第5自然段:烏鴉得意地唱起了歌,結果肉從嘴中掉了下來。

  第6自然段:狐狸叼起肉跑掉了。

  4、生再次輕聲朗讀課文,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在交流的過程中,師適當引導學生把故事的內容說清楚,說完整。(狐狸想騙烏鴉嘴裡的肉,就主動向烏鴉打招呼、問候烏鴉的孩子、誇烏鴉的羽毛和嗓音,結果烏鴉上當受騙,嘴裡的肉被狐狸騙去了。)

  三、再讀故事,理解被騙原因

  1、師過渡:狐狸是怎樣一步一步騙到烏鴉嘴裡的肉呢?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讀故事,看看狐狸都用了哪些方法?烏鴉的反應又如何?

  2、生自主閱讀故事,邊讀邊與同位輕聲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穫。

  3、指名生交流,師在以下地方重點指導:

  狐狸的表現:

  (1)第2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眼珠一轉”體會狐狸在動腦筋,想辦法與烏鴉套近乎;抓住“親愛的”“您”這兩個稱呼體會狐狸對烏鴉的尊敬。

  (2)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賠著笑臉”體會狐狸為了達到騙到肉的目的,不在乎烏鴉的不理睬,透過問候孩子來向烏鴉示好。

  (3)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搖搖尾巴”這個動作體會狐狸繼續討好烏鴉的心理。

  (4)師質疑:狐狸是真的喜歡烏鴉,才會主動與烏鴉打招呼、問候烏鴉的孩子、誇讚烏鴉的嗎?引導學生在剛才閱讀交流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狐狸是為了騙到烏鴉嘴裡的肉,才主動與烏鴉打招呼套近乎、問候烏鴉的孩子、說假話來拍烏鴉馬屁的。

  (5)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狐狸的話,結合狐狸的動作和表情讀出狐狸的虛偽和討好的語氣。

  烏鴉的表現:

  (1)指名生交流烏鴉的變化:沒有回答—看了一眼還是沒有回答—非常得意,唱了起來。

  (2)引導學生思考烏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結合狐狸的表現和語言,引導學生體會烏鴉在狐狸一步一步的討好下,逐漸放鬆了警惕,把狐狸的假話當成了真話,最終上當受騙。

  4、鼓勵學生探究烏鴉上當受騙的真正原因,指名生交流,師適當小結:愛聽好話和假話,喜歡別人奉承,就會讓別人抓住你的弱點,從而上當受騙。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閱讀了《狐狸和烏鴉》這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伊索寓言》這本書(師多媒體出示《伊索寓言》這本書),在這本書裡,還有很多很多既有趣又深含哲理的小故事,希望同學們課後可以讀一讀。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鏡泊湖景色形成的條件和景物特點。

  2.讓學生體會奇在何處。

  3.學習按景物的不同特點,領會鏡泊湖的動態美和靜態美。

  二、設計思想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在教學中運用讀一讀、說一說、填一填、議一議四步進行教學,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創新為靈魂的教學思想,整堂課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民主、活潑的學習環境,課堂上讓學生全體參與,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三、教學過程

  (一)讀題、解題

  課題中哪個詞是關鍵詞?(奇觀)

  解釋:奇觀

  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提示:鏡泊湖在什麼地方?是個怎樣的湖?有什麼奇觀,有哪些景點,各景點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二)討論

  1.鏡泊湖在什麼地方?

  2.它是個怎麼樣的湖?

  3.它有什麼奇特的景色?

  (三)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第一段

  2.說一說

  (1)說說課文中神話故事的梗概。

  (2)神話與現實生活的相同點是什麼?這個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3.填一填

  傳說中()是羅女的從天上掉下來形成的。

  4.議一議

  (1)文章引用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再轉入鏡泊湖,從傳說中怎樣表現人們對美好品質的讚美。

  (2)用一句話概括第一段的內容:傳說鏡泊湖是紅羅女的寶鏡從天上掉下來形成的。

  (三)學習第二、三段。

  1.默讀第二、三段

  2.說一說

  (1)這一段的第一句話與下面的兩句話有何聯絡?(總分關係)

  (2)第三自然段中主要內容是什麼?先寫什麼,再寫什麼,後寫什麼,分幾層來寫?

  3.填一填

  (1)鏡泊湖位於(),是因為()形成的。因為()所以稱為鏡泊湖。

  (2)鏡泊湖景色的最大特點是()和(),它的自然樸實表現在:除了有精緻的別墅外,這裡只有()的、()的、()的。它的奇麗多變表現在:四周(),有的()、有的(),湖心(),湖中(),美不勝收,透過這些描寫,寫出了鏡泊湖的()美。

  4.議一議

  (1)文章從哪幾方面描寫了鏡泊湖景色的自然樸實、綺麗多變?

  (2)第二自然段介紹鏡泊湖的什麼?第三自然段概括介紹了鏡泊湖景色的什麼特點?

  四、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

  2.說一說

  (1)說出這一自然段中景點名稱、位置、景點奇特的地方。

  (2)吊水樓瀑布為什麼不結冰?它與瀑布飛流直下的句子有什麼關係?

  (3)說出課文從幾方面寫瀑布的動態美。

  3.填一填

  吊水樓瀑布奇特的地方是(),課文從()和()兩方面寫出它的美。

  4.議一議

  課文是怎樣描寫瀑布氣勢和美景的?

  五、學習第五段

  1.指名讀

  2.說一說

  (1)地下森林是怎麼一回事?

  (2)說說本段中各景點名稱形成的條件和景物?

  3.填一填

  地下森林是指(),它形成的條件有:(1);(2);(3)。地下森林()物產豐富,林中有種類繁多的樹木,還有()和()。第五自然段是()描寫。

  六、小結

  1.體會動靜描寫手法。

  2.引導學生總結全文。

  課文透過對鏡泊湖的介紹,說明了它的景色極其壯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讚美之情。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知識教學點

  1、認知目標:自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2、能力目標: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記敘“我”細心照料一隻小喜鵲,小喜鵲和“我”結下深厚感情的故事。課文描寫的內容富有情趣,反映了兒童的真實的生活情景。重點、難點是:從“我”對喜鵲“小花”的照顧愛護、“小花”對我的感情中,讓學生體會到人類對動物的關心、愛護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主要原因。

  教學物件分析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機網路查詢收集有關的資料幫助學習。本篇略讀課文講的又是兒童真實的生活情景,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去解決問題。教師充分利用電腦網路資源優勢,讓學生在網上查閱相關資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把語文閱讀教學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節閱讀課文的特點,教師不需要過多的講解、分析課。本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感情,從而受到愛護動物的教育。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透過反覆閱讀課文來理解課文內容,在解決重難點上,主要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在課件上完成練習,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白人類對動物的關心、愛護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主要原因。其次,讓學生結合實際,自由發言,以身邊的事為例,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後,學生在“擴充套件知識”板塊上網中查閱相關資料,並回歸課堂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實踐中探求知識,在實踐中受到愛護動物的教育。

  教學媒體設計

  多媒體網路計算機房(能連線到Internet、學生一人一機):情景匯入時應用其廣播功能;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時應用其監控、個別輔導、小組討論等功能;學生示範、作品評價時應用其轉播功能。課件: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時根據需求選用學習資源,藉助網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以達到解決問題及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的目的。

  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與分析

  一、欣賞圖畫,激趣引入

  1、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春天就在我們面前:請看一幅鳥語花香的畫面。

  2、(課件演示)課題畫面12鳥情。

  3、小鳥也有感情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課文吧!

  媒體播放一組鳥類畫面,最後定格在一幅人鳥和諧相處的畫面。由此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向學生展示集音、色、光於一體的課題畫面,給學生以極大的吸引力。帶著問題進入。

  二、聽錄音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課件演示)本課插圖

  1、(媒體播放)聽課文錄音朗讀,課文中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學生反饋)(課件點選)喜鵲圖

  2、學生質疑:這隻小鳥為什麼和小男孩有這麼深厚的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展示清晰的課文插圖,便於學生觀察;多媒體播放課文內容,在伴著輕音樂的朗讀聲中,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小鳥和“我”的親密關係。讓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善於提問的學習習慣。

  三、細讀片段,探究人鳥深情

  1、(課件出示)閱讀要求:

  ⑴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⑵邊讀邊動手把不懂的地方畫記號;

  ⑶小組合作討論課文中發現的問題。(學生質疑,由學生自己幫助解答。教師適當點撥。)

  2、(點選課件]出示問題)為什麼“小花”對“我”有如此深厚的情誼?喜鵲“小花”對“我”有那麼深厚的感情表現在哪兒?(結合課文內容回答,教師在朗讀上加以指導。)

  3、(點選課件連結)出示合作探討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伴隨優美的鳥語聲機上完成“腦圖”練習。

  4、(影片轉播)學生完成情況。多媒體展示閱讀要求,讓學生明確閱讀課文的閱讀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閱讀課文,自疑自答,教師引導點撥。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多媒體展示的兩個問題正是本課需要解決的重難點。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步驟,已經基本上能解決。教師重在指導有感情朗讀,體會隨著事情的發展變化,讀出作者的情感變化。這一媒體環節的應用,目的在解決本課的難點:“我”對“小花”的關心、愛護,是“小花”對“我”對我有深厚感情的基礎。應用計算機網路來讓學生完成此題,透過師生互動、人機互動,可以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透過影片轉播功能,可以將做得快、答得對的習題及時展示給全體學生。

  四、點撥總結

  1、(點選課件)思考:

  ⑴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受到什麼啟發?

  ⑵人類要與動物和諧相處,人類應該怎麼做?

  2、(課件點選)結合學生回答,逐一點選本文板書內容。

  3、(點選課件連結)閱讀相關的奇聞趣事。課件出示教師設疑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透過思考、談想法,培養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好習慣。從中受到愛護動物的思想教育。多媒體的應用,把本課的板書設計一一展現,便於突出本文的重難點,也利於全文作總結。設計此連結內容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感受人與動。

  五、結合實際,昇華情感

  (點選課件)出示問題:平時你喜歡什麼小動物?你和它之間建立了怎樣的感情?能舉例說說嗎?過渡語;人與動物能存在如此深厚的感情,人與人之間呢?)說說你們小組的同學是怎樣與同學及長輩相處的?結合實際來談,進一步體會只要人付出感情,動物也會回報真情,人與動物就能和諧相處。此題為“情感的遷移”處,透過小組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精神,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六、擴充套件知識與迴歸課堂(點選課件)出示網上衝浪題:

  1、教師提供幾組有關愛護動物的網站學生自由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2、說說你在網上看到了什麼?有何感想?大家來評議,來總結。學生藉助網路查詢、瀏覽自己喜歡的網站。網上的資料,已把學習擴充套件到課外,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飛禽走獸的種類和相關知識有了更多的瞭解。迴歸課堂,談談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旨在用現代資訊教育手段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使其有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

  練習設計

  1、利用課件完成“腦圖”。

  2、根據老師提供的網址瀏覽相關網站。附“腦圖”: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染紙,感受染紙活動的樂趣。

  2、體驗不同折法染紙產生的色彩、圖案變化,感受對稱美。

  3、嘗試重疊暈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二、活動準備:

  盤子、顏料、紙巾若干。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積極參與染紙活動,嘗試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染紙,感受其樂趣。

  2、活動難點:嘗試重疊暈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觀察不同折法染紙所產生的奇妙變化,掌握染紙的摺疊、泡染等方法。

  四、活動過程:

  1、感知欣賞,激發幼兒的興趣。

  (1)欣賞印染作品。

  交流:你們看到了什麼?這些圖案像什麼?每件作品中圖案都一樣嗎?這些圖案的排列有什麼規律?

  (2)感受色彩、圖案的對稱美。

  2、談話討論,引導幼兒觀察美麗的印染作品。

  (1)這些美妙的圖案是怎樣變化出來的?

  (2)為什麼它們是對稱的?

  (3)我們怎樣才能染出不同的顏色、圖案?

  3、嘗試創作,鼓勵幼兒大膽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進行染紙活動。

  (1)先將紙摺疊,把需要染色的部分泡入顏料中,感受紙泡在顏料中的長短與染色面積大小的關係。

  (2)泡染的面積大,泡染在顏料中的時間就要長;反之,泡染的時間要短些。

  (3)染好後慢慢將紙開啟,平放在舊報紙上晾乾。

  4、觀看重疊暈染效果,嘗試進行重疊暈染。

  (1)嘗試重疊泡染,感受同一部分先後泡染在不同顏色中會產生奇妙的色彩變化。

  (2)為了避免後染的顏色完全遮蓋先染的色,第二次染色可以不要泡染太深,時間簡短些。

  5、請幼兒自由嘗試多種泡染方法,並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感受到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6、分享交流。(延伸活動)

  (1)將幼兒作品放置在展覽區中。

  (2)請小朋友互相欣賞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染紙方法,感受染紙的藝術美。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一、設計思想

  1、課前透過學生欣賞六幅插圖,初步瞭解了課文故事,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結合插圖敘述故事。

  2、在學課文前,進行反覆的自由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讀,小組讀,分自然段讀。然後在分角色朗讀。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喚起學生的想像,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稱讚》是九年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8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別人有困難,我們應該熱情幫助,新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友好相處,團結合作。”

  愛聽好話,這是人們的正常心理,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可,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獲得別人的稱讚,得先學會稱讚別人。

  三、學情分析

  1、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及學習需求各不相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水平,即關注學生閱讀“期待視野”。

  2、學生經過一年的語文學習,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能夠用比較通順的語言回答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學中圍繞角色間的對話來學習。理解什麼是稱讚?誰對誰的稱讚?為什麼要稱讚?

  4、創設情境,進行課文內容表演。學生透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行角色表演。這個過程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表演才能,同時又能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相互稱讚帶來的快樂。

  3、學著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五、重點難點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體會相互稱讚帶來的快樂。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學生自讀課文,瞭解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介紹獾的圖片文字資料,詞語卡片。

  3、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刺蝟、小獾的頭飾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學流程

  教學設計

  鄉鎮意見

  教師體會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稱讚》,看到這個問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學生:什麼是稱讚?

  課文中誰稱讚誰?

  因為什麼而稱讚?

  稱讚的結果怎樣?

  2、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非常好,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之中,讓我們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開啟書)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在讀書時,帶著問題去讀。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知道透過讀書要明白那些問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藉助漢語拼音把字音讀準確。

  2、再讀課文。

  圈出不認識的生字大聲讀幾遍,標出自然段。

  3、小組內自習生字,遊戲“你指我讀”。

  4、教師檢查自學情況。

  同學們讀的怎麼樣?老師來考考你們。

  出示生字:你是怎樣記住它的?指名彙報。

  (開火車讀、齊讀生字)

  5、把生字帶回課文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指名朗讀課文,鞏固生字讀音。

  【設計意圖: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透過自學初步學會生字,再讀中學會生字。學會生字後在去讀課文,這樣讀文和識字就有機的結合起來了。】

  (三)朗讀感悟

  1、教師範讀課文

  同學思考:聽了這個故事後,你知道什麼是稱讚了嗎?

  2、如果你得到別人的稱讚心情會怎樣呢?

  3、課文中是誰稱讚誰的事?怎樣稱讚的呢?為什麼呢?

  4、學習小刺蝟稱讚小獾。

  指名朗讀課文,

  回答:他們是怎樣稱讚的?

  指導朗讀。

  5、學習小獾稱讚小刺蝟。

  小組自學彙報。

  6、你喜歡小刺蝟和小獾嗎?為什麼?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一讀吧!

  【設計意圖:學生從讀中感悟,並能回答出相關的問題。能夠深入的理解課文的意圖,使學生受到啟迪。】

  (四)分角色表演讀

  小組練習,指名彙報表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小組內,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練習表演讀,然後在向大家彙報。】

  (五)寫字指導

  學習本課中的'“採”、“背”

  指名認讀,組詞。

  師範寫,學生寫仿。

  【設計意圖:寫字指導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留下寫字的時間。每一課中的生字應分散在不同課時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九、板書設計

  18、稱讚

  小刺蝟小獾

  消除疲勞有了自信

  (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十、作業設計

  1.自己選一個同學,誇誇他的優點。注意選擇平時表現不太好的學生,發現他們的長處。把你對他稱讚的話兒寫下來,並親自對他說說。

  2.回家選擇合適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試著稱讚你的家人。

  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認識“蒙、喃”等7個字。會寫“並、夜”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的愛鳥之情和我的護鳥心願。

  3、主動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能用“快活”等詞說句子。

  4、讀寫結合,擴充套件閱讀,激發學生從小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以讀促思,以讀悟情,從字裡行間去感受“父親”那份非同尋常的愛鳥之情和“我”的護鳥心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字詞卡 小鳥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播放鳥叫的錄音,引導學生談話。你喜歡小鳥嗎?你瞭解小鳥嗎?

  2、是啊,鳥兒是大自然中的精靈,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和鳥有關的故事-------《父親和鳥》(板書課題)。

  3、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的腦袋瓜裡會迸出那些問題?父親和鳥有什麼關係?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父親和鳥”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快讀讀課文吧! (要求:先自己讀通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準,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然後標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2、檢查反饋,課件出示詞語,指導認讀;

  霧濛濛 鳥味 獵人 黎明 一瞬間嗯

  喃喃地說 焐得熱騰騰 濃濃的草木氣味

  (1)藉助拼音,指名領讀。重點正音:蒙和騰是後鼻音,瞬是翹舌音,前鼻音。“熱騰騰”變為第一聲

  (2)去掉拼音了,你們還會讀嗎?

  (3)你用什麼好辦法記住了哪個字?學生自由記字形,再交流識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喃 濃 嗯 味

  換一換的方法:焐---悟,獵----借

  (4)開火車讀詞語,齊讀詞語。

  3、指導難句子朗讀。

  句子1:父親突然站定,朝霧濛濛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他喃喃地說:“林子裡有不少鳥。”

  句子2:在樹林裡過夜的鳥總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熱騰騰的。 句子3:父親又對我說:“在鳥最快活的時刻,在鳥飛離樹枝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 (讀準多音字中)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朋友真能幹,不但讀準了詞語,而且能把難讀的句子讀通了,

  相信你們也能把課文讀通順了,指名分段讀課文。(師生進行評價)

  2、交流感受。讀完了課文,你們知道了什麼?

  父親和鳥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課文中句有一句話已明確告訴我們,快速找一找。

  3、生彙報,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還有愛唱歌的鳥。

  ①指名讀句子

  ②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父親知鳥,愛鳥)

  父親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說的那樣知鳥,愛唱歌的小鳥嗎?下節課我們再來讀一讀父親和鳥的故事。

  四、指導書寫

  1、課件出示生字,觀察討論:在這些字中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提出來討論,交流,提出解決的辦法。

  2、指導書寫:

  (1)比較“並、喜、重、群”,發現規律;一個字中有多個橫畫,排列的距離應當大致相等,每個字中只能有一個長橫。

  (2)教師範寫喜和重,讓學生觀察體會,進一步感悟以上兩條寫字規律。

  (3)學生臨寫,再進行評議。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1、上一節課我們認識了很多詞語朋友,這些詞語朋友你們還認識嗎? 課件出示詞語,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2、齊讀第一自然段: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還有愛唱歌的鳥。 說說知道了什麼?(父親知鳥、愛鳥)

  過渡:父親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說的那樣知鳥,愛唱歌的小鳥呢?這節 課讓我們再來來讀一讀父親和鳥的故事吧。

  二 品讀課文 ,感悟情感

  品讀之一——體會“父親的知鳥”之心

  1、 那麼,你們又是從哪些句子感受到父親的知鳥呢?請大家快速讀課文,劃出有關體現父親知鳥的句子。

  2 交流反饋,深入研讀

  (1)父親突然站定,朝霧濛濛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他喃喃地說:“林子裡有不少鳥。”

  A、 霧濛濛的樹林是什麼樣的?

  B、 “喃喃地說”是怎樣地說?父親為什麼要這樣輕,這樣慢地說?

  C、 誰能學學父親說話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D、父親在霧濛濛的樹林邊就知道了林子裡有不少鳥,可我呢? 生讀:我並沒有看見一隻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師:父親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裡有不少鳥,可我呢? 生讀:我並沒有看見一隻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師:父親用鼻子聞了又聞,就知道了林子裡有不少鳥,可我呢? 生讀:我並沒有看見一隻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2)父親真了不起,簡直就是一位鳥類專家!這鳥類專家為什麼知道樹林裡有不少鳥呢?誰來讀一讀?

  出示:父親指著一根樹枝對我說:“看那裡,沒有風。葉子為什麼在動?嗯,還有鳥味。”父親的話很輕,生怕驚動了鳥。

  誰知道,父親在說的時候,會有什麼動作、表情呢?

  在“嗯,還有鳥味。”前又會有什麼動作或神態呢?說話的聲音呢? 你能把父親的話讀出來嗎?(生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輕一點,別驚動林中的小鳥!

  (3)真的有鳥味嗎?出示:“有。在樹林裡過夜的鳥總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熱騰騰的。” 冬天,我們的小手都快凍僵了,媽媽拿什麼為你們焐手的?小鳥們是怎樣將羽毛焐得熱騰騰的?

  (4)父親還知道什麼?

  父親說:“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

  什麼時候鳥最快活?你能給快活換個詞嗎?你什麼時候最快活?快活的時候你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現在,就讓我們到林子裡感受他們的快樂吧!

  是啊,此時在我們的眼裡又多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小鳥們成群地站在枝頭上,面對著初升的太陽盡情地歌唱。他們在空中時而盤旋,時而低飛,那麼活潑,那麼可愛!你聽,它們掩藏不住內心的喜悅向我們訴說________

  教學設計方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染紙藝術,初步掌握染紙的特點。

  2、掌握不同的摺紙方法及染紙方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3、透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染紙藝術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請所有的同學都面朝黑板坐。

  二、趣味匯入

  小魔術:

  師:同學們喜歡看魔術嗎?下面老師為你們表演一個魔術!

  (魔術過程:教師展示宣紙,摺疊——浸染——展示染紙作品。)

  師:神奇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神奇的畫筆第三課美麗的染紙。

  三、學習新知

  1、瞭解紙性

  師: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看,這是普通白紙,滴上水,怎麼樣?

  師:再來看看在宣紙上有什麼不同效果。

  師:看來宣紙具有很強的吸水效能。所以我們要使用它來進行染紙。

  師:還有哪些紙也可以用來染紙?

  生:(餐巾紙、毛邊紙等吸水較強的紙。)

  2、展示範作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些作品,想不想看看!(出示作品)

  師:看來,想染出美麗的作品應該用什麼方法呢?

  3、研討製作過程

  師:先請回憶一下,剛才染紙時老師先做的什麼?再做什麼的?

  生:……

  師:先折後染。

  教師板書——折、染

  四、研討折法:

  (1)、介紹“米字折”

  師:老師剛才是先對摺,再斜折,展開就像“米”字,我們稱之為“米字折”。

  (2)、摺紙競賽:還有哪些不同的折法?

  師:噓!別說,下面我們要求來一個摺紙比賽。

  師:好,請坐好,聽比賽規則:請用紙將你想到的摺紙方法折出來。比一比,看誰折得又快!又好!(注意邊要對齊)

  師:不要開啟。(為後面的染紙作準備。)

  教師簡單講解,並同時出示板書:米字折、田字折、摺扇折、輻射折等。

  師:折法很重要,折法不同,決定了染紙的效果。

  五、研討染法

  浸染法:剛才老師是將紙直接浸入顏料染色,這種方法稱之為浸染法。

  滴染法:將彩色墨水滴在摺好的紙上,並將紙進行擠和捏。

  點染法:用毛筆點的方法。

  師:一點、一滴就行了嗎?如何染透?

  小結:染時筆裡要蘸滿色和水,可以將紙進行擠和捏,正反染,中間張開加染等。其實幾種染法可以結合使用,瞧,剛才這張作品(太空)顏色太淡,我們還可以加染,這樣就豐富,更美麗。

  六、研討色彩

  師:我們再來看看色彩,這一張作品有什麼特點?

  生:都是由一種顏色染成的!

  師:我們稱為單色染紙。單色染紙美嗎?談談自己的感受。

  單色染紙:質樸明快,單色染紙樸素簡潔,清新明快。

  師:再看看這一部分的作品,色彩怎樣?誰來用優美的語言讚美一下!

  彩色染紙:五彩斑斕、色色具全、五彩繽紛等等。

  師:你們有沒有注意有的地方還是空白,這是為什麼呀?

  這麼多的作品,你最喜歡哪幅作品呀!

  說說你的想法!

  引導:染色位置、色塊大小、色彩搭配,色彩深淺。

  七、染紙作品展

  1、染紙作品真是太美了!那麼今天我們自己也來舉辦一個染紙作品展,好不好?請同學們嘗試用各種折法、染法多染幾張,最後每個同學選一張自己最漂亮的作品來參加我們的展覽。

  2、作品展示

  3、作品評價

  (1)你最喜歡哪幅作品?美在哪裡?

  (2)你認為哪些作品還需改進?怎麼改進?

  八、課堂延伸

  師:同學們的作品真是太美了,

  那麼,這些美麗的染紙有什麼用途呢?

  瞧!(這衣服)這些書籤、窗花也是用染紙做成的。

  這些作品漂亮不漂亮呢?同學們的染紙太漂亮了,課後也用染紙設計幾幅窗花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1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白楊的特點,教育學生學習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

  2、學習本課借物喻人的寫法,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導學生自學生字、新詞,完成課後習題。

  【教學重點】

  學習借物寫人的表達方法,能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會父親對孩子講述的那段話。

  【教具準備】

  幻燈片或掛圖一幅、朗讀錄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自學生字新詞,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板書:

  白楊

  二、導語

  三、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了解主要內容(抓中心)

  1、教師範讀,讓學生思考:

  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討論明確:

  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帶著自己年幼的兒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楊引起了議論的事。

  四、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劃:

  邊讀課文邊劃生字、生詞及易錯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詞。

  3、講:

  學生互相交流學習體會。

  (音、形、義各有側重,教師作重點指導。)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撫:注意讀準字音,在字典中取準“撫”的義項,理解“撫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聯絡課文理解詞義,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舉出反義詞(清晰──模糊),近義詞(清晰──清楚,分明)。

  渾黃一體:全是黃色,分不清界限。指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

  表白: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

  (對於生字新詞的處理,還要在講讀時指導學生結合語言環境加深理解。)

  五、學生默讀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讀課文,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教師可提示: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寫父親和孩子們議論白楊樹的。)

  2、討論明確:

  課文按記敘內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從視窗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寫大戈壁和鐵路沿線的白楊樹。

  第二段(從“一位旅客正望著……”到“……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寫父親與孩子們議論白楊樹。

  第三段(從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後),寫孩子們將和爸爸一樣地在邊疆紮根。

  六、作業

  1、寫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和近義詞:

  清晰、軟弱、動搖。

  2、根據課後習題1的提示,認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解詞析句,完成課後習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1、板書課題:

  白楊

  2、導言。

  3、概括主要內容及寫作順序。

  (從整體入手)

  二、講讀課文(從整體到部分)

  1、講讀第一段(從整體到部分):

  ⑴ 看圖、聽讀、思考:

  大戈壁什麼樣?白楊樹什麼樣?

  ⑵ 默讀思考:

  課文中怎樣描寫大戈壁?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

  劃出主要詞句。

  ⑶ 讀後討論:

  透過解詞析句理解、體會。

  ① 課文中怎樣寫大戈壁?請你結合畫面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大戈壁什麼樣?作者要寫白楊,為什麼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② 課文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高大挺秀”的“秀”字怎麼講?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⑷ 教師小結。

  2、講讀第二段:

  ⑴ 學生自由讀,思考:

  父親和孩子們是怎樣議論白楊樹的?

  ⑵ 讀後討論交流:

  ① 這裡的“一位旅客”指誰?這裡的“衛士”指什麼?為什麼不用“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白楊出神”呢?

  ② 請三名同學分角色朗讀對話。思考:

  誰說的話是主要的?兄妹對白楊有什麼看法?爸爸是怎樣介紹白楊樹的?

  ③ 教師讀父親的話後提問:

  “表白”怎麼講?為什麼說他在表白自己的心願?

  ⑶ 劃出句中的關聯詞語,並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師小結。

  3、講讀第三段:

  ⑴ 教師引讀後,提問:此時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麼?會想些什麼呢?

  ⑵ 教師小結。

  ⑶ 學生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又回到整體)

  師生藉助板書共同總結。

  教學設計方案 篇13

  【教學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2、學習作者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體會作品中所表現的各國人民在戰爭所凝結的友誼。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用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查詢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瞭解在這次戰爭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2、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聽寫詞語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燒灼 偷襲 間歇 聳立 匍匐 顫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窩 揣在 屏障 肅穆 精疲力竭

  二、匯入

  1、學生介紹蒐集的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作者:西蒙諾夫(1915~1979),蘇聯作家。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1、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時的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

  2、默讀課文,找出令你感動的一個片段進行交流,並且說出為什麼。

  注意: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這個南斯拉夫母親在戰爭中飽受苦難,她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親人,她的愛和恨是鮮明、深沉的。作品刻畫老婦人沒有語言,只有動作,作者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展現了老婦人美好的心靈,表達了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戰士的愛,讓讀者感知到這位母親偉大的內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練筆:

  閱讀這段文字,設想下段落中的老婦人會有怎麼樣的心理活動,寫下來,一二百字。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只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用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導從老婦人對戰士的崇敬和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問題研討

  1、文中的“蠟燭”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何作用?

  3、文章結尾兩句話的含義。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題二。

  2、聯絡課文內容,描寫一段老婦人的外貌。

  3、預習下一課。

  教學設計方案 篇14

  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用詞得體的習慣,知道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

  2.透過誦讀幫助學生積累詞句。

  3.寫好鋼筆字,注意整體佈局。

  4.練習口語交際,敢於發表意見,說話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學寫毛筆字。

  教學重、難點

  語文與生活、口語交際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語文與生活

  1.教學第一部分。

  (1)學生讀句子,看看瑩瑩寫給姑媽的信用詞得體嗎?問題出在哪、

  (2)透過一讀二思三議四改的步驟,指導學生知道如何用詞得體。

  (3)小結。

  2.教學第二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用詞得體,體現文明與禮貌。讀下面的詞,你知道它們用在什麼場合嗎?小芳日記。

  (2)學生讀詞。

  (3)交流。

  (4)出示《常用客套話》,讓學生誦讀。

  3.教學第三部分。

  (1)從上面的詞語中選擇合適的填入括號裡。

  (2)集體交流,評議。

  (3)總結。

  二、誦讀與積累

  1.出示與春夏秋冬有關的準韻文。

  2.學生練習流利朗讀12個詞語。 要求:讀準字音,嘗試理解詞語。

  3.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所理解詞語的意思。

  4.練習。

  (1)練習誦讀,學生自練,再分組練習。

  (2)同桌練習背誦。

  (3)教師巡迴個別抽讀、抽背。

  三、寫好鋼筆字。

  1.指導。

  (1)指讀題目,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要求學生朗讀這段話,指明這段話選自《大江保衛戰》。

  (3)引導學生觀察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讓學生說出哪此字與相鄰的字的繁簡相差較大,筆畫間架要勻稱。

  (5)教師重點指導軍旗、軍徽等詞的間架結構和整體佈局。

  2.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教師根據描紅情況及時小結。

  3.練習。

  (1)練習誦讀,學生自練,再分組練習。

  (2)同桌練習背誦。

  (3)教師巡迴個別抽讀、抽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口語交際:七嘴八舌話環保。 教學過程:

  1.審題。

  (1)學生讀題,並說說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2)教師略加講解:為環境保護提建議是用來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維護公共的利益,提建議時應全面考慮。

  (3)同學之間互相幫助著提出各自的建議。

  (4)學生在小組中說出自己的建議。(想一想為什麼提這樣的建議)

  2.練習。

  教學設計方案 篇15

  教學目標 :

  1、懂得借別人的東西要愛護,並能按時歸還。

  2、能看圖連貫地說一段話,並能使用借書和還書時的禮貌用語。

  教學重點:

  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書、還書的過程說清楚。

  教學難點

  看圖連貫地說一段話,注意每兩幅圖之間過度要自然。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老師這兒有幾本新書,你們想看嗎?

  (想)

  2、你們想看老師的這本書,可得向我借(生齊說)

  (板書:借)

  3、你準備怎麼向老師借這本書呢?誰先來說一說,看老師願不願意把書借給你!(生說)

  看來,同學們都能從老師這兒順利地借到書了。

  (你們知道為什麼老師願意把書借給他們嗎?)

  板書:有禮貌

  (他們用了哪些禮貌用語啊?)

  板書:請好嗎

  4、今天啊,明明也買了一本新書,丁丁很想看,於是,他嚮明明借書。那丁丁又會怎麼借書,怎麼還書呢?這節聽說訓練課,我們就來學習第5課

  二、整體感知,瞭解大意。

  1、看課文中四幅圖,讀讀課後問題。

  2、能說說你自己都看明白,讀明白一些什麼嗎?

  3、學生自由交流。如果你願意向老師交流就和老師說,願意與同學交流就和同學說。注意把話說通順,讓人能聽明白。

  三、逐幅看圖,練習說話

  (過渡:看著同學交流的興奮勁,真想聽聽同學們是怎樣把一幅圖一幅圖說清楚、明白的。願意說給大家聽嗎?)

  1、出示圖1:你準備怎樣把這幅圖的意思表達明白?

  A、指名說.誰有補充嗎?

  B、多請幾個同學說。

  2、出示圖2:是的,丁丁也順利地借到了書。看,回到家,他在幹什麼呢?

  3、從這裡可以看出丁丁是個怎樣的孩子?

  (板書:愛書)

  (2)你能猜猜丁丁這時是怎麼想的嗎?

  (3)請你連起來把這幅圖的意思說一說,好嗎?

  4、圖3包好了書皮,丁丁在幹什麼了?

  (板書:看書)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詞好句?(板書:津津有味專心致志)

  5、圖4過了一個星期,丁丁把書還給了明明。還書時,丁丁會怎麼說?明明又會怎麼說呢?

  (板書:還書)

  從時間上看,丁丁還書非常按時。

  四、把4幅圖的內容連起來說。

  注意圖與圖之間過度要自然。

  1、自由說

  2、指名說

  五、表演《借書》

  1、自由組合練習表演

  2、上臺表演,師生共同評議。對話是否正確,是否有禮貌。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聯絡實際說說自己向別人借東西是否有禮貌?按時歸還了沒有?準備今後怎樣做?

  教學設計方案 篇16

  教材簡說

  炎熱的夏日,驕陽似炎,一場雷雨,送來了一陣涼爽。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著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本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圖與讀文有機結合起來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後的不同特點,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孩子觀察這一自然現象,相信同學們會有新的發現。

  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聲音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小朋友們,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嘩嘩嘩的聲音)學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聲音,雨的聲音都有哪些種呢?什麼樣的雨才會是這樣的聲音呢?

  二、識字

  1.初讀生字。

  自由地讀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問問周圍的同學。

  2.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讓學生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然後用不同的方法識字。如,用動作記壓、垂;用聯想法記亂。聯絡自己觀察的情景,想象狂風中的小樹亂擺的樣子從而記住亂字;用換偏傍識字法記虹。

  3.鞏固識字。

  (1)聯絡文中的詞語、句子鞏固識字。如:

  壓:壓下來。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

  亂:亂擺。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

  垂:垂下來。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虹:彩虹。一條彩虹掛在天空。

  (2)聯絡自己的生活和閱讀實踐鞏固識字。

  三、寫字指導。

  (1)我的發現。

  ①讀音:垂、沉、陣、蟬、蜘、蛛都是翹舌音,彩是平舌音。

  ②同偏旁:虹、蟬、蜘、蛛四個字都有蟲字旁,蜘的蟲字旁最瘦。

  ③壓、逃、越都是半包圍結構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④垂字中間寬,上下兩頭窄。

  (2)我能寫好。

  請學生先把每個字臨寫一個,對照總結之後,再臨寫一個,爭取第二個比第一寫得好。

  (3)示範講解

  彩字右邊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筆處要在一條垂線上,第二撇起筆處在橫中線上。蟲字旁的扁口上寬下窄;蜘字中的蟲字旁要寫得瘦長。垂字上邊的撇要寫得短而平,下面的橫逐漸加長,最後一橫又要縮短。

  第二課時

  一、匯入:

  展示課文第一幅插圖,引導學生說說看到和聽到了什麼?

  二、朗讀感悟

  1.比較課文插圖,激發初讀興趣。

  出示課文的兩幅插圖,比較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圖中的不同景象。

  圖1: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空中狂風怒吼、大雨嘩嘩、樹枝亂擺;小朋友關上窗戶觀賞雨景。

  圖2:藍天白雲、彩虹高掛、空氣清新、樹木新綠,小朋友驚喜若狂。

  2.同桌互讀互評,培養合作精神。

  如果你的同桌讀得比你好,請你向他學習;如果你的同桌哪裡讀錯了,或者哪裡沒有你讀得好,請你讀給他聽。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從而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3.默讀課文,想象圖景。

  邊讀邊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整體感悟課文的意境。

  4.選讀積累,研讀交流。

  朗讀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勾畫描寫這些景象的詞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歸類整理詞語。

  從以上的詞語中,你體會到雷雨前後有什麼特點?把你的體會透過朗讀表現出來。小組研讀,讀後交流朗讀體會。

  5.彙報交流,欣賞評價。

  小組表演讀喜歡的那一部分,其餘同學聽讀欣賞,品評讀得好的詞句。如:

  (1)壓字用得好,讀得也好,我感覺到烏雲來勢很兇猛。

  (2)掛字用得好,讀得也好,我感覺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空中,它十分美麗。

  (3)垂字用得好,讀得也好,我感覺到風特別大,蜘蛛特別害怕。

  (4)坐字用得好,讀得也好,我能感覺到蜘蛛的悠閒和愉快。

  6.再讀課文,把你的體會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三)積累運用

  1.詞語串串燒。

  越來越亮

  越下越大

  越()越()

  一動不動

  一聲不響

  一()不()

  2.你一言我一語。

  (1)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

  (2)池塘裡的水滿了,(青蛙也叫起來了)。

  (3)()了,()也()了。

  3.完成課後讀讀抄抄練習。

  (四)實踐活動

  1.創造情境,以我為你廣播為話題,進行口語交際。學氣象員向市民廣播天氣預報。市民可以透過打電話向氣象臺諮詢不明白的問題。

  2.課外留心觀察天氣的變化,寫一篇日記